【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表演者踏於岩石之間,時而隨音樂、時而隨富含情感的詩歌翩翩起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及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學生組成團隊,以馬崗文化(註)為題創作《極東之隅:馬崗故事》,結合舞蹈、文學與音樂,反思生態破壞及沒落的傳統漁村。作品於10月30、31日在北藝大鷺鷥草原上公開演出。
註:位於新北市貢寮區最東邊的漁村,以漁業為主要發展產業。

演出由三個劇目組成,透過表演場地變換,呈現馬崗當地不同的風土民情。岩石上頭,一男子輕柔撥弄阮上琴弦,有時彈奏、有時暫停;岩石的另一側,女子透過簡易肢體動作搭配優美的詩詞朗誦,訴說在地文化的特色;一轉眼,岩下舞者賣力翻滾,模擬海浪在礁岩上不斷拍打的樣態。觀眾楊宙大說:「完全表達出在地人的文化以及生活,而且傳達的理念也很清楚。」

北藝大舞蹈表演創作研究所教授張曉雄談及展演的創作歷程表示,三系所學生依靠各自專業梳理馬崗歷史,他們也深入當地與海女、柑仔店老闆等居民相處,並進行訪談,最後,學生們將自我與在地間產生的各種情緒與想法交融,完成這場跨域的演出。

「創作過程中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張曉雄認為,舞蹈是較為意象化的媒材,雖然舞蹈不擅於闡述事件,卻能夠透過身體直覺讓觀眾快速感知。表演者、北藝大舞蹈學系暨碩士班學生楊勝博直言,一開始他不清楚如何將文學融入舞蹈與音樂中,但經過團隊長時間溝通、協調,最後決定讓文學以詩詞及故事的形式,成為支撐文化展演的骨幹,讓舞蹈及音樂得以依循故事,建構整個演出內容。「每個人互相交流感受及想法,並透過肢體之間的磨合感知不同人心中的馬崗,這是他最大的收穫。」他補充。

馬崗地區因過去急於發展漁村產業,導致環境遭大肆破壞,傳統文化隨之衰頹。因此團隊決定以馬崗為主題,希望透過這次展演,讓學生藉創作過程體驗當地生活,更深入瞭解漁村發展的困境,也盼望作品能承載豐厚的文化,傳遞給觀眾。楊勝博說:「馬崗這個小社區利用僅有的資源,與即將收購當地的財團勢力相抗衡,使他深有感觸,並希望透過藝術創作來為他們發聲。」
「希望將我們對馬崗現場的記憶呈現給觀眾。」楊勝博強調,觀眾應關注舞者在演出當下有感而發的動作差異,因為每次演出都是對馬崗的重新詮釋。而張曉雄也期許觀眾能體會學生的感受,並盼望表演者能透過表演,獲得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及想法,使該作品發揮最大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