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最新研究,颱風過後致癌物質增二倍。 圖/吳謙攝
【記者吳謙臺北報導】27日襲擊台灣的梅姬颱風,導致供應大臺北地區用水的南勢溪原水濁度破萬。颱風後的水質安全一向是民眾關注的議題,近日國立台灣大學與國立成功大學合作團隊的研究指出,颱風後兩天自來水中的致癌物大幅升高。
去年蘇迪勒颱風來襲前、後,研究團隊中台大環境工程所博士傅立達沿新北市直潭淨水廠到公館淨水廠的供水管線採取水樣分析,發現颱風後兩天自來水中的致癌物質總三鹵甲烷(TTHM)提高四成至二倍。
原水中若含有溶解性有機碳,在自來水廠加氯消毒時,即會起化學反應生成三鹵甲烷。颱風來襲時,暴雨大量沖刷山坡地的污染物、農藥與肥料,導致水庫中的溶解性有機碳濃度升高,從而產生比以往更多的三鹵甲烷。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20日針對該研究報告發佈新聞稿回應,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總三鹵甲烷管制限值為80μg/L(微克/升),與美國相同。研究論文中,颱風後龍頭水總三鹵甲烷濃度最大值64.9μg/L,仍低於我國及歐美日等國飲用水水質標準限值80μg/ L, 民眾毋須擔憂水質。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也表示,三鹵甲烷可能導致肝癌和腎臟癌,但濃度64.9μg/L並不足以使人曝露在致癌的風險下。如果民眾仍有疑慮,可以在煮沸後打開壺蓋保持空氣流通再多煮三到五分鐘,使其揮發,或使用具活性碳或逆滲透裝置的濾水器以完全去除三鹵甲烷。
「自來水處這是公務員鴕鳥心態。」研究團隊中台大環工所教授駱尚廉認為,三鹵甲烷低於標準仍不可忽視。不只是污水處理,台灣的水源保護﹑供水管線和用水設備都需要加強改善。以大臺北為例,供應用水的主要來源是南勢溪、北勢溪。南勢溪下游的烏來風景區,大肆開發飯店、溫泉會館以及餐廳,排放大量污水。污水中含有致癌、致畸胎等不易在環境中分解的毒性物質,直接影響了用水安全,需要政府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