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不願見光死 多元成展現跨性掙扎

2015/04/16 00:27:06
<找回身體:性別的交換日記>,記錄變性者的生命故事與身心理變化,帶給觀眾強烈衝擊。 圖/溫馨提供
〈找回身體:性別的交換日記〉記錄變性者的生命故事與身心理變化,帶給觀眾強烈衝擊。 圖/溫馨提供

【記者杜曜霖台北報導】「我們這些學藝術創作的,能做什麼去改變這個社會?」13位藝術家11日於「福利社FreeS Art Space」聯合舉辦《多元成展——見光死? 》,以作品回應多元社會、婚姻平權及同志議題,希望帶領觀眾再視被大眾迴避與忽視的角落。

「這社會沒有真正接納我們這種人,被視作異類、怪物。」黑色牆面上映著跨性別者用紅色顏料寫下的心聲及生命故事,一張張記錄身體器官變化的照片散落牆上。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所學生溫馨用三年記錄兩位變性者的身心理變化,創作〈找回身體:性別的交換日記〉。其中一張照片裡,跨性者吳馨恩站在黑色的背景前,裸著上身,用雙手捧起乳房,兩眼直視鏡頭,照片周圍環繞著吳馨恩兒時的鮮豔照片,形成年齡、外貌與顏色的強烈對比。溫馨也於牆面掛上吳馨恩母親送給她的第一件洋裝,加強作品的故事性與衝擊感。

「比起跨性者,同志已經算是被大眾接受的族群。」溫馨表示,跨性者被多元成家忽略、被異性戀和同性戀排擠,有時候甚至連生存權都沒有。她提到,自己是在大二進行乳房切除手術後開始關注性別議題,「不同的群體會製造新的父權去打壓比自己更弱的人。」溫馨希望持續記錄與拍攝社會規範框架外被冷漠對待與歧視的靈魂,打破大眾對於不了解的事物的歧視。

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學生楊宗嘉以小時候去世的雙胞胎弟弟為靈感,創作由泰迪熊身形的連體嬰孩組成的陶瓷作品〈紫癒〉,藉兒時遭遇呼應性別議題,「希望可以用創作療癒別人。」他表示,一般認為紅色代表女性、藍色代表男性,因此堆疊兩者融合形成紫色,呈現人們在面臨選擇時,夾在中間所產生的矛盾情緒。他也提到,紫色是純潔的象徵卻也是被賦予詛咒的顏色,就如同同性戀者的處境,「它就是一個你沒辦法改變,只能接受的現實。」

多元成展去年開辦,原為一項網路藝術展覽計畫,這次首度走到實體空間展出。策展人、北藝大新媒所學生陳漢聲表示,「不是只有自己做開心,而是希望藉由藝術開啟大眾對議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