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38期
2016-11-23

14089080_1686372158351727_387052507603155883_n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學系的風中燈牽亡歌團,扮演的角色左起為老婆、尪姨、紅頭髮師、小旦以及月琴手。 圖/風中燈牽亡歌團提供


【記者顏麗家嘉義報導】穿著白紗揮舞絲巾,男大生輕歌曼舞扮演小旦,唱著古早的牽亡歌,這是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的「風中燈牽亡歌團」,今年3月由大四生劉蕙儒與民俗藝人林宗範合作成立,立志復興被遺忘的牽亡歌陣,讓更多人看見傳統殯葬的美。

牽亡歌是二戰後盛行於中南部的殯葬陣頭,本為出嫁的女兒對過世父母表達謝意。擅長台語朗讀的劉蕙儒因緣際會下接觸牽亡歌,發現歌詞中記載了台灣的古地形與各地風俗,認為牽亡歌是最好的台語教材。近年大型禮儀社興起,各地多元的殯葬風俗漸漸消失,劉蕙儒有感於傳統流失之快,便與林宗範合作開課,向教育部申請教學卓越計畫,透過一年12萬新台幣的補助教授牽亡歌,團員甚至為林宗範過世的祖母唱過牽亡歌。

不少團員表示,唱牽亡歌的過程推翻了喪禮的刻板印象。團員郭致豪分享祖母過世的經驗,他認為牽亡歌在整場喪禮中算是最活潑有趣的儀式,對家屬有很大的安慰作用。對於外界對牽亡歌「沾晦氣」的刻板印象,團員陳胤霖認為唱牽亡歌並不可怕,只要專注於角色上就不會害怕。

除了學習傳統的牽亡歌,風中燈牽亡歌團也積極尋找改良方式,例如很多人聽不懂台語,因此考慮透過字幕減少語言障礙,讓更多人欣賞牽亡歌的優美歌詞,進一步重視傳統。出身鄉村、求學也在中南部的劉蕙儒畢業後考慮成立經紀公司,為牽亡歌團尋找新出路,並期許自己,在創新的同時也不要落於俗套,而是保存著牽亡歌的核心素質,讓它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對鄉土文化的使命感驅使她創立風中燈牽亡歌團,劉蕙儒堅定地說:「如果我不進去的話,就會慢慢不見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