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97期
2024-10-25
生活
焦點

【記者張博媛新北報導】「你好,歡迎來看展!」稚嫩的聲音在展間此起彼落,吸引民眾駐足參觀。「眷村童話展」由「遊此藝說」團隊舉辦,於9月14日至10月27日在空軍三重一村(以下稱眷村)展出,將先前參與「眷村主播營」孩子的成果集結成展,孩子們更自發性地變身「小小導覽員」為現場觀眾導覽。

小小導覽員鄭芮竹以自己的視角講述眷村,自信地為觀眾導覽「眷村童話展」。圖/張博媛攝

小小導覽員鄭芮竹以自己的視角講述眷村,自信地為觀眾導覽「眷村童話展」。圖/張博媛攝

20日是「小小導覽員」活動最後一日,走入由防洪樓改造的展間,小小導覽員鄭芮竹、林立崴熱情地為觀眾介紹展間與展品。其實「眷村童話展」原本並未安排孩子導覽,然而展覽開始後,孩子們自主地向團隊提出親自導覽的想法,「小小導覽員」因此誕生。「眷村童話展」是一個透過五感重現孩子對於眷村印象的展覽。在視覺和聽覺呈現上,小小導覽員介紹他們自製的花磚和風鈴,從設計稿到成品都是親手完成。鄭芮竹、林立崴也分享他們最喜歡的作品,是使用眷村土壤為原料,並融合當地特色燒製而成的風鈴。走入隔壁展區則是孩子自己規劃的空間,展示營隊學習的採訪、拍片、製麵成果,連結眷村的嗅覺與味覺。最後則為眷村的觸覺特色,鄭芮竹為觀眾介紹「編竹夾泥牆」,並親手帶領大家體驗眷村建築文化中的編竹技巧。

「遊此藝說」擷取孩子設計的花磚中的精華,貼於天井,光線良好時花磚能映在展間,使其充滿色彩。圖/張博媛攝

「遊此藝說」擷取孩子設計的花磚中的精華,貼於天井,光線良好時花磚能映在展間,使其充滿色彩。圖/張博媛攝

「遊此藝說」由三位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學生陳姿含、何沛蓉、張志瑋成立,透過藝術教育和共製策展,希望將文史內容轉化為孩子的創作根基,為舊有空間注入新的情感記憶。「我們認為眷村是一個可以打開,有很多不同面向的物件。」張志瑋說道。在層層剝開眷村這個物件後,「遊此藝說」期待藉由眷村和大眾產生更多互動,發想出重塑新世代空間與文化的「眷村摺學計畫」。張志瑋表示,孩子的可塑性強、充滿想像力,不會被成人思維框架,他說道:「最重要的是孩子與土地的關係沒有受到太多成年人的價值觀影響,他們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而且跟老文化之間是值得去碰撞的。」

20日是小小導覽員林立崴首次導覽,「遊此藝說」團隊成員張志瑋在導覽開始前給予林立崴導覽建議。圖/張博媛攝

20日是小小導覽員林立崴首次導覽,「遊此藝說」團隊成員張志瑋在導覽開始前給予林立崴導覽建議。圖/張博媛攝

「遊此藝說」藉由策展看見了孩子們自主性的成長。鄭芮竹表示自己學習到最大的技能便是現場導覽,「不僅要不停練習、把東西記起來,還要對應觀眾的反應做出其他調整。」他說。而在展區積極「攬客」的林立崴分享,在參加活動以前連「眷」這個字都不會讀,更不知道什麼是眷村,現在卻能侃侃而談地解釋眷村歷史,「與以往參加過的活動相比,這次活動學習到更多知識,令我大開眼界!」他說道。而鄭芮竹母親也表示,孩子在這裡更加積極,並願意主動向家人分享活動見聞,甚至能將所學與生活經驗連結,令他感到欣慰。

林立崴自發地畫了指標,貼於防洪樓外側及空軍三重一村內,引導觀眾入內觀展。 圖/張博媛攝

林立崴自發地畫了指標,貼於防洪樓外側及空軍三重一村內,引導觀眾入內觀展。 圖/張博媛攝

談及團隊未來規劃,張志瑋表示藝術教育與文史空間共製的計畫不會只停留於眷村,他們放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思考如何轉化其他文史空間為新的學習、藝術場域。張志瑋也注意到展覽中的親子互動,「孩子喜歡在展覽停留,家長也藉由其他孩子的創作來引導自己孩子,驅動了另一種策展人與觀眾對話的互動。」他說道。「遊此藝說」希望未來能以此擴展受眾群體,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文史空間,創造文化與學習的共製環境。

「遊此藝說」在暑期舉辦「眷村主播營」,鄭芮竹為觀眾介紹營隊五天的收穫。圖/張博媛攝

「遊此藝說」在暑期舉辦「眷村主播營」,鄭芮竹為觀眾介紹營隊五天的收穫。圖/張博媛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