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30期
2016-09-28

【記者朱育瑩綜合報導】根據〈2016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今年穿戴式裝置使用者人數相較於去年大幅成長182%。然而,20日匹茲堡大學研究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發布一項研究,發現使用者搭配智慧手環等穿戴式裝置減重,實際效果不符預期。

20160928_224705 〈2016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顯示,曾使用穿戴式裝置的受訪者中,以 「運動手環或智慧手環」的比例最高,佔 62.4%。  圖/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系學生陳俐利提供


這項研究主要從BMI值介在25至40之間、18至35歲的女性中,隨機抽取471位受試者,並分為兩組:一組在施行減重計畫時需自行將體重和心得回饋登錄在網站上;另一組則使用穿戴式裝置取代網站登錄,自動監控飲食及運動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穿戴式裝置的組別於兩年的減重計畫後,平均體重減幅僅3%;對照組的減幅則達6%。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化工與材料工程系學生劉哲維曾使用運動手環兩年,雖然認同穿戴式裝置能適時的提供身體資訊,並結合手機功能,以計算體脂肪和身體健康相關的數值。但若想要減重,穿戴式裝置僅能作為減重的輔助工具,還必須配合飲食以及運動習慣才能達成。

「想要買穿戴型裝置的人不僅是想要減肥,更多的是想要了解自己其他的運動或睡眠狀態。」國立政治大學統計系學生陳俐利表示,智慧手環實質效用並不大,因減重仍須搭配運動。但她對智慧手環依然抱持正面的態度:「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也許會推出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功能,甚至不用穿戴就可以追蹤。」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