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婉琪台北報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舉辦《茫人》設計組造形材料期中展演,13日在國北教大藝術館M201展出。學生根據個人形象,使用不同素材裝飾自製木頭相機,並用它拍攝自己,在過程中探索自我。
參展學生蕭翊欣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物作為裝飾,創作出作品〈Conception of me〉。她說:「一個人桌上的雜物也是跟這個人非常有關係的。」因為她認為生活中無意識的小東西,能拼湊出較完整的自己。於是蒐集自己書桌上的鈕扣、鉛筆屑、釘子等雜物,也以黏土製成自己喜歡的糖果裝飾在相機上;而機身旁的電線,則是因為家中經營水電行的緣故。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蕭翊欣作品〈Conception of me〉,將日常生活中的雜物視為構成個人的一部分,以此作為裝飾。圖/陳婉琪攝
參展學生劉芝妤的作品〈見我〉,則剪裁大量報紙包圍相機,隱喻現代人淹沒在資訊洪流,導致一些價值觀的混淆,甚至失去自我判斷能力。隱藏在報紙當中的相機,不注意看可能難以發現,劉芝妤笑說:「不希望別人看太清楚(自己)。」一旁展出的兩張個人照片也都很模糊,一張是自製相機長時間曝光造成,另一張則是手機拍攝經後製而產生,同樣表達她不想被人看清的意味。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劉芝妤作品〈見我〉以大量報紙包圍自製針孔相機,傳達自我埋藏與淹沒在龐大的資訊當中。圖/陳婉琪攝
學生分別使用數位相機或手機以及自製相機拍攝自己,思考何者較接近真實的自我,而兩種照片也都會與作品一同展出。因自製相機需曝光長達數分鐘,期間人體或機身只要移動便會造成相片模糊。參展學生楊季穎表示:「事物不可能是永遠靜止不動的。」因此她認為自製相機捕捉到的是較接近真實的自我。
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學生楊季穎之針孔相機照片(左)與手機拍攝照片(右)。圖/陳婉琪攝
「茫」人取自「盲」人諧音,暗喻許多人即使擁有雙眼,卻仍看不清這個世界與自己的真實樣貌,而始終對「自我」感到茫然。指導老師、國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羅森豪說:「如果知道『我是誰』,才能為自己與創作負責。」因此他在課程當中不斷讓學生反思自我的價值。展演總召、學生黃筠婷則認為,大一可能是比較容易迷失的階段,先找到自我價值能提供往後創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