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盈在紐西蘭駐村時,與藝術家Andrea共同探討沿海環境課題並設計希望樹活動讓孩童參與。 圖/謝思盈提供
【記者楊采翎台北報導】「那時候每天早上醒來都考慮休學。」從事藝術創作十餘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學生謝思盈,大學畢業那年決定走上藝術管理之路,面臨極大轉換壓力。如今她突破關卡,展出這一年走訪紐西蘭及各國偏鄉,關懷環境與偏鄉教育的藝術計畫成果。
從小學到高中都念美術班、大學主修藝術創作的謝思盈,可說是標準的美術專才。大學畢業即申請赴英國繼續念藝術創作的她,突然心思一轉,改念北藝大藝管所。「為什麼做藝術創作需要一個學位?」不願受限於學院的藝術思維,謝思盈決定修習藝術管理,另闢新的創作方式。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親友卻不贊成,謝思盈提高音調說:「全部人都是反對的。」連父母都不明白為何她要放棄藝術創作去念行政類別的藝術管理。
對台灣藝術環境來說,藝術行政工作薪水低且高工時,很少藝術家願意投身此行。但謝思盈卻認為,藝術家缺乏藝術行政根本無法存活。研究所的第一年,她運用管理模式從事「希望樹計畫」等,並讓計畫越滾越大,證明跨出學院仍舊能從事藝術創作,未來出路不會侷限在畫廊或藝術教育。
謝思盈在瑞濱國小教導學童如何創作屬於自己的希望樹,在過程中陪伴學童成長。 圖/謝思盈提供
談到「希望樹計畫」,謝思盈隨手拿起杯墊,興奮的說:「跟妳說這個是很特殊的材質,也可以拿來做結晶樹!」生長在新北市瑞芳區的她,觀察瑞芳潮濕的氣候形態,想出利用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讓紙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結晶樹歷經蛻變的期間,她便陪伴孩子觀察小樹成長。「在偏鄉,我們的存在很重要的。」謝思盈發現偏鄉孩子都抱持著國中畢業就工作的想法,對未來的想像貧瘠,也未曾學過專業的藝術課程。她希望藉由長期陪伴與培育,讓偏鄉的孩子能對藝術及未來有更多憧憬。
從一棵滿載希望的樹開始,謝思盈走出不凡的藝術歷程。帶著希望樹,她的藝術行動已深入台灣、中國偏鄉及南半球,關懷偏鄉教育、環境教育等多項議題。回顧這些努力與成果,謝思盈表示:「可以看到小小的策展團隊成為另種藝術的可能。」
透過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在溫暖的環境條件下,每棵希望樹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 圖/謝思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