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藝文
第1816期
【大學人】多重人生化創作 體操男爵張育嘉勾勒不平凡日常
焦點
2025-10-30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鮮豔的布景下,體操男爵化身吸血鬼演出驚豔的魔術秀,也成為復古賽車的駕駛員奔馳於賽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當代視覺文化博士班的張育嘉,24至27日於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歡迎來到幻境派對》,以絹本、油彩、雕塑等媒材繪出體操男爵系列作品。 「體操是一個被別人打分數的運動,它不像籃球、棒球,你可以主動創造得分。」張育嘉表示,體操選手之所以成為系列作品中的主角,源自於他小時候的體操隊經歷。他認為,體操競賽由裁判決定輸贏,與現實中人們追求認同、在意他人目光的處境相似,因此他將體操選手視為社會生活的縮影。而在經歷婚姻與成為父親的身分轉變後,張育嘉創造出現今的體操男爵,以小鬍子的特徵揮別過往青澀的體操選手。 不過體操男爵也不只是維持既定的體操服形象,張育嘉根據自身的人生旅程,為體操男爵繪出不同的外貌。2016年,張育嘉在完成美國科羅拉多安德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的工作坊後,前往紐約參訪,並深刻感受到都市與鄉村間的差異。「我覺得紐約現在的環境,比起我第一次到訪時,變得更混亂,出於對外界的危機感,於是想幫他(體操男爵)穿上太空裝。」張育嘉透過作品,反應出與外界隔離的自我保護。另外,他也提到,至今仍出沒於作品中的太空服,則是他用來比擬疫情防護服的概念。 張育嘉曾三度參與藝術駐村,其中,2012年前往美國波士頓當代國際藝術中心的旅外經驗,讓他開始選擇以日常生活作為創作題材。張育嘉認為,首次跨國駐村是個從零開始的契機,「世界上共通的媒材其實差不多,但風土民情差很多,例如便利商店、美式風格的街景與店內擺設。」他補充,文化差異帶來視覺衝擊,影響他擺脫原有的創作手法。此外,張育嘉脫離台灣熟悉的環境和夥伴,跨國與不同的藝術家交流,促使他潛心於創作的節奏中,激發更多的靈感。 「開啟駐村旅途前,我決定不攜帶任何物品到當地,而是專心找尋自己喜歡的媒材與主題。」林木環繞的鄉村環境,促使張育嘉將隨手可得的廢棄木塊結合油畫,並將自身形象融入作品。他笑著補充,因為騎自行車無法載運那麼大的木塊,所以平時會將書籍般大小的木塊作品擺上手作書架。而隨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作品中的角色猶如有了活力,在書架上演一齣舞台劇。張育嘉認為,透過這些溫暖的創作,能喚起人們在都市中因為冷漠而失去溫度的心。 除了體操選手與駐村藝術家的身分,張育嘉同時還在BIKE機踏車樂團擔任主唱、吉他手兼詞曲的創作核心,以具渲染力的舞台演出、派對般狂野的詞曲,傳遞出他對搖滾樂純粹的感動與熱血。有別於過往樂團與藝術互為獨立的關係,張育嘉在2021年的音樂祭演出中,設置大型裝置藝術,首次將體操男爵作為樂團包裝。單曲〈愛跳舞的吸血男爵〉更跳脫過往的創作形式,張育嘉將樂團的復古DISCO搖滾元素與畫筆下的吸血鬼男爵連動,在MV中跨領域結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吸血男爵來自我的樂團歌曲。我把詞曲寫出來後,才畫出這個形象。」本次展覽《歡迎來到幻境派對》,更是以樂曲誕生的吸血男爵為中心,延伸到整個嘉年華主題。 張育嘉以豐富的人生歷練,不斷突破自己的創作模式,並透過媒材間的轉換,呈現他各個階段的生活感受。例如,將身為父親與女兒互動的日常經驗,甚至是對家庭的期許融合進作品,希望觀眾能走進體操男爵的創作世界,藉由日常發想的藝術作品勾起共同回憶,產生共鳴。17年的創作生涯,張育嘉秉持著「藝術是人生,人生是藝術」的理念,把看似平凡的日常轉變為持續前進的動力,挖掘潛藏在記憶片段中的不平凡。
重現在美情景 李珮瑜憶駐村時光
藝文
第1709期
重現在美情景 李珮瑜憶駐村時光
焦點
2019-10-17
【記者黃雪瀅高雄報導】美國西岸有大面積的沙漠荒地,佈滿約書亞樹,往上散開的葉片如煙花一樣,是約書亞樹的特徵。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的李珮瑜,去年八月在美國洛杉磯18街藝術中心駐村,為了重現當時在美國經歷的感受,於12日起舉辦個展《美國時間》,連結當地經驗對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啟發。 翻開所拍的照片,原來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園區是黃色的,與記憶中的粉橘色不一樣。 圖/黃雪瀅攝李珮瑜將展場分為三個展間,展間內容為美國餐廳與植物的靜物擺設、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場景的再現,以及從美國流浪漢的姿態聯想到親密經驗的呈現。他表示,幼時養成的靜物素描,是對事物思考的起點,「會去想物品這麼擺設的原因。」經過美國的駐村經驗,他也開始從觀察中結合自身經驗,並獲得感受。他說:「這次展覽主要對當下獲得的感受進行描述,以視覺呈現感覺。」將感覺的形塑過程具體化。在展間當中,李珮瑜也規劃重現穿越洛杉磯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記憶。將身子放低,穿越擺放展品的平台,進入到粉紅色的空間後,轉過身,約書亞樹國家公園通過他的回憶呈現出來。他解釋,印象中的那片荒地,若沒有車輛經過是一片很寧靜的大地,充滿粉橘色的色調,很溫暖、很感動。而當時的他是回頭觀看整片荒地,他說:「我希望觀展者體驗穿過再回頭看的身體感受,體會那時的身體經驗。」 進入李珮瑜記憶中的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園區之前,需要低下身越過,再轉過身,才能看到浩大沙漠上的陶製約書亞樹。 圖/黃雪瀅攝在李珮瑜回憶中的沙漠荒地有許多岩石,他希望在展場擺出記憶中鬆軟的岩石型態,他原是想以保麗龍等材質作為媒材,但他發現大型的單人沙發「懶骨頭」更能表現出那股鬆軟的視覺,因此,他為岩石挑選纖維包裹在懶骨頭外。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的廖妤珺接受李珮瑜的委託,編織出作品所欲傳達對石頭樣態的感受,廖妤珺認為,纖維一般比較容易讓人聯想柔軟的事物。回國後,形狀怪異的約書亞樹也開啟李珮瑜對樹的凝視,樹幹的生動姿態令他著迷,使他開始對植物產生熱愛。他將千年木與雞蛋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嫁接在一起,並稱為「台灣影子的約書亞樹」。他回想首次看見約書亞樹,是透過何明桂藝術家的畫作〈Joshua Tree(約書亞樹)〉,但並未體會到對約書亞樹的意義。在美國實際見到約書亞樹後,他回國又重見這幅畫,才驚覺原來過去就已經從藝術家的目光見過此種樹。 李珮瑜說明,未見到真實的約書亞樹之前,已經從畫認識藝術的約書亞樹,那時的他還未獲得畫所帶來的意義。 圖/黃雪瀅攝展場的末端,兩大棉被垂掛在白燈下,如老舊的棉被正在陽台曝曬。李珮瑜觀察到舊金山的街景中有許多美國流浪漢,他們用雙手環抱自身,這樣的擁抱動作在他的注視下凝結並深深吸引他,擁抱時肌膚相觸的黏膩感,也讓他聯想起與愛犬——逼逼之間擁抱的親密經驗。而觀展民眾劉嘉煇在與棉被貼近接觸後,則想起幼時躲在母親懷裡撒嬌所獲得的安全感。 白燈下,棉被就在陽光下曝曬。李珮瑜通過棉被的蓬鬆感描繪與愛犬肌膚接觸的感受。 圖/黃雪瀅攝
以作品與世界對話 張雅為舞出新生命
藝文
第1670期
以作品與世界對話 張雅為舞出新生命
2017-12-20
【記者徐湘芸台北報導】一會兒與男舞者共穿一件大襯衫來回旋轉,一會兒手持蠟燭置於眼前、呆坐在椅子上。張雅為的編舞創作中,每一秒動作都難以預測。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的張雅為說:「舞蹈對我來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找到如何跟世界溝通的方法。」 現就讀北藝大舞蹈所的張雅為,目前也在寶藏巖擔任駐村藝術家,圖為他於自編舞作《恰恰恰》中的演出。 圖/徐湘芸攝曾參與許多劇團、舞團演出的張雅為,今年冬天也受邀至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擔任駐村藝術家。經歷豐富的他,談起編舞眼神中仍充滿熱情,接觸舞蹈十餘年,身體的思考已更先於大腦,「拋出問題去尋找解答,每一次都可能會遇到新問題,但也會有所成長與進步」。張雅為的作品以獨舞、雙人舞為主,「我喜歡以關係為題材,故事來自對生活的淬煉。」他提到感情在生活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關係」又是最直接的。他想在類似的故事中,玩出不同模式的互動,張雅為也強調,作品較少精心設計的橋段,更強調於身體當下的反饋。劇情也不會有特定的「正解」,讓觀眾在觀看時是自由的,離開時帶走的才是自己的故事,「留一些有餘韻的結尾,也是給觀眾很好的交代」。 張雅為的展演不設舞台界線,邀請民眾一步一步接近舞者、從四面近距離觀看展演。 圖/徐湘芸攝在理髮廳裡與他人共舞,或是在電子花車前自由擺動肢體。「我想研究舞蹈存在於生活的可能性。」張雅為曾進行一系列「以舞蹈為日記」的創作,作為一個熱愛創作的人,他認為無論金錢或時空上有限制,還是應該想做就去做。於是他連續一個月到不同的場域,依當下心情狀態跳出相應舞蹈,僅獻給那一天,隔天不再重複。他說:「那個當下就是曇花一現的東西,也是創作很美的部分。」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中,舞者在表演過程中,互換彼此的著裝,表現生活細碎但美好樣的貌。 圖/徐湘芸攝「舞蹈對我來說不再只是某種技巧,而成為一種語言。」張雅為表示,人會悲傷或喜悅,是無法用金錢滿足或以科學衡量的。唯有藝術的介入,才提供一個寶貴的契機,能讓人再次感受那些情緒,「就像我可以因為一支舞蹈,在這個地方產生一些化學反應,與這個社會或世界有所連結」。不限於過去黑盒子式的表演,張雅為說:「在國外這件事很常見,但在台灣卻會被當成很另類的事。」他提到,近期台灣才慢慢導入開放式的展演,隔著觀眾與表演的那一堵牆漸漸消弭。「舞蹈或藝術,不該是創作者關起門來,自己悶著頭去做的事。」他說。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基底,著重在「關係」上的描寫以及表現。 圖/徐湘芸攝
【專欄】為偏鄉童築夢 謝思盈「樹」希望
藝文
第1637期
【專欄】為偏鄉童築夢 謝思盈「樹」希望
2016-11-16
謝思盈在紐西蘭駐村時,與藝術家Andrea共同探討沿海環境課題並設計希望樹活動讓孩童參與。 圖/謝思盈提供【記者楊采翎台北報導】「那時候每天早上醒來都考慮休學。」從事藝術創作十餘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學生謝思盈,大學畢業那年決定走上藝術管理之路,面臨極大轉換壓力。如今她突破關卡,展出這一年走訪紐西蘭及各國偏鄉,關懷環境與偏鄉教育的藝術計畫成果。從小學到高中都念美術班、大學主修藝術創作的謝思盈,可說是標準的美術專才。大學畢業即申請赴英國繼續念藝術創作的她,突然心思一轉,改念北藝大藝管所。「為什麼做藝術創作需要一個學位?」不願受限於學院的藝術思維,謝思盈決定修習藝術管理,另闢新的創作方式。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親友卻不贊成,謝思盈提高音調說:「全部人都是反對的。」連父母都不明白為何她要放棄藝術創作去念行政類別的藝術管理。對台灣藝術環境來說,藝術行政工作薪水低且高工時,很少藝術家願意投身此行。但謝思盈卻認為,藝術家缺乏藝術行政根本無法存活。研究所的第一年,她運用管理模式從事「希望樹計畫」等,並讓計畫越滾越大,證明跨出學院仍舊能從事藝術創作,未來出路不會侷限在畫廊或藝術教育。 謝思盈在瑞濱國小教導學童如何創作屬於自己的希望樹,在過程中陪伴學童成長。 圖/謝思盈提供談到「希望樹計畫」,謝思盈隨手拿起杯墊,興奮的說:「跟妳說這個是很特殊的材質,也可以拿來做結晶樹!」生長在新北市瑞芳區的她,觀察瑞芳潮濕的氣候形態,想出利用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讓紙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結晶樹歷經蛻變的期間,她便陪伴孩子觀察小樹成長。「在偏鄉,我們的存在很重要的。」謝思盈發現偏鄉孩子都抱持著國中畢業就工作的想法,對未來的想像貧瘠,也未曾學過專業的藝術課程。她希望藉由長期陪伴與培育,讓偏鄉的孩子能對藝術及未來有更多憧憬。從一棵滿載希望的樹開始,謝思盈走出不凡的藝術歷程。帶著希望樹,她的藝術行動已深入台灣、中國偏鄉及南半球,關懷偏鄉教育、環境教育等多項議題。回顧這些努力與成果,謝思盈表示:「可以看到小小的策展團隊成為另種藝術的可能。」 透過特殊吸水材質的紙及含有鹽分的無毒化學試劑,在溫暖的環境條件下,每棵希望樹可以依照顏料分布長出不同結晶型態。 圖/謝思盈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