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01期
2019-06-27

【專題記者林宛賢、林子淇、劉苑杉、郭又華綜合報導】日本歌手米津玄師早前來台開辦演唱會,票券瞬間售罄後各大票券網站出現大量二手票券。有網友痛罵黃牛行徑,反遭嗆聲「我已經回本了,之後就算燒掉,我也不會原價給你們。」此事鬧上許多新聞版面,也凸顯熱門演唱會票券常供不應求,讓高價的二手票券在供需失衡的狀況下有價有市。

為何管制黃牛的法律從未落實?黃牛業者遍地崛起,他們終有消失的一天嗎?身為消費者,我們該如何應對?

 

遊走法律邊緣的代購業者──黃牛

依據目前《社會秩序維護法》,「非供自用,購買運輸、遊樂票券而轉售圖利者」即俗稱「黃牛」。

黃牛小綸(化名)表示,黃牛以往需親自排隊搶票、販售,社群平台興起後,黃牛便深入網路票券社團中。由於近年實體唱片銷售量下降,唱片公司越來越依賴演唱會盈利。相知音樂品牌行銷部總監江季剛解釋,民眾觀看演唱會次數增加,也間接導致娛樂產業中黃牛越來越猖獗。他表示,二手票券市場不大,但現今網路搶票需兼備技術與經驗,導致黃牛入行難度漸高。他補充,某些演唱會場次會產生削價競爭,「票券依照市場價格,像是一個多方賽局。」




場場都能黃牛? 「市調」深度決定專業度

究竟演唱會市場隱藏什麼商機,使黃牛願意遊走法律邊緣?隨著入手票券漸多,投入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也越高。小綸表示,身為一名職業黃牛,必須要懂得觀察流行音樂市場,否則購入大量票券又無法全數銷售,將會帶來巨大損失。

反觀,業餘黃牛萱萱(化名),只需銷售少量票券賺取利潤,因此觀察市場的必要性比全職黃牛來的低。他表示,他在搶購票券前僅確認需購入的票數、票券價格與場地。由於小本經營,他從未虧損,票券也均能售出。

 
各顯神通 黃牛營運模式大不同

除觀察市場中的潛在商機,黃牛也透過自身技術和經驗,將這些商機轉為實際行動。無論觀察市場、搶票、尋找客群至販售,黃牛皆有各自的手段。其中職業黃牛的搶票經驗、知名度以及投入成本都比業餘黃牛更甚,往往能以更高價售出票券。

為在短時間內搶到最多票券,小綸目前雇用約30名工讀生在網咖等地搶票,「命中率」約有五至七成。他認為相較於設備,熟悉搶票步驟更重要,經驗豐富的黃牛能更有效指揮工讀生,若同時搭配「輔助程式」,則更具效率。

為防範黃牛搶票,主辦方會有時會設計數道與演出者相關的題目,試圖增加歌迷的搶票優勢。對此,萱萱說:「如果購票前有問答題,會花錢或用免費代購票券的服務,請歌迷幫忙做答。」

阿文則會在部分演唱會前提供預購表單,在成功購入票券後,以優惠價先詢問固定客源,再於各大社群平台上公開售票資訊。此外,他會不時舉辦抽獎活動,作為公關手段,「因為我們不是那些『大牛』,知名度要打開,我們需先跟顧客建立信任度。」

 
不當得利?  黃牛社會爭議多

消費者對於黃牛有不同質疑,例如使用外掛程式或壟斷票源,讓「真正想要的粉絲」無法取得票券。小綸特別針對「壟斷」解釋,現今網路購票機制更加公平,黃牛無法壟斷所有票源。他估計,單場演唱會約兩成票券由黃牛持有。雖黃牛在演唱會各區座位購票量不一,精華區競爭相對激烈,但整體而言,黃牛持票數不會造成壟斷。此外,並非所有黃牛都使用外掛程式,部分單靠人力搶票,有時也會向其他人求票。

針對黃牛行為,江季剛認為,付出勞力的是主辦方,付出金錢的是消費者,黃牛卻以不公平的手段吸收票券市場的利益。對主辦方而言,即便黃牛花錢買票,卻需付出更多成本防範黃牛,「因為我們必須要承擔一些樂迷之間對唱片公司、主辦方或售票系統的指責。」


評論黃牛正當性 歌迷看法兩極

對於黃牛加價販售票券,部分歌迷表達強烈不滿。歌迷林楚佳曾因無法順利購買演唱會票券,在體育館外圍高舉「求票」標語。他表示僅願意以原價購買演唱會票券。歌迷林慶元表示,「只要原價以上都是黃牛,沒有原價的票,我就在外面聽現場音。」





歌迷陳力瑋表示對黃牛反感,他將黃牛抬價的行為稱為「不覺羞愧」。雖小綸主張現今搶票模式相對公平,歌迷可同時守在在電腦前訂票,但陳力瑋反駁其看法,指出黃牛可能利用特殊手段搶票,且黃牛搶票後以經濟能力高低來分配票券,非值得提倡的精神。

雖也有部分歌迷對黃牛持正面或中立看法,但相較於反對者,他們的聲量較小,通常不會主動表示與黃牛相關的言論。

曾購買黃牛票的歌迷蔡雨倢表示,演唱會若有黃牛願意購票,代表演出者具備一定人氣,且總有些人無法從網路上搶票成功,「黃牛是幫助有錢但手腳沒別人快的歌迷。」

歌迷賴資晴提及,他遇過的黃牛服務品質佳,雖不能議價,但代購費不高,且能幫助沒搶到票的歌迷,使他對黃牛改觀。他認為在搶不到票券的情況下,多花一點錢能欣賞偶像演出非常值得。

 
撲滅黃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台灣現行法規以《社維法》規範娛樂票券二手轉售行為,但罰金遠低於黃牛票券利潤,因此部分輿論認為應加重黃牛罰則。對此,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義務律師團律師暨監察人徐則鈺坦言,不同於轉售交通票券會影響遷徙權,轉售娛樂票券對民眾權益的侵害程度較低,不宜加諸過重罰則,因此修法動機不大。他補充,根據《社維法》目前規定,有確實轉售的交易證據才可罰。他建議改為「意圖」轉售即構成違法,管制上會更加有效。

民間常見討論抵制黃牛的方法大多為實名制。消費者需在購票系統上登錄身分並再次於現場核對持票者身分。阿文透露,只要在票券販售前開放預購單收集基本資訊,就「完全不怕主辦方打壓」。

若該實名制場次允許一位受驗者攜一位不須受驗的持票人入場,黃牛則可利用「工讀生攜帶消費者入場」的模式售票,不僅破解實名制,工讀生的名額也排擠了更多消費者。

小綸表示,限制轉讓票券的相關措施固然對黃牛帶來一定影響,卻也會對消費者產生傷害。他舉例,若消費者臨時有事無法前往演唱會,任何限制轉讓票券的措施都會讓消費者無法脫手已經不具價值的票券。

江季剛也表示,票券相關規範雖能打擊黃牛,但相對的也造成歌迷和主辦方的困擾,「我們應該是要增加樂迷的方便,而不是為了防範黃牛而增加樂迷困擾。」

世新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簡文政說明,一旦市場出現「超額需求」跟「資訊不對稱」,黃牛便會誕生。這與小綸的說法不謀而合,他認為黃牛對於票券二手市場的理解遠勝一般消費者,在票券供不應求下,消費者更願意以大量金錢競爭稀有票券,若要有效阻止二手票券的價格過高,可能的做法有兩種:公開二手票券的市場價格,或開辦更多演唱會,以降低票券的稀有性。

對此,江季剛卻認為,主辦單位不願把「黃牛」這項變因納入考量。不論是加開演唱會或提高價格,主辦方所承擔的售票成本及風險遠高於黃牛,「供給方和需求方就是主辦方和歌迷,根本沒有黃牛的空間。」此外,二手票券分散於各大社群平台等不透明場域對黃牛有利,除非由政府或各大票券提供者聯合推行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否則資訊不透明的問題將無法解決。礙於場地限制、演出者行程與成本考量等原因,加開場次往往不可行,因此票券供需失衡也無從解決。



消極抵制非解方 積極爭取才是贏家

簡文政認為,在票券市場中,黃牛是平衡供需時的自然產物。事實上,只要消費者需求超過主辦單位供給,黃牛在短期內就不會消失。在如此環境下,消費者該如何應對?

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取得票券的來源。有些人積極練習搶票、求票;有些人使用代購價較低廉的服務,甚至為了票券不惜砸重金求票。徐則鈺坦言,「如果你跟黃牛買票,也是你願意的。」事實上,消費者並非被動遭黃牛壓榨。在黃牛不會消失的市場中,成為有選擇權、積極的消費者,才能把其傷害降至最小化。

標籤:黃牛 , 演唱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