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36期
2020-11-1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秋冬盛產螃蟹,其中花蟹為國人喜愛吃的熱門海鮮之一。然人工繁殖花蟹,卻常遇到投餵餌料營養不足、花蟹幼苗無法順利變態的問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潘彥儒、徐德華於是帶領學生團隊開發新餌料,從東北角純海水中的橈足類,分離與培養適合花蟹生長的「石垣偽鏢水蚤」。

花蟹蚤狀幼體共有六期,其中第四期到第六期為決定能否順利變態成大眼幼體的關鍵階段,因此需要足夠的營養提供其攝取。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


花蟹通常被培養在鹽度千分之35的純海水鹽度環境,故此研究選在東北角海水尋找、分離出能適應環境的純品系橈足類作為花蟹餌料。團隊定期在新北市貢寮的水生生物研究暨保育中心採樣,於夜間提燈至岸邊,持浮游動物網蒐集橈足類,再送回實驗室進行鑑種。而目前技術需人工分離純種的橈足類,「可能挑個二、三十隻才開始繼續培養,滿累的,因為要在顯微鏡下一隻一隻挑,然後牠們又很小。」團隊成員、海大養殖系學生呂昂說道。

因橈足類有趨光性,團隊只能在黃昏、夜間進行採集,並且需使用浮游動物網捕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


團隊先觀察眾多橈足類樣本的身體特徵,透過拆解五對游泳的附肢,研究附肢上的細微結構,再輔以檢索書籍來鑑定品種。最終,團隊篩選出五到十月都可見其蹤跡的夏季優勢種——石垣偽鏢水蚤做測試,並餵食此種水蚤富含DHA、EPA不飽和脂肪酸的微細藻,發現等鞭金藻及蘇卡達紅隱藻對其發育的成效最好,因此以這兩種微細藻來培養水蚤。

花蟹苗的發育過程需先從蚤狀幼體脫殼變態成大眼幼體,才會發育成稚蟹,而稚蟹即為一般常見的螃蟹形體。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


石垣偽標水蚤能在純海水的環境下存活,體型、泳速皆符合花蟹攝食的標準,同時在夏季海水佔橈足類總數的60%以上,因此適合作為花蟹餌料。團隊透過比較組實驗,證實傳統豐年蝦投餵養殖的花蟹幼苗,存活率會較低,而食用石垣偽標水蚤的花蟹存活率較高,同時花蟹會主動食用在水中漂浮的水蚤。

在找尋餵食石垣偽鏢水蚤的餌料時,團隊曾嘗試等鞭金藻、周氏扁藻等,發現等鞭金藻、蘇卡達紅隱藻最為適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


此計畫是因應新北市政府推廣萬里蟹地方品牌,包含三點蟹、花蟹及石蟳。野柳船家林淑瑜說:「現在海裡面的東西都很少,包括小卷、白帶魚,用釣的也沒有,不只有螃蟹,所有的都在減少。」徐德華表示,野生海洋資源逐漸稀少,雖然現況還不至於需要禁捕或調整捕捉量,但在未雨綢繆的思維下,因應花蟹屬萬里蟹中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團隊著手開發花蟹的人工繁殖技術。

圖為石垣偽鏢水蚤雄蟲,石垣偽鏢水蚤是從東北角的卯澳灣海水分離出的橈足類。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


潘彥儒補充,台灣傳統水產養殖的餌料多為豐年蝦以及輪蟲,豐年蝦無節幼生可以從市售的休眠卵孵化而來,輪蟲則方便培養且對水質的適應力較強,但此兩種餌料的營養不足以支撐花蟹幼苗變態成幼體。此外,台灣雖有應用橈足類於水產養殖的先例,不過是將海水引進養殖池,讓隨機的物種在池中生長,再餵食給魚苗、蝦苗,然並非每種橈足類都適合作為餌料,導致養殖品質不穩定,而團隊開發的新餌料,即可解決此窘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