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新知
第1781期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傳統海上箱網養殖業者欲知魚群的狀況,必須駕船出海,逐條撈起來掂量,過程費時費力,且投餵飼料全憑經驗。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盧晃瑩、鄭錫齊與電機、資訊工程學系賴永軒、陳俊宇、曾建智、張凱翔組成的智慧箱網養殖團隊研發出「具智慧充電之水下攝影與通訊系統」,讓漁民不出海也能了解水產狀態,大幅提升水產養殖效能,榮獲2023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金獎。 水下攝影裝置架設於海上養殖箱網,運作時MA4電動推桿會將立體攝影機探入水下,拍攝完畢後再收回來。 圖/賴永軒提供智慧充電攝影系統是透過水下立體鏡頭,蒐集具三個維度的影像資料,經4G網路傳遞至雲端進行AI辨識分析。團隊成員賴永軒解釋道:「經訓練後的系統能預測出魚的大小及重量,並連同歷史投餵數據、水質資料等輸入另一組AI模型,從而計算出所需的餌量。」最後業者的使用介面就會呈現出魚隻的重要資訊、建議投餵量。而為因應不同使用需求,團隊也設計電腦和手機APP兩種介面,皆具手動及自動兩種功能,業者可自行點按喚醒裝置,也能預先定時讓它啟動。 使用者手機介面上呈現裝置電量、裝置狀態、魚隻及海水重要資訊,並給出建議投餌量。  圖/賴永軒提供海上攝影裝置雖本身具固定式太陽能發電板,但若要增加續航力,仍要仰賴智慧充電系統。賴永軒說:「我們是用網路爬蟲(註)蒐集基隆過去一年的太陽仰角、方位角,然後投餵資料訓練AI,進而預測出最佳發電角度。」太陽能板自動調整成最佳角度後,可提升78%的發電量,讓海上裝置在一般的使用頻率下保持電量充足。註:透過程式碼自動抓取網站資料。裝置架設於海上箱網仍有通訊問題要克服,為降低耗電量,設計團隊以4G網路及LoRa兩種工具進行不同的資訊傳輸。賴永軒說明,LoRa低功耗通訊系統無法傳遞影音訊息,但能在低耗電的情況下接收16公里外的資訊,故用它來接收APP操作介面發出的指令,保持24小時開啟;而傳輸影音則靠快速、高耗電的4G網路,僅於系統運作時開啟。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也認同系統適合在海上使用,「箱網通常離岸很遠,電力資源較匱乏,用太陽能發電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韓玉山認為,目前用AI輔助養殖水產是一種趨勢,未來也能結合自動投餵系統,降低養殖業者的人力成本。此外,賴永軒表示,技術還在進步,未來通訊工具再提升,裝置可以更省電。不過,養殖業者莊宏祥也提出對硬體設備防水性能的疑慮,他說:「有些箱網在颱風天會為了躲避風雨下潛10公尺,機台若未能有效防水,就沒辦法跟著一起移動。」 國立海洋大學智慧箱網養殖團隊全副武裝,在海上安裝、檢測裝置,確認裝置運作情況。  圖/賴永軒提供
水下AI辨識魚種 全天候偵測助海洋生態復育
新知
第1773期
水下AI辨識魚種 全天候偵測助海洋生態復育
2022-12-01
【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台灣目前偵測魚種、計算魚類數量的方法,是由潛水員親自下水拍攝影像資料,後續再經由人工方式整理資料,較耗時耗力。國立海洋大學師生組成「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發展水下AI技術,全天候自動化辨識魚種並紀錄數量,除了讓生態研究員更方便調查水下生態外,也能同時復育海洋環境。此技術在數位發展部AIGO計畫舉辦的111年度全國性的解題賽中獲得優等獎。 目前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已在台灣東北角的潮境公園,成功收集並標註出大量的魚種資料,有利於豐富台灣的海洋魚種資料庫。 圖/團隊成員提供水下AI技術透過人工智慧可以節省分辨魚類所花的時間,並更細微地觀察魚類,彌補人類沒辦法全天在水下觀察的問題。此外,該技術也能自動化保留儲存空間,團隊指導教授李東霖補充,「如果沒有魚游過去,可能只是單純的空無一物,那就可以去保留它出現的那段偵測畫面,讓剩下的畫面就不要。」 水下AI技術能夠全天候即時自動化地進行海洋生態調查,為生態復育做出貢獻。 圖/團隊成員提供魚種在水中與在空氣中會呈現不同顏色,也會隨著海的深度產生變化。為解決水下顏色失真的問題,團隊利用標準色卡進行水下顏色還原,再將偵測到的數值讓人工智慧機器進行深度學習(註),「標準色卡上面會有很多顏色,我們帶到水底下之後顏色會隨著深度變化,我們再去以原先的色卡顏色減少的比例去做偵測。」團隊成員胡育綺補充。團隊也結合電腦視覺技術中的背景建立,將非魚類卻具有動態性的生物自動設置背景,提升分辨魚種的準確度。註:深度學習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它所使用的算法類似於人腦中使用神經元的方式,可用於教會計算機一般人類可以輕鬆自然做到的事情。 台灣智能海洋 No.1團隊發展的水下AI技術技術,能夠即時辨識水下影像,自動化辨識魚種並紀錄數量。 圖/團隊成員提供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彭彥璁提及,水下隨著光線的不同也會影響到機器偵測顏色的準確度,「譬如說在白天光線充足,然後水質很清澈訓練的模型,就沒有辦法用到比較暗的,或者說人工這個外部的光源。」此外,機器在不同角度拍攝會影響到魚種的辨識,彭彥璁也建議,可以透過設定函數公式計算,「就是偵測少部分角度的資料去模擬出整個360度,把這個整個場景變成一種函數,輸入取得資料的座標就可以對應他的任意角度。」李東霖則希望未來能夠在海底裝設多個非固定攝影機,偵測更多不同位置的角度。李東霖指出,雖然當今AI的應用研究範圍廣泛,但相對於天上及陸地,海洋還有許多發展空間,「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水下生態的變化是非常快的,如果不靠科技去記錄,人們很難知道哪些魚種消失或是哪些魚種需要被保護。」團隊也期望透過水下AI技術實際量化魚種數據,讓相關學者做進一步研究,並同時督促我國政府進行相關的海洋保育工作。
漁業垃圾危害生態 政府溯源把關廢棄漁網
校園
影音
第1741期
漁業垃圾危害生態 政府溯源把關廢棄漁網
2020-12-24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林昕璿、徐嘉璟、陳嘉怡綜合採訪報導】廢棄漁網隨海流飄動,纏住珊瑚及經過的魚群,成為扼殺海洋生態的幫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研究團隊,分析近十年的淨灘資料,並於15日公布結果。他們發現,台灣漁業廢棄物佔海洋垃圾比例超過一成,藉此點出台灣漁業日漸嚴重的垃圾問題。團隊成員、海大環漁系碩士生陳翊凱指出,台灣的海洋垃圾除常見的塑膠製品外,釣線、網具等漁業廢棄物的數量也相當可觀。台灣漁民多使用刺網捕魚,而網具可能會因為天候、洋流或漁具老舊斷裂等原因,成為在海中漂流的「幽靈漁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解釋,棄置的漁網即使無人使用,仍會纏繞海洋生物,導致魚群及珊瑚受困死亡,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為解決廢棄漁網造成的生態危機,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11月與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合作,推動「廢棄漁網收購獎勵制度」,以每公斤15元的價格收購廢棄漁網,鼓勵漁民把淘汰網具送至回收中心。桃園市竹圍漁港漁民陳金順表示,目前竹圍漁港已回收10幾噸漁網。環保局未來也將媒合廠商,利用回收網具製成再生塑膠產品,期望減少廢棄漁具,並創造綠色循環經濟。此外,明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也將推動《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從源頭管制廢棄漁具,減少漁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威脅。農委會漁業署漁政組漁船科科長邱文毓表示,此制度規定漁網上的浮球、浮子都須標示漁船編號,「半年的宣導期內,我們會協助漁民進行標示工作,後續會尋求海巡署協助執法的工作。」他也說明,漁民若未依規定實行,將被限制出航,並處3萬至15萬元罰鍰。然而,此制度規定漁民須在長達數公里的網具上,每隔15公尺標示一次漁船編號,恐耗費漁民出海捕魚時間,不僅增加其負擔,更可能減少漁獲收入。海大環漁系碩士生黃淯慈認為,政府應補助漁民費用,填補因實施漁具實名制無法出海捕魚的空窗期,減緩新制度對生計的衝擊。海洋垃圾議題長年備受各界關注,而因漁業發達產生的廢棄網具,為台灣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漁業署盼藉政策改善「幽靈漁具」問題,部分地方政府也建立網具回收機制與漁民攜手維護海洋生態,期望共創漁業發展與環境保育的雙贏。
花蟹吃「蚤」餐 海大開發營養新餌料
新知
第1736期
花蟹吃「蚤」餐 海大開發營養新餌料
2020-11-1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秋冬盛產螃蟹,其中花蟹為國人喜愛吃的熱門海鮮之一。然人工繁殖花蟹,卻常遇到投餵餌料營養不足、花蟹幼苗無法順利變態的問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潘彥儒、徐德華於是帶領學生團隊開發新餌料,從東北角純海水中的橈足類,分離與培養適合花蟹生長的「石垣偽鏢水蚤」。 花蟹蚤狀幼體共有六期,其中第四期到第六期為決定能否順利變態成大眼幼體的關鍵階段,因此需要足夠的營養提供其攝取。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花蟹通常被培養在鹽度千分之35的純海水鹽度環境,故此研究選在東北角海水尋找、分離出能適應環境的純品系橈足類作為花蟹餌料。團隊定期在新北市貢寮的水生生物研究暨保育中心採樣,於夜間提燈至岸邊,持浮游動物網蒐集橈足類,再送回實驗室進行鑑種。而目前技術需人工分離純種的橈足類,「可能挑個二、三十隻才開始繼續培養,滿累的,因為要在顯微鏡下一隻一隻挑,然後牠們又很小。」團隊成員、海大養殖系學生呂昂說道。 因橈足類有趨光性,團隊只能在黃昏、夜間進行採集,並且需使用浮游動物網捕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團隊先觀察眾多橈足類樣本的身體特徵,透過拆解五對游泳的附肢,研究附肢上的細微結構,再輔以檢索書籍來鑑定品種。最終,團隊篩選出五到十月都可見其蹤跡的夏季優勢種——石垣偽鏢水蚤做測試,並餵食此種水蚤富含DHA、EPA不飽和脂肪酸的微細藻,發現等鞭金藻及蘇卡達紅隱藻對其發育的成效最好,因此以這兩種微細藻來培養水蚤。 花蟹苗的發育過程需先從蚤狀幼體脫殼變態成大眼幼體,才會發育成稚蟹,而稚蟹即為一般常見的螃蟹形體。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石垣偽標水蚤能在純海水的環境下存活,體型、泳速皆符合花蟹攝食的標準,同時在夏季海水佔橈足類總數的60%以上,因此適合作為花蟹餌料。團隊透過比較組實驗,證實傳統豐年蝦投餵養殖的花蟹幼苗,存活率會較低,而食用石垣偽標水蚤的花蟹存活率較高,同時花蟹會主動食用在水中漂浮的水蚤。 在找尋餵食石垣偽鏢水蚤的餌料時,團隊曾嘗試等鞭金藻、周氏扁藻等,發現等鞭金藻、蘇卡達紅隱藻最為適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此計畫是因應新北市政府推廣萬里蟹地方品牌,包含三點蟹、花蟹及石蟳。野柳船家林淑瑜說:「現在海裡面的東西都很少,包括小卷、白帶魚,用釣的也沒有,不只有螃蟹,所有的都在減少。」徐德華表示,野生海洋資源逐漸稀少,雖然現況還不至於需要禁捕或調整捕捉量,但在未雨綢繆的思維下,因應花蟹屬萬里蟹中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團隊著手開發花蟹的人工繁殖技術。 圖為石垣偽鏢水蚤雄蟲,石垣偽鏢水蚤是從東北角的卯澳灣海水分離出的橈足類。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潘彥儒補充,台灣傳統水產養殖的餌料多為豐年蝦以及輪蟲,豐年蝦無節幼生可以從市售的休眠卵孵化而來,輪蟲則方便培養且對水質的適應力較強,但此兩種餌料的營養不足以支撐花蟹幼苗變態成幼體。此外,台灣雖有應用橈足類於水產養殖的先例,不過是將海水引進養殖池,讓隨機的物種在池中生長,再餵食給魚苗、蝦苗,然並非每種橈足類都適合作為餌料,導致養殖品質不穩定,而團隊開發的新餌料,即可解決此窘境。
海大能源基地盼育人才 試驗空間開放學生使用
新知
第1709期
海大能源基地盼育人才 試驗空間開放學生使用
2019-10-17
【記者徐品蓁台北報導】為推廣台灣海洋再生能源教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打造全國首座海洋能源實現基地,在濱海校區設置「海洋能源實現基地」,設有完整實驗室與農委會漁業署核准的實海域測試場,供學生與廠商進行研究與測試,讓基地成為兼具教育與實踐的場所,並於3日正式啟用。 海洋能源實現基地擁有實海域測試場供研究團隊進行海洋能源機組的測試。 圖/陳建宏提供「要當作一個測試場,其實要一些條件,比如說波浪、流要有代表性。」北北基I區域中心計畫主持人、海大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教授陳建宏解釋,如此才可建立出一個資料完整的海洋能源測試場域,讓前來測試的海洋能源發電機組廠商或研究員能夠了解海域的狀況,再對測試機組進行調整。此基地因地域優勢,其能源開發主要著重於波浪能(Wave energy)(註1)與潮流能(Tidal current energy)(註2)的發電,「設置基地的這片海域比較適合研發的條件會是波浪能,而且波浪能在全世界也還不成熟。」陳建宏說明,因此也激發學生發想出對於波浪能許多創新的想法。 註1:波浪能(Wave energy)是海洋表面波浪運動所轉送的能量,可利用成為能源作不同用途,例如發電、海水淡化或推動抽水機等。(參考自維基百科)註2:潮流能(Tidal current energy)是潮水在水平運動時所含有的動能,是一種具有週期性的再生能源。(參考自百度百科) 在海洋能源實現基地的實海域測試場擁有地域優勢,適合發展波浪能及潮流能。 圖/陳建宏提供除了開放海洋能源開發廠商前來從事各尺度的波浪能實驗外,基地也向中小學生及大專院校生開放試驗空間,只要學生透過電話事先預約,就可以使用波浪槽等小規模的試驗環境,現場也會有專業教授指導討論,使雙方進行意見上的交流。對於海洋能源實現基地的設置,海大造船系學生石惠予認為,此舉可以幫助學生在海洋能源教育上跳脫課本,實際進入實驗室與測試廠操作學習。「如果未來有建立海上平臺,可能會提供航海、輪機科的工作機會,比如說現在要架設的離岸發電,就有來我們系上徵才。」海大商船學系學生小銘(化名)表示,基地的啟用有利於學生與實際工作環境接軌。 不僅大專生對海洋能源波浪能發電進行創意發想,中學生也製作出波浪能創意作品參賽。 圖/陳建宏提供「能源基地的啟用給予學生現場實驗的機會,對學生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若未來想發展產業便需要人才,而人才就從學校訓練。」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名譽教授梁乃匡提到,雖然該基地最為適合發展波浪和潮流發電,但也可嘗試縮小其他海洋再生能源的模型,如離岸風電浮台、溫差能等需較深水域方能運行的裝置。目前海洋能源實現基地亦有進行基礎建設,「像我們就在佈首條由台灣自己製作的供電用電纜,在測試後也會留在我們這裡使用。」陳建宏說明。海洋能源實現基地短期內主要推廣海洋能源,開放將蒐集到的資料彙整存放的控制室供民眾參觀,讓更多學生了解海洋能的想法與概念。
單局攻五分逆轉 銘傳慢壘賽六連霸
體育
第1692期
單局攻五分逆轉 銘傳慢壘賽六連霸
2018-12-13
【記者葉伸怡台北報導】「107年慢速壘球之父陳河東紀念盃–全國慢速壘球錦標賽」大專組賽事9日於三重疏洪重新棒球場開打。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在冠亞戰遇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雙方一度陷入平手僵局,銘傳在四局下攻五分大局,最終以10:5收下勝利,達成大專組六連霸。 銘傳大學第四棒的許育瑋,冠軍賽共打出四分打點,助球隊以10:5獲勝。 圖/葉伸怡攝一局上,銘傳游擊手發生守備失誤,讓海大攻佔滿壘,海大七、八、九棒連續安打串聯,先馳得點攻下四分。一局下,銘傳打線共擊出五支安打,一舉追平比數,雙方4:4平手。第三局兩邊打線皆遭投手壓制,雙方陷入僵局。四局下,銘傳先藉著兩支安打及投手保送上壘,一人出局攻佔滿壘,海大投手再次投出保送,銘傳以6:5超前,緊接著銘傳四、五、六棒連續擊出中外野方向安打,壘上跑者回來得分,單局攻下五分,最終銘傳以10:5獲勝,達成六連霸。銘傳藉著打線串聯發揮,在最後半局連續得分,扭轉戰局,但選手仍認為團隊在冠軍賽表現不如預期。冠軍戰有四分打點的銘傳學生許育瑋表示,團隊在兩場預賽默契配合得宜,分別以23:1及13:0擊敗對手,但冠軍賽開賽時,大家略受緊張情緒影響,沒有進入狀況,發生過多失誤讓對手連續得分,他認為,賽後應再多加強守備練習。一局上守備失誤的游擊手、銘傳學生吳柏鋒坦承,失誤的當下對隊友感到相當不好意思,「但是過了就過了,不要再去想,繼續把該做的做好。」一局下他用打擊彌補守備失誤,擔任開路先鋒的他,擊出左外野落地安打上到三壘,帶起團隊攻勢,並跑回隊上第一分。吳柏鋒提到,比賽中多次得點圈有人,但打者沒有把握好進攻機會,留下殘壘,因此他認為,賽後應加強打擊,抓好擊球點,確實擊中球心。 銘傳大學在一局下及四局下,藉著打線串聯,連續擊出安打,最終以10:5收下勝利。 圖/葉伸怡攝銘傳總教練鄭三權表示,雖受風勢影響,對投手投球較不利,所幸打線串聯發揮,最後半局一鼓作氣超前,對選手的表現給予肯定。鄭三權也提到,賽後將持續觀察選手的狀況,繼續要求穩定表現,他直言,該贏的就要贏,明年繼續朝七連霸邁進。 銘傳大學球員與教練賽後頒獎合照。銘傳已蟬聯6屆此賽大專組冠軍,明年將朝七連霸邁進。 圖/葉伸怡攝壘球分為快速壘球及慢速壘球,傳統壘球亦稱為快速壘球,為推廣壘球至各年齡層,而發展出娛樂性質較高的慢速壘球。鄭三權提到,兩者規則上略有不同,最大差異在於投手投球姿勢不同,導致球的飛行路線有異,快壘球飛行的路線為水平方向,慢壘則是拋物線。
【專欄】妹妹相伴增信心  潘柔諭棄芭蕾投帆船
體育
第1643期
【專欄】妹妹相伴增信心  潘柔諭棄芭蕾投帆船
2016-12-29
【記者陳玟蓓基隆報導】出身帆船世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潘柔諭小時候卻更熱愛芭蕾。然而進入舞蹈班面臨的壓力,加上帆船賽中找回信心與熱情,使她決心專攻帆船項目。在人生轉折的路上,妹妹潘柔云不僅扮演競爭對手的角色,也是她重要的依靠。 每到假日,潘柔諭一家總會一同出海練習帆船,訓練之餘更增進彼此感情。圖/潘柔諭提供爸爸是知名帆船教練潘偉華,潘柔諭與弟妹從小被要求學習帆船。然而在媽媽鼓勵下,她四歲同時開啟學舞生涯,潘柔諭也表示「我從小最喜歡的就是芭蕾!」國中時卻因為舞蹈班要求嚴厲、天天受老師責罵。潘柔諭在繁忙的術科考試壓力下,每天回家哭著要轉學。跳舞從此不再是讓她快樂的事,反而是痛苦的來源。同時,潘柔諭卻在帆船比賽中屢屢獲得佳績,也種下她轉換運動領域的念頭。多次練習後,潘柔諭逐漸掌握帆船運動的要領。有天份加上與家人一同訓練的趣味性,讓原本不情願學習的帆船變成生活中的一大放鬆。 潘柔諭(右二)與弟弟、妹妹常互相切磋帆船技藝。圖/潘柔諭提供妹妹潘柔云則提到有一年暑假,為了準備「總統盃」賽事獨自到南部做一個月密集的帆船訓練,姐姐則整整兩個月沒有碰船。比賽結果出爐,潘柔諭的名次卻大大超越她。潘柔云認為姊姊的判斷力、反應力都很好,這也加深潘柔諭的信心。同年,潘柔諭毅然決然放棄學了11年的芭蕾、全力專攻帆船,並在民國103年與妹妹同時獲選為「亞洲運動會」培訓選手。開啟選手培訓之路的兩人,過程中雖然疲憊,但潘柔諭坦言因為有妹妹的陪伴,使她不會害怕。 潘柔諭一家被視為帆船世家,不僅爸爸是帆船教練,媽媽、姑姑、弟弟、妹妹也都是帆船選手。圖/潘柔諭提供現在,帆船對潘柔諭來說是快樂、是休閒。她也表示每次與妹妹一起練完船,還會互相討論戰術、精進控船技巧。潘柔諭與潘柔云透過良性競爭提升實力,也促進姊妹間的感情。
擅用風向優勢 台北海院航出勝利
體育
第1630期
擅用風向優勢 台北海院航出勝利
2016-09-28
【記者陳玟蓓基隆報導】「105年全國大專帆船錦標賽」24及25日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盛大展開,來自台灣各地的帆船好手齊聚一堂,爭奪總冠軍的殊榮。本次的比賽項目為重型帆船索托27型(soto27),以團體賽的方式進行,最後台北海洋技術學院以3:0全勝成績抱回冠軍獎座。今年共有海大一隊、海大二隊、台北海院、東華大學、金門大學、澎湖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七支隊伍參賽,在比賽過程中各隊伍得設法引誘對手犯規,增加對手違例自罰的機會(見註解),並搶先完成指定航線。 105年大專帆船錦標賽當天風浪強勁,考驗選手們的臨場反應。圖/陳玟蓓攝第一天資格賽採用循環賽制,每一隊都必須與另外六隊進行一對一對抗,積分最低的兩隊予以淘汰。金大及東華因為積分排名最末,無緣晉級決賽,分別成為今年大專盃帆船競賽的第六及第七名。第二天則為三戰兩勝挑戰賽,由資格賽中的第五名挑戰第四名的隊伍,再由勝方向上挑戰前一個名次。其中,排名第四的中山代表隊在擊退挑戰者澎科大後,又靠著穩健的航行技巧,趁勝追擊打敗原本排名第三的海大二隊。然而,再向上挑戰呼聲極高的海大一隊時,海大一隊則藉著純熟的立帆技巧,在順風回航時,迅速將球帆立起,使得船速大增,成功防守,讓中山止步季軍。雖然挑戰失利,中山代表隊隊長蔡書瀚不氣餒地說:「我們全隊以前都只有玩過單人帆船,這次比賽第一次嘗試團體賽的方式,能夠晉級到第三名,我們真的覺得很榮幸。」冠亞賽則由排名第二的海大一隊挑戰暫居第一的台北海院,計分方式改為五戰三勝,雙方必須在比賽航線上競速,同時設法製造陷阱,造成對手違例的機會。第一場比賽開始,台北海院率先取得優勢的風向位置,並使海大一隊偏離航線、增加航距,儘管回程時台北海院的球帆未能順利迎風張開,造成船速微幅降低,但卻在極短的時間內調整纜繩與船帆的方向,迅速解決眼前危機,取得了第一勝。第二回合的比賽中,台北海院同樣利用風向優勢,一路領先,海大一隊則因為滑輪組臨時損壞的問題,無法順利變換主帆的方向,導致航行速度受阻,第二場結束,台北海院獲得第二勝。 海大一隊控制主帆的滑輪組損壞,在掌控船隻的方向上更加困難,也因為並未揚起球帆,雙方距離逐漸拉大。圖/陳玟蓓攝第三場關鍵戰役中,台北海院繼續設法製造海大一隊的違例情形,而更換船隻之後海大一隊重拾既有的水準,再度準備進攻,隨即對台北海院造成威脅。雙方勢均力敵,最後台北海院以些微的差距再度獲得勝利,在冠亞賽中直落三分,打敗擁有地主優勢的海大代表隊,成為本屆的冠軍隊伍。比賽過程中由於舵手是整艘船的行駛決策者,因此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次台北海院的舵手張曜顯,從小接觸帆船,比賽經驗豐富,是全隊的靈魂人物。對此他謙虛地表示,團隊先前已經比過兩次賽事,所以在默契上配合得不錯,也是這次獲勝的關鍵。談到對於帆船的熱愛,張曜顯笑著說:「如果你有機會碰帆船,你就會對它很熱情,大家有一起玩出來的默契,再去比賽的感覺真的很好。」另一方面,未能守住冠軍獎座,海大帆船隊隊長黃冠傑談到失敗的原因時,難掩落寞地說:「我們幾乎都是從大學才開始接觸帆船運動,就經驗上來說還是比對手不足,所以在戰術決策跟臨機應變上都還需要再加強。」台灣四面環海,向海發展的條件優渥,但是帆船運動的資源卻相對很少。即便如此,仍然有一群帆船狂熱者正積極的培育人才、推動帆船運動,除了校內推廣之外,海大也會對外舉辦帆船體驗營。全國大專帆船錦標賽的主辦人、海大帆船隊教練林季燕說:「台灣對帆船比較陌生,希望可以透過這些帆船比賽,增進彼此帆船的技術,讓更多人認識帆船運動。」*帆船小知識*兩艘船面對面行駛時,左側受風的船必須讓右側受風的船優先通行;較接近風向的上風船必須禮讓較遠的下風船;若是兩船一前一後時,後船必須讓前船先行。在這三點基本規則之下,兩船會各自想辦法讓對方處於位置上的劣勢,若對方沒有適時地避讓,則可以向裁判舉發,增加對手的違例。違規的隊伍必須自罰一圈,或是增加對方犯規次數,以抵消掉自己的違例。一場比賽中若得到三次違例,則立即中止比賽,由另一方取得勝利。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