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冷氣運轉的轟鳴聲此起彼落,被風啟動的燈管正旋轉地釋放光芒,彷彿讓人陷入虛幻的漩渦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石孟鑫利用生活中常被忽略的邊陲物件創作,自12日起於畫廊「谷公館」舉辦首次個展「19:00」,試圖翻轉這些物品的用途與其既定出現的場域。
溫暖的黃光照亮空間入口,與黃色燈泡相連的柱體正「彎腰」,作品〈()〉讓步入展間的人彷彿被「請離」到室外。石孟鑫闡述,在此次創作中,他希望藉由擺設室外現成物品,將如同白盒子的空間塑造成室外的場域,「邊陲物件有一種力量,你可能遠遠地看過,但在畫廊裡就會有認知上的落差。」在石孟鑫的印象裡,〈()〉原是常出現在鄉下獨棟建築門口的門燈,他說:「他們對我來說像是保鑣,看守著那個邊界。」當觀展民眾經過門燈,就好像走到室外。
![](https://unews.nc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0/12/85e446a7b3245dd59ce128ecb6109517-1-1024x708.jpg)
「門燈」有象徵離開的意涵,但並非是離開該展覽空間,而是有走出戶外的概念。 圖/石孟鑫提供
裝置作品之一〈轉轉〉,包含美髮店的旋轉燈與冷氣室外機,是生活中常見卻又容易忽略的物件。他藉由冷氣外機吹出的風,讓裝有通風球的旋轉燈運轉。他表示,旋轉燈容易讓人發呆,而冷氣運轉的轟隆聲卻迫人分神。觀展民眾江蕎勤說:「透過變形和出風的方向,讓觀眾可以反思這些物件在訴說的故事。」此外,各色溫的光在牆上漸層呈現,燈光的不穩定性也成為「室外」意象之一。
![](https://unews.nc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0/12/b7ca8bccd01906891932a353f802dfe1-1024x768.jpg)
運轉中的冷氣外機吹出強風,使旋轉燈能夠轉動,透過物件的擺設,營造此空間非室內的感覺。 圖/石孟鑫提供
![](https://unews.nc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0/12/58a6738c3251458ea6926d142ca4e4d1-1024x768.jpg)
旋轉燈除了是獨立的展品,也是與整個空間相容的作品,透過燈光的漸層,營造出不穩定的「室外」氛圍。 圖/石孟鑫提供
在另一漆黑的獨立空間,倚靠電腦螢幕反射的光渲染角落,作品〈火〉來自石孟鑫與朋友烤火的經驗。從火堆取暖,目光注視不斷變化的火堆,也讓石孟鑫獲得平靜感受。石孟鑫反轉螢幕讓其面對牆面,火的影像投射在牆上,他也在牆上用畫筆畫上漸層的白色,製造火光暈染的效果。這件作品除營造室外的氛圍外,他也透過螢幕冰冷的色調,反思現代科技下,人在睡前不斷滑手機的焦慮感。
![](https://unews.nc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0/12/601bee728b2ad2af342048c7d78b1cd6-1024x768.jpg)
閃爍的火光照亮一隅,石孟鑫在這次個展中使用作品的光源照亮展出空間,而非使用空間原有的燈光。 圖/石孟鑫提供
此次唯一的雕塑作品〈尿尿小童〉源自比利時的經典雕像,原型以英雄式姿態在台柱上面對眾人。而石孟鑫仿造原型,並將該作品反向擺放,背對觀者,並將它設於角落,以此呈現尿尿小童。「谷公館」負責人谷浩宇說:「尿尿小童像是隱身在都市叢林的一個縮影,他是有情緒的,在他的背影有很多情緒。」
![](https://unews.ncc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0/12/08cae3b0d9b09831075d1d858d474094-1024x768.jpg)
「尿尿小童」原型是比利時的知名雕塑作品,石孟鑫透過將其背對於觀眾,將他原本英雄人物的形象反轉日常生活中會看見的頑皮孩童。 圖/石孟鑫提供
石孟鑫過去專精於雕塑領域,擅長以「一件作品」創作,然踏入研究所後透過觀察空間,創作與空間呼應的系列作品,尚處於學生階段的他,期待能挑戰現有的體制,而非先走入商業化的藝術,他說:「既定的美術空間都是在畫廊裡呈現一個作品的狀態,但我想去挑戰這個狀態。」谷浩宇勉勵石孟鑫,期盼他有面對商業化的能力,讓反叛可以做得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