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澄妤台南報導】15公尺高的樹冠間,選手隔著護目鏡仔細觀察周圍,隨後拉扯繩索、奮力一蹬,敏捷地跳到另一截枝幹。「社團法人台灣都市林健康美化協會」11月28、29日舉辦「2020台灣攀樹國際錦標賽」,23位好手齊聚一堂,活用林業工作所需技術,攻克枝上行走、投擲枝條等各項關卡,獲獎者可代表台灣參加「國際攀樹錦標賽(International Tree Climbing Championship, ITCC)」。
國際樹藝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 ISA)模擬攀樹工作設計競賽,推廣安全的攀樹方式,提高大眾對此技藝的認同。利用繩索攀樹是修剪、調查樹木所需的技術,由於機動性高,可於吊車無法進入之處派上用場,例如取下卡在深山高樹上的飛行傘或空拍機。攀樹競賽中,選手需通過上攀、工作攀爬、速度攀爬、空中救援及投擲比賽五個項目,再依各項目分數加總排名。參賽者於樹枝上行走,或利用繩索盪過一根根枝幹,抵達定點後再使用手鋸、長枝剪或徒手敲響鈴鐺,速度、平衡感、協調性缺一不可。賽事主席邱彥彰說:「幾乎你想得到的能力,攀樹都用上了。」
攀樹競賽不只講究速度,選手利用繩索穿梭樹冠在樹冠間,平衡感、協調性、反應力缺一不可。 圖/姜齊濠提供
這次競賽項目中,空中救援較困難。賽前裁判將假人吊在樹上,模擬攀爬者受傷情境。選手一進入賽場,需立即評估現場狀況,大聲唸出救援計畫,並請附近的人協助急救。呼救同時,參賽者還得迅速投擲、固定繩索,敏捷上攀至傷者所在位置,再將其安全帶返地面,六分鐘內需完成救援。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生羅浩桓未在時限內救援成功,他比較之前參賽經驗,認為這次假人放置得較高、遠,難度提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生林鼎睿則表示,攀樹考驗創意,他會參考前輩作法,再思考自己的救援方式,「每個人的救援計畫都不一樣,這是救援這個項目很好玩也很迷人的地方。」
選手進行空中救援時,需於六分鐘內評估現場狀況、制定計畫,迅速將樹上假人安全帶返地面。 圖/顏漢昇提供
除了要求技術熟練,由於攀樹競賽於高處進行,具一定風險,因此更講究選手的安全意識。林鼎睿進行空中救援時忘記戴上護目鏡,挑戰工作攀爬時護目鏡又意外被推開,增加眼睛被繩索、枝條打傷的風險。因安全疏失,林鼎睿被扣了兩次分數,「算是這次很重要的經驗。」他補充說明,攀樹十分重視安全,各項配備都有其專業功能。例如頭盔可掛耳罩,使用鏈鋸時噪音才不會傷到耳朵,吊帶則更具支撐力且舒適,以配合長時間的樹木工作需求。
攀樹在台灣不如國外普遍,許多民眾認為這項技術十分危險,或可能危害樹木,導致選手不易找尋練習場地。羅浩桓舉例,公園管理處可能因擔心意外,不願開放攀樹。即便大眾認識不深,對愛好者而言,攀樹不僅可以親自大自然,更能獨享樹上美景。談及攀樹迷人之處,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學生周季平笑道:「不太需要跟別人Social(社交)吧!在樹上可以很放鬆。」羅浩桓則享受努力爬上樹冠的感覺,「樹下的事都與你無關了,只有你跟樹。可以跟樹說說話,或什麼都不用說,倚靠在樹上,感受樹的紋路跟風吹來時的擺動。」
攀樹競賽提供同好交流平台。攀樹在台灣屬於少眾運動,許多參賽者互相認識,比賽時還會給予彼此建議,感情融洽。 圖/姜齊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