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升學優待恐引岐視 原民高教政策待改善

2018/11/15 01:47:54

【記者何家璇台北報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11日於台北火車站舉辦「原住民族教育轉型正義原桌論壇」,邀請關心原民教育的老師、學生共同討論原民教育的語言文化流失、教育歧視及人才培育三大主題。其中,因升學優待造成社會大眾的歧視,是許多原民青年共同面對的問題。

原住民加分制度起於西元1951年,國民政府來台後為使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融入主流社會,以《邊疆學生待遇辦法》,作為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措施基礎。立法院在2001年修法,改以《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簡稱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給予原民生考試加分的特殊待遇。排灣族、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人類學系學生張瀞文提到,加分制度最初是一項同化政策,現今原住民加分雖不再以強制原住民融入漢文化為出發點,但仍存在很多爭議。

張瀞文指出,靠著加分入學的學生,學科能力居於弱勢,學校又沒有提供額外資源支持,造成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成績不佳。她也提到,原住民加分需先通過族語認證。然而許多族人並不認同此方式,身為原住民卻要以考試證明自己的身份、語言能力,對此感到不滿。

原住民升學優待辦法中規定,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的學生,升學考試總分可加總35%。阿美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地理學系魯鳳質疑,加分制度為原住民族在歷史上因受不公平對待,以資源補償的平權政策,應平等適用在所有原住民身上,不應以加分的方式,強迫族人考族語認證。

排灣族、原住民族委員會專案研究員雷家佳表示,加分政策原是為提升原住民就學比例而設立,實施後反倒加深刻板印象和歧視,使社會大眾認為原住民必須仰賴加分政策才能取得亮眼成績。雷家佳以自身經驗為例,國中時他的老師曾告訴他,因為原住民有加分,所以他不用太努力讀書,不需取得高分即可進到第一志願學校就讀。此話讓他備感挫折,並下決心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最終他順利考進前幾志願的學校。不過,當原住民生進入「好學校」後又得面對同儕誤解,「你的同儕不會去探究你的過程是如何,反正你今天進入很好的學校那就一定是因為你加分。」一句話顯示原民學子面對刻板印象的無力。

雷家佳認為,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原住民小孩生長在都市,獲得的教育資源不比一般生少,因此加分機制應與原住民身份脫鉤,成為單純的福利政策。「任何因為原住民身份所帶來的優惠性措施,是都可以被重新檢視的。」雷家佳更強調,增加原鄉教育資源才是提升原住民教育程度、保存傳統文化更有效的作法。

本次論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和族群的人士參與,盼擴大參與,匯集民眾對原住民轉型正義的意見。 圖/何家璇攝
此次論壇共有100多位民眾報名,眾多專家、學生也一起參與。論壇結束後,參與者共同拍攝大合照。 圖/何家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