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宛賢高雄報導】展場中大大小小的照片,高低錯落的排列,牆上投影樹木枝枒的剪影,紀錄了高雄左營眷村荒廢的景象。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研究所的藝術家林羿綺及校友呂易倫於高雄伊日藝術駁二空間舉辦《物塚》雙人聯展,展出二人於左營駐村五年間,對眷村拆遷過程的觀察與情感。
呂易倫解釋,展覽名稱「塚」被視為生命最終歸宿的場域,而眷村拆遷過後所遺留下的物件如同生命死亡一般,被掩蓋於地底,「很像進到了一個墳墓、我們看不到的、已經死去的存在。」他說。
展場一側的牆面上,掛著五位眷村居民的獨照,呂易倫的影像作品〈五根釘子〉記錄下在眷村遊蕩或不肯搬遷的居民身影。他舉了影像中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居民為例,「他很常穿著蕾絲、女性衣物,外面再罩一件T恤在村裡亂晃,他說這叫『陰陽調和』。」呂易倫說。
〈五根釘子〉紀錄了二藝術家在左營駐村時所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們及其背後的故事。 圖/林宛賢攝
「小時候住在眷村的經驗對我來說,是我創作跟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林羿綺解釋,小時候住的眷村因都更被拆遷,但他對於眷村的拆除過程卻是一片空白,這部分的記憶空缺成了他環島時,決定駐紮左營眷村,紀錄其拆遷、變化的動機。「對我來說,有點像是移情的心態。」他補充。
展場中另一角堆疊數個電視機,播放著眷村一隅的光影變化,呈現村落最後的身影。〈生活在永恆之前〉林羿綺利用無痕的循環剪接,讓三分鐘的影片不斷循環播放。他認為,這些角落的光影變化無法透過單一照片詮釋,所以才透過影片的形式創作。
〈生活在永恆之前〉記錄著林羿綺對左營眷村中光影的變化及觀察,同時也透過文字呈現了左營眷村五年間的變化。 圖/林宛賢攝
林羿綺解釋,駐村期間還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讓他能更專注於周遭事物,「你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太陽光是從哪個磚塊移動到哪個磚塊,也可以觀察到螞蟻行走時的路線。」他說,在眷村裡的時間流動非常緩慢、安靜,這些感受對他來說非常難得。
參展觀眾李佳錡認為,展覽名稱《物塚》非常符合此次展出的主題,他說:「看完主題的介紹再去欣賞展覽作品,會更加了解到作品的意涵。」而觀眾鍾默竺則表示,對展列作品的方式印象深刻,「我覺得他說故事的方式十分特別。」他補充,因自己從小生長的環境關係,對這類眷村主題的展覽特別有共鳴。
曾經熱鬧的左營復興新村因都更計畫拆遷,如今已成為一片荒地和廢墟。 圖/林宛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