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4期
2024-12-20

【記者楊凱傑報導】世界睡眠協會(World Sleep Society)2023年公布台灣受失眠所苦的人數近390萬人,約佔總人口17%。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卓苡姍、林奕箴榮獲西班牙「2024 ISARCH AWARD」產品設計類銅獎,透過設計「EEG Amblent Light」裝置,以偵測腦波的形式,調整燈光顏色,改善現代人的睡眠問題。

團隊藉腦波偵測調節夜燈光線,盼能幫助使用者提升睡眠品質。 圖/卓苡姍提供

團隊藉腦波偵測調節夜燈光線,盼能幫助使用者提升睡眠品質。 圖/卓苡姍提供

「EEG Amblent Light」結合了腦波偵測儀、智慧燈具和手機應用程式,以個人化設計為核心,偵測使用者的腦波變化,進而調整燈光顏色和亮度,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睡前,使用者可透過手機程式設定睡眠時間,智慧燈會在設定的時間漸暗,營造出適合入睡的橘黃色光。當偵測到使用者進入睡眠狀態,燈光會自動變暗,並使用弱紅光作為夜燈,「弱紅光有助於褪黑激素的產生,也能解決夜間起床照明不足的問題。」卓苡姍說明。到了起床時間,智慧燈會模擬日出的光照變化,幫助使用者自然清醒,並調整生理時鐘。

夜燈搭載的應用程式除能操控燈具,還能記錄和分析用戶的睡眠數據,提供個人化建議。 圖/卓苡姍提供

夜燈搭載的應用程式除能操控燈具,還能記錄和分析用戶的睡眠數據,提供個人化建議。 圖/卓苡姍提供

為了判斷使用者睡眠狀態,團隊使用電子紡織品(註)製成的枕巾偵測腦波波長,卓苡姍補充,睡眠分為清醒、快速動眼期和完全深層睡眠,透過偵測這些不同階段的腦波變化,判斷睡覺狀態並結合光療,使受測者總睡眠時間從5小時增加到7小時,減緩失眠問題。此外,應用程式也可以記錄使用者的睡眠時間、心率、血氧等健康狀態,並提供個人化分析報告,進一步建議使用者調整睡眠習慣。

註:電子紡織品 (E-textiles) 是將電子元件嵌入紡織品中,以實現特定功能的技術。

卓苡姍分享設計動機源於身邊親友面臨睡眠的困擾,像是難以入睡、容易醒來等,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高達69%的成年人每晚平均會有一小時的「社會性時差」,意即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時間有很大的差異,導致生理時鐘錯亂、睡眠品質變差。而同身為設計系學生,經常需要熬夜趕作業,社會性時差更顯著。團隊期待持續參與國際設計競賽,優化使用者介面和使用流程,未來也考慮加入聲音功能,透過白噪音等增進睡眠品質。

南臺科技大學創新產品設計系教授王文雄說:「希望業界能夠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學生共同推動產品的創新。」除了期許更多業界資源投入,王文雄認為商用產品仍有成本考量,儘管設計上無太大問題,但要成功進入市場,開銷與售價的權衡勢必是團隊的課題。

卓苡姍、林奕箴卓一同設計產品,優化使用者體驗,團隊也會持續參與相關設計競賽,讓裝置能被世界看見。 圖/卓苡姍提供

卓苡姍、林奕箴卓一同設計產品,優化使用者體驗,團隊也會持續參與相關設計競賽,讓裝置能被世界看見。 圖/卓苡姍提供

標籤:腦波 , 睡眠 , 燈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