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0期
2024-11-22
藝文
焦點

【記者何依庭台南報導】「我們不想用藝術去定調這場演出,希望可以自由地去說一個異質入侵到融合的故事。」由林以薔、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陳昱棋及應用音樂學系張祐禎,17日參與不存在劇場舉辦的《阿索比不存在劇場遊牧計畫》,在臺南公園表演〈異植〉,取兩個不同的材質從相異到合一的概念,使用身體與音樂創作,表現不同的材質從入侵到融合的過程。

〈異植〉為三人首次自行發想創作概念,他們從個人空間與身體界線出發,思考異質與移植的可能性。 圖/何依庭攝

〈異植〉為三人首次自行發想創作概念,他們從個人空間與身體界線出發,思考異質與移植的可能性。 圖/何依庭攝

創作團隊說明異植的概念,「像是公園裡移植的樹木,它們起初對於這裡是外來者,在時間下卻漸漸成為公園的一部分。」他們認為異質不代表對立與破壞,也有共生共融的選擇。此外,他們觀察到異質入侵是兩種本質不同的人事物互相適應的過程,像是對非台南人的三位表演者而言,起初可能會因為不習慣食物的口味感到不適應,然而在漸漸習慣當地環境後,會達成新的平衡與融合。

表演者利用扭曲的表情與不同移動速度表現情緒,讓觀眾感受到異材質在融入環境中的掙扎與適應過程。 圖/何依庭攝

表演者利用扭曲的表情與不同移動速度表現情緒,讓觀眾感受到異材質在融入環境中的掙扎與適應過程。 圖/何依庭攝

陳昱棋說:「整場演出動作的設計主要分為三段:入侵、探索與融合。」起初為了營造外來材質的突兀感,陳昱棋與林以薔靜止站在樹幹旁,想像自己是不存在於公園裡的鋼筋。隨著音樂切換,他們以奔跑、撫摸、翻滾和敲打等大幅度動作,貼近樹幹與泥土,表現外來材質初至新環境的探索與碰撞。直到碰撞幅度減緩到再次靜止,身上沾染泥土的他們開始做起體操,與公園裡隨處可見的運動人士無異,代表完成從異質到共生的過程。

陳昱棋透過似要鑽入土中的肢體動作,表現建材或樹木向下紮根的過程。 圖/何依庭攝

陳昱棋透過似要鑽入土中的肢體動作,表現建材或樹木向下紮根的過程。 圖/何依庭攝

音樂製作者張祐禎將音樂編排成三個段落,並按照錄製時間與距離排序,從台南北部的工廠聚落逐漸靠近臺南公園,最終以臺南公園作為聲音的時空中心。首段張祐禎擷取廢鐵工廠裡丟擲鐵塊的噪音,透過聲音後製使其具有音高及節奏,「我希望透過原本不會出現在公園的工廠聲音,讓觀眾感到工廠與公園的相異。」他補充道。接著他再採樣客運、火車與汽機車等四種交通工具移動時的聲音片段,融合成悅耳的音樂,表達空間上的流動與移植過程。最後音樂則切換成臺南公園裡人們時常播放的體操教學人聲音檔,讓現場的風聲與音樂裡事先錄製好的環境音交融。

林以薔在表演中融入蛤蜊謹慎試探的概念,展現出內斂冷靜的探索方式。 圖/何依庭攝

林以薔在表演中融入蛤蜊謹慎試探的概念,展現出內斂冷靜的探索方式。 圖/何依庭攝

觀眾Vegetable(化名)表示自己喜歡表演者將頭伸入樹洞探索的表演,「在那時他們的臉被隱去,彷彿與環境融為一體。」觀眾古晉瑜則認為最後一段表演令他印象深刻,「因為我在散步時曾聽過表演播放的體操音檔,熟悉的聲音讓我感到表演者融入了公園中。」觀眾宋佳錡則表示自己聽見活血功的人聲指示時,像是被表演氛圍感染,身體不由自主的跟著一起做體操。

本次演出為開放式環境,沒有舞台,三人表示期待觀眾一起參與及互動,體驗異質共融的過程。 圖/何依庭攝

本次演出為開放式環境,沒有舞台,三人表示期待觀眾一起參與及互動,體驗異質共融的過程。 圖/何依庭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