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宜臻台北報導】由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及朱宗慶打擊樂團所主辦的「JPG實驗室」計畫,7至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將《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聲波圖物語》以及《As One》,三組擊樂演出搬上舞台。
《聲波圖物語》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四年級學生演出,表演方式引用「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讓觀眾分享自身故事,再由演奏家即興詮釋樂曲。演出共四場。每場演奏因故事內容而截然不同,有關於親人的沉重記憶,也有對愛情的體悟;表演者一一將故事化為演出靈感,無論是黑夜後的黎明,或對愛情無怨無悔的付出,隨即在琴槌下化為輕敲木魚或急奏木琴的節奏與旋律。表演者史孟航說明,通常人們是先看見樂譜,再去想畫面,但這次則先有畫面、再有音樂。表演者陳妍臻指出,演奏必須捕捉到故事當中的情緒、畫面,「用音樂去模仿、呈現、表達。」
《聲波圖物語》結合「一人一故事劇場」,讓觀眾分享的故事成為演奏家即興創作,使演奏家與觀眾共同成為演出的創作者。 圖/謝宜臻攝
《聲波圖物語》讓表演者和觀眾不再只是面對面,「我們的作品也是他們的作品。」陳妍臻說道,這次也邀請觀眾一邊聆聽演出,一邊在畫布上描繪感受,「希望觀眾能聽到音樂,並勾勒自己內心的線條、聲波圖。」觀眾蔡詩禮表示,演出確實在他腦海中產生畫面,使他自由揮灑出水流線條。
《聲波圖物語》演出第二部分的互動模式,是讓參與的觀眾至座位席後方的畫布自由創作,使內心感受之聲波藉由繪畫抒發。 圖/謝宜臻攝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則重視互動體驗,觀眾上台觸碰紅蘿蔔、蘋果等實體蔬果,藉由蔬果導電產生音效;又透過行動裝置連結活動網站,點擊「樹」、「陽光」等森林元素的圖案,使數位音效結合現場擊樂聲,模擬森林氛圍,呈現跨領域藝術體驗。觀眾劉立媺給予演出正面評價,她認為用蔬果做出不同音效,既有互動感,整體聽覺效果也很好。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導電裝置與觀眾進行互動,使擊樂演出與音效巧妙融合。 圖/謝宜臻攝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森林作為聽覺與視覺的主題元素,表演分成「矇」、「眼」、「生」、「展」四個部分,利用大自然隨著時間推移而消長,象徵人類的初衷被消磨與尋回。演出尾聲,擊樂家共同演奏木琴,敲擊激昂舒展的旋律,盼給予觀眾不同層次的體會。
《森槮-擊出自然的記憶》以自然為主題,開場第一部分「矇」展現自然的純淨。 圖/謝宜臻攝
第三組演出是由北藝大博士生戴含芝與黃晉韋及聲響藝術家團體「HH」共同完成的《As One》,以即時影像、電子音樂與不同擊樂曲風的碰撞,詮釋音像(Audio-Visual)相互交織的獨特風格。「電子音樂有重低音的節奏,而打擊樂又有豐富的音色變化。」戴含芝與黃晉韋認為他們與「HH」即使來自不同背景,卻十分互補。「希望讓大家覺得我們跨域的演出,有融合為一的感覺。」戴含芝說,這便是《As One》想傳達的理念。這三場演出皆利用打擊樂結合多元領域的實驗與創作,呼應主辦單位鼓勵擊樂跨領域發展的期許,也為觀眾帶來一場音樂能量豐沛的饗宴。
《As One》視覺與聽覺皆與音訊緊密扣合,以即時影像、電子音樂,與擊樂多元音色碰撞出獨特風格。 圖/謝宜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