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社論】學測考生的國寫困境:〈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作為情意題有何不妥?
2025-10-31
影音
藝術走進街角 《藝文一條通》打頭陣
2025-10-31
影音
燈火點亮思鄉情 在台印人共慶排燈節
2025-10-31
生活
廚藝創新料理比賽首開伙 在地食材入菜展家鄉味
2025-10-31
生活
鈴蘭通領民眾探索城事 首募青年志工注活力
2025-10-31
藝文
以VR重塑地獄想像 海闊拉帝領觀者思考道德變遷
2025-10-31
國際
魯大生首攜學界罷課 盼為巴勒斯坦發聲
2025-10-3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17期
第1816期
第1815期
第1814期
第1813期
第1812期
第1811期
第1810期
第1809期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體育
第1815期
跳脫體育生身份的角力選手 曾怡瑄搏出多元職涯
2025-10-23
【記者方凱琪雲林報導】角力墊上,雙手糾纏、呼吸急促,汗水沿著額頭滑落,曾怡瑄在場邊短暫喘息,視線卻沒有離開對手。她是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不分系)大一學生,同時也是亞洲U20角力錦標賽銅牌得主。她在追求運動成績時,從未放鬆對課業的要求,努力在二者間維持平衡,並選擇了一條不那麼典型的角力運動員之路——以一般生身份就讀清大,為自己的未來職涯創造多元選擇。 「其實我是從舞蹈開始學起。」曾怡瑄從幼稚園學習民族舞蹈、國小三年級練習柔道、五年級訓練排球,直到國中才正式訓練角力。「一開始覺得角力搏鬥姿勢很奇怪,也不太適應,但當肌力、技術上來後,就覺得這項運動其實很帥。」考量到天賦與資源,因此最後選擇角力。 曾怡瑄的父母也是台灣代表性的角力選手及教練,父親曾伯郎、母親林靜妙,二人希望成為孩子背後的「支持者」。升國中時,曾伯郎也只是從旁給予建議並與她一同分析,因在排球領域難以拔尖,且父母的身份可給予她更多幫助,曾伯郎問道:「最好的資源就在妳身邊,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語讓曾怡瑄下定決心,投身角力。 曾怡瑄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拿下四金兩銅的亮眼成績,國三時立下目標:「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國手」。時隔一年,高一的曾怡瑄順利入選國家隊,開啟國際賽事之旅。然而,第一次出國比賽表現就不如預期,她回憶道:「我都還沒有做到練習時的動作,就輸了。」因此陷入自我懷疑,幸好在父母的開導下才恢復自信。曾伯郎笑說:「我們就跟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一樣,有時候瑄在國外會打電話回來問我說:『爸爸,你幫我看一下對手動作。』」在曾怡瑄心中,家人的支持一直是她的力量來源,曾怡瑄語帶驕傲的分享父親曾對她的叮囑,「你身上的血液是原住民戰士的血液,你根本不用去害怕其他人,你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曾怡瑄不僅是從排球轉入角力,更跳脫體育圈,以特殊選才進入清華大學。她坦言,「到高三其實有點把課業放掉。」過去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在角力上,但也清楚選手生涯無法太久,因此希望透過大學探索更多方向、拓展視野,「茫然是一定會的,原本完全練體育的人,突然轉換成讀書的學生,會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在清華的課業比較重,沒有時間去訓練」曾怡瑄笑說。 對曾怡瑄而言,大學最重要的是多元學習與自我調適,她走出舒適圈,嘗試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我可以把角力當興趣,又能在課業上增進自己。」考量到正處適應期,她決定不參與中華民國114年全國運動會,並且為自己訂下階段目標——穩定學業與生活,於下學期再兼顧訓練與比賽。 曾怡瑄秉持父親的提醒:「主導比賽,做比賽的導演,知道自己在摔什麼。」從場上到場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能達成目標。最後,曾怡瑄期許自己未來不管是否成為運動選手,都能修讀清大運動科學系,回饋體育圈。
新知
第1814期
元智研發人工智慧模型 跨領域預測化學材料性質
2025-10-03
【記者陳筱雯報導】人工智慧技術日新月異,應用範圍不再集中於電機工程,開始在其他領域中發揮功效。元智大學電機通訊學院長陳敦裕帶領元智電機工程學系甲組的辜聖凱及魯永喆,參加機器學習挑戰賽「NeurIPS – Open Polymer Prediction 2025」,於9月19日獲得金牌。團隊設計出一套AI模型,能預測高分子材料(註一)的各項性質,加速化學研究,展現跨領域結合的力量。 註一:由許多小分子聚合而成的物質,又稱聚合物,如澱粉、蛋白質、天然橡膠等 本次比賽在Kaggle平台舉辦,Kaggle是一個數據建模和數據分析的競賽平台,官方提供數千種材料的化學資料,並指定五種化學性質:玻璃轉移溫度、自由體積分率、導熱率、密度與回轉半徑作為預測目標,團隊須製作人工智慧模型,嘗試預測每一種材料的性質,最後輸入另一份資料讓模型計算加權平均誤差,以誤差大小決出最後的勝者。團隊花了兩到三週收集各種方法,試驗它們的搭配組合、融合並改進,最終產出作品。 魯永喆認為此次的競賽經驗很特別,他說:「在化學領域我們就像一張白紙,要額外去學習專有名詞。」跨領域的學習新奇卻又艱鉅,陳敦裕說:「我們要短時間內釐清高分子材料的特性,用現有的知識去推理,把資料補足,讓模型有更好的資料可以訓練。」而比賽中,官方指定的性質裡,資料最稀少的一項只記錄在200到300筆資料上,其他數千筆則保留空白,得靠模型計算、推估來填補,辜聖凱表示,比賽的資料中正確答案非常稀少,團隊必須找到非正確答案的規律,才能成功突破難關。 為了更方便解決本次比賽的化學題目,研究團隊選擇使用圖神經網路(註二),再結合傳統上從化學式提取性質的分子特徵工程,將化學分子結構轉成二進位碼,讓AI模型能學習不同化學分子的結構特徵,預測材料性質。在有限數據下,團隊有效利用交叉驗證策略(註三),證實該模型可精確預測多種化學材料性質,從而提升化學界研究的效率,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林祥泰表示,人工智慧在開發新材料上,可節省許多計算時間,「很多人開始把人工智慧用在材料開發的研究,像是找新材料,或是對配方的優化等。」 註二:一種專門學習化學圖狀資料的深度學習模型 註三:一種驗證模型準確度的方法 辜聖凱說明,模型除了能用於研發化學材料,也可延伸應用於藥學領域:「這次是預測化學物品,如果要開發新藥物,要確認材料有什麼性質,也可以使用模型去預測。」林祥泰也指出,學者已經對人工智慧本身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各層面的實際應用,就像空有大腦發號施令,卻沒有對應的手臂執行動作,希望本次研發可以為各界研究帶來新進展,讓「大腦」真正發揮智慧與潛力。
生活
第1804期
書香市集首創音樂會 詩樂交織打破傳統想像
焦點
2024-12-20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第24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14日於台北市牯嶺街盛大登場,匯聚超過50個書攤、眾多青年團體與社會組織一同共襄盛舉。市集包含舊書攤、不同國家文學作品與各式二手書,讓參與民眾沉浸於書海之中。 本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首創南海路臨時音樂會(以下簡稱音樂會)活動,有別於以往單純的音樂表演,以詩人分享文學詩集及創作理念作為開場,再由獨立音樂人進行音樂演出,並搭配錄像游擊隊的八組藝術影像投影,為市集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與氛圍。表演者之一的錄像游擊隊由八位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碩士生所組成,透過在戶外放映自創的藝術影像,與觀眾分享創作理念,希望可以更貼近民眾,被不同領域看見。「過去我們創作作品的觀眾主要是藝術界的群體,這次參與市集讓我們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對象。」錄像游擊隊成員,就讀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的楊子逸說道。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主辦人黃姓志工(化名)分享籌組過程,他說:「今年新增的晚會促成了多組書店、創作者與藝術家之間的合作,是過去因經費等限制無法實現的。」音樂會融入詩、音樂與影像,展現創意的藝術視野與豐富的文化色彩。談到市集的創新亮點,黃姓志工說道:「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更強調跨領域的交流,匯集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他認為這種交流氛圍能突破傳統界限,帶來多樣化的對話與碰撞。如錄像游擊隊與師大白鹿洞書店合作,共同於市集擺攤並在書店中放映錄像,使到此閱讀的民眾同時能接觸到影像美學作品。藝術團體與書店的結合不僅吸引了新群眾,也讓文藝愛好者更深入了解租書文化。 除了書攤外,書香創意市集也邀請青年團體前來擺攤。臺大意識報展出學生田野調查撰寫的歷年刊物,聚焦各類社會議題。臺大意識報社長,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許采蘋分享道:「今年是意識報復刊的第一年,我們擺攤是希望舊有讀者能繼續關注刊物與社會。」除了發行紙本刊物,未來預計會加入互動性內容,並嘗試線上發行,提供更多元的閱讀管道。「還是植想考進你」由臺大人類學系學生所組成,攤位透過互動遊戲,讓民眾了解鄰近牯嶺街的台北植物園是史前時代十三行文化與圓山文化的遺址,對台北市區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臺大人類學系學生蘇楚孅說:「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知識提醒我們與公眾建立連結的重要性。」他表示考古學常面臨公眾認知不足的問題,透過互動遊戲能使參與者認識到考古學的價值與工作內容。 「這是一個可以互相啟發的地方。」黃姓志工說道。市集藉由音樂、書籍與各式互動,串聯文化、知識與大眾,希望營造出具啟發性的交流空間。前來買書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生李晁維表示,過去很難有機會一次看到種類如此完整的書籍攤商,因此也借機入手好幾本不同面向的書籍。而對於書籍對自己的意義,他說道:「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可能是體會了一個人一輩子的思想核心價值,書籍使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作者一起遨遊他們的人生旅程。」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涉及多元領域的文學作品,成為了每個人探索自我、拓展視野的契機。書本與藝術的交織,令每位參與者都能在這片共鳴的空間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啟發與成長。
校園
第1797期
暨大推跨領域課程 望填補科技領域教師缺
焦點
2024-10-25
【記者吳妤潔報導】據《聯合新聞網》報導,近年來國內師資缺乏,以國中資訊科老師最為不足。國立暨南大學教育學院長陳啓東說明,若用全國國高中校數計算,約有超過1000位資訊科教師缺口。因應此問題,暨大教育學院與資訊工程學系合作,陸續開設相關課程提供學生修讀,並計劃於下學期正式開始,嘗試替解決科技教師荒開闢新徑。 陳啓東表示,資訊科技已是108課綱正式課程,為培養相關領域教師人才,系所原本就設有教育科技和數位學習的課程,如今與資工系合力開設資訊課程,期望學生能拓展專業項目。為了讓教育學院學生更容易接觸工程、科技知識,暨大在課程設計上也特別調整難易度,「從基礎開始去引導教育學院的學生,學習這個資訊科技怎麼樣融入教學。」 代課暨代理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指出,國內風氣習慣將文、理組貼標籤,但以國中資訊科所需的師資專業度而言,學生若有意修習相關課程、用心備課,即使非資工背景出身,也能勝任資訊科老師的工作。他認為暨大的做法能滿足少子化對師資的需求,也符合當今教育現場的趨勢,「師資(老師人數)減少,但是課程多元(學生學習的課程變多)的狀況下,一個老師基本上盡量都要有兩個專長。」 跨修資工課程的暨大教育學院學士班師資培育學生吳煥棊表示,院內結合資工系授課的立意良善,若此模式成功,未來也可向其他學校推進。但他也說:「學校在引導學生往資工、資管系走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的本心還是回來當老師。」資訊科教師短缺的問題仍需從根本解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師資培育學生彭宇銨則說:「如果修整個學程或雙主修,對師培生負擔太重,學生修習資工系後,可能就往這個方向走。」他認為教育業對理組而言還是比較低薪的產業,暨大的做法可能讓學生從教職流向資工業界。 深究單項科目師資缺乏的現象,主要原因在於薪資福利和教育環境。私立曙光女子高級中學資訊科老師蔡嘉訓分析,「薪資福利就是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理工科的漲幅大,但教育界幾乎沒有在調薪,去年雖然有調了4%,但相比之下落差是很大的。」他也提到,近年新聞常出現老師受到學生或家長投訴、指控霸凌的案例,他坦言,這些現象都會影響教育產業的氛圍。吳煥棊也認為,政府應提供教師更多保障,避免原本有意願進入教職的學生因為對管教學生卻步,最終不進入教育界的惡性循環。 彭宇銨則以師培生的角度建議,「現在正式老師那麼難考的情況下,在體制上可以去完善培訓到教甄的過程,協助學生更容易達成目標。」對此,黃湘仙直言,政府在師培政策上應更加彈性,「教育學程會有一個專業學門跟一個教育學分,以往在專業科目,設定的學分數一定要學到那個系所的每一個基礎,那他(學生)如果可以拿到這些學分,為什麼還會在教育現場?」政府必須根據教育現場的狀況思考現行制度的可行性,才有機會改善教職人才流失的困境。
藝文
第1796期
北藝大跨域展演《222M》 演繹北捷工傷事件
焦點
2024-10-18
【記者林沂葳台北報導】吶喊包裹在塑膠袋中,伴隨著捷運影像與聲音的閃現,震撼且壓抑的氛圍籠罩全場。今年關渡藝術節系列活動《222M》,11日至12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演出,以「台北捷運潛水夫症」事件為主題,透過傳統音樂、舞蹈及文學的跨域合作,讓觀眾用藝術的方式感知事實。 1993年捷運台電大樓站到公館站一帶滲水,捷運承包商決定加入壓氣工法施工,卻因減壓不當,導致工人處在異常壓力下,陸續患上潛水夫症等併發症,終身無法根治。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舞蹈學系、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三系學生,以來自花蓮的工傷者為角色原型,於去年首次跨域展演《222M》。而今年團隊在實際走訪工人們的家鄉後,看見他們回歸樸實農村生活的模樣,特意加入「回歸」的元素,將原先較為尖銳、憤怒的版本,改以柔和溫馨的方式呈現。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的林函昀說:「我覺得今年的演出就像一個句號,我們不用再去思考目的,而是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待。」 為將現實中工人們抗爭、回歸家園等狀態融合至舞蹈裡,演出過程中,舞者會隨著劇情走向而變換舞姿的力道,例如在展現工人們抗爭時,舞者們便以快速奔跑、跳躍的動作,彰顯其憤怒的樣貌 ; 而在後半段,演繹工傷者與家眷遇病痛也不離不棄的感情時,團隊便將舞步調整得較柔緩且輕盈,並以男女群舞及雙人舞呈現。就讀北藝大舞蹈系,也是主創團隊之一的蔡博鴻說:「雙人舞描述工人們回到農夫生活的狀態,最後男生們轉身站起來看向遠方,代表他們心裡仍有一份驕傲。」儘管具層次感的舞蹈張力,讓觀眾專注於表演帶來的氛圍,但為了避免強行輸出感受,北藝大傳音系教授蔡淩蕙補充:「我們不想規定觀眾怎麼想,所以在表演上有一點模糊性。」例如蜷曲的肢體可以定義成痛苦,也可以定義成掙扎。觀眾小香(化名)說:「用藝術的形式呈現,可以讓我們從別的觀點重新看待事件。」 演出當中,在三種藝術裡找到各自的價值和定位很重要。至於傳音系的作法是,用音樂傳達氛圍,例如傳音系使用的樂器,前期在舞者抗爭吶喊時搭配鑼鼓,使氣氛變得熱鬧沸騰;後期吹奏洞簫,空靈的音色呈現工人回歸自然生活的橋段。另外,由林函昀獨自彈奏的中東樂器烏德琴(Oud),有別於其他合奏帶來的豐富性,林函昀表示烏德琴不突出的音色,配上較為緩慢平靜的節奏,「就像一位說書人,不是故事的主角卻又在描述這件事情。」 「血是如何變慢的,這城市是如何變快的。」這是演出開頭不斷重複出現的一句詩詞。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的梁家恩,刻意減少晦澀字詞,以簡潔有力的字句表達,因為捷運的興建,城市交通逐漸發達,但工人卻患上了潛水夫症的諷刺。而談到詩詞的傳達方式,梁家恩說:「我不想用太直接的控訴,所以從物質進入,比如談病症(血)、大環境(城市)。」 演出的結尾,布幕投影工人與妻子牽手在金針花海中散步,廳內環繞水流聲及鳥鳴,訴說著工人們如今的生活。連續兩年參與製作的梁家恩希望透過《222M》可以撫慰工人的心,也藉此讓觀眾了解「台北捷運潛水夫症」事件,避免在追求工程效率時,忽略勞工權益問題。
校園
第1737期
【大學事】不分系倡跨域學習 專業難認定成挑戰
焦點
2020-11-25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8日舉辦「未來大學高峰會」,宣布最早將在111學年度設立全校不分系學士班。近年社會對於跨域人才的重視,使不分系陸續在大學興起,然而不分系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也引起學習專業性不足等質疑,且考驗學生自律能力。不分系分為學院型和全校型,全校型包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大一不分系學士班和國立清華大學的清華學院學士班等,兩者學生大一時屬於全校不分系,到大二才分流至其他科系。而國立成功大學於民國96年成立大一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106學年度起改為四年制,並招收各年級轉系生,為國內首創。成大教務長王育民表示:「以前學生在大二就分流,對跨域學習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此外,學生對跨域學習的需求提升,也促使校方設立四年制不分系。 國立成功大學首創「大一至大四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鼓勵學生跨域學習,並且自主安排課程。 圖/彭康舜提供成大不分系分為A、B班,A班透過個人申請或考試分發入學,學生可選擇在未來轉系,或繼續留在不分系到畢業,B班則招收各年級轉至不分系的學生。王育民表示,過去學生多將不分系當作轉系跳板,但近期跨領域人才備受重視,目前在A班的學生近半數選擇繼續就讀。成大不分系學生鐘民鈞也分享,過去就讀電機工程學系,但在電機系所學不如預期,且發現自己更喜歡人文學科,於是決定轉至不分系,目前他選修許多外國語文學系和哲學的相關課程,「我認為跨領域是很重要的能力,而不分系選課自由幫助很大。」但成大不分系選課並非毫無限制,其要求學生須在大學期間達任一科系的輔系門檻,同時必須在該輔系所屬學院修達50學分。此外,不分系的系定必修課程為專題製作,學生可自由發想題目,呈現方式亦不受限制。成大不分系學生李尚恩分享,他的專題以大學自學生為主題,訪問業界前輩,最後製作給大學自學生的學習地圖作為成品,「專題給我行動的理由,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可以找到問題並且為那些理想改變。」鐘民鈞也提到,做專題的模式和研究所的學習方式類似,可以訓練自己架構跟執行能力。不分系雖可讓學生自由選課,但同時也有選課方向不明確、專業性不足等疑慮。李尚恩表示,自己每學期的選課方向會因興趣而調整,「修課的確會少一點方向,而且這些知識未必能一直疊加上去。」而畢業於成大不分系的史蕓瑄也坦言,目前不分系尚未被大眾和企業認識,因此在找尋工作時確實面對較多專業性的質疑,「不分系定義的能力是抽象的,像是跨域、溝通、實踐等軟實力,並沒有明確連結到哪項職業。」但他也表示,不分系訓練他如何探索未知,因此在職場上擁有較佳的問題解決能力。而相較於全校不分系,學院型不分系在大專院校中則更普及,例如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大一不分系等。而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也是其中之一,學生在大一、大二時隸屬於不分系,大三才分流至廣告學系、廣播與電視學系,或是新聞學系。過去為傳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現為政大廣告系學生于恆生表示,因不分系使他能選修許多新聞系的課程,眼界更寬闊。然而,政大廣告系學生王宥方卻指出,不分系希望學生多元探索,但必修課的課程內容安排卻不夠明確,須主動選修三系基礎課程才能實際接觸,「學校應該要把三個系的基礎課程都安排在必修。」于恆生也提及,學生過去習慣傳統填鴨式教育,即使學習環境自由度高,仍會慣性依照學校的課程安排,「學校都說可以利用時間多元探索,可是我們走的體制就是照表操課,沒有想到可能有更好的安排方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讓學生有機會選修不同領域的課程,但學生反應必修課主旨不明確,難達到探索興趣的目標。 圖/黃靖評提供另一方面,不分系看似為了讓學生探索興趣,實則更考驗學生自律能力,鐘民鈞說:「如果你不夠自律,又不知道你要做什麼,其實就是迷途羔羊。」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曾就讀清華學院大一不分系的楊正賢也分享,不分系讓大家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但許多人卻也因此更加迷茫,「它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王育民則表示,「我不太認為不分系是一個探索興趣的地方,而是一個實踐的地方。」他認為不分系的重點在於跨域學習,以及培養執行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這同時也是未來人才所需的特質。而他也提到,學校可多了解學生的需求,並據此訂定相關辦法,才能有效達成不分系成立的目標。 不分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多數學生習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因此如何安排選課方向也是一種挑戰。圖為示意圖。 圖/徐宇昕攝
藝文
第1733期
北藝大團隊接力創作 提問人類尋「好」來由
2020-10-21
【記者蕭淳云台北報導】影像中的舞者身穿白衣,敷著黏稠面膜在青青草原上舞動身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團隊「畢竟深愛過」參與「2020北藝大妖山混血盃」,於17日起在竹圍工作室展出作品《三萬塊》。透過將影像與聲音環環相扣,質疑現今美容產品的有效性,探尋人類追求「好」的緣由。 影像中的舞者們敷著面膜,輪流擔任領舞者,在草原上盡情舞動,創作者邱霈恩也是其中的表演者。 圖 /蕭淳云攝作品以團隊成員陳幸妤的行為藝術〈第n顆鏡頭〉拉開序幕,影片紀錄草原上敷面膜的模特兒與攝影師相互舞動的奇景。成員劉子寧再接力將舞者影像剪輯成迷因影片〈I tried〉。另外,成員許國玢則採訪敷面膜的舞者,詢問他們追求美好的理由,並將舞者求好的原因串流成音樂作品〈積極正向〉。這幾部作品看似各自獨立,卻因接力的創作方式而緊密連結,陳幸妤強調,他們試圖顛覆大眾對「合作」的既定印象,他說:「我們期待達成新的合作可能,每位創作者似乎各自表述,但卻相互交融。」 木箱上的手機,是許國玢的作品〈積極正向〉,集結〈第n顆鏡頭〉舞者的口述音檔,探討人求「好」的原因。 圖 /蕭淳云攝團隊欲透過合作模式的突破進一步探討「好」,他們認為,敷面膜是人類追求美好的表現,但過程卻與美好的感受產生衝突。因此,團隊將面膜作為展場的重要元素,並以此展開天馬行空的想像。成員們笑著說道:「看到朋友在敷面膜,但是他們拿下來之後說很痛(不是很舒服)。」這樣的矛盾讓他們產生疑惑,劉子寧表示說:「我們想知道什麼是好,這個好又是誰定義的。」 團隊透過電視、投影機、手機等媒介於現場呈現作品,提供觀眾欣賞創作的不同視角。 圖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提供《三萬塊》跳脫傳統藝術框架,用新世代的創作方式切入主題。劉子寧以鮮豔、奇幻的手法剪接迷因作品,畫面中的巨大面皰不時絆倒溜滑板的少年,搭配面膜廣告字幕「煥發水潤光采,晶瑩剔透」,呈現衝突、詼諧的視覺效果。觀展民眾張大仁認為,作品談論美容產業的手法十分特殊,團隊並非直接批判產品帶來的影響,而是用幽默的手法模擬美容產品廣告。他說:「(作品)重現美容產業的運作模式,留給我們更多的想像。」 劉子寧的作品〈I tried〉,將舞者表演的影像重新剪接組合,搭配鮮明的色彩與逗趣的梗圖,探討何為「好」。 圖 /蕭淳云攝除了三部接力的創作作品,展場展出另一件影像作品〈天氣預報〉,由邱霈恩揣摩氣象員的播報方式,機械地唸出面膜廣告台詞。他提到,不同於其他相互影響的接力作品,〈天氣預報〉以揣摩美妝YouTuber的表演形式扣緊主題。他解釋,因保養品僅透過儀器測試,且只是業者提出的主觀假說,他試圖提出對美容產品的質疑,「不一定有效,就像天氣預報偶爾會不準一樣。」展覽期間,邱霈恩也會每日更換影片的播報內容,如同天氣預報的內容每天皆不一樣。「2020北藝大妖山混血盃」總監趙瞬文表示,過去的妖山盃強調個人創作,近幾年希望學生走出舒適圈跨領域合作。團隊「畢竟深愛過」由美術學系、電影創作學系學生共同組成,美術學系的陳幸妤認為,創作觀點的差異可以讓雙方在討論期間激盪出精彩的火花,「對我來說是很特殊的經驗。」邱霈恩也透露,此次展出後,團隊也希望未來以藝術突擊行動的展演方式,將敷面膜的舞者們帶到更多場域進行演出。
校園
第1695期
【社論】國家語言傳承不易 跨領域教學成關鍵
2019-01-03
立法院於去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將「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台灣手語」明訂為「國家語言」,並規範小學、國中及高中應將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國家語言納入必修,學生需選擇一種國家語言修習。政府盼能以此方式落實文化傳承,但若想從教育方面振興語言發展,單將國家語言納為必修還不足夠。目前在十二年國教階段中,國小學生已必須在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三項「本土語言」中擇一修習(預計於今年8月上路的108課綱則將「新住民語」納入),而國中、高中階段則並未強制學生修讀。因此,即使學生在小學已學習閩南語等語言,奠定良好基礎,一旦升上國中,便可能失去發展語言能力的機會,進而淡忘所學。2017年文化部舉辦「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首場公聽會,便有多位教師感嘆年輕世代對閩南語相當陌生,無法流暢地與年長一輩以閩南語溝通。由此看來,《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語言學習階段由國小拓展至高中,似乎能使學生銜接所學,鞏固語言能力。然而,由學生的觀點出發,想透過學校學好語言,恐怕不是這麼簡單。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學生從國小升至國中,所需面對的必修科目一下子由九科躍升為19科,若會考後選擇普通高中進修,必修科目更是多達21科。「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要學的東西太多,在茫茫學海中日夜苦讀已是莘莘學子共同的記憶。《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之後,學生的必修科目表再添一欄,這可能是學生另一條能夠嘗試發展興趣的道路,卻也可能是壓垮學生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必修太多而難以兼顧的情況下,學生普遍會優先將精力投注於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等「主科」。原因無他,正因這些主科在學校課程內所佔時數最多,在月考、會考、學測及指考中也佔有最大比重。儘管目前教育部尚未訂定國家語言在國高中課程裡的時數,但從國小階段看來,閩南語等本土語言課程一周僅有一節課,在國高中必修課目繁雜、高中及大學入學測驗不考國家語言的情況看來,可見國家語言所佔的課程時數,恐怕還是難以有重大突破。在必修繁多、大考仍偏重主科的狀況下,政府除將國家語言列為國民基本教育必修科目外,更應著重十二年國教中「跨領域教學」的理念,不分科別,鼓勵所有教師將國家語言相關議題融入課程中。如此除了能使學生在其他課程上接觸國家語言,培養敏感度以外,也能帶領學生從不同科目的教材、觀點學習國家語言。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國文、社會等人文科別本就密切相關,國高中的國文課本選文不乏原住民文學家,如瓦歷斯‧諾幹、夏曼‧藍波安;亦有擅長閩南語文學的吳晟、向陽等人的作品。自然科學方面,教師亦可從國家語言背後的文化底蘊尋找教學靈感,例如教導學生透過原住民打獵使用的陷阱學習物理、生活科技;透過閩南語俗諺如「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教授氣候、地科知識。跨領域教學在台灣並非沒有先例可循,教育部曾於2014年推動「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鼓勵教師將美術、音樂、表演藝術融入其他科目的課程。在計畫成果中,台東高中便融合《詩經》、排灣族作家莫那能的詩作《無光的世界》及原住民各族古調、舞蹈,透過語文、音樂及表演藝術三領域的教師合作教學,讓學生不僅習得原住民語言、文化知識,更進一步應用所學,創造自己的鄉土文學及歌舞作品。綜上所述,《國家語言發展法》雖揭櫫政府落實語言傳承的理念,但政府將國家語言納入中小學必修時,亦應秉持跨領域、學科共融的理念,提供各領域教師足夠的國家語言研習、交流資源,使各領域教師具備基礎素養,以及將國家語言相關知識融於各科教學中的能力。在無形中培養學生對國家語言的熟悉度,拓展學生對國家語言的想像,如此,才不致於使國家語言成為只在課堂上短暫復甦,下課鈴響後又回歸死寂的幽靈科目。
校園
第1694期
陽明交大確定併校 課程交流助學生跨領域學習
2018-12-27
【記者蔡明衡綜合報導】國立陽明大學為提升學校規模,增加校內人社、理工領域,於今年九月啟動併校程序,規劃與國立交通大學或國立清華大學併校。陽明26日召開校務會議,根據學生代表投票結果,交大以57:31勝出清大,確定合校議約對象為交大。未來陽明校方將與交大商討課程安排、學生交通問題等合作細項,並簽定併校契約。 國立陽明大學於今年九月啟動併校程序,規劃與國立交通大學或國立清華大學併校。 圖/國立陽明大學提供陽明學生會會長洪辰昊表示,根據交大先前承諾,未來兩校在課程安排上,將由交大負責規劃兩校基礎課程,陽明則負責提供生物相關課程。他說明,基礎課程主要為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等。洪辰昊也解釋,基礎課程規劃交由交大負責,是交大單方面提出的承諾,後續發展及基礎課程範圍,仍需透過兩校議約討論。「我覺得基礎課程交由他們(交大)沒問題,因為他們在這方面可能比較專業。」陽明藥學系學生高千淳表示,陽明選課較不自由,加上學校人數少,資源稍顯不足。未來陽明與交大合併後,陽明有望增加通識課程量。他也期許課程方面,陽明能參照國立台灣大學分區上課制度,基礎課程讓陽明學生於交大總校區上課,醫學課程則回到陽明修課。此外,併校後陽明、交大學生需往返台北、新竹兩校區,交通問題亦成學生關注焦點。為解決學生未來上課交通問題,交大表示,目前已設置約600床位供陽明學生住宿使用。兩校也將提供接駁車,以便學生來往兩校區。「我很樂於跟陽明併校。」交大生物科技系學生吳采芬解釋,交大以理工科學系為主,尤其著重生物資訊領域。未來交大和陽明併校,也讓交大在生醫器材或是基因工程領域,有更多發展機會。陽明藥學系學生何祈憲表示,併校後可以修到交大進階的資訊類課程,對有心想要踏入資訊領域的陽明學生有極大幫助。本次併校投票前,陽明校方於十月舉辦四場交大及清大併校公聽會,陽明學生會也舉辦三場座談會,邀請三校校長與學生會談。投票結果出爐後,陽明與交大將進入正式併校程序。不過陽明也指出,若與交大議約未成,將與併校第二順位清大進行議約。 陽明校方於十月舉辦四場交大及清大併校公聽會,陽明學生會也舉辦三場座談會。 圖/國立陽明大學提供
藝文
第1689期
結合影像 舞劇演繹家庭愛恨
2018-11-21
劇情一開始,女主角漫步於觀眾席及舞台間,與觀眾互動,述說每個人都是人生的過客。 圖/人體舞蹈劇場提供【記者林傑立高雄報導】女主角游移於舞台上,述說兩個女人的戰爭就如獅子打架,鏡框形狀布景播放草原的圖像,兩名女舞者在後方搭建的房間中互相拉扯。由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系主任俞秀青領軍的人體舞蹈劇場,以「舞蹈劇場」的形式,於16日至18日,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演出《陪你一起老》,探討三代同堂家庭的愛恨糾葛。「家庭的功能應該是給人慰藉與溫暖,而這個故事就是說當家庭無法給你溫暖時,要如何面對現實的人生。」俞秀青解釋。劇情以「家」為核心,描述女主角萱萱面對家庭變故,離家尋求避風港的故事。 同時分飾萱萱及小三的演員李易璇表示,揣摩萱萱的心情比小三容易,「因為每個人生活中都有與萱萱家庭經驗相似的部分,能夠從身邊友人身上得到演戲靈感。」 忽明忽暗的燈光間,舞者們變換動作。以拍攝全家福的過程,表現家庭面臨風暴的過程。 圖/人體舞蹈劇場提供「舞蹈劇場」源自德國,融合舞蹈與戲劇,讓原本表現抽象情感的舞蹈變得具體,令作品能呈現更複雜的故事。而《陪你一起老》除了舞蹈、戲劇,俞秀青也嘗試在作品中融入不同的媒材,例如縮時攝影及動畫投影,打破不同媒材間的界線,讓表演呈現更加多元。 舞台前由女主角萱萱述說自己的人生故事,後頭則由舞者以舞蹈表現劇情情緒。 圖/人體舞蹈劇場提供舞者透過肢體,表現家庭成員面對家庭風暴時的情緒。俞秀青說:「作品中狂亂、歇斯底里的動作,表現人在風暴下的錯亂哀號,以至於到最後被磨蝕殆盡的心情。」在作品第六幕〈風暴〉中,舞者在舞台上抽動、張牙舞爪,表現憤怒的情緒,背後的布景則透過動畫,逐格將人抓狂的動作投影在舞台布景上,與舞者的動作互相呼應,使整體段落情緒高漲。 《陪你一起老》透過舞蹈,表現家庭成員在面對家庭風暴、尋求不到家庭慰藉時的心情感受。 圖/林傑立攝表演團隊為呈現家的空間,使用兩塊梯形面板及三個立方體做為舞台布景,代表家的外牆與房間。俞秀青表示,舞台設計者偶然看見自己的母親翻閱相簿思念父親,他認為相簿代表自身與家人間的連結,於是利用相框形貌設計房間外型,代表家的意象。而兩塊梯形外牆,只要稍加變換位置,就能呈現不同場景。觀眾、樹德科大表演藝術系黃博煌說:「媒材間彼此配合的不錯,燈光與劇情的氛圍相當契合。」俞秀青表示,要融合這麼多不同元素的確不容易,必須與各個環節的負責人不斷協調,他分享,有時設計者提供的影像太寫實或太可愛,但素材本身是為了呈現情緒,而不是事物的實際畫面。劇中女性的角色占有重要地位,俞秀青說:「之所以透過女性角度,可能是因為自己經歷女兒到媽媽的轉換,加上小時候親情的缺失,因此特別重視。」飾演媽媽的林冠伶表示,由於自身生活經驗與劇情類似,讓他在揣摩媽媽的心境時特別有感觸,「每次坐在椅子上扮演媽媽,都會想到自己媽媽的經歷,感覺很真實。」 野台戲橋段,女將軍帥氣耍花槍力抗敵軍,女將軍以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形象,期許女性能勇敢自立。 圖/林傑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