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7期
2025-11-07

【記者丘羨陶台北報導】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日於校史館舉辦《百年新釀》手作工作坊,由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和玄奘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簡稱視傳系)學生共同策劃,帶領民眾利用回收玻璃製作飾品等不同器物,傳達永續再生的理念。

北科大特展廳陳列本次工作坊的示範作品,由指導老師和同學共同完成。 圖/丘羨陶攝

北科大特展廳陳列本次工作坊的示範作品,由指導老師和同學共同完成。 圖/丘羨陶攝

《百年新釀》適逢北科大建校114週年校慶,以展覽與工作坊致敬建國啤酒廠撥出部分用地作為校區。策劃團隊以釀酒產業常生的廢棄玻璃瓶為發想,盼重新打造海玻璃與回收啤酒瓶。為收集所需材料,負責學生在基隆海岸撿拾經海浪和沙石打磨後的廢棄玻璃碎片,並指導民眾發揮創意,將不同粗細的鋁線纏繞於海玻璃上,形成玫瑰等不同圖案,製作出獨一無二的環保飾品,同時喚起民眾對海洋中存在大量玻璃污染的關注。「我一個下午就能夠撿到這麽多,你就可以知道這個玻璃對於大自然的傷害。」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黃珮翊補充說明道。

經過海浪和沙石打磨的玻璃碎片表面光滑、各有不同形狀,可以直接加工成飾品。 圖/丘羨陶攝

經過海浪和沙石打磨的玻璃碎片表面光滑、各有不同形狀,可以直接加工成飾品。 圖/丘羨陶攝

同時,團隊也看出廢棄啤酒瓶的可塑性,並帶領民眾切割被回收的酒瓶,將其轉化為可再利用的容器。由學生們引導如何利用切割器在玻璃瓶上劃出一道圓型刻痕,接著使用打火機集中燃燒,最後放至水中降溫,輕輕搖晃並等待玻璃整齊斷開。由於橫向斷裂的瓶口仍十分尖銳,因此需經過打磨後才能結合漂流木製成花瓶或蠟燭杯等生活用品。玄奘視傳系學生張皓翔表示,在籌備過程中,為確保民眾能夠安全體驗,他與夥伴認真檢視、規劃活動細節,並將負責同學與參加者的比例控制在接近一比一。參與者賴謙兒認為,活動能夠為民眾提供更多轉廢為寶的靈感。

燒製過程玻璃會發出聲響,指導老師提醒參加者切忌因害怕而鬆手,否則會摔碎瓶子。 圖/丘羨陶攝

燒製過程玻璃會發出聲響,指導老師提醒參加者切忌因害怕而鬆手,否則會摔碎瓶子。 圖/丘羨陶攝

火燒玻璃瓶後放進水中持續搖晃十數秒,瓶身就會按著刻痕斷成兩截。 圖/丘羨陶攝

火燒玻璃瓶後放進水中持續搖晃十數秒,瓶身就會按著刻痕斷成兩截。 圖/丘羨陶攝

本次工作坊為兩校首次跨領域合作,團隊善用本科系的特點與專長分工,相互補足學習。「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的同學是文史資料研究專業,而我們(玄奘視傳系)比較擅長的是動手做的能力。」張皓翔說明道。在參與籌備、學習玻璃瓶切割技術的期間,學生們也體會到製作過程的難度與艱辛,北科大學生廖翊婷說:「實際做遇到滿多問題的,但在現場看到大家有做出成品覺得很有成就感。」回顧策展經歷,廖翊婷表示,自己因此對於未來有更清晰的職業規劃。

參加者使用不同粗細的砂紙打磨啤酒瓶斷裂處,直到瓶口光滑。 圖/丘羨陶攝

參加者使用不同粗細的砂紙打磨啤酒瓶斷裂處,直到瓶口光滑。 圖/丘羨陶攝

建國啤酒廠部分用地改建成北科大校區,為本就富有歷史價值的啤酒廠增添人才培育的意義,「它會從原本的啤酒釀造,轉化成人才釀造的場域。」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張怡敏說道。他希望透過師生的努力,將建國啤酒廠的文化注入年輕一代的視野和思維,同時融合循環再生的理念,「透過台啤、海玻璃來回顧我們到底還可以為地球做什麽事情,怎麽樣讓廢棄物重生。」擔任指導老師的玄奘時尚設計學系專任教師徐美慧説道。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