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藝文
第1804期
台灣首用玻璃結合琺瑯技法 王瑜循花追溯童年記憶
2024-12-20
【記者黃詠欣台北報導】「作品呈現出晶瑩剔透的美,彷彿凝結自然光影與記憶片段。」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王瑜,自學「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成為在台灣首位使用玻璃結合琺瑯的創作者。他以過去阿公家的花園為創作靈感,於14日起在霧空間舉辦個展《溯往》。 王瑜在大學期間鑽研金屬工藝,當時研究媒材時,無意間查到提及玻璃胎掐絲琺瑯技法的書籍《ガラス胎七宝》,他說:「玻璃的透光性,是使我想接觸玻璃這項媒材的主因。」為此他向玻璃專家蕭銘芚求授相關知識,而後自學技法的製作流程。創作過程中,王瑜在玻璃黏上以鑷子掐出圖案的銀絲,接著用筆刷填入不同色彩的琺瑯粉,最後入窯燒製成作品。 對王瑜來說,「溯往」有追本溯源的含義。在他國小時,便時常與阿公一起澆灌屋內的蘭花。高中北上讀書後,王瑜某次回家發現小蘭花園已消失,僅剩三到五株蘭花陪襯在家中樹旁,他說:「蘭花雖然還在,但沒有從前的光景。」王瑜將這份情感注入作品〈蘭花大皿–漸層〉中,他將蘭花分成黑、透明色兩半,黑色部分代表現在,另一半則代表過去,並讓其花紋漸層相連,象徵今昔的記憶融合,盼使觀者由任意方向解讀記憶變化,「你會發現過去的記憶愈來愈朦朧、模糊,有虛有實。」他補充道。 兒時經常在菜園裡抓蝴蝶和玩花瓣的王瑜,回憶起在阿公家菜園中挺立的茶花,他說:「雖然茶花身邊的景色都變了,但它依舊在那生長。」對王瑜而言,茶花象徵時間的流動,他認為人們試圖在腦海拼湊過去零碎的記憶片段,仿若〈茶花標本〉中玻璃或花朵的分層結構,觀者能從不同面向欣賞它。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黃同學(化名)表示玻璃愈內層花瓣愈多,觀看時有時間慢慢往前推演的感覺。對於作品的視覺模糊感,王瑜則補充:「在回想記憶時一定會有斷層感,因此才特別營造朦朧效果。」 王瑜少時經常在室內看著窗外的景色,因此他以家中窗花上的海棠花為靈感,創作《窗的季》,運用不同顏色的海棠花與四種花造型的外框,呈現四季更替的變化。而框邊皆有半透明花朵的設計,是王瑜藉這些線條勾畫出下一季的影子,暗示季節是無縫交替且無限循環,「每一個季節都為下一個季節鋪陳,既是結束,又是開始。」他補充道。 觀眾劉昕宜表示《溯往》作品做工精細,帶給他純淨、氣質的感覺,同時也展現出台灣的在地文化,感受到藝術家從老家或日常生活汲取經驗的創作思路。王瑜也表示未來也許會將創作媒材轉換為不透明的玻璃,繼續突破大家對物品或藝術的既有印象。
碎玻璃入畫喻家庭關係 《迷霧之後》細述自身觀察
藝文
第1783期
碎玻璃入畫喻家庭關係 《迷霧之後》細述自身觀察
焦點
2023-10-25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碎裂的玻璃閃爍鋒利的光芒,被囚禁在保護罩裡的孩子,望著裂痕透出的微光成長茁壯。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崔逸於15日在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舉辦個展《迷霧之後》。展場前半部作品以油彩繪成,後半部則結合碎玻璃,表達出崔逸從社會回歸家庭、再從家庭回歸自我的心境轉變。 崔逸創作個展《迷霧之後》,15日起於天鵝座芝藝術展覽空間展出。 圖/張雅媜攝此次展覽中,崔逸嘗試以寫實揉合抽象的手法創作,並以鮮豔色彩描繪朦朧的光影,傳達社會中人們的壓抑與焦慮。作品〈紅顏〉中,他在回眸的人像周遭,刷上象徵記憶跑馬燈的垂直線條。而畫中人物半透明的手,嘗試觸碰斑斕的線條,卻只映出模糊的倒影,隱含著人與封存的記憶之間隔著一道牆,無法觸摸而失意、悵然的感受。崔逸也在畫作左下角畫上幾隻悠游的小金魚,他說:「我將這些記憶化作小金魚,讓牠們游離玻璃牆,將自己從回憶中釋放出來。」 崔逸塗抹上汙濁的色彩,表達自己欲擺脫躁鬱症無果的狀態。他說:「像沾到髒髒的顏料,想擦掉,卻越抹越髒。」 圖/張雅媜攝在作品〈展品〉中,崔逸聚焦在他對家庭的觀察,保留打稿時的鉛筆筆觸,用層層透明薄塗的方式作畫,並以冷暖色對比,營造出焦慮緊張的情緒。畫中的石膏像被擺放在玻璃櫥窗裡,崔逸以顏料堆疊出玻璃上的反光,讓觀者看不清展品模樣,進而走近察覺石膏像上的鉛筆痕跡。崔逸表示,畫中展櫃的玻璃代表家庭,而玻璃櫥窗裡的石膏像則隱喻為家庭成員,表露出家庭之於其成員,既保護、又似囚禁的關係,「這些石膏像並肩同行卻看向不同方位,遠看光鮮亮麗,近看則斑駁不堪。」 作品〈展品〉中,學院派藝術下象徵典型美感的石膏像代表著家庭成員對外總是展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優良形象。 圖/張雅媜攝走到展場深處,一片破碎的玻璃映入眼簾,《cover me》系列作品發想自崔逸家中偶然破裂的玻璃屏風。面對佈滿裂痕的玻璃,家中成員從緊張擔憂,到後來視而不見,崔逸說:「如同家庭關係發生裂痕,大家都知道問題存在,但是沒有人去面對。」觀眾媺玟(化名)對此作品深感共鳴,他說:「碰觸破裂關係需要如履薄冰,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使其完全支離破碎。」而《cover me》系列作品之一的〈behind2〉則以兩幅鏡像關係的畫作組成。崔逸在創作右側畫作時,將安全玻璃敲碎後嘗試拼回畫布,但拼接後的玻璃裂痕,令他意識到修復實為徒勞,「就像破碎的家庭關係,難以修復完整。」因此,他改將玻璃先裹上保鮮膜後再敲碎,呈現出破裂而完整的狀態,以此比喻家庭破碎卻佯裝唯美的模樣。左側作品則以油彩畫出灰色、平整的幾何圖形,代表逐漸形成的保護殼。崔逸說:「其實在玻璃碎裂時,我也漸漸生長出自己的保護殼,我可以保護自己,似乎也可以面對家庭關係了。」 作品〈behind2〉、〈behind 3〉,展現崔逸將面對家庭的矛盾情緒逐漸轉化為自身保護殼的過程。 圖/張雅媜攝「可以回到自己本身,談論自己的事情,才是我創作的意義。」崔逸在創作過程中逐漸把生活重心轉移至自我,透過創作釐清自身狀態、回顧情緒變化的軌跡並面對焦慮,從而獲得自我歸屬。觀眾藍色貓咪(化名)表示,多數人難以表達個人對家庭的感受,但崔逸有勇氣將這些情感呈現在大眾面前,展現出堅強的人格特質。 崔逸在作品〈behind 4〉中拿掉玻璃元素,以保護殼的圖樣貫穿兩幅畫作,並將其靠在一起,表達與矛盾情感的和解。 圖/張雅媜攝
零耗能建築成國際趨勢 台科大團隊推太陽能玻璃
新知
第1686期
零耗能建築成國際趨勢 台科大團隊推太陽能玻璃
2018-11-01
【記者林宛賢台北報導】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統計,建築建設佔全球電力消耗量的55%。為實踐零耗能建材的目標,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楊錦懷帶領學生團隊,在近幾年持續改良「太陽能節能玻璃」,今年獲得科技部補助,有望將此產品應用於全球最大的國際機場——杜拜阿勒馬克圖姆國際機場。「零耗能建築」,在建築設計概念上講求節能與能源效率提升,並利用再生能源、搭配能源資通訊智慧化管理,使房屋的耗能與產能達到平衡。台科大太陽能節能玻璃計畫團隊執行長陳浩明說:「在楊博士的想法中要達到零耗能建築的目標,只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降低傳統的耗能,另一個是增加它發電的能力。」 在世界各地響應節能減碳的浪潮下,零耗能建築的概念已逐漸成為趨勢。 圖/葉時逢提供此款太陽能玻璃分別有兩片4毫米的強化玻璃、一片12毫米的熱硬化玻璃,中間層夾有發電光伏膜、反射膜以及中空層。團隊技術經理葉時逢解釋,反射膜使得太陽光在通過玻璃後能再次反射到發電模組中,形成二次發電,增加16%的發電機率,更能將多餘的電力送回台灣電力公司。而玻璃中的反射塗層另有一大功用,能將太陽光中紅外線的熱反射出室外,以降低室內溫度。陳浩明指出,塗層除了將太陽光二次反射發電外,更能降低80%的紅外線照射、增加70%的隔熱效果,使室內溫差至多達20度。 節能玻璃中的隔熱層有效增加隔熱效果,使室內外溫差至多達20度。 圖/林宛賢攝台科大營建工程系暨研究所學生劉晉豪指出,近幾年研究皆是著重於改良太陽能玻璃的厚度、重量和材料等製程上的方法,目前已順利減少20%的重量,將更能順利運用於玻璃帷幕的建築上。而針對未來改良方向,台科大營建所學生胡皓翔表示,將會持續往輕量化的設計,以及如何取代反射膜的技術上改良。對於太陽能節能玻璃的設計理念,葉時逢表示,楊錦懷當初是希望能將英國、歐洲對於「零耗能建築」的概念引用至台灣的建築材料上,並創造出能因應未來、節能減碳的產品。而對於零耗能建築的未來發展,陳浩明認為,太陽能絕對是未來趨勢,若能有效應用至建築材料上,有望大幅降低傳統建築對地球的碳排放量。葉時逢說:「個人對於零耗能建築的前景是樂觀的,但仍需要政府去推動。」  
酷熱解藥 清大推石墨烯智能玻璃
新知
第1659期
酷熱解藥 清大推石墨烯智能玻璃
2017-10-05
【記者劉蘭辰新竹報導】近來秋老虎發威,台灣一連數天高溫酷熱,截至9月11日熱傷害就醫人數就達133人。今年9月、10月更創下歷史用電新高,也讓吃緊的電力再陷危機。為了消暑節能,國立清華大學尖端奈米碳材料實驗室於9月28日發表石墨烯智能玻璃,能在短短五分鐘降低環境溫度十度。 樂高小屋的兩側屋頂放上一般玻璃與智能玻璃,並連接溫度計測量五分鐘後的室內溫差,明顯差距十度。   圖╱簡明紳提供實驗團隊專門研究碳材料應用,由清大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戴念華指導,成員包含該系博士生蕭仲軒,以及碩士生簡明紳、洪雅敏、蔡孟庭、李明曜。隊長蕭仲軒表示,此技術兩年前由已畢業博士生周泓濤發現,再由團隊接棒製成樂高模型屋實驗。石墨烯智能玻璃由兩片玻璃版與一塊墊板組成,用三秒膠黏著,再從縫隙注入含有氧化石墨烯的水膠,最後用塑膠片封口並貼上膠帶固定。簡明紳回憶,當初最困難的步驟就是封裝,「若封裝時產生氣泡,該處便無法有效運作。」水膠中的高分子物質受熱至32度便會由透明轉為乳白色,有效隔絕灼熱光線,降低室溫。而當環境冷卻後,又變回透明,能反覆使用。氧化石墨烯不僅能加快變色效果,還能抓取染劑,讓玻璃變得五彩繽紛,未來或許能應用至教堂玻璃,既繽紛又可減少過多光線射入。「當初學長是設定用在高緯度溫室或倉儲,不但能隔離陽光曝曬,又有足夠低溫能使玻璃變回透明。」蕭仲軒解釋道。 a為變色前的智能玻璃,泛黃者為加入氧化石墨烯;b則為變色之玻璃,右側有氧化石墨烯者不透光效果更佳。   圖╱簡明紳提供相較市售智能玻璃利用「電」屏蔽光源,石墨烯智能玻璃只靠「熱」就能阻擋光線,材料稀釋氧化石墨烯也比普遍使用的奈米銀或液晶低廉。然而,因主材料為高分子元素,石墨烯智能玻璃受光線破壞後會結塊及降低轉換效率,所以無法長久使用。「但水膠成本低,所以重新灌入新的水膠又可使用。」簡明紳提出解方,也認為這也是未來走入市面量產需克服的技術。智能玻璃除於8月榮獲2017東元Green Tech國際創意競賽季軍,本月1日也獲2017能源科技創意實作競賽最佳創意構想獎,目前正在申請台灣及中國的專利認證。
【專欄】手機螢幕碎裂 膠水填補有風險
新知
第1643期
【專欄】手機螢幕碎裂 膠水填補有風險
2016-12-28
【記者翁芊儒綜合報導】蜘蛛網狀的裂痕佔據手機一隅,雖然觸控功能沒有壞,但維修人員卻建議將觸控元件連著玻璃一併換掉,使維修價格翻倍。相較之下,汽車擋風玻璃破洞時,卻能直接用修補的方式,省下替換整片玻璃的價錢。以汽車擋風玻璃為例,民眾可以在兩片膠合玻璃中填入高透明度的液態膠質,用「修補裂孔」的方式省下替換整片玻璃的高額維修費,價差近九成。而淘寶網所販賣的紫外線玻璃膠水(Glass Glue)也應用相同原理,標榜可消除手機玻璃裂痕。其價格約落在人民幣20至200元間(約新台幣92至920元),只要將膠水均勻塗抹在玻璃螢幕後,再用紫外線光照射10至15分鐘,即可修復完成。儘管網路上此產品的評價正反並陳,但目前無人可證實功效,此方法也非台灣維修手機玻璃螢幕的主流。手機維修業者許先生指出,舉凡玻璃均可在不影響其結構的狀況下修補,但手機螢幕例外。因螢幕下方佈滿觸控元件,若直接將膠水填入裂縫中,觸控面板可能感應不靈,甚至破壞內部元件造成維修困難。通常,維修手機螢幕方法僅兩種:單換玻璃、更換整組感應面板。手機品牌、型號不同,更換螢幕的價格也不盡相同。單換玻璃要價新台幣1500至3000元不等,若連觸控元件一起更換,則需2000至5000元。而大多數手機螢幕的玻璃下方皆連接觸控元件,在更換玻璃時只要輕微拉扯,就會使連接的部分受損;因此,儘管手機螢幕破裂後還具觸控功能,仍需以較高價錢更換整個觸控面板,而非僅玻璃本身。但手機送修仍然以手機螢幕、外殼維修為大宗,未來若能將修補汽車玻璃、一般玻璃的方式運用在手機上,就能讓民眾自行維修以節省荷包。不過,在技術未臻成熟的今日,手機螢幕破裂後仍建議交由專業維修人員處理,才是更有保障的做法。 手機撞擊地面後,螢幕上緣破裂,但觸控面板仍可使用。 圖/翁芊儒攝
針頭鍍金屬玻璃膜 降低摩擦減疼痛
新知
第1598期
針頭鍍金屬玻璃膜 降低摩擦減疼痛
2015-05-20
【記者黃楀珽綜合報導】15日雲林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等八所大學展出最新研發成果。台灣科技大學發明的「減痛針頭」——針頭表面鍍層可降低與皮膚間的摩擦力,以減緩疼痛感;及台北科技大學設計的「智慧型節能控制盒」——利用低成本電子元件之特性,達到有效節電,兩者為較亮眼的作品。 台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朱瑾與其團隊所研發的減痛針頭,利用摩擦力原理,在針頭表面鍍上摩擦係數只有0.07且厚度低於十奈米之金屬玻璃鍍層,可降低八成摩擦力,減少針頭與人體皮膚組織拉扯,以有效減輕疼痛感,而此鍍層之硬度為不鏽鋼的兩倍,能保護針頭不易耗損,提高其耐用度。朱瑾表示,由於金屬玻璃的強度與硬度皆高於一般金屬,因此實驗中針頭就算扎了十次仍未變鈍,加上具有表面平滑與耐腐蝕性高的特色,許多手機廠商均將金屬玻璃應用於機殼材質上。 台科大材料系學生許瑞元表示,研發過程最困難的部分在於如何做到最佳的鍍膜品質。因針頭有弧度、接觸面積小,且金屬玻璃薄膜的附著力不如預期,在鍍膜過程中遇到阻礙,透過反覆試驗後,才找出既能降低針頭摩擦力,又能讓金屬玻璃有效保護針頭的鍍膜方式。 未來除了可應用於小針美容外,針頭磨損率高的牙醫麻醉、手術縫針等,也適合使用金屬玻璃鍍層。朱瑾表示,針頭成本低廉,且金屬玻璃鍍層能延長針頭使用壽命,目前已申請台灣與美國的專利,並計劃和馬偕紀念醫院共同研發,估計最快兩年後,便能提供民眾使用。 而另一項發明為北科大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莊賀喬與其團隊所研發的智慧型節能控制盒。團隊利用光電元件——雙向矽控整流器(TRIAC)的特性,在導通高壓、高功率的電流後,能將其轉換為低壓的輸出電流。因此只要在電源輸出端與設備間接上智慧型節能控制盒,即可在不須改變機器性能的條件下,達到降壓、降功率與節能的效果。 莊賀喬表示,這項發明一開始是以大型冷凍設備為考量,但也可應用在工業用途或家電產品,只要接上智慧型節能控制盒,便可節省至少15%以上的電力,尤其使用於高耗能的電器,效果會更明顯。相較於目前市面上價格昂貴的變頻控制器,智慧型節能控制盒的成本較低,目前已和相關廠商洽談研發,可望未來取代市售的變頻控制器,達到節能與省荷包的雙重效果。
邊吃邊觀賞 台大蒔品實現藝術生活
生活
第1597期
邊吃邊觀賞 台大蒔品實現藝術生活
2015-05-14
客人於學生打造的「蒔品」餐廳內用餐並體驗多種趣味遊戲。現場互動頻繁,氣氛十分愉快。圖/杜曜霖攝 【記者杜曜霖台北報導】綠油油的草地上矗立一間白色木造小屋,台大藝術季「蒔品餐廳」11日於醉月湖畔開張。學生在校園裡搭建一座木造空間,不僅展出學生藝術家工藝作品與花藝,也提供精緻的自製料理,希望透過為期三週的活動,傳達「生活中處處皆是藝術,而藝術即是生活」的理念。 為了結合生活與自然,籌辦團隊特別選在醉月湖畔與校園綠地上蓋設蒔品餐廳。木屋除了基底、基本橫樑與屋頂,其餘牆壁、粉刷及內部裝潢皆由學生一手打造。學生運用透光屋頂與玻璃落地窗打造透明用餐空間,讓客人用餐時可以看見四周風景。此外,他們於屋中擺放手工製作的花藝作品,使空間盈滿藝術氛圍。 籌辦成員、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系學生瑄芮說:「希望台大學生或校外人士可以透過空間看見更多生活上的美好。」但她也坦言,許多事情不像起初以為的容易,除了經費及人力,還須考量供水與天氣等外在環境因素。儘管過程中遭遇許多困難,團隊仍一一克服,才終於成功打造蒔品空間。 此外,為了讓用餐客人體驗獨一無二的用餐環境,籌辦團隊將三週主題分別訂定為「?」、「!」與「;」,再搭配不同料理與展品,凸顯多變的生活面貌。例如,為呈現本週「?」主題中的迷惘與未知,籌辦團隊設計猜料理、搶食及牽線猜夥伴等互動遊戲。 其中,猜夥伴遊戲時,眾人隔著長桌拉扯手環上的細線,仔細觀察對面陌生人的神情。而猜料理食材時,餐桌上的人相談甚歡,嬉笑聲不斷,現場互動氣氛熱絡。直到用餐結束,廚師才現身於桌前,向客人一一公布菜餚。主廚、台北藝術大學學生黃愛然表示,設計餐點時除了精心設計餐點外觀,使客人在用餐時達到視覺與味覺的雙重享受外,也刻意將菜色包裝成第一眼看不出的樣貌。 「現在都市人太匆忙、常常就連吃也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許瑄芮表示,透過此種特殊的用餐型態,希望拉近人與人之間日漸疏遠的距離,也讓用餐的人放慢腳步,重新思考與品味生活。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