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20期
2025-11-28
藝文
焦點

【記者黃律齊報導】霓虹燈牌散發復古光澤,褪色的木製招牌見證歷史。現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梓健,15日於「民生路老宅56-3」舉辦個展《招牌老美》。他以家鄉香港、澳門最具代表性11種招牌樣式為主題,透過攝影捕捉正迅速消逝的文化地景。

「德生大押」位於香港上海街及西貢街交界,作品中可見「霓虹燈招牌」、「店內匾額」等招牌樣式。 圖/黃律齊攝

「德生大押」位於香港上海街及西貢街交界,作品中可見「霓虹燈招牌」、「店內匾額」等招牌樣式。 圖/黃律齊攝

展場中,陳梓健將港澳傳統招牌依材質、位置與結構,分類為「建築直柱」、「建築橫匾」、「鐵閘鑿字」、「霓虹燈招牌」等11種形式。「像這些傳統的製作方式,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所以我想把它們完整記錄下來。」陳梓健回憶,作品始於在澳門拍攝的「李錦記蠔油庒」招牌,該招牌屬於「建築直柱」型態,店名以紅色「魏碑」字體油漆於店面立柱。魏碑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誌書體,筆畫分明、轉折強烈,是港澳老招牌中特別具象徵性的字型。陳梓健提到:「書法家區建公在1920年代來到澳門,後來又前往香港。他留下許多以魏碑書寫的招牌,是現在港澳街上最經典的字體。」

陳梓健回憶,最初是因路過「李錦記蠔油庒」的招牌,被字型吸引,才開啟這一系列的創作。 圖/黃律齊攝

陳梓健回憶,最初是因路過「李錦記蠔油庒」的招牌,被字型吸引,才開啟這一系列的創作。 圖/黃律齊攝

「鐵閘鑿字」則是另一種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招牌形式,源自1950年代盛行的「前舖後居」文化,當時店面前方作為商舖,後方則為住家。「鐵閘」為店面出入口的防護裝置,兼具通風與採光功能,部分店家會在鐵閘上鐫刻商號名稱,且通常會有花樣綴飾,因此又稱「通花鐵閘」。陳梓健說:「在港澳的老城區仍然可以看到傳統的鐵閘,但數量還是越來越少。」他補充,即便許多店面早已不再經營原有行業,仍可見沿用的舊鐵閘,成為歷史在當代殘留的痕跡。

「鐵閘鑿字」盛行於1970至80年代,因鐵皮筆畫須相連,字體遂呈現「藕斷絲連」般的特殊切割線條。 圖/黃律齊攝

「鐵閘鑿字」盛行於1970至80年代,因鐵皮筆畫須相連,字體遂呈現「藕斷絲連」般的特殊切割線條。 圖/黃律齊攝

陳梓健也進一步關注招牌背後的歷史脈絡。他指出,在澳門街區,招牌上附有一排葡文小字,反映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法規要求,即當時澳葡政府規定店家必須以中、葡雙語呈現店名,因而形成今日獨特的街景。此外,早期招牌以木頭與水泥製成,陳梓健說:「以前會把水泥和稻草混在一起,再把字嵌上去。」因此在陳梓健的作品中,可以看見粗糙的水泥紋理、雨水留下的痕跡與日曬褪色的斑駁。「1970年代以後,香港很多招牌都變成壓克力板了。」陳梓健表示,製作快速的壓克力招牌、現成模板的字型,使傳統手工材料所具有的溫度與個性逐漸消失,這也成為他開始記錄招牌文化的原因之一。

對於招牌文化的式微,來自香港的觀眾Yaka Chan(化名)深有同感,他說:「招牌替人們記住時光,卻在時光裡被悄悄遺忘。」在港澳生活三十餘年的他分享,自己從沒想過會在異鄉重新喚起對招牌文化重視。展場空間的主理人Ivy(化名)說:「其實在台灣我們也能發現不少老招牌。」他認為,這種跨地域的相似性,讓兩地的人們能相互產生共鳴。

展場除展示平面攝影與水彩作品外,亦以懸掛方式呈現不同招牌形式的對比。 圖/黃律齊攝

展場除展示平面攝影與水彩作品外,亦以懸掛方式呈現不同招牌形式的對比。 圖/黃律齊攝

標籤:港澳 , 攝影 , 招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