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招牌老美》穿梭港澳地景 以攝影重建故土記憶
藝文
第1820期
《招牌老美》穿梭港澳地景 以攝影重建故土記憶
焦點
2025-11-28
【記者黃律齊報導】霓虹燈牌散發復古光澤,褪色的木製招牌見證歷史。現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梓健,15日於「民生路老宅56-3」舉辦個展《招牌老美》。他以家鄉香港、澳門最具代表性11種招牌樣式為主題,透過攝影捕捉正迅速消逝的文化地景。 展場中,陳梓健將港澳傳統招牌依材質、位置與結構,分類為「建築直柱」、「建築橫匾」、「鐵閘鑿字」、「霓虹燈招牌」等11種形式。「像這些傳統的製作方式,現在幾乎看不到了,所以我想把它們完整記錄下來。」陳梓健回憶,作品始於在澳門拍攝的「李錦記蠔油庒」招牌,該招牌屬於「建築直柱」型態,店名以紅色「魏碑」字體油漆於店面立柱。魏碑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誌書體,筆畫分明、轉折強烈,是港澳老招牌中特別具象徵性的字型。陳梓健提到:「書法家區建公在1920年代來到澳門,後來又前往香港。他留下許多以魏碑書寫的招牌,是現在港澳街上最經典的字體。」 「鐵閘鑿字」則是另一種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招牌形式,源自1950年代盛行的「前舖後居」文化,當時店面前方作為商舖,後方則為住家。「鐵閘」為店面出入口的防護裝置,兼具通風與採光功能,部分店家會在鐵閘上鐫刻商號名稱,且通常會有花樣綴飾,因此又稱「通花鐵閘」。陳梓健說:「在港澳的老城區仍然可以看到傳統的鐵閘,但數量還是越來越少。」他補充,即便許多店面早已不再經營原有行業,仍可見沿用的舊鐵閘,成為歷史在當代殘留的痕跡。 陳梓健也進一步關注招牌背後的歷史脈絡。他指出,在澳門街區,招牌上附有一排葡文小字,反映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法規要求,即當時澳葡政府規定店家必須以中、葡雙語呈現店名,因而形成今日獨特的街景。此外,早期招牌以木頭與水泥製成,陳梓健說:「以前會把水泥和稻草混在一起,再把字嵌上去。」因此在陳梓健的作品中,可以看見粗糙的水泥紋理、雨水留下的痕跡與日曬褪色的斑駁。「1970年代以後,香港很多招牌都變成壓克力板了。」陳梓健表示,製作快速的壓克力招牌、現成模板的字型,使傳統手工材料所具有的溫度與個性逐漸消失,這也成為他開始記錄招牌文化的原因之一。 對於招牌文化的式微,來自香港的觀眾Yaka Chan(化名)深有同感,他說:「招牌替人們記住時光,卻在時光裡被悄悄遺忘。」在港澳生活三十餘年的他分享,自己從沒想過會在異鄉重新喚起對招牌文化重視。展場空間的主理人Ivy(化名)說:「其實在台灣我們也能發現不少老招牌。」他認為,這種跨地域的相似性,讓兩地的人們能相互產生共鳴。
殘景影像談車場今昔 徐涌誠異質視角抗都更
藝文
第1820期
殘景影像談車場今昔 徐涌誠異質視角抗都更
2025-11-28
【記者林庭如報導】大型鐵皮圍籬裝置及黃色角錐擺放在展場兩側,引導出觀者的觀展方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徐涌誠,20日於金車文藝中心舉辦個展《異質殘景》,以影像、錄像與裝置,述說一座汽車教練場因都更被迫拆除的故事。 展場作品的擺放順序呈現工地的空間安排,〈乙種圍籬〉擺放在展區的入口處,作為初期圍繞在工地旁的裝置(註)。徐涌誠透過白膠及3D列印的方式,將上層為鐵格網的乙種圍籬複印在半透明的描圖紙上,再將光打在紙上營造明亮感,觀眾蔣品認為,乙種圍籬用柔軟的紙展現原本堅固的鐵質裝置,讓作品更具層次感。而乙種圍籬後方的仿鐵皮裝置則為甲種圍籬,表示施工進入後期階段;繞過甲種圍籬的背面,則擺放不同大小的黑白底片。徐涌誠表示,這些照片是他實際鑽過圍籬所拍攝的景象,記錄下教練場拆除前的畫面。 註:工地常見使用圍籬有兩種,包含甲種圍籬及乙種圍籬,前者為密閉式,為全阻隔型;後者為半阻隔式,上半部為網狀結構,為可移動的臨時圍籬 此外,徐涌誠從汽車教練場帶回各種廢棄文件、告示及看板,並將拾得物拍攝下來,集結成超過一百張相片的作品〈殘景手札〉。「當人們要努力記得一件事情時要有積極的作為。」徐涌誠引用哲學家德希達的話,傳達出拾得及攝影是他紀錄記憶的方式,「我的這些紀錄可以看到我對教練場的記憶,它成為一種彼此對照的鏡像。」而他透過刻意安排甲種、乙種圍籬及黑白色底片間的位置,營造出觀看的節奏。例如攝影書內頁加入透明的紙,藉此表達閱讀時的停頓狀態,代表觀者翻開下一頁時隨即進入另個空間。 在甲種圍籬的另一側,徐涌誠將〈盲啞記憶〉投影於牆面上,邀請觀眾從歷史的角度,一起重新認識汽車教練場的過去。〈盲啞記憶〉透過大量的長鏡頭及徐涌誠的口白,並穿插徐涌誠阿嬤對土地的口述歷史,展示教練場周圍的地景變化。徐涌誠表示,在阿嬤的時代,原本的汽車教練場是做為無線電台基座,拆除後才成為停車場。然而來到他這一代,汽車教練場卻再次面臨拆除的結果。徐涌誠表示,記憶很難用時間談論,所以他以非線性時間軸的方式剪輯錄像作品,「我用節奏緩慢的鏡頭引導觀者進入故事中,這是最好讓觀眾沉浸其中的方式。」徐涌誠認為,失憶與盲啞都是人的一種失能狀態,這也是作品名稱的來源,「過於日常的事物不刻意記著就會忘記。」觀眾絜心(化名)認為〈盲啞記憶〉中的口白,既有歷史脈絡考究又有文學性,具有上個世代獨特的記憶。 徐涌誠表示,社會運作的邏輯傾向同質性,民眾普遍容易忽略以多元的角度談論事情,「但面對都更案,難道我們只能夠如此果斷接受拆除嗎?」徐涌誠認為若以異質角度思考,他可以用不同的視角介入場域中,並以「闖入者」的身分自喻半夜進入工地的行動,拍攝並蒐集工地各個角落的殘景,留下他眼中曾經的汽車教練場。
安寧藍色抹除性的遐想 諾頓・晶重塑觀看身體方式
藝文
第1819期
安寧藍色抹除性的遐想 諾頓・晶重塑觀看身體方式
2025-11-21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曼妙身姿自然舒展,毫無保留地展露人體的獨特美感。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藝術碩士課程畢業生諾頓・晶(Aki Norton),7日於1839當代藝廊展出《青之距離》,透過藍色影像聚焦人像,使身體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結合情感與自我認同的載體。 「我第一次把身體視為一種美的存在,而不是被評價、被比較或必須以特定樣貌呈現給別人看的東西。」源於人體寫生課的經驗,重塑了諾頓・晶對體態的觀察,他開始藉由攝影來紀錄模特剎那間的神情與動作。有別於一般模特擺出特定姿勢的人像攝影,諾頓・晶嘗試在模特最放鬆的情況下拍攝,「我希望捕捉他們真實的狀態,只是單純地做自己,而非刻意表現。」透過自然的模樣,他試圖讓模特在拍攝過程中,找回屬於自身的美與平靜。他說:「正因人們心中存在美,所以才能看見事物的美。」 《青之距離》擁有從探索到找回自我的四大系列,作品起初僅專注於身體的表象,再到跨文化背景的模特們,逐步往內心深處找尋身分認同感。在第三展牆中諾頓・晶加入水的元素,「水象徵潛意識,而潛意識是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卻更深層存在的自己。」諾頓・晶將潛入水底的過程比擬為沉進潛意識的世界,模特們逐步發覺自身最原始的感受與魅力。其中同屬第三展牆的延伸作品〈般若心經・心/呼吸・靜謐〉,諾頓・晶融合心經與描繪於人體的圖騰,建立起身體與心靈的連結。「我想把這件作品放在展場中央,象徵『心』是我們會回到的地方。」而最後的展牆呈現模特浮出水面,離開水的包覆,象徵模特不再是起初的樣子,而是帶著新的心境尋回自身的獨特與歸屬。 「藍色將原有的膚色抽離,使人不再只看到身體本身,而是看到內在的投射。」諾頓・晶使用藍晒法映照出深淺不一的藍,並藉由象徵神聖與安寧的藍色,抹除性相關的遐想。1839當代藝廊行政企劃潘小姐(化名)說:「當色彩太過複雜,注意力容易分散。」他補充,當作品化為單一色彩時,層次會變得豐富且立體。此外,諾頓・晶也表示,藍晒法經過大量手工製成,從而產生的不均勻與不可預測性,讓每幅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創作。 「這些影像不只是挑戰社會框架,更像一面鏡子。」觀眾薇薇(化名)認為,他在觀賞過程中會開始反思,自己真正看見的是作品還是對身體的既定反應。諾頓・晶期望《青之距離》能改變人們觀看身體的方式,重新擁抱最自然的模樣。「如果能把身體視為神聖、值得珍視且美麗的存在,那麼這個觀念會從深處改變一個人對自身的理解。」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藝文
第1813期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焦點
2025-09-26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我們總以為,牠們能自己閃避車輪。但每一條路,其實都是我們畫下的刀痕。」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生黃沛森,13日於1839當代藝廊舉辦個展《台灣微急》。他翻轉以人為主的觀點,讓動物成為主角,將目光聚焦在路殺動物的無助。 黃沛森在作品〈亞洲輝椋鳥亞成鳥〉中,以成鳥遭遇路殺意外的道路為背景,並用微觀角度拍攝成鳥和爬上屍體的螞蟻,對比渺小的人物模型,營造強烈視覺反差。這種對路殺現象的敏銳觀察,來自黃沛森七年的外送資歷,他說:「跑外送時看見的不只是風景,還有動物的屍體。其實它(路殺)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日常發生的現象。」黃沛森記錄下外送途中與路殺動物的巧遇,透過畫面的放大,讓觀眾直觀注視到平常被忽視的微小物種。 黃沛森以模型融入攝影的多媒材搭配,是受到日本微型藝術家田中達也以迷你模型為拍攝主題的啟發。黃沛森透過《台灣微急》出現的人物與汽車模型,象徵他與觀眾一同發揮博愛之心,嘗試為路殺動物盡一份心力。在〈溝鼠〉中,溝鼠的屍體被三角錐環繞,警察與醫護人員正嘗試釐清現場情況,期望能為死亡的溝鼠做最後搶救。「當下看到這些路殺動物的時候,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幫他們做急救,但是我又做不到,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以人物模型搶救路殺動物的象徵意涵,反映出目睹路殺事故當下的無力感與失落感。 另一個作品〈非洲大蝸牛〉是延續黃沛森過往不忍蝸牛被壓扁的心境,「我看到太多牠(蝸牛)的同伴被壓扁,所以騎車碰到的時候,我會先停車,把蝸牛搬到路邊,協助牠安全過馬路。」藉著展覽進一步表達路殺不僅是意外,更是人為活動破壞了與自然間的共處。除了情感的投射,黃沛森也以攝影當作動物與人類溝通的橋樑,試圖替動物發聲並喚起人們心中深刻的反思。因此在作品〈野鴿〉中,他特別拍攝野鴿的面部神情,刻意呈現眼睛周圍的血痕與傷口細節,「牠好像在流血淚,好像在對人類路殺的行為做一個無言的控訴。」 「這些老鼠、蟲,甚至是蛇的路殺狀況,應該跟貓狗是一樣頻繁。可是我們只看得到貓狗,很少關注到其他動物。」觀眾Aurora(化名)認為,作品引導觀眾以一個新奇且趣味的觀點關注路殺生命。黃沛森經由鏡頭下的動物視角,提出對路殺的疑問,期盼觀眾能重新意識路殺議題、思考該如何行動。觀眾馬立群說:「黃沛森透過影像提醒我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犧牲,映照出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而這正是值得我們認真面對的課題。」
拿著相機的異鄉人:移工鏡頭下的精彩生活
專題
第1792期
拿著相機的異鄉人:移工鏡頭下的精彩生活
2024-04-10
【專題記者丁盈瑄、吳玟錡、劉芯妤、孔德皓綜合報導】菲律賓籍的尼克茲.維阿里(Nikz Viray),來到台灣後在桃園的拉鍊工廠當操作員。每逢休假,他都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機,走出家門拍照,而公園是他心目中最佳的拍攝地點。「台灣有很多公園都很美,除了桃園,我也會去其他縣市,我最喜歡的是新竹火車站旁邊的公園。」攝影不僅使維阿里索然無味的假日變得有趣,還能留下在異鄉的回憶。在苗栗竹南一間工廠當設備工程師的斐迪南.薩巴多(Fredinand Sabado)在2018年開始接觸攝影,起初是用手機,後來升級設備,買了一台數位單眼相機。身為一位熱愛大自然的登山客,薩巴多目前已經攻頂20座百岳,每次爬山時都會背著相機與腳架的他說:「我喜歡拍攝銀河或其他天文景象,最喜歡在合歡山上拍攝銀河。」攝影對他而言有療癒的效果,是他宣洩壓力與表達自我的管道。他享受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寧靜,將這些瞬間保存在相片中,帶給他無限感動。像維阿里與薩巴多一樣擁有攝影愛好的移工在台灣其實不算少見。來自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地的移工,都會透過攝影紀錄在台灣工作的面容、捕捉異鄉的風景。這些移工攝影師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呈現一幅幅充滿故事和情感的畫面,同時也將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反映在照片中。 熱愛登山的薩巴多提到,他最喜歡的照片是攻頂玉山時所拍攝的景象,他也將此張照片選為個人社群媒體的封面。 圖/斐迪南.薩巴多提供捕捉在地日常之美 攝影連結移工思鄉之情大多數的移工攝影師都是來到台灣後才發現攝影的魅力,並開始投入攝影。菲律賓籍移工攝影師馬里諾.卡梅洛(Marino Camello)表示,他在工作之餘旅行時,看見許多遊客都有自己的相機,感到很羨慕,因而特地存錢入手單眼,希望能拍下沿途看到的景色,將回憶存留在照片之中。維阿里也說明,他最初接觸攝影是希望能與遠方的家人傳達在台灣看到的美景,這驅使他購買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機,從此開啟了他在攝影領域的探索之旅。目前在台南工作的卡梅洛提及,雖然工作繁忙,但他還是會出外攝影,因為這能讓他暫且忘卻工作的壓力。由於一周僅有一天的假期,卡梅洛不太方便前往過於遙遠的地點,因此他喜歡單純地在台南市區漫遊,一邊閒晃一邊街拍。對於移工攝影師來說,在異鄉拍攝風景,並紀錄有趣的故事,能讓他們在緊湊的生活中發現在地之美。 卡梅洛在鹽田拍攝時回想起過去在菲律賓的生活經歷,透過攝影,他將自身故事融入作品之中。 圖/馬里諾.卡梅洛提供卡梅洛分享,他起初對於台南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是旅遊景點感到驚訝,因此想實際走訪,了解台南鹽田的特別之處。卡梅洛述說,當他看到眼前堆積的鹽山,便突然回想起過去在家鄉貧苦的生活。他回憶小時候的生活時說道:「我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成長,只能負擔得起鹽巴做為配菜,如果沒有餐桌上的鹽,我可能不會站在這裡。」感觸很深的他拍下了〈Asin〉(註),還以〈Asin〉入選了2023年的《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攝影展。註:Asin為他加祿語(Tagalog)中的「鹽」。除了日常拍攝外,移工攝影師也會提供其他有需求的移工們外拍的服務。長期研究移工文化的文字工作者宋家瑜提到,由於在台灣的移工往往因語言不通,難以與台灣本土的專業攝影師溝通拍攝需求,因此他們偏好選擇聘用語言相通的移工作為外拍攝影師。他舉例,幾年前因新冠疫情的緣故,導致許多移工只能先在台灣舉行婚禮,新人們邀請移工攝影師拍攝,不僅幫助佳偶留下美好的回憶,也能讓移工攝影師精進自身能力。攝影展成移工發聲舞台 打破刻板印象建立共融社會關注移工的One-Forty、財團法人天主教耶穌會台北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新事社會服務中心)、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勞工中心等組織,也為移工辦理攝影工作坊等活動,擴展移工的攝影知識和技能,同時讓他們更加融入當地社會。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移工組督導韋珊說明,由於移工在家鄉的經濟狀況較不佳,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專業攝影的訓練,來到台灣後,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提供攝影課程,使移工能調劑生活和工作壓力,並讓遠在異鄉打拼的他們在這片土地找到歸屬和幸福感。「在攝影的過程中,不僅能讓我感到滿足,同時也能展現出我的才華和創意。」卡梅洛愉快地說。他回憶,他在2019年於社群媒體上看見移工倡議團體「One-Forty」舉辦《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攝影比賽的消息,他便毫不猶豫地投稿,希望讓更多人欣賞他的作品和故事。如今,卡梅洛每年都會提交作品參賽,他分享,看見自己的照片在展覽中入選展出,對他來說是極大的榮幸。 One-Forty品牌行銷經理梁藝瀠指出,他所接觸的移工常認為自己是無名小卒,所以他舉辦攝影比賽提供他們述說生命故事的舞台。 圖/丁盈瑄攝「我們希望影像能成為移工發聲的渠道。」One-Forty移工教育培力專員劉育芬提到。他深信攝影可以帶來力量,讓移工的權益被重視,也可以提升移工的自信。因此,他從四年前開始推動《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攝影比賽,每年都有來自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等地的移工踴躍參與徵件。劉育芬說道:「移工透過攝影,訴說著(他們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將他們的心聲轉化為照片。」他指出,《移工之聲 Voice of Migrants》像是一個對話的空間,入選的作品會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大眾,透過照片跨越語言和文字的障礙,讓觀眾更好地理解移工的故事。One-Forty品牌行銷經理梁藝瀠坦言:「大眾對移工的印象大多是來自媒體,可能會看見較多的負面新聞,比如逃逸、偷竊、懶惰等,然而我們希望能讓大家嘗試看見移工不同的面貌後,再去做判斷跟選擇。」他認為,無論是台灣人或來自東南亞的移工,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應當學習尊重彼此,並期望攝影展能促進移工與台灣社會之間的理解,建立更加和諧、包容的社會。異鄉攝影之路藏隱憂 移工組織呼籲提升法律意識雖然攝影能調劑移工們在異鄉打拼的苦悶心情,移工的攝影之路卻也潛藏許多的危機。宋家瑜解釋,有些移工攝影師在存款不足的情況下,為升級攝影裝備,冒險向不法管道借貸,高利息的負債導致自己資金無法周轉,落入債務的困境中。宋家瑜指出,他曾經遇過提供移工借貸服務的地下錢莊,只要急需借貸的移工抵押居留證或護照,錢莊便會立刻給予他們現金,但移工們未必了解貸款背後的高利息風險。宋家瑜提醒,任何愛好都有可能導致類似情況,最重要是移工們擁有正確的消費心態,謹慎評估自身能力,再購買攝影器材。 宋家瑜指出,移工攝影師大多喜愛去具有異國風情的地點拍攝,如圖中的奇美博物館、台南念慈亭等景點,都是移工們外拍的熱門選擇。 圖/尼克茲.維阿里提供韋珊觀察,近年來隨著社群軟體和短影音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移工對攝影產生興趣。然而,大部分移工因不了解台灣當地的法律,拍攝作品時,可能不小心牽涉如隱私權、著作權方面的法律問題。韋珊提到,未來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考慮針對攝影拍攝的法律問題,開設相關法律觀念課程,避免移工在攝影過程中觸犯法律。如今,許多移工仍選擇在繁忙的生活中以照片展現自身生活態度。卡梅洛表示,他想告訴更多人,移工不僅僅是來台灣工作、賺取薪資的工人,「我們也有不同的人生故事,有不同的才能可以展示。」他認為,移工也有能力拍攝出有意義,值得與他人分享的好照片,並向朋友與同事訴說這些照片中精彩的故事。卡梅洛想激勵其他外籍移工繼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夢想,無論是工作還是愛好,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生活中保有熱情,有動力面對在異國生活的每一天。
青年大秀茶葉時尚風貌 「茶浪潮」特刊首嘗實驗性攝影
生活
第1788期
青年大秀茶葉時尚風貌 「茶浪潮」特刊首嘗實驗性攝影
焦點
2023-12-06
【記者劉芯妤新北報導】新北市坪林茶業博物館(以下簡稱茶博館)於3日首度舉辦「新茶潮 La Nouvelle Vague du Thé」新刊座談,邀請坪林青年茶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茶青協會)、茶博館長與本次發行的新刊主編一同探討「茶的新印象」,書籍以時尚包裝茶業,掀開民眾對茶的想像頁章。 本次特展以時尚風格展出特刊內容,螢幕上展示茶業青年白順楊的拍攝花絮。 圖/劉芯妤攝本次活動發表的新刊「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Vol. Pouchong Tea 茶浪潮」是透過「實驗性攝影」手法拍攝返鄉致力發展茶業的青年,結合大膽、創新的色彩和穿搭。攝影師讓茶青們把自己當作茶葉,攝下一連串製茶功夫,呈現「人茶轉換」的逗趣畫面。主編魏曉恩說明:「這次跳脫一些既有框架,我想讓茶觸及到各種群眾。」他補充,在與茶青協會學習品茶時,當時的會長對他說道:「你想怎麼喝茶,就怎麼喝。」頓時讓魏曉恩了解其實可以自由塑造茶的形象,特刊才得以誕生。 照片以鮮綠、精神抖擻、活力等等元素拍攝,使茶青表現出製茶工法的採摘(圖左)。 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提供茶慶酒也是活動亮點之一,以包種茶作為基底,透過窨製薰香技術,將酒的香氣留於茶葉,使其成為不含酒精的茶酒。茶青吳柏諺說明:「茶慶酒常出現在慶祝、歡樂的場合中。」因此茶青協會選用高粱酒、威士忌與宜蘭縣酒紅露酒搭配包種茶。民眾賴姿伶驚豔地說:「我不喜歡濃烈的酒,但茶慶酒不但能削減高粱的刺激,也保留香氣。」他認為茶慶酒在市面上容易取得,非常推薦給不適合飲烈酒的民眾。 參與民眾賴姿伶最喜歡的照片是眾多茶青一排排站在茶園中,雙眼凝視著遠方,彷彿準備引領茶走向光明未來。 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提供茶青協會長鄭祐昇表示,想讓大家知道不只有老茶農會製茶,「其實有一批新的年輕活力正在注入茶業。」新刊拍攝便是最好的例證,然而過程卻也遇上一些困難,他笑著坦言:「就是羞恥程度有點高啦。」鄭祐昇解釋,因為茶業大多是務實工作,忽然要他跳進時尚圈,確實有些不自在。魏曉恩也提到,拍攝服裝較花裡胡哨,穿著方式更複雜且布料不舒適。不過鄭祐昇仍然認為,只要能把茶文化再向外推廣,一切都很值得。 座談會中,茶青協會長鄭祐昇侃侃而談茶青協會成立的歷史與對現今社會的影響。 圖/劉芯妤攝茶文化流傳於華人社會上千年,不過手搖飲卻是年輕世代接觸茶的第一印象,顯示精緻茶文化逐漸沒落。民眾陳沂辰舉例,「我朋友大多覺得品茶是一種很慢的生活方式,他們會失去耐心。」鄭祐昇也同意,「雖然改變茶文化很困難,但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民眾對茶的印象。」如同本次活動以潮流結合茶業文化,讓茶文化在持續向下翻頁的社會中開展新篇章。
李濡妘捕捉光影變化 藉影子觸及心靈深處
藝文
第1785期
李濡妘捕捉光影變化 藉影子觸及心靈深處
2023-11-15
【記者王華琳台中報導】「陰影裡的黑去除干擾後,是觸及靈魂深處的關鍵。」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生李濡妘舉辦攝影個展《扮影》。透過記錄周遭易被忽略的影子,李濡妘以影像刻畫出影子與他之間的心靈羈絆,並讓觀眾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兩者的連結。展覽於6日起於Common+展出。 陽光透進展場,在牆上形成獨特影子,與展覽概念相呼應,也是李濡妘選定此場地辦展的理由。 圖/李濡妘提供「發現自己其實更像影子,也渴望它所停留的地方。」李濡妘提到,陰影是他在追求光芒時能短暫休息的地方,也因為前段時間的創作瓶頸,讓他開始思考自己與影子間相互扮演的關係。談及選擇攝影進行創作的原因,李濡妘認為影像比文字更為隱晦且有敘事性。因此,在這次展覽中,他試著減少文字的使用,單純以攝影傳遞故事。與李濡妘亦師亦友的中科大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邱旭蓮說:「李濡妘是非常理性的,能理性地分析他的內心狀態,同時他的照片中也擁有拍攝當下的感性。」《房間》系列的創作源起,來自於李濡妘注意到自己房間裡的光影變化,作品之一的〈甦醒〉,更是他首次將自身影子展現在創作當中。他認為房間對於所有人而言,是一個能容忍個人邋遢、情緒失控的隱密場所,也是與自身獨享敏感時刻的城堡。因此,李濡妘歷經一番掙扎才決定展出此系列,他說:「我覺得被看見是需要勇氣的,而展覽很像是在練習被看見。」觀眾吳彥樺認為,房間所營造的平靜氛圍,讓人們對於室內光影有更細膩的觀察,「這個系列讓我有種是起點也是終點的感覺。」 李濡妘在作品〈甦醒〉中,拍攝了房間牆面上的影子,也將自己的影子融入畫面當中。 圖/王華琳攝《微物》系列作品分為前後兩部分,李濡妘在系列前半將物件與影子一同放入畫面,而後半部分則聚焦於影子本身,「我想只有影子的時候,或許能給觀者更遼闊的解讀空間。」在系列作品之一的〈暫停〉,李濡妘拍攝一個故障時鐘與它的影子。他提到,人們普遍認為攝影是捕捉每一秒變化的瞬間,而影子則像是空間中的時間標記,「可是在這張照片裡時鐘壞了,好像時間暫停,但影子又會隨時改變,那這個畫面就有點違背大家原先的想法。」 〈暫停〉畫面中物體與影子共同存在,李濡妘認為人們依舊習慣將視覺焦點放在物體上而非影子。 圖/王華琳攝在《情緒》系列作品中,李濡妘利用影子將情緒具象化,表達人們在解讀影子時,常將自身情感投射其中。他特別將此系列照片去除空間感,讓觀眾無法看出影子所處的空間。作品以平放陳列於展場中央的安排,則讓觀眾可於四周走動,以不同角度觀賞作品。其系列的作品之一〈刺痛〉,名稱源自於朋友對於照片的感受,也恰好印證了李濡妘拍攝當下的狀態,他說:「回頭去看這些混亂情況下所拍的照片時,才發現它們所呈現的拍攝狀態,是當下無法察覺。」 李濡妘將〈刺痛〉的空間感去除,讓觀眾對影子有更多的解讀,而影子的本體實際為百葉窗。 圖/王華琳攝李濡妘透過展覽提供觀者重新認識影子的機會,讓他們再次觸碰內心深處,「每個人都可以用想像力去閱讀影子的影像,而那樣的想像力背後都有著自己的解讀。」他認為影子能觸及每個人靈魂深處中,難以對他人言說的心緒。同時,李濡妘也期望觀眾能改變對黑暗的負面印象,「我們一定有光也有影,這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李濡妘在同一角度多次按下快門,記錄不同時刻房間內的影子變化,創作出作品〈時間〉。 圖/王華琳攝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新知
第1781期
智慧發電結合低耗能通訊 革新海上箱網養殖方式
2023-09-28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傳統海上箱網養殖業者欲知魚群的狀況,必須駕船出海,逐條撈起來掂量,過程費時費力,且投餵飼料全憑經驗。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盧晃瑩、鄭錫齊與電機、資訊工程學系賴永軒、陳俊宇、曾建智、張凱翔組成的智慧箱網養殖團隊研發出「具智慧充電之水下攝影與通訊系統」,讓漁民不出海也能了解水產狀態,大幅提升水產養殖效能,榮獲2023太陽光電創新應用產品設計競賽金獎。 水下攝影裝置架設於海上養殖箱網,運作時MA4電動推桿會將立體攝影機探入水下,拍攝完畢後再收回來。 圖/賴永軒提供智慧充電攝影系統是透過水下立體鏡頭,蒐集具三個維度的影像資料,經4G網路傳遞至雲端進行AI辨識分析。團隊成員賴永軒解釋道:「經訓練後的系統能預測出魚的大小及重量,並連同歷史投餵數據、水質資料等輸入另一組AI模型,從而計算出所需的餌量。」最後業者的使用介面就會呈現出魚隻的重要資訊、建議投餵量。而為因應不同使用需求,團隊也設計電腦和手機APP兩種介面,皆具手動及自動兩種功能,業者可自行點按喚醒裝置,也能預先定時讓它啟動。 使用者手機介面上呈現裝置電量、裝置狀態、魚隻及海水重要資訊,並給出建議投餌量。  圖/賴永軒提供海上攝影裝置雖本身具固定式太陽能發電板,但若要增加續航力,仍要仰賴智慧充電系統。賴永軒說:「我們是用網路爬蟲(註)蒐集基隆過去一年的太陽仰角、方位角,然後投餵資料訓練AI,進而預測出最佳發電角度。」太陽能板自動調整成最佳角度後,可提升78%的發電量,讓海上裝置在一般的使用頻率下保持電量充足。註:透過程式碼自動抓取網站資料。裝置架設於海上箱網仍有通訊問題要克服,為降低耗電量,設計團隊以4G網路及LoRa兩種工具進行不同的資訊傳輸。賴永軒說明,LoRa低功耗通訊系統無法傳遞影音訊息,但能在低耗電的情況下接收16公里外的資訊,故用它來接收APP操作介面發出的指令,保持24小時開啟;而傳輸影音則靠快速、高耗電的4G網路,僅於系統運作時開啟。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也認同系統適合在海上使用,「箱網通常離岸很遠,電力資源較匱乏,用太陽能發電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韓玉山認為,目前用AI輔助養殖水產是一種趨勢,未來也能結合自動投餵系統,降低養殖業者的人力成本。此外,賴永軒表示,技術還在進步,未來通訊工具再提升,裝置可以更省電。不過,養殖業者莊宏祥也提出對硬體設備防水性能的疑慮,他說:「有些箱網在颱風天會為了躲避風雨下潛10公尺,機台若未能有效防水,就沒辦法跟著一起移動。」 國立海洋大學智慧箱網養殖團隊全副武裝,在海上安裝、檢測裝置,確認裝置運作情況。  圖/賴永軒提供
走入沒有人的樂園 影像結合訪談再現八仙事件
藝文
第1775期
走入沒有人的樂園 影像結合訪談再現八仙事件
2022-12-1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冠霖以藝術家陳順築的作品〈家族盒子〉為啟發,將攝影集、訪談輯、照片等物件放入木盒內。 圖/陳冠霖供【記者戴婧雯台北報導】「當我拿起相機,或許就無意識地被賦予使命,要把這個空間說明清楚。」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冠霖於8日至18日,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參加展覽「編輯部門—— 藝術家書籍展」,將以八仙水上樂園為主題的攝影集、訪談輯等物件放入兩個自製的木盒製成作品〈The Aftermath of PTSD.〉,藉由作品讓大眾了解八仙事件的全貌。「很多人認為我們拍廢墟是在消費受害者。」陳冠霖最初在YouTube上分享自己拍攝的八仙水上樂園廢墟影像,結果引起大眾關注,收穫褒貶不一的回饋。「那時我就覺得我是不是真的在做一件違背道德的事情。」他解釋,在思考如何回應時,他收到一些支持他繼續拍攝的聲音,甚至有人將自己留存的票根借給陳冠霖作為素材,「他們的聲音會不斷提醒我,八仙這個專題不只做給我看,也做給有關注的人看。」最終他決定持續記錄並製作〈The Aftermath of PTSD.〉,希望大家能夠正面看待這個曾經發生過憾事的空間。 讀者翻閱攝影集時,會依順序看到叢林、障礙物、樂園園區、台北港等,體驗到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冠霖一同進入和走出八仙水上樂園的感覺。 圖/陳冠霖供〈The Aftermath of PTSD.〉的攝影集以電影《囧男孩》(註一)的片段作為開場白,用第一人稱視角呈現影像內容,從叢林到樂園園區,再到臺北港,讓讀者在翻閱時可以跟著陳冠霖的步伐一同出入八仙水上樂園。他希望這本攝影集除了如實重現八仙水上樂園,也能讓讀者看見拍攝過程,,並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認識這個地方。「我希望我的照片是有穿透力的,但沒有感受到也沒關係,它可以只是一個導覽的過程。」他說。除影像外,陳冠霖與八仙事件(註二)的當事人進行訪問,讓讀者可閱讀到當事人的實際感受,也可看到當事人如何處理自己的壓力創傷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他(當事人)覺得克服心魔,永遠比我們講完這件事情來得困難很多。」陳冠霖表示,他與事件受訪者都希望這份訪談輯可以讓更多人去勇敢面對自己內心的悲痛。註一:電影《囧男孩》曾到八仙水上樂園取景,陳冠霖認為畫面非常契合主題,且電影傳達理念:「大家都會缺乏勇氣去回憶和回應自己童年所經歷的憾事,但長大的時候你必須要重新再回頭去看」,也很貼合自己的理念,因此在作品〈The Aftermath of PTSD.〉中引用了這部電影。註二:位於八里的八仙水上樂園於2015年6月27日舉辦彩色粉末派對,過程發生時長40秒的火災,導致嚴重傷亡。 除拍攝影像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冠霖也採訪了八仙水上樂園粉塵派對事故的當事人,並製成訪問輯(右)。 圖/陳冠霖提供關於木盒裝置,陳冠霖表示靈感源自藝術家陳順築的系列作品《家族黑盒子》(註三),用複合媒材概念把攝影集、地圖和門票放入一個木盒,訪談輯和其餘照片則裝入另一個木盒。「我覺得木盒這個容器有點像書的家。」陳冠霖期望,讀者不只能從書獲得資訊,也能透過門票、地圖等物件更進一步了解八仙水上樂園。觀眾李羿璋對於多元媒材的運用有深刻印象,「我看到他有在嘗試納入很多物件或書,更完整地呈現八仙這個主題。」他說。曾和陳冠霖一同拍攝八仙水上樂園的羅祥庭說:「我在翻閱攝影集時的確有重回現場的感覺。」他也期待陳冠霖接下來會如何發展相關計畫。陳冠霖則希望自己能夠持續記錄,直到八仙水上樂園完全被拆除,沒有任何設施為止。註三:台灣藝術家陳順築於1992年發表系列作品《家族黑盒子》。陳順築將自己家族成員的照片裝入古董木箱內,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木盒內,除了有攝影集和訪談輯以外,陳冠霖也放置了一些相關物件,例如八仙水上樂園的門票等。 圖/陳冠霖供
等比例再現廢棄空間 《1:1》紙上轉譯褪色記憶
藝文
第1770期
等比例再現廢棄空間 《1:1》紙上轉譯褪色記憶
2022-11-02
廢棄廣播電塔影像印在隨處可見的A3紙上,連接成一長條,猶如天梯。作品〈Ladder A3〉沿對角線橫跨整個展場。 圖/何予攝【記者何予台北報導】「希望在被拆除、被遺忘之前,你至少再看它一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生丘智偉舉辦個展《1:1》,在10月28日於臺藝大雕塑系實驗展場開幕,共展出兩系列作品,分別是以鄰近臺藝大的台北紙廠為創作對象的《Paper Factory》,以及結合攝影的空間裝置《Ladder》。 作品〈Paper Factory:A4〉以透片與燈管做成裝置,此次利用了空間中的排風口,空氣造成光線與透片的擾動。 圖/何予攝丘智偉以透片與燈管做成攝影裝置作品〈Paper Factory:A4〉,並在印有紙廠影像的透片中央,置入A4大小的空白。丘智偉認為,現實空間不斷在變動,但影像只能捕捉片斷,「留白、留出空缺,就會變成一個可以想像的空間。」放置在地面展出的作品〈Paper Factory〉,以1:1的比例將紙廠轉換為影像,再切分成4800份,從中挑選480張輸出成A4大小疊成一落,再將原先的4800張影像用投影機在紙面上快速輪播,回應持續變動的時空。丘智偉表示,過程中曾嘗試完整疊放4800張紙,但他認為高至大腿的紙堆,不夠符合紙廠即將消逝的狀態,「我想要讓他薄薄的、甚至被忽略。」他說。 放置在地面展出的作品〈Paper Factory〉,在紙堆上投影出紙廠影像,中間則快速輪播4800張照片。 圖/何予攝「我稱之為紀念碑,因為它去功能化了。它現在唯一的功能,就是勾起我小時候的回憶。」丘智偉將廢棄的廣播電塔影像放大至10多層樓高,印在隨處可見的A3紙上,連接成一長條,完成此次展出的新作〈Ladder A3〉。丘智偉談及自己與電塔的關係,是從兒時在父親車上收聽廣播開始,這個經驗養成他在通勤途中的聆聽習慣。然而,當他再次接觸到廣播電塔時,它竟已成為廢棄物,讓他感受到事物隨時間衰敗的衝擊。他選用有別於相紙或底片的影像載體,以隨意、輕薄的紙材傳達這些建築體不再被重視的處境,也呈現記憶容易被消耗、毀損的特性。 有別於一般藝術展場的觀看經驗,觀眾可以選擇繞過展品,也可以直接從作品上方跨越。 圖/何予攝在兩系列作品中,丘智偉玩轉影像呈現的尺度,為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官經驗。「這次展品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一樣的身體感。」現場觀眾吳宇軒表示,面對展場裡的巨幅展品和觀看一張照片的感受相當不同。臺藝大雕塑學系助理教授劉千瑋也說明,作品的尺度跟身體的感受是對應的,他說:「身體參與的方式很不一樣,好像真的踩進去某個場景裡。」「我轉化這麼多奇奇怪怪的形式,目的很簡單,希望他們再被看到一次。」丘智偉表示,他的創作對象就是一個即將消失的空間,總有一天,這些事物只能出現在其他地方,以其他的形式呈現。他更進一步說明,物件在遠離現場後,觀者的觀看體驗必然會不同,藝術家只能透過創作盡量還原空間之於個人的記憶與感受。 丘智偉將廣播電塔影像1:1放大,投影在牆面,作品〈Sky Ladder〉影像會不斷向上延伸。透過不同尺寸,塑造不同的身體感。 圖/何予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