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論】內隱的運動傷害 動員性平公投後的隱藏成本

2018/11/07 22:37:53

在一片「○○案同意」、「○○○投不同意」的呼聲中,部分平權支持者,卻並不認同平權公投通過二階連署最後送進中選會,對整體平權運動有絕對的助益 。至於為什麼,讓我們先回到性別平權行動的歷史、爬梳脈絡。

此次平權公投,從連署到號召投票,幾乎是2016年立委尤美女提婚姻平權的民法條文修正案,致使反同性婚姻團體群起包圍立院以降,堪稱全台最大規模的平權義勇軍號召行動。

2016年婚姻平權音樂會可謂近年最大型平權運動的動員與表態,吸引近25萬人參與。 圖/黃庭暄提供

事實上,較少人意識到的是,2016年凱道挺婚姻平權音樂會落幕後,全台以至各校園的性別運動,進入一段幾近冰河的沉寂期。

原因無他:運動成本、運動傷害。

社會運動,透過共同目標、價值號召群眾,進而與各方意見進行激烈的意識形態衝突。然而,有些動員並未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通過重複動員,動員目的與熱情也會因此消磨,甚至產生彈性疲乏,也就是付出運動成本;二來運動本身也容易因社會「為反而反」聲浪,而飽受挫傷,造成運動傷害。

運動傷害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2014年衝進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作為野百合之後的社運里程碑,318學運2017年被台北地院宣告無違法;然至此之後,儘管太陽花學運世代看似一些人組成政黨、一些人走進了立院,但實際上卻有更大一批人,從此離開了自己曾冀守的社運圈。

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又稱318學運)是野百合學運以降,最大型動員的學生社運。 圖/kent Chuang @flickr 提供

回到性別運動,沒有鎮暴水車、沒有警棍、沒有刀片蛇籠,何來的運動傷害?

性別運動的衝撞,不外乎與保守派的唇槍舌戰,小至與家庭親友態度相左的鬆動,大至性別運動的號角,也吹醒了那些階級反對平權、同婚、性別教育的人,他們可能以「家」、以「幸福」之名,群起鼓譟,扛起反對大旗

「你們這群怪人因為找不到適合異性伴侶所以才跑去找同性的同溫層互相取暖... 然後有一天醒來就說我原來是基因天生的同性戀... 老實說我根本不相信... 但就算有也是不正常突變導致. 如果男男或女女是正常的那大自然多數的動物都會有不同的生殖器官構造了。」

這些人對平權倡議者說,「同性戀愛滋嚴重」、「異性戀才是正常」,通過貶低對方身分、自我價值與道德批判,對於個人自我認知的傷害,往往比外在傷口容易造成更大的傷害。

而無論年底公投通過與否,性平運動倡議者已經在這段「民主辯論」中,了相當大的傷害,甚至抹黑。更甚者,若沒公投通過,或是通過得不夠漂亮,換來社會另一波的質疑聲浪,對這場勞師動眾、2016年後迄今最大規模的性別運動,無疑也將造成近年最大範圍的社會運動抗爭傷害。

然筆者也不全然對此抱持悲觀,這場近年最大的性別運動,同樣號召了一批新的運動者表態。

號召新人在社會運動中之所以重要,是由於社運圈組成汰換快,幾年後,只有少數人會留在社運圈,大部分人會由於年紀增長、無法再負擔運動傷害與成本或種種因素而離開,因此社會運動內部的換血是必然、難以避免的。

從各地響應的連署志工來看,此次平權公投的聯署與動員,確確實實號召了一大批社運新血,更塑造了一個運動培養皿,致力培養下一批能帶動台灣性別運動的人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