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繪抗爭傷痕 張明曜反思社運經驗
藝文
第1716期
繪抗爭傷痕 張明曜反思社運經驗
焦點
2019-12-05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施暴者高舉著武器,臉上掛著濃漿,而濃漿下卻沒有面孔。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張明曜舉辦個展《你為什麼沒有受傷?》,23日起在畫廊「谷居」展出,透過破壞畫作,反思自身參與社運的經驗。五年前,社群媒體直播太陽花學運現場畫面,讓張明曜決定到現場參與抗爭,以肉身抵擋警察的暴力。但他到現場後,人們的情緒已趨於平靜,抗議者在運動領導人甚至警隊的指示下,已無衝突也沒人受傷。他進入抗議人群,觀察到人們正在靜坐,並在領導人的安排下領取物資及觀看影片,抗議者要進入立法院還要經過政府所派駐的糾察隊同意。張明曜發覺現場與預想中的暴力抗爭不同,讓他進一步反思,參與社運是否必然會導致身體或心理受傷。 圖為張明曜正在繪畫展覽作品,他從9月起規劃作品內容,以畫作的破壞方式為優先考量,再將歷史事件放入,呈現自身對歷史的解讀。 圖/張明曜提供為了探討社運參與者與身心傷害的關聯,張明曜以畫筆記錄抗爭時受傷的人民,並將展覽分為左右兩部分。他對左側陳列的作品進行破壞,透過釘刻、撕裂等創作手法,展示與受傷相關的狀態。例如作品〈比奇堡大危機〉,紅色的選舉印章散布在畫布上,暗喻紅色滲透台灣政治的進程,他剪開畫布再將其縫合,使畫布相較於原先的樣貌,更顯現出傷痕,他說:「我希望表達傷害,因此用讓媒材受傷的方式去處理作品。」 張明曜在畫布上進行創作,透過將布條剪開再將其縫合,暗喻台灣選舉與媒體遭到紅色滲透的嚴重程度。 圖/黃雪瀅攝張明曜也嘗試不同方式破壞媒材,營造出受傷的樣貌,其中他使用電燒筆在牛皮上燒烙出畫作內容,燒烙後的真皮,如同酷刑執行者在審問法輪功學員時,對學員施行電擊所留下的傷口。以作品〈高粱農場〉為例,張明曜除了直接畫出被剖開的腸子及眼珠,也描繪女性遭到酷刑後,臉上布滿燒傷且死亡的樣貌。觀展民眾劉欣甜談及,藝術家赤裸地繪出器官,使他產生劇烈的不適情緒,並對此作品印象深刻。 以牛皮為燒烙媒材,如同牲畜被人類飼養宰殺再賣到市場,與國家活摘人民器官作為商品販售後,再獲得利潤的情境一致。 圖/黃雪瀅攝至於展間右側的作品,張明曜僅在畫紙塗上顏料,並未破壞展品,他想以此處的作品諷喻政府與人民的武力差距。社運中的人民為了爭取理想生活上街抗爭,不惜以肉身對抗強權操控的體制,但政府只需下達命令,派出擁有完備軍力的抗暴警察。作品〈正義的太陽花〉便描述警察高舉武器的動作,他們的姿態在百花齊放的太陽花中,像漫畫中的魔法少女般耀眼奪目,與人民傷痕累累的身軀及心靈呈現強烈對比。 施暴者身旁圍繞著浪漫的花朵,如同魔法少女出現時的場景,表示施暴者經常以正義的理由阻擋人民表達訴求。 圖/黃雪瀅攝此外,張明曜不將政治議題直接作為展覽主題,而是描述自身對於參與社運經驗的反思,再延伸討論事件的背景脈絡。他強調,他本身不習慣直接把議題放入作品,而是透過自身的參與經驗,思考自己與社運的關係。藝評人簡子傑也觀察,這群藝術大學出身的藝術家,非常謹慎地看待藝術如何介入社會的難題。
【社論】內隱的運動傷害 動員性平公投後的隱藏成本
校園
第1687期
【社論】內隱的運動傷害 動員性平公投後的隱藏成本
2018-11-07
在一片「○○案同意」、「○○○投不同意」的呼聲中,部分平權支持者,卻並不認同平權公投通過二階連署最後送進中選會,對整體平權運動有絕對的助益 。至於為什麼,讓我們先回到性別平權行動的歷史、爬梳脈絡。此次平權公投,從連署到號召投票,幾乎是2016年立委尤美女提婚姻平權的民法條文修正案,致使反同性婚姻團體群起包圍立院以降,堪稱全台最大規模的平權義勇軍號召行動。 2016年婚姻平權音樂會可謂近年最大型平權運動的動員與表態,吸引近25萬人參與。 圖/黃庭暄提供事實上,較少人意識到的是,2016年凱道挺婚姻平權音樂會落幕後,全台以至各校園的性別運動,進入一段幾近冰河的沉寂期。原因無他:運動成本、運動傷害。社會運動,透過共同目標、價值號召群眾,進而與各方意見進行激烈的意識形態衝突。然而,有些動員並未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通過重複動員,動員目的與熱情也會因此消磨,甚至產生彈性疲乏,也就是付出運動成本;二來運動本身也容易因社會「為反而反」聲浪,而飽受挫傷,造成運動傷害。運動傷害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2014年衝進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作為野百合之後的社運里程碑,318學運2017年被台北地院宣告無違法;然至此之後,儘管太陽花學運世代看似一些人組成政黨、一些人走進了立院,但實際上卻有更大一批人,從此離開了自己曾冀守的社運圈。 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又稱318學運)是野百合學運以降,最大型動員的學生社運。 圖/kent Chuang @flickr 提供回到性別運動,沒有鎮暴水車、沒有警棍、沒有刀片蛇籠,何來的運動傷害?性別運動的衝撞,不外乎與保守派的唇槍舌戰,小至與家庭親友態度相左的鬆動,大至性別運動的號角,也吹醒了那些階級反對平權、同婚、性別教育的人,他們可能以「家」、以「幸福」之名,群起鼓譟,扛起反對大旗。「你們這群怪人因為找不到適合異性伴侶所以才跑去找同性的同溫層互相取暖... 然後有一天醒來就說我原來是基因天生的同性戀... 老實說我根本不相信... 但就算有也是不正常突變導致. 如果男男或女女是正常的那大自然多數的動物都會有不同的生殖器官構造了。」這些人對平權倡議者說,「同性戀愛滋嚴重」、「異性戀才是正常」,通過貶低對方身分、自我價值與道德批判,對於個人自我認知的傷害,往往比外在傷口容易造成更大的傷害。而無論年底公投通過與否,性平運動倡議者已經在這段「民主辯論」中,受了相當大的傷害,甚至抹黑。更甚者,若沒公投通過,或是通過得不夠漂亮,換來社會另一波的質疑聲浪,那對這場勞師動眾、2016年後迄今最大規模的性別運動,無疑也將造成近年最大範圍的社會運動抗爭傷害。然筆者也不全然對此抱持悲觀,這場近年最大的性別運動,同樣號召了一批新的運動者表態。號召新人在社會運動中之所以重要,是由於社運圈組成汰換快,幾年後,只有少數人會留在社運圈,大部分人會由於年紀增長、無法再負擔運動傷害與成本或種種因素而離開,因此社會運動內部的換血是必然、難以避免的。從各地響應的連署志工來看,此次平權公投的聯署與動員,確確實實號召了一大批社運新血,更塑造了一個運動培養皿,致力培養下一批能帶動台灣性別運動的人才出現。
歷經惡劣工作環境 謝毅弘踏上社運之路
校園
第1669期
歷經惡劣工作環境 謝毅弘踏上社運之路
2017-12-13
【記者劉芳妤台北報導】「反對勞基法修惡!」、「青年要勞權!拒砍七天假!」高大的身形、臉上掛著眼鏡、手持麥克風,激動地喊出對執政當局的不滿,為市井小民發聲。他,是征戰社會運動多年的謝毅弘。 謝毅弘近期致力反對勞基法修惡,期望勞工能有更友善的勞動條件。圖/劉芳妤攝謝毅弘現為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簡稱反教盟)的成員,目前就讀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三年級。談到關心社會議題的契機,謝毅弘回想高中時,美術老師帶學生到正在拆除的樂生療養院,從那時他對此類議題有所認識。高中畢業時,美術老師再帶學生騎單車環島,過程中他意識到,雖然實地走訪台灣各地,卻沒有與居民和土地有更深的連結,「覺得自己很離地」,因此謝毅弘希望能拉近與自己成長土地的距離。先前讀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的謝毅弘,因系上的田野調查、人類學等課程,讓他更深入樂生療養院保留的爭議,而投入聲援、陪伴療養院中的長者、幫忙測量療養院的裂縫等等,這是他真正踏進社會運動的起點。「爭取勞動權益不只是侷限在這批工人,同時勞權提升也會回饋到我們自身。」謝毅弘後來到「華隆自救會」擔任秘書,正式走上勞工運動之路。他在工運脈絡中反思,參與這些運動並不只是社會關懷、人道精神,同時也是在為身邊的你我爭取權益。「不是我們去關懷他們,而是我們跟工人在一起,去爭取共同權利。」謝毅弘提到,他曾有餐飲業、電子零件包裝工廠打工的經驗,餐飲業必須每天洗碗,長期下來手部潰爛,有一段時間右手無法握筆,花了兩、三年才治好。因此他更能體會工人的窘境,舉凡工傷、惡劣的勞動環境、資方對勞動者的剝削,「這些都刻印在工人的身體上,手伸出來,關節長得跟我們不一樣。」他表示,在陪伴這些工人時,看到、感受到最慘烈的勞動環境,進而成為他從事勞權運動的最大動力。在華隆工人爭取到退休金、事件告一段落後,謝毅弘回到校園,重考進入淡江念書,恰好碰上淡江漲學雜費事件。他認為,教育作為職業、技能培訓的一部份,漲學雜費無疑阻擾階級流動的機會。此時期接觸到反教盟並進入組織,投入反漲學雜費、要求調漲基本工資、青年拒砍七天假,現在亦關注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高校深耕計畫。近期最投入的議題則是勞基法修惡的爭議,除了上街抗議,也做出「文化干擾」的行動,例如將行政院貼上「功德院」貼紙,期望讓大眾及政府看到不同面向的抗爭。   
竹藝融當代馬戲 劇團訴社會議題
藝文
第1641期
竹藝融當代馬戲 劇團訴社會議題
2016-12-14
舞者奮力攀爬而出,背景投影「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其上的布條寫「正視歷史,還我正義」。圖/圓劇團提供【記者李奇芸台北報導】低鳴的男聲迴盪在劇場,書生翻開歷史的扉頁,如同穿越時光般,日治時期社運、人文的黑白照片映入眼簾。《如果你還在》由「圓劇團」創作,10日在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中正堂上演。連結歷史脈絡,以當代馬戲結合竹子工藝,闡述人民面對社會的態度,道出對世界的深沉吶喊。表演者挑起竹竿後,分別穿上白色馬褂與西裝,開啟兩個時代的對話。白球在扁擔上來回滾動,或被拋出、跳躍於兩位舞者的雙手、肩膀,透過舞者間默契的傳遞,保持扁擔平衡,表達社運中眾人「團結」的意象。民國77年,原住民為爭取土地權走上街頭,是第一次的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為表達原住民遭文化摧殘的痛苦,舞台上的竹簾投影出當時其從南部徒步到台北抗議的過程。舞者從一旁緩慢地爬出,神情凝重地表達當時抗議者心中的痛苦、辛酸。「現在原住民的自覺類似日治時代蔣渭水領導的民族文化啟蒙、議會請願運動所激發的台彎民族意識。」導演、舞者林正宗認為,這正是作品連結兩個不同時代的關聯,透過歷史讓人們更能看清當下。 「還我土地運動」投影結束後,表演者將竹簾放倒,舞者痛苦在地上掙扎。圖/圓劇團提供劇中一幕舞者隱匿於竹簾後,展現空中皮條特技,透過穿過簾幕的微光,能夠看見舞者的肢體及影子的光影流動。竹簾前投影的則是華光社區土地拆遷的影像,一台台怪手剷平百姓的家園,一切瞬間化為烏有,「那是種很痛苦的情緒表現,十幾年的家園刹那就不見了,抗議也徒勞無功。」舞者、台戲民俗技藝學系學生盧慶晟說道。華光社區位於國立中正紀念堂東側,89年時即被政府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歷經居民多年抗議,仍舊在102年被強制拆除。當時參與聲援抗議的五位學生、居民也被以妨害公務的罪名被起訴判刑,引申為後來的「華光五人案」。 舞者在竹簾後展示皮條特技,透過竹簾透出的光影能看見舞者的肢體動作。圖/圓劇團提供劇末,多顆橙黃的發光球體在黑幕中左右擺動,象徵時光不斷流轉,也如同人民勇於發聲的精神化作盞盞明燈,喚醒所有生存在社會下的大眾。「社會運動有不同的發聲方式,不一定要上街頭抗議。」舞者、台戲民俗技藝學系學生葉時廷認為,以當代馬戲的特技表演加入原創性的元素去敘事,也是另一種關注社會的方式。日治時期是社會運動的開始,受到文化啟蒙的台灣人開始爭取權利。儘管時空不同,到了現代,人民對社會的展望卻有類似的方向。觀眾許洳翡表示,舞者利用白繩綑綁自我、吊掛,搭配竹簾投影摧殘家園的畫面,以馬戲方式帶出沉重議題的省思。觀眾黃鈺婷則表示,以竹子、馬戲手法呈現表演讓人耳目一新,劇中許多符號也需要觀眾用心思考才能了解。
聲援韓國Hydis工人 社運青年吃官司
生活
第1603期
聲援韓國Hydis工人 社運青年吃官司
焦點
2015-10-09
1日,八位聲援韓國Hydis關廠工人的台灣青年遭檢方以違反《集遊法》29條、《刑法》354條「毀損罪」、309條「公然侮辱罪」起訴。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韓國Hydis關廠工人今年2月至7月來台抗爭,過程遭警方非法逮捕並交內政部移民署遣返,連聲援者也吃上官司。八位台灣聲援者遭檢方以違反《集遊法》29條、《刑法》135條「妨害公務罪」、354條「毀損罪」、309條「公然侮辱罪」四項罪刑起訴,1日在台北地方法院開庭。「台灣聲援Hydis工人連線」、「台灣人權促進會」與聲援者召開庭前記者會,抗議檢方濫用法條,打壓聲援的社運青年,試圖使社運噤聲。當日開庭前調解庭中,永豐餘大樓總部所在的信誼大樓代表針對非告訴乃論部分的公然侮辱罪及毀損罪,決定不提告。最後楊尚恩、潘誠佑、謝長宏三人被依「妨礙公務罪」起訴,陳秀蓮、林伯儀、盧其宏則被依《集遊法》起訴。工人跨海抗爭風波不斷 聲援民眾吃上官司Hydis公司為永豐餘集團子公司元太科技在韓國投資的面板廠,今年年初,公司宣布不堪虧損,關閉生產線並解雇超過300個員工。工人認為,元太科技透過授權生產線研發的FFS視廣角技術光是去年賺進新台幣29億元,卻不優化生產線任其老舊,最後以此解雇員工。工人於自今年2月開始,共分四波跨海來台。5月12日,工會前會長裴宰炯被發現在韓國江原道雪嶽山一處露營場自殺,抗爭升溫。由於質疑裴宰炯的死是Hydis公司私下會談、施壓造成,多位台灣聲援者分別在13日及14日前往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住家及永豐餘總部(信誼大樓)抗議。裴宰炯遺孀李美羅於5月26日來台,並與聲援者在何壽川家門口搭建靈堂,展開長期抗戰。6月3日當天,約50位聲援者陪同李美羅及韓國工人到總統府前陳情,期間盧其宏拿麥克風呼喊口號,檢方依此盧其宏為首謀,依《集遊法》起訴;同日警方到聲援民眾所在的何壽川仁愛路住家前,拆除聲援民眾搭建的靈堂及帳棚。聲援者楊尚恩、潘承佑爬上載送帳篷、坐墊的攤販車,潘承佑並躺在物品上,試圖阻止車輛通行。檢方認為兩人行為對執法警察造成「強暴脅迫」,違反「妨礙公務罪」。 6月3日,韓國工人赴總統府陳情的同時,警方至何壽川住家前集結,拆除現場帳棚及裴宰炯靈堂,當時現場僅有十餘名抗爭者留守。 圖/宋小海提供台灣人權促進會法務主任許仁碩表示,當天只有十多位台韓民眾留守,警察以優勢警力清場,卻挑兩位同學起訴。許仁碩表示,同學自知會被抬離,躺在車上只是為象徵性表達訴求,過程也沒有造成任何警員受傷,卻被扣上妨礙公務的罪名。他質疑,數十名警察抬一兩位學生,如何對警察造成強暴脅迫,「民眾躺在地上,警察就害怕得無法執行公務了嗎?」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學生楊尚恩則表示,6月3日警方清場時,他抱著自己的置冰箱坐在路旁,卻被警方拿走,他要求警方歸還,警方表示物品在公務車上,於是他上車取物,結果就被依妨礙公務逮捕。 許仁碩他質疑,當天警方以優勢警力驅離民眾,如何對警察造成強暴脅迫,「民眾躺在地上,警察就害怕得無法執行公務了嗎?」  圖/張方慈攝 楊尚恩表示,警方清場時將他的置冰箱拿走,他要求歸還,警方表示物品在公務車上,於是他上車取物,結果就被依妨礙公務逮捕。 圖/張方慈攝集遊法「首謀」不易定罪 以妨礙公務起訴案件增過去檢方多以《集遊法》29條起訴參與社運的「首謀」。近年來,社運者被依「妨礙公務罪」起訴案件也有上升的趨勢。全國工人連線成員盧其宏認為,依照《集遊法》,警檢必須舉證被告有指揮群眾、聚眾不解散的行為,加上民國103年大法官釋憲《集遊法》部分違憲,正當性受爭議。相較之下,「妨礙公務罪」則由警察自由心證,警方若認定現場民眾有妨礙公務的嫌疑,便可以將民眾依現行犯逮捕。「警方用《集遊法》一場行動辦不了幾個人,但妨礙公務的話他誰都可以辦。」近來被依《集遊法》起訴的案件,結果多為無罪,而妨礙公務案件判決結果則無明顯傾向。許仁碩表示,由於許多案件仍在審理中,因此還需要等更多判決結果定讞,才能透過判決統計觀察出妨礙公務的定罪率。 近來來社運者被依妨礙公務罪逮捕、起訴之案例。 製表/張方慈 資料來源/新聞資料、地方法院起訴書 過去五年來各級法院對違反集會遊行法案件的確定判決。 製表/張方慈 整理/台灣聲援Hydis工人連線 資料來源/司法院
雨傘運動一周年 台灣人自由廣場撐香港
國際
第1603期
雨傘運動一周年 台灣人自由廣場撐香港
焦點
2015-10-09
晚會現場復刻香港佔領期間,金鐘公民廣場的「雨傘人」雕塑。 圖/洪與成攝【記者洪與成台北報導】為紀念香港爭取特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滿周年,來自香港的音樂人鍾錦培(香灣湯生)2日在自由廣場舉行晚會,邀請多位講者分享心得,並播放紀錄影片,回顧整場佔領行動。鍾錦培表示,希望藉由這場集會讓香港人知道,台灣人並沒有忘記他們。 活動主辦人鍾錦培感謝民眾參與晚會。  圖/洪與成攝2014年9月22日,香港學生為爭取公民直選特首而發起罷課。四天後,部分示威者佔領金鐘公民廣場,隨著警民衝突升溫,警方用催淚彈驅離民眾,反而使佔領行動擴大,9月28日聚集超過五萬人,揭開「雨傘運動」序幕。12月15日港警驅離銅鑼灣佔領者,為期79天的雨傘運動才落幕。雨傘運動後,不少參與者投身「落區」草根行動,深入社區推廣民主精神。有人發起擺攤、舉辦研討會和講座,討論香港歷史或社會文化議題;也有維修工人藉由提供免費裝修服務,向街坊傳達民主觀念。曾參與雨傘運動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觀察到到,雨傘運動讓香港人彼此關係更緊密。蔡中岳回憶,佔領者時常面臨黑道的挑釁與攻擊,但這樣的環境反而讓大家團結起來,互相支持,不僅凝聚了大家的感情,人際互動因此變得友善、密切,許多人發現香港其實是個充滿愛的城市。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到場分享參與雨傘運動的心得。  圖/洪與成攝來自台灣的香港中文大學人類系講師陳如珍分享自身經驗表示,香港警方投下催淚彈時,現場學生互相支援彼此,甚至有更多市民加入行動,過程中她掉了很多次眼淚,心中也開始有了「香港人」的身分,因為她發現自己和其他香港人之間,有了共同相信的東西。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則提到,台灣的三一八學運和香港雨傘運動,都激起很多社會能量,但如何延續動能、激起更多人參與,並讓運動往好的方向邁進,是一大挑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洪申翰認為,未來如何延續運動能量,將是重要課題。  圖/洪與成攝除了現場分享的講者,香港「文化界監察暴力行動組」成員鄧小樺、歌手何韻詩等人,也錄製影片,感謝台灣對香港的關心。鄧小樺表示,希望台港未來能互相扶持、打氣,對抗強權壓迫,爭取自己的命運。何韻詩則指出,一年來很多人想知道香港的未來會如何發展,但她認為這是不能急的,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收到成果,堅持做對的事、相信善良的價值才是最重要。 在雨傘運動期間相當活躍的歌手何韻詩,也拍攝影片響應活動。  圖/洪與成攝這場晚會約有百人參與,當中也有香港民眾,包括在台就讀中央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的港生劉碧嘉說,她發現台港兩地民眾對各自的社運都有美好幻想,但這讓彼此無法反省、進步,因此她建議雙方交流之餘也能互相批判。劉碧嘉指出,台灣對各種議題的分析作得很完整,相較之下香港則較弱,因此她希望香港能學習台灣的論述,深化運動內涵。
剖析日本社運發展脈絡 小熊英二台師大開講
校園
第1602期
剖析日本社運發展脈絡 小熊英二台師大開講
焦點
2015-10-02
主講者小熊英二分析日本社運和學運興衰脈絡。 圖/張方慈攝【記者鄭晏欣台北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與台灣師範大學人文學社於25日晚間在台師大舉辦的「日本的社運與學運──1960年代與現代的比較」講座,邀請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小熊英二主講、東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田畠真弓與談。講座深入剖析日本1960年代至今的社會運動發展脈絡,並比較台日兩地的社運情勢。小熊英二從社會情勢切入,談日本近50年來的社會運動變遷,剖析動員方式的變化,以及社運如何影響政黨選舉。1960年代,日本最著名的社運是反對《美日安保條約》運動,由於當時各地方自治組織、公會或企業團體等「共同體」勢力穩固,使社運連帶性強,且各團體皆有特定黨派傾向,較易動員。1970、80年代起,執政黨逐漸充實公共投資和建設,成功抑制城市及鄉村人民的不滿,日本的社運開始衰退。現今,雖然都市化已削弱昔日「共同體」的連帶性,然而金融海嘯和三一一核災的衝擊,促使反核、反安保等社會運動又再度興起。田畠真弓則對比台灣的太陽花學運與日本現代社運,討論媒體在群眾動員時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她表示,臉書為台灣太陽花學運的群眾動員提供很大力量。而日本社運主要的動員管道是社運團體本身的人脈、人際關係以及大眾媒體,網路社群媒體的影響力相對較小(註)。田畠真弓指出,日人注重隱私權,相對排斥需用真實姓名註冊的社群媒體;再加上日本網路群眾以右派居多,通常不是支持社運的一方。因此使得日本社運在社群媒體上的動員號召力和台灣相差甚遠,「台灣和日本差太多了,網路鄉民在台灣真的非常有力量。」 與談人田畠真弓分析日本社運和學運發展脈絡。 圖/張方慈攝講座吸引許多大學生參與,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學生陳家平表示, 本次演講讓她對日本社會運動的脈絡有了深入的瞭解,尤其是共同體穩固到鬆散的過程。政治大學哲學系學生曹祐嘉表示,他大致耳聞過日本以往的社運歷史,也知其有段沉寂的時間,「那在三一一核災之後新長出來的運動是怎樣的呢?我個人對這個問題非常好奇,於是來參加講座。」他也表示,就日本現今的反安保運動而言,其所使用的抗爭語言事實上和台灣太陽花學運很相近,像是強調正當程序、民主制度等等訴求,和台灣是有相同處境的。註:根據日本網站「Internet Com」和「NTT.Com Research」實施的「社交軟體利用」調查,日本臉書使用率為40%。根據《天下雜誌》的「數位生活大調查」,台灣人的臉書使用率是87.2%。
生挺華光判拘役 喚民眾省思社運風險
校園
第1595期
生挺華光判拘役 喚民眾省思社運風險
2015-04-30
4月24日民眾聲援因支持反迫遷遭起訴的五名被告,古振輝怒斥國家打壓和平參與社運的學生。圖/簡卉萱攝【記者簡卉萱台北報導】「無謂司法打壓,團結上訴到底!」華光社區訪調小組4月24日舉辦「華光社區424案上訴苦行」遊行,號召群眾聲援參與反對華光社區迫遷晚會遭逮捕治罪的五人,並抗議政府的迫遷作法及司法打壓,希望法院莫成國家濫訟的幫兇。台灣大學社會系學生林靖豪和政治大學民族系學生古振輝等遭定罪的五人背負象徵著國家和司法壓迫的20公斤重物,隨著皮鼓的節奏,帶領支持民眾回到杭州南路的華光社區舊址,再步行至法務部與高等法院,希望高等法院能將五人改判無罪。林靖豪希望藉著這個活動,串聯曾因參與公民運動而遭起訴的團體與聲援者,抗議不當打壓遊行的行動。民國95年5月法務部函請高等法院檢察署成立「華光社區清理計畫執行專案小組」,以民事訴訟起訴佔用國有土地的華光社區居民,法院不僅判居民賠償新台幣250萬元,更在102年4月24日展開拆遷行動。在前一晚反拆遷音樂會中,15位聲援者被函送,過程中有十位被起訴或因學業考量認罪。最後有包括台灣大學社會系林靖豪和古振輝在內的五位參與者,被檢方以《刑法》妨害公務罪起訴,並在104年1月判處50天拘役。根據「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103年的報導指出,98年至102年間,在地檢署以妨害公務罪起訴的6040人中,就有5851人被定罪,定罪率高達約97.7%。林靖豪表示,過去幾年如大埔案、太陽花運動、反核等社會運動中,檢方不使用《集會遊行法》,反而擴大使用《刑法》法條起訴參與民眾,因此有學生因學業因素或擔憂學業或繁瑣的訴訟程序,被迫放棄參與社運。華光社區移送事件是台灣近年社會運動中,民眾被以起訴的著名案件之一。古振輝認為,法律判決有參考前例的習慣,意味著高等法院的對華光案的判決結果,將隱約譜出未來社會運動被起訴者的命運。他也補充,他被起訴的原因相當牽強,法官也是帶著預設結果審判,但這些台灣人民應該要知道參與社會運動的風險,卻鮮為人知。台灣大學歷史系學生蔡喻安認為,此類抗爭運動需要更大動作宣傳,而不是讓抗議活動的訊息停留在社運及學運團體社交圈中。她認為學生需要形成一定的壓力,讓政府正視刑法濫訟這個問題。東吳大學法律系學生朱虹樺則認為,就法律角度而言,五位被告被處以50天拘役算是相當重的判決,希望可以透過這次活動能喚起學生對司法侵犯公民權利的意識。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