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6期
2025-10-30

【記者陳雙報導】國立清華大學推出校園巴士(以下簡稱校巴)新班表試運營方案,於9月29日至11月2日進行,透過增加尖峰時段大巴班次,與司機透過無線電即時聯繫,機動調度校巴,以解決學生乘車擁擠的情況。

針對目前試運營方案的結果,清大學生會行政中心學權部長林釔辰解釋,新班表上路後日間時段通勤狀況明顯改善,學生未成功乘車的反饋減少,但人文社會學院、台積館與竹師教育學院大樓(以下簡稱教育大樓)傍晚下課時段,仍因人潮眾多而出現等候時間較長的情況。清大總務處事務組長張惠珍表示,根據校方觀察,學生平均需等待5至10分鐘才能成功乘車,經過與學生會商討,認為目前的等候時長仍屬可接受範圍。清大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生KS(化名)則表示,希望校方能夠為學生提供即時的校巴到站資訓系統,讓學生能夠更準確預計下一班車實際抵達的時間。

學生會經過與事務組及廠商進行兩次的會議討論後,主要針對尖峰時段的載運壓力設計應對方案。 資料來源/清大學生會 圖表製作/陳雙

學生會經過與事務組及廠商進行兩次的會議討論後,主要針對尖峰時段的載運壓力設計應對方案。 資料來源/清大學生會 圖表製作/陳雙

張惠珍說明因為有新學院啟用以至於學生乘車需求增加,「本學期教育大樓啟用,南大校區住宿生會有至校本部上課活動」,因此,113學年度校方已在校巴採購合約中提高預算及新增班次因應。清大學生會觀察到反應乘車問題的人數逐漸增加,決定於9月8日、15日與17日蹲點蒐集數據,「9月8日我們觀察到下午3點12分班次未成功乘車的同學多達115人。」林釔辰補充道,數據顯示有大量學生未能搭上校巴,上課可能因此遲到。清大計算與建模科學研究所碩士生jj(化名)表示,方案推出前等候校巴的隊伍人潮眾多,經常需要等待多趟班次才能上車。而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生愛琳(化名)則表示,校巴班次增加後等候時間過長的問題有所改善,但他也建議校方參考山上教學樓的下課時間表安排大巴行駛。

開學前,學生會與校方已擬定第一版方案,經試運行後發現新需求與問題,並持續透過會議追蹤與調整。 圖/清大學生會提供

開學前,學生會與校方已擬定第一版方案,經試運行後發現新需求與問題,並持續透過會議追蹤與調整。 圖/清大學生會提供

為了更好地解決學生乘車的問題,清大學生議員向校方提案推動校巴自營計劃,其中包括「清華綠色交通:募款自購電動校巴」(以下簡稱「募款自購電動校巴」計劃)與「培訓校園駕駛專業人才×校內工讀新選擇:輔導同學考照行駛校巴」(以下簡稱「培訓校園駕駛專業人才」計劃)兩項長期計劃。黃采翎表示,因大巴數量不足與廠商調度限制,問題仍難以全面改善。因此,學生會認為自營校巴既能兼顧運能,也能達成永續目標。此外,他表明「培訓校園駕駛人才」計劃的提出是因為廠商反應新竹地區運輸業人力短缺,導致駕駛調度困難。學生會因此提出由學生以工讀形式駕駛校巴駕駛的構想,「若由同學支援夜間時段,不僅能緩解司機人力壓力,也能促進校園對基層勞動的理解與尊重。」張惠珍表示,「校巴自營計劃由學生會主要發想,校方抱持支持態度,而安全性會是主要考量。」因此,校方將會更重視培訓及輔導學生取得大客車職業駕照的規劃。而黃采翎說明,校巴自營計劃目前仍處於提案與規劃階段,並積極尋求相關科系學生與專業人士提供建議,未來校方也會向縣市政府單位,或其他相關專業單位徵求意見,以協助完善計劃。

根據學生會的蹲點觀察,司機透過無線電互相協調,引導學生排隊、分流,著實協助學生改善乘車問題。 圖/清大學生會提供

根據學生會的蹲點觀察,司機透過無線電互相協調,引導學生排隊、分流,著實協助學生改善乘車問題。 圖/清大學生會提供

針對清大學生會所推動的校巴自營計劃,國立臺灣大學永續辦公室助理執行長謝宣桓表示,清大學生會的計劃構想非常創新,但他建議團隊在執行規劃上,必須將財產歸屬、募款流程、停車費與充電裝置費用等問題納入考量。他提醒:「在每年度更替的學生會體系下,必須要建立長期追踪與管理制度。」而國立政治大學總務處事務組長林雨寰則認為,這樣的構想不僅解決校巴人力短缺的問題,也讓學生學習專業技能,並體驗勞動價值與風險承擔,實現對技術勞動專業價值的重新肯定。然而,林雨寰建議,在計劃推動前須謹慎評估風險與安全配套,「計劃應將『零重大事故』視為最高目標,確保師生安全不會成為『練習』的代價。」他認為計劃的推動必須建立完善制度與監管機制,以確保培訓品質與營運標準達到職業等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