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1期
2024-11-28

【記者姚孟汝台北報導】「現代人處在一個過曝的時代,似乎早已失去自己的私領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白書豪舉辦個展《身無歸處》,透過油畫及裝置作品表達在現今擁擠的都市生活,人們逐漸失去隱私的現象。即日起於臺師大德群藝廊C廳展出。

《身無歸處》表達在網路時代,人們不斷主動分享生活、被他人觀看而失去自己的私人空間,無處可躲的現象。 圖/姚孟汝攝

《身無歸處》表達在網路時代,人們不斷主動分享生活、被他人觀看而失去自己的私人空間,無處可躲的現象。 圖/姚孟汝攝

談及創作理念,白書豪以大眾運輸內的空間隱喻現代人處境。他認為,在公車或捷運上,人們時常會有被他人視線觀察的感受,如同網路中被陌生他者瀏覽自己主頁的狀態。而白書豪從鄉村遷至都市的求學經歷也讓他產生「為何在擁擠的城市裡,人們卻更加疏離。」的疑惑。為此,他在作品〈有一種孤獨無法到站〉藉由空曠的車廂窗面卻反射出擁擠人群的視覺悖論,試圖創造儘管車廂內人滿為患,人們內心卻依舊孤獨的情境。

白書豪著重於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邊界,並希望透過線條的封閉性與延展性呈現不同的面向。 圖/姚孟汝攝

白書豪著重於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邊界,並希望透過線條的封閉性與延展性呈現不同的面向。 圖/姚孟汝攝

白書豪選擇運用大量的線條表達他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他認為線條的封閉性能表現身體被限制在秩序與他人眼光下的處境,然而若將人體的線條突破於身體輪廓,延展至車椅、扶把上,則能表達同乘一車的乘客們彼此短暫的共同搭車體驗。因此在創作手法上,白書豪利用油彩緩乾的特性,在顏料未乾之際縫補上其他顏色,讓線條不再只是封閉的輪廓。參展觀眾黃品潔認為,陌生人們共享相似的筆觸線條,並融合於一個移動空間,「既日常卻也有種失去個體感的意味。」

白書豪在作品〈有一種孤獨無法到站〉中表達在現代社會裡,雖身旁總擠滿人群,卻仍覺得自己孤身一人的感受。 圖/姚孟汝攝

白書豪在作品〈有一種孤獨無法到站〉中表達在現代社會裡,雖身旁總擠滿人群,卻仍覺得自己孤身一人的感受。 圖/姚孟汝攝

「當色彩過於豐富時,每個顏色都像在說話,反而削弱了整體的情緒張力。」白書豪說。他簡化作品〈下車前的狂歡〉中客運內部的色彩,以相近色鋪展整體氛圍,並透過對比色突顯畫面重點。畫面描繪深紫色的下車人群、紅藍交錯的座椅,呈現出乘客到站下車時聚集於車前,後方座位卻空無一人的矛盾與躁動感。白書豪特意去除畫面中的光線明暗,僅單純透過線條的疏密打造深度空間的效果。

〈下車前的狂歡〉白書豪繪出到站時人潮湧入公車前方的畫面,表達前後失衡的躁動不安感。 圖/姚孟汝攝

〈下車前的狂歡〉白書豪繪出到站時人潮湧入公車前方的畫面,表達前後失衡的躁動不安感。 圖/姚孟汝攝

位於現場的三個裝置藝術展品,以物質、再現、象徵為主旨,於展場內成三角分布,表達白書豪對藝術的看法,他說:「作品若偏重於任一面向,便可能削弱其藝術張力,甚至喪失與觀眾的連結。」首件作品〈純粹物質的繪畫〉表達創作不應只著重於媒材與技術的運用,而失去與社會的連結。第二件展品〈純粹再現的繪畫〉則透過讓觀眾拍攝展覽照片,循環播放至投螢幕上,表達創作不應只是單純的場景再現。最後白書豪則在作品〈純粹象徵的繪畫〉將多張海報拼貼成一幅巨大傳單,希望透過傳單僅著重於推廣產品的特性而失去讓觀看者解讀的空間,表達繪畫不能全然以一種方向定義,「作品若只能有單一種解釋,便會死去。」他補充道。

白書豪將兩袋顏料放置於體重機旁,並隨機塗抹,象徵作品不能只依靠物質上的技術,製成作品〈純粹物質的繪畫〉。 圖/姚孟汝攝

白書豪將兩袋顏料放置於體重機旁,並隨機塗抹,象徵作品不能只依靠物質上的技術,製成作品〈純粹物質的繪畫〉。 圖/姚孟汝攝

白書豪以線條筆觸的疏密變化,呈現人們從資訊爆炸的網際時代,乃至各式交通工具,彼此疏離卻不得不於狹窄空間共存的情境。黃品潔說:「白光的展覽空間讓人彷彿去到平時通勤路上的日常體驗,筆觸奔放,色彩富有活力的同時也讓人體會到規訓呆坐而五感交雜的通勤人們。」觀眾翁培芝表示展覽帶給他憂鬱的感受,「我認為畫家似乎想把冰冷的情境試圖用溫暖的手法畫出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