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20期
2025-11-28

【記者黃律齊報導】教育部於10月31日公布115學年度大學招生核定名額。其中,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南大學與東吳大學等校的音樂相關系所均已進行減招,外界憂心未來音樂產業可能出現人才斷層。

114學年大學分發缺額僅8,196人、錄取率約96%創三年新高,但藝術學群缺額率仍高達18%,凸顯招生落差。 資料來源/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圖表製作/黃律齊

114學年大學分發缺額僅8,196人、錄取率約96%創三年新高,但藝術學群缺額率仍高達18%,凸顯招生落差。 資料來源/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圖表製作/黃律齊

藝術學群於114學年大學「分發入學」的缺額率高達18%,居所有學群之冠,其中音樂學類更佔 34%。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教務長蔡慶同分析,有志於音樂系的學生,多半在「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等前段管道即完成申請。因此,會走到「分發入學」的考生通常已明確鎖定其他領域,最終造成音樂相關科系缺額率偏高的情況。 輔仁大學副教務長廖建翔則表示,此現象屬於市場機制的反映,難以向教育部或社會尋求額外協助;學校與系所需主動因應環境變化,重新思考招生輔導、系所定位與轉型策略。

「教授曾經拜託我先幫忙選課、之後再停修,不然那堂課就開不成。」國樂樂團「未央樂集」指揮、現於國立屏東大學輔修音樂學系的陳睿霆表示,無論在校園或業界,人數減少、部分稀缺樂器招不到人都是常態。國立嘉義大學音樂學系暨研究所主任楊千瑩也坦言,部分樂器確實面臨招生困難,如過去五年來系上都招不到會演奏「低音管」的學生。然而他認為,稀缺樂器本的需求本來就較小,不必過度擔憂。他進一步比喻:「報考醫學系的學生,也不是在高中時就知道如何動手術。」因此他主張大學不應期待學生在入學前就已具備樂器的能力,而應改變思維,從零開始培育相關人才。

嘉大音樂學系近五年都招不到會「低音管」的學生,系上因此以「副修」方式從頭培育稀缺樂器人才。 圖/楊千瑩提供

嘉大音樂學系近五年都招不到會「低音管」的學生,系上因此以「副修」方式從頭培育稀缺樂器人才。 圖/楊千瑩提供

「國、高中音樂班的體制其實有很多問題。」楊千瑩指出,108課綱上路後,音樂班一般學科的授課時數減少,使家長更不願讓孩子就讀,進而影響大學端學生數量。他認為,大學應將招生客群擴展至非音樂班學生,如高中社團、社區樂團所培養的潛在人才。國立東華大學音樂學系主任魏廣晧補充,若非科班學生能參與樂團、輔修或雙主修,也能滿足系上樂團運作與專業訓練需求。他舉例,東華大學自2016年起設立爵士音樂單獨招生,鼓勵非科班學生報考,逐步建構「全校都是音樂系」的教育環境,讓學生有更多進入音樂領域的管道。

蔡慶同指出,國高中音樂班近年減招,部分轉型為「藝才班」,把音樂定位為興趣輔助,而非以專長培養為目標。 圖/江家慶提供

蔡慶同指出,國高中音樂班近年減招,部分轉型為「藝才班」,把音樂定位為興趣輔助,而非以專長培養為目標。 圖/江家慶提供

音樂系學生畢業後職涯的不確定性,亦是招生下滑的因素之一。陳睿霆觀察,坊間音樂教師的鐘點費近十年幾乎停滯,加上各機構為吸引學生而削價競爭,「這讓家長覺得找便宜的老師就好,但對學生不一定好。」此外,學校的育才模式也使學生對未來產生疑慮,楊千瑩指出:「能夠專精獨奏領域的人是鳳毛麟角,大部分的音樂人要打的是團體戰。」魏廣晧也認為,目前國內音樂系數量過多且同質性高,應推動更多元且互補的教育策略,並更重視音樂教師、錄音製作、音樂行銷等「非職業演奏」人才的培養,以改善市場供需失衡。最後他強調:「音樂系只是少子化與科技衝擊下的『暫時』犧牲者,但『對音樂的需求』從未在歷史中消失,未來也不會。」因此,他認為音樂系未來仍具發展潛力。

部分音樂系也推動「系內雙主修」,如許多學生在原有鋼琴主修外,再加修聲樂、作曲等專業,以提升多元能力。 圖/楊千瑩提供

部分音樂系也推動「系內雙主修」,如許多學生在原有鋼琴主修外,再加修聲樂、作曲等專業,以提升多元能力。 圖/楊千瑩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