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00期
2024-11-22

【記者王保伶報導】「地方志iplace」17日舉辦「青年縣外參訪共學PART2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 x 鳴個喇叭緬甸街」(以下簡稱青年縣外參訪共學)活動,藉由參訪青創團隊與觀摩社區共好的實例,讓學員深入體驗環境永續與跨文化交流,並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與參與。

學員在一日店長體驗中學習如何用以圖搜圖的功能查詢商品原價,並為其定出合適的二手價格。圖/王保伶攝

學員在一日店長體驗中學習如何用以圖搜圖的功能查詢商品原價,並為其定出合適的二手價格。圖/王保伶攝

學員們從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參與兩個面相進行探索。來到位於南機場舊市場巷弄內的「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介紹二手屋成立初衷與服務內容,並引導學員體驗一日店長,親自開箱善心人士送來的二手物包裹,學習將各式二手物資分類並估價。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的陳宇柔表示,過去不曾以業者角度思考如何為商品定價,因此對估價環節印象深刻。張貴智提及,希望藉由參訪及體驗,讓參與者了解如何經營二手店,並能將二手物交易的概念帶回家鄉,促使這種模式在各地發展。

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請每位參與者挑出印象最深刻的二手物品並說明原因。圖為學員分享自己挑選的二手書。圖/王保伶攝

大水溝二手屋店長張貴智請每位參與者挑出印象最深刻的二手物品並說明原因。圖為學員分享自己挑選的二手書。圖/王保伶攝

活動帶領學員們參訪中和區華新街(又稱緬甸街)的在地文化團隊「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團隊的介紹與品嚐緬甸奶茶與道地甜點,認識緬甸飲食文化以及生活習慣。參與活動民眾盧宣蓉分享,參訪使他更認識緬甸華僑,「像是他們為什麼會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來到台灣,食物如何受殖民文化和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食物名字的由來。」他補充道。除靜態美食體驗外,活動更涵蓋動態走讀。學員跟隨對緬甸街瞭若指掌的「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在街道中穿梭,聽著他一一介紹街上店家,如許多緬甸人祭拜的私人佛堂、號稱成年男性社交場所的奶茶專賣店,以及各式特色小吃等。陳宇柔談及,許多人初次造訪時,會因不理解東南亞文化而產生既定的刻板印象,「但藉由當地人帶領走入地方,能夠打破我們之間的隔閡。」他說道。

「鳴個喇叭!緬甸街」介紹緬甸飲食文化,包括緬甸奶茶的由來、材料,以及烹調方式。圖/王保伶攝

「鳴個喇叭!緬甸街」介紹緬甸飲食文化,包括緬甸奶茶的由來、材料,以及烹調方式。圖/王保伶攝

「我們想要導入社會目前關注的事件,以及實務的案例。」地方志iplace負責人賴志政說道。他舉例,從台灣推動的2050淨零排放計畫,以及全台新住民人口比例增加等,都反映出環境永續與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參訪致力於促進環保與文化交流的組織,回應社會趨勢。「大水溝二手屋」以二手物回收與販售推行環保,同時也協助弱勢培力,為單親婦女、街友提供縫紉、電器修復等工作機會;「鳴個喇叭!緬甸街」透過出版刊物、緬甸飲食體驗、街區導覽等多元形式推廣緬甸文化,希望成為連接台灣與緬甸社區的橋樑。兩者皆是成熟的社區共好案例,「我們希望讓青年從案例中學習,思考針對不同議題可以採取的社會行動。」賴志政解釋道。

「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帶領參與者走訪緬甸街,探索居民的生活習慣、南洋美食,以及潑水節等習俗。圖/王保伶攝

「鳴個喇叭!緬甸街」團隊成員楊萬利帶領參與者走訪緬甸街,探索居民的生活習慣、南洋美食,以及潑水節等習俗。圖/王保伶攝

盧宣蓉認為青年了解社會議題很重要,「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若缺乏媒介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容易對未知的事情產生恐懼。」他說道。賴志政也解釋,地方志iplace不斷推動青年投入社區參與、了解社會議題的培力課程,讓他們跳脫在學校課堂中所學,認識自己的家鄉與土地。但他並不要求所有參與者都投入社會關懷與行動中,他說:「或許他們未來大學畢業、就業,或是想回饋家鄉時,能從以前認識的事情獲得途徑,做出實際行動。」他強調活動意義在啟發參與者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希望未來他們能有機會付諸實際行動。

緬甸街位於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是1960年代緬甸政變後,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的地方。圖/王保伶攝

緬甸街位於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是1960年代緬甸政變後,緬甸移民因排華事件來台定居的地方。圖/王保伶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