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李濡妘捕捉光影變化 藉影子觸及心靈深處
藝文
第1785期
李濡妘捕捉光影變化 藉影子觸及心靈深處
2023-11-15
【記者王華琳台中報導】「陰影裡的黑去除干擾後,是觸及靈魂深處的關鍵。」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生李濡妘舉辦攝影個展《扮影》。透過記錄周遭易被忽略的影子,李濡妘以影像刻畫出影子與他之間的心靈羈絆,並讓觀眾以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兩者的連結。展覽於6日起於Common+展出。 陽光透進展場,在牆上形成獨特影子,與展覽概念相呼應,也是李濡妘選定此場地辦展的理由。 圖/李濡妘提供「發現自己其實更像影子,也渴望它所停留的地方。」李濡妘提到,陰影是他在追求光芒時能短暫休息的地方,也因為前段時間的創作瓶頸,讓他開始思考自己與影子間相互扮演的關係。談及選擇攝影進行創作的原因,李濡妘認為影像比文字更為隱晦且有敘事性。因此,在這次展覽中,他試著減少文字的使用,單純以攝影傳遞故事。與李濡妘亦師亦友的中科大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邱旭蓮說:「李濡妘是非常理性的,能理性地分析他的內心狀態,同時他的照片中也擁有拍攝當下的感性。」《房間》系列的創作源起,來自於李濡妘注意到自己房間裡的光影變化,作品之一的〈甦醒〉,更是他首次將自身影子展現在創作當中。他認為房間對於所有人而言,是一個能容忍個人邋遢、情緒失控的隱密場所,也是與自身獨享敏感時刻的城堡。因此,李濡妘歷經一番掙扎才決定展出此系列,他說:「我覺得被看見是需要勇氣的,而展覽很像是在練習被看見。」觀眾吳彥樺認為,房間所營造的平靜氛圍,讓人們對於室內光影有更細膩的觀察,「這個系列讓我有種是起點也是終點的感覺。」 李濡妘在作品〈甦醒〉中,拍攝了房間牆面上的影子,也將自己的影子融入畫面當中。 圖/王華琳攝《微物》系列作品分為前後兩部分,李濡妘在系列前半將物件與影子一同放入畫面,而後半部分則聚焦於影子本身,「我想只有影子的時候,或許能給觀者更遼闊的解讀空間。」在系列作品之一的〈暫停〉,李濡妘拍攝一個故障時鐘與它的影子。他提到,人們普遍認為攝影是捕捉每一秒變化的瞬間,而影子則像是空間中的時間標記,「可是在這張照片裡時鐘壞了,好像時間暫停,但影子又會隨時改變,那這個畫面就有點違背大家原先的想法。」 〈暫停〉畫面中物體與影子共同存在,李濡妘認為人們依舊習慣將視覺焦點放在物體上而非影子。 圖/王華琳攝在《情緒》系列作品中,李濡妘利用影子將情緒具象化,表達人們在解讀影子時,常將自身情感投射其中。他特別將此系列照片去除空間感,讓觀眾無法看出影子所處的空間。作品以平放陳列於展場中央的安排,則讓觀眾可於四周走動,以不同角度觀賞作品。其系列的作品之一〈刺痛〉,名稱源自於朋友對於照片的感受,也恰好印證了李濡妘拍攝當下的狀態,他說:「回頭去看這些混亂情況下所拍的照片時,才發現它們所呈現的拍攝狀態,是當下無法察覺。」 李濡妘將〈刺痛〉的空間感去除,讓觀眾對影子有更多的解讀,而影子的本體實際為百葉窗。 圖/王華琳攝李濡妘透過展覽提供觀者重新認識影子的機會,讓他們再次觸碰內心深處,「每個人都可以用想像力去閱讀影子的影像,而那樣的想像力背後都有著自己的解讀。」他認為影子能觸及每個人靈魂深處中,難以對他人言說的心緒。同時,李濡妘也期望觀眾能改變對黑暗的負面印象,「我們一定有光也有影,這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李濡妘在同一角度多次按下快門,記錄不同時刻房間內的影子變化,創作出作品〈時間〉。 圖/王華琳攝
《鏡境》融元宇宙於音樂 反思人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藝文
第1772期
《鏡境》融元宇宙於音樂 反思人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2022-11-23
【記者戴婧雯台中報導】「2022科技劇場」系列活動於19日及20日在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推出最後一場表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聯合呈現《鏡境》音樂科技互動實驗劇場,結合科技與音樂為觀眾帶來精彩的視聽饗宴。 由於作品的畫面光線較強烈,因此開場前也有為觀眾做簡單的提醒。 圖/戴婧雯攝觀眾進入劇場,首先會被序奏〈預鏡〉吸引目光與聽覺。柔和的聲音搭配著不斷變動的影像畫面,帶領觀眾一步步進入虛實莫測的氛圍,也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展演中。下一章節則是由陽明交大師生一同演出的〈偽日記〉,四人分別演繹療癒、厭食、魔術和錢包四個主題,表演過程中會敲擊各自角色持有的物品,或是與觀眾互動,並搭配不同的動作即興演出,帶來一場劇場式的音樂表演。演出進入下半場,〈空牆〉以賽博格(註一)表演者和團隊自製的聲響裝置「闁」為表演主體。表演者手貼電療貼片,呈現出被電療的模樣。與此同時,「闁」除了會發出原先設定好的聲音,也會吸收當下表演者身周的細微聲響,即時後製並釋放,完成〈空牆〉的整個表演。〈Scape〉則是整場演出的最後一個作品,由機器學習產生的3D動畫,搭配著人工智能語音組成一部影音作品。此作的邏輯和劇本皆由人工智慧演算得成,團隊希望藉由這樣的創作手法探討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世界是否可以相互理解。註一:賽博格(Cyborg Art)為表演者透過控制植入體內的裝置來增強感官能力,從而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作品〈偽日記〉裡,賴河泰將自己的專長運用到演出當中,飾演身心療愈師。 圖/戴婧雯攝此次跨校合作的音樂科技互動實驗表演《鏡境》,以時下流行的元宇宙的多重身份(註二)為主要概念。指導老師董昭明表示,鏡子中的世界猶如平行世界,當人面對鏡子時現實裡會有真實的個體,而鏡子裡也會有虛假的分身。他說:「因為鏡子是一個反射的狀態,他看得到也很實際,但是卻完全摸不到。」所以構思了「鏡中之境」的概念來詮釋團隊對元宇宙的想法,企圖向觀眾傳達虛實共存的狀態。註二:元宇宙的其中一個要素為多重身份。元宇宙的使用者擁有多個同時存在的數字身份,每個身份都可基於不同的使用者體驗而存在。 作品〈Scape〉使用了3D動畫與Disco Diffusion的機器學習所生成的影像,結合人工智能的聲音,向觀眾呈現人類、人工智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圖/戴婧雯攝團隊希望與觀眾進一步探討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平衡。表演者洪世霖提出疑問,「我們如何去面對這麼龐大的、高速的科技發展?如何不要讓人類成為科技的附庸?」他認為,人在長期習慣使用科技的情況下容易變得麻痺,團隊期許表演可以引導觀眾反思科技對人心的影響,也期望大眾可以意識到人類才應該是主導科技的角色。觀眾李思韻認為,雖然表演使用的視覺元素較抽象,若無相關背景可能會較難吸收,但其立意非常好,可讓民眾透過演出接觸到元宇宙的概念。兩校指導老師董昭明和蔡子瑋則期望這種跳脫傳統的演出,可以帶領觀眾一起脫離社會框架,期許未來更多人可以支持音樂科技的演出。
校內不能談政治? 中科大校方拒公投講座申請
校園
第1759期
校內不能談政治? 中科大校方拒公投講座申請
2021-12-08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台灣在18日將迎來110年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為加深學生對議題的了解,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學生會(以下簡稱學生會)舉辦「議起來公投」講座,邀請專家解說其中三案。然而,臺中科大校方卻以公投議題過於敏感為由,拒絕學生會的活動申請,引起反彈。學生會規劃用經費舉辦「議起來公投」活動,邀請招明威、賴偉傑、蘇彥圖等人,分別就公投第17案(註一)、18案(註二)、19案(註三)進行討論,該案也在臺中科大學生議會臨時會表決通過。講座主辦人、臺中科大會計資訊系學生魏紀妍解釋,校內對公投的討論度較低,希望藉由講座增加學生的關注度、促進師生交流。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學生會表示,受邀講師豐富的學、經歷可帶來完整且具客觀事實的演講內容。 圖/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學生會提供註一: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註二: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註三: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若該期間內遇有全國性選舉時,在符合公民投票法規定之情形下,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不過,學生會在翌日提交的活動申請表卻有多個單位皆在申請表的意見欄中表達擔憂。其中,校安中心認為政治性活動容易產生對立,不宜於校內舉行。而課外活動指導組也抱持相同看法,並建議師生自行上網參考公投資訊,臺中科大校長謝俊宏和學生事務處學務長李俊杰同樣附議各處室說法。最後,「議起來公投」講座並未通過活動申請流程,因此無法在校內舉行。 從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學生會提交的活動申請表可看出,校方對於辦理公投講座抱持反對態度。 圖/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學生會提供對於校方決策,學生會並不滿意。學生會指出,依照《大專校院學生會運作原則》以及臺中科大的《學務處各項業務標準作業流程》,此次活動費用未經校方補助,由學生會支出,因此學校應就場地申請、表格是否填寫完整等「形式問題」進行審核,而非針對「活動內容」,也強調校方的行為已干涉學生自治範疇。就讀臺中科大保險金融管理系的王薇雅則說,作為該領域專家,受邀講師雖有既定立場,但仍可由客觀角度剖析議題,但校方的說法形同質疑講師專業。而臺中科大校內學生對公投講座多採正面態度,就讀臺中科大資訊管理系的葉淵堯認為,大部份年輕人對政治並不關心,且講座僅供學生交流意見,不僅不會引起紛爭,更有助學生了解公共事務。但他也提醒,討論政治議題應適度拿捏尺度,若講座邀請的講師具有濃厚政治的色彩,則不宜在校內舉行。臺中科大會計資訊系學生曾子恒則建議學生會邀請對立方參與講座,呈現更加全面的意見,「現在好像只看到一個立場而已。」 各大專院校皆會在校內辦理講座,因此涉及公共事務的講座人選及內容的合宜與否成了重要課題。 圖/陳楷霖攝校方對此回應,校園為教學場所,出於行政中立,不宜在校內舉辦公投講座。但學生會質疑,《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提的行政中立,旨在規範公務人員的個人行為,與校方禁止學生在議題上發聲無關,因此校方說法並不合理。學生會也表示,為促進校內民主風氣及維護學生自治,將以線上或另尋場地的方式延續公投講座。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植物園 中科大創智能生態缸
新知
第1757期
整個城市都是你的植物園 中科大創智能生態缸
2021-11-17
【記者吳姿芳綜合報導】室內景觀結合科技是人類養殖動植物的新趨勢,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利用「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AIoT)」設備即時監控環境,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牌。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智慧生產工程系團隊發明智能生態缸,榮獲2021 iENA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競賽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智能生態缸的外型起源於迷宮球(註),可分為本體和外圍。球狀本體內為熱帶雨林生態景觀,包含蕨類、青蛙和甲蟲等動植物。外圍則具有管狀水族管,能在其中養殖小魚、蝦類和水草,且內外部可以透過智能控液閥相通。此外,球狀本體也置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等設備,能隨時隨地監控數據。註 : 迷宮球為內部含球與迷宮的裝置,能培養孩童從平面空間轉為立體空間的感知能力。 智能生態缸由球狀本體、外圈的管狀水族管和音箱空間組成,並在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計「智能控液閥」,使水族管內的生物糞便能利用智能設備送入生態缸。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指導老師、中科大智慧生產工程系教授張源修過去曾研發人工浮島,此次智能生態缸也運用類似的原理。他利用智能LED照明及智能溫溼度感測器幫助植物行光合作用,同時將環境調整為適合動植物的狀態。此裝置也搭配專屬APP,每十分鐘傳送最新數值至手機,讓團隊不僅能隨時監控和調整設定,也會被即時通知缸內的異常狀況。 使用者透過手機即能連線AIoT設備,如智能控液閥、智能LED照明、智能溫濕度感測器、智能土壤感測器、智能音響等設備。  圖/研究團隊提供此外,水族管與生態缸的連接處設有「智能控液閥」,可利用傾斜式的水族管,讓魚蝦的糞便沉積於底層,再使用魚菜共生的環保循環技術,透過閥門將糞便與水提供給雨林生態的動植物。另外,團隊在智能生態缸底部設計音箱空間,可以置入小型的藍芽音響。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陳炫如說 :「音樂讓人放鬆,而音箱空間可以使音樂產生共鳴,音質也會更清晰。」 都會人生活於狹窄的空間,無法隨時欣賞自然景觀,因此團隊研發智能生態缸,療癒人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近年來越來越多室內景觀產品結合科技,團隊成員中科大商業經營系學生吳哲典解釋,「我認為生態缸會很有賣點,因為現在都市人生活緊湊,生態缸能療癒身心。」樂坊水族店長陳鐸仁也提出生態缸使用方面的疑惑,他說:「如果智能生態缸的清潔不方便維護,像雨林植物會因為生態變化而變髒,可能會不被大眾接受,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 智能生態缸的半徑大約為20公分,能擺設於辦公桌上,讓上班族在工作之餘也可以觀賞動植物,放鬆疲憊的身心。  圖/研究團隊提供陳炫如說明,智能生態缸尚處初期研發階段,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像是生態缸內的物種該如何共同存活,以及魚類糞便該如何經過發酵處理,都還需團隊進一步優化。未來團隊希望將智能生態缸商品化,讓辦公族群也能在狹小的室內觀賞大自然。他們也計畫將智能生態缸加大,可以設置於老人日照中心,供長輩養殖動植物、調劑身心。
引民重溫舊時 中科大創眷村實境
生活
第1741期
引民重溫舊時 中科大創眷村實境
2020-12-24
【記者黑立安台中報導】一手拿皮箱,另一手拿地圖跟日記,小朋友們穿梭在眷村的巷弄,仔細地研究得到的提示,拼湊出故事脈絡。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合作,20日推出「北屯新村實境遊戲— —芋頭番薯 空軍眷村的愛情故事」,遊戲設計團隊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民眾在認識眷村文化同時,也能回顧舊時代的記憶。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與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合作推出「北屯新村實境遊戲」,參與遊戲的民眾會得到一個皮箱,並根據裡面的道具一一破解關卡。 圖/黑立安攝北屯新村實境遊戲為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舉辦的「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之一,主要設計給國小五、六年級以上民眾玩樂。團隊將舊時代眷村的童玩、生活環境及日常生活元素,像是跳房子、柑仔店等融入遊戲場景。故事包裝為生活在現代的主角「小芋兒」,發現一本講述空軍爺爺與眷村奶奶愛情故事的日記。隨著故事情節發展,民眾跟隨小芋兒一同深入了解眷村生活。遊戲開始前,民眾會領到設計成皮箱的遊戲盒,內容包含奶奶的日記本、北屯新村地圖、正方形透明片。正方形透明片四邊各有不同選項,民眾須依循日記提示到指定地點得到解答,再將透明片上的正確答案朝下擺放,疊放出完整圖案。民眾拼湊完一張圖片即為闖完一關,若六關全數破解,則可獲得獎勵。 20日的北屯新村實境遊戲發表會當天,邀請北屯國民小學學學體驗。小朋友全神貫注地拿著地圖與日記本,核對眷村地點,進行闖關。 圖/黑立安攝北屯新村實境遊戲主要由創意商品設計系講師徐子雲,帶領學生吳心美、黃子瑄、郭伃媗與設計師侯昶賓一同規劃、設計。為了讓沒有經歷眷村生活的民眾也可以體驗遊戲樂趣,團隊花費許多時間研發細節,過程中遊戲規則也經歷多次更動。徐子雲提到,透過本次計畫,他教導學生工作繁重時如何溝通與整理資料,「他們工作量很大,但同時我也看著他們的履歷慢慢豐厚。」此外,黃子瑄分享,有次因為展場更動,導致已經設計完成的遊戲需配合展覽內容修改,「很多東西要重新弄,就花了很多時間。」即便如此,黃子瑄看到小孩樂在其中,自己也感到相當開心。身為遊戲設計團隊一員,他在籌劃過程中也對眷村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臺中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學生在北屯新村實境遊戲發表會當天,用懷舊民謠搭配活潑的舞蹈,讓現場許多民眾都回憶起在眷村成長的記憶。 圖/黑立安攝 北屯新村占地不廣,但為了讓民眾可以深入了解眷村文化,臺中市眷村文物館館方規畫許多展覽、活動,希望能讓民眾在園區內多做停留。 圖/黑立安攝除了北屯新村實境遊戲,「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亦規劃「女子當自強」展覽。以國民政府遷台後女性在家中留守為題材,介紹並展出眷村女性的生活文物,像是麻將、旗袍、鍋碗瓢盆等。展覽搭配照片展示,還原當時眷村女性的生活樣貌。由於北屯新村占地不廣,許多民眾造訪後都認為「村子非常小」,臺中市眷村文物館館長趙家祥期望藉由「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吸引民眾駐足,讓北屯新村有翻身的機會。他說:「我們希望透過實境遊戲的方式,讓民眾多停留一些,更能夠把在地知識傳達給各位。」此外,臺中市眷村文物館明年預計推出冰菓室、男士理髮文化展覽,期盼民眾能在北屯新村得到豐富的懷舊文化體驗。 臺中市眷村文物館舉辦「小眷小時光」系列活動,並規劃「女子當自強」展覽,展出眷村女性的生活文物,還原當時的生活樣貌。 圖/黑立安攝  
七成大學宿舍設門禁 安全與人身自由難兩全
校園
第1690期
七成大學宿舍設門禁 安全與人身自由難兩全
2018-11-29
【記者陳韻如綜合報導】學生拔腿狂奔只為趕上宿舍門禁時間,因為若晚一秒鐘,大門就會被鎖住,進不去宿舍就得另尋住處。記者盤點全台155所大專院校,近七成學校宿舍設有門禁時間。學生與校方都同意設立門禁能保障學生安全,但有部分學生認為應放寬限制,方便晚歸學生回宿。歸納各大專院校門禁規定發現,校方設立門禁時間目的是確保學生夜間安全、培養學生健康作息,以及維持宿舍夜間秩序。以開南大學為例,開大宿舍門禁時間為凌晨12點至早上6點,時間一到即鎖上宿舍安全門,住宿生在門禁時間內不得進出。開大空運管理學系學生李柏緯回憶大一住宿時,因晚歸宿舍被鎖在門外,迫使他得借住朋友家。李柏緯指出,他能明白校方設立門禁時間是為保障住宿生安全,但希望在門禁時間過後,依然能開放學生進入宿舍,並登記晚歸學生以示懲處,「而不是讓學生在宿舍外自生自滅。」此外,開大實施晚點名制度,若點名十分鐘內未到者將通知家長,一學期累積三次點名未到,下學期則無法住宿。開大軍訓教官兼任組長陳愷鴻回應,宿舍門禁規則是與學生宿舍幹部一同協議而來,雖訂定相關規則,但不會嚴懲學生。學生若晚歸可通知舍監開門,仍能進入宿舍。陳愷鴻強調設立門禁的原因除維護學校安全,也避免晚歸學生影響室友作息,「宿舍畢竟是團體生活,還是希望大家遵守規定。」不過也有學生贊成設立門禁,以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為例,住宿生進入宿舍須核對身份。晚上11點一到,宿舍工作人員就會拉下鐵門,並實施晚點名,未經請假即外宿達六次就會被退宿。台中科大國際貿易與經營系學生趙彩淩提及,門禁制度要求學生回宿時間,讓學生學習時間控管能力。另外,台中科大的門禁制度也能杜絕外人進入宿舍,趙彩淩認為安全才是重要考量,「宿舍不會有外人進入,也不用擔心室友帶外人進房,這讓我住得很安心。」目前全台有三成學校並未設立門禁,校方便以多項措施維護學生安全,例如改用感應卡進出宿舍、駐警隊巡邏、增設監視系統等。以國立政治大學為例,學生24小時皆能以學生證刷卡進入宿舍,非住宿生訪客則可在特定時間內,於櫃檯登記後進出舍區。政大歐洲語文學系學生林禎雅認同政大作法,「畢竟都是成年人,你去管一個成年人的作息好像怪怪的。」她提出大學生多半白天要上課,晚上則需打工或參與社團與系上活動至早上約4、5點。她認為若限制學生回宿時間將造成許多不便,且將學生排除在宿舍門外,反而更加危險。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