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校園
第1768期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2022-10-19
【記者梁家柔台北報導】「新聞自由無罪!力挺阿桑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偕同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15日在政大校內舉辦「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透過倡議來傳遞「釋放阿桑奇」的訴求。此活動是由義大利《Pressenza國際新聞通訊社》發起,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共同聲援,而由政大師生組成的台北響應小組,是本次活動唯一的亞洲據點。 「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的台北響應小組,是由國立政治大學師生所籌辦。而在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也在當天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來對阿桑奇表示支持。 圖/梁家柔攝活動救援的對象阿桑奇(Julian Assange)是「維基解密」的創辦人,2010年,他因大量曝光美國機密文件,在2019年遭美國以《間諜法》起訴,並在英國被監禁滿三年。6月中,英國當局批准引渡阿桑奇至美國受審,引發各界團體持續抗議至今。根據《自由時報》報導,11日,數千名民眾在倫敦國會大廈前示威,要求英國當局終止引渡阿桑奇到美國,並釋放在監獄中的阿桑奇。「今天在這裡的訴求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求美國撤銷對阿桑奇的指控,第二個是,請英國拒絕美國引渡阿桑奇的要求。」台北響應小組召集人、同時也是政大傳播研究所的學生葛家瑜說明,除了透過活動宣傳訴求,首要是讓更多人認識阿桑奇,以及他遭受的迫害。馮建三也補充,此次參與聲援阿桑奇的目的,正是要提醒美國勿濫用強權國家的威權,而若大眾持續忽視國家對新聞自由的迫害,國際記者將可能面臨揭露事實後被起訴的風險,引發後續記者的寒蟬效應,使真相無法被公開。 倡議過程會錄製成影片傳給義大利主辦方,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也很關心新聞自由議題。 圖/梁家柔攝活動現場除了宣講訴求外,也延伸探討新聞自由。對此,就讀政大廣告學系的陳盈淳分享,在擔任學生記者時,觸及到政治議題仍會有所顧忌,「大環境還是沒辦法讓我們完全地感受到新聞自由。」而來自馬來西亞,目前就讀政大傳播研究所的林源庭則表示,觀看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時,時常感受到報導的新聞自由界線相當模糊,令他反思其中的意義,「我認為新聞自由不是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應該是能否讓觀眾或是世界知道真相,或是否為了公共利益出發。」 活動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Podcast節目《民主有事嗎?》主持人的羅苑韶,他在活動中憤慨地說道:「新聞自由並不是一旦得到了,就不會失去的,新聞自由是我們必須去捍衛、爭取的。」 圖/梁家柔攝談及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公共議題,就讀政大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的劉益強表示,因為在課堂上學到新聞自由的概念,所以決定在生活上也要貫徹這個理念。對此,馮建三抱持正面看法,「因為學生透過參與公共議題,能增加學習動機,並在過程中學習反思。」但是,他也感嘆目前學生對公共議題的倡議行動仍相當稀少。因此,他鼓勵學生多參與這類活動,才能對社會議題產生好奇,進而和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理論結合,找到自己的新觀點。 阿桑奇案已持續多年,但多數台灣人並不太知道事件始末。因此,學生也在倡議現場拉起布條,盼能引起路過的行人注意。 圖/梁家柔攝
西班牙學生搭帳棚倡議遭拆 校方無為被控漠視
國際
第1755期
西班牙學生搭帳棚倡議遭拆 校方無為被控漠視
2021-10-2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6日,巴塞隆納自治大學(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右派青年組織沙阿咖吧(S'ha Acabat)在校內舉辦集會,遭反對學生暴力攻擊,但校方卻未積極處理。為此,西班牙教師論壇(Foro de Profesores)於18日公開來自國內1700名教師共同簽署的信件,並致函西班牙大學校長論壇(Crue Universidades Españolas)、加泰隆尼亞當局以及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譴責校方對於學生表達意見自由的漠視,並呼籲歐盟委員會監督該校保障學生權益。 教師論壇公開1700名教師共同簽署的信件,呼籲歐盟委員會重視加泰隆尼亞地區的獨立問題。 圖/截自教師論壇Twitter沙阿咖吧是反對加泰隆尼亞從西班牙獨立的右派青年組織,因不滿校方全面以加泰隆尼亞語進行教學而在校內搭建帳篷倡議,希望校方採取多語教學,並訴求西班牙語人士與加泰隆尼亞語人士和平共處。然而帳篷搭建完成就遭到左派的學生們撕毀,現場失去控制,但聞訊趕來的校方保安人員卻無所作為。參與集會抗議的巴塞隆納大學(Universitat de Barcelona)學生巴布羅.包瑟斯(Pablo Baucells)形容當天的狀況:「我們的安全沒有受到保障,除了帳篷被撕毀,我們也被推擠毆打。」巴塞隆那自治大學學生阿德里安.費南德斯(Adrián Fernández)解釋目前加泰隆尼亞民眾對於獨立與否的態度,他說:「其實呈現兩極分化,但反對獨立的右派人士往往不積極表態,使外界產生所有加泰隆尼亞人都支持獨立的錯覺。」經歷了帳篷事件後,沙阿咖吧成員除了公開譴責校方及警察的袖手旁觀外,也在國慶日於龐培法布拉大學(Universitat Pompeu Fabra)拋下西班牙國旗,無懼當地遍佈的加泰隆尼亞旗幟。對此,費南德斯驕傲地說道:「這場行動象徵抗爭、自由以及團結。」 西班牙國慶日,沙阿咖吧於龐培法布拉大學建築物拋下西班牙國旗,組織成員將此行動視為自由與驕傲的象徵。 圖/沙阿咖吧提供對於帳篷事件,巴塞隆納自治大學校內也不乏反對沙阿咖吧的聲音。支持加泰隆尼亞獨立的莎拉.薩豐(Sara Zafont)認為,沙阿咖吧成員在舉辦集會前就深知在左派校園倡議右派思想具危險性,卻執意搭建帳篷,具有挑釁意味。此外,加泰隆尼亞國家學生會巴塞隆尼亞大學分部(Sindicatd’ Estudiants dels Paisos Catalans - UAB)也舉行了抗議集會,反對沙阿咖吧組織訴求的多語教學,直指他們為極右派的法西斯主義(註)團體。註:法西斯主義意指威權的極端民族主義,特點是獨裁、強制鎮壓反對意見。 支持獨立的加泰隆尼亞國家學生會同樣舉行抗議集會,直指沙阿咖吧是極右派的法西斯主義團體。 圖/沙阿咖吧提供民眾伊斯梅爾.富內斯.阿及萊拉(Ismael Funes Aguilera)認為,沙阿咖吧的作為過於激進且不切實際,但他們的言論自由仍應獲得保障。沙阿咖吧至今仍持續透過網路平台及電視訪談節目發聲,除了希望校方公開譴責帳篷事件外,也期盼引起大眾對於言論自由以及校園安全維護的關注。
【大學人】深井底受困的〈死水〉:楊舒雅以饒舌反映苦痛回聲
校園
第1738期
【大學人】深井底受困的〈死水〉:楊舒雅以饒舌反映苦痛回聲
焦點
2020-12-03
【記者李加祈台北報導】「遠看是埤塘近看是死水掛在世界邊緣 誰都無暇看見你的黑眼圈訴說什麼瘋狂的崩潰的那些畫面我們都沒分別」畫面感十足的歌詞配上抓耳的Beat,歌曲〈死水〉是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嘻哈歌手楊舒雅的作品。歌詞藉描述生活的痛苦,進而探討精神層面的「內部死亡」,此曲發表後卻意外地陪伴許多聽眾度過憂鬱發作的夜晚。楊舒雅希望透過詩意歌詞,寫出人們內心無人知曉的痛苦。 楊舒雅於2020臺大藝術季中演出,她在加入國立臺灣大學的嘻哈研究社後,開始學習創作嘻哈歌曲。 圖/楊舒雅提供。楊舒雅作為知名校園嘻哈歌手,迄今已發表三首創作,代表作〈華康少女體內份子〉(以下簡稱〈華康少女〉)在民國109年第15屆總統選舉後廣為人知。而楊舒雅最新作品〈死水〉自發行已屆半年,在YouTube點閱次數超過24萬。〈死水〉的創作主題探討「內部死亡」。當時楊舒雅的朋友深陷回憶,認為「某部分的內在自我已經死亡」,而楊舒雅在陪伴過程中,〈死水〉的雛形才漸漸萌芽。楊舒雅在〈死水〉YouTube影片下方留言寫道:「『我們沒有分別』絕不是高喊世界大同、鼓吹普世價值的一句口號。同為背負過去而來的人,一身腥臭,不用自己的標準判斷他人的脈絡,不要為了自己而誤傷他人,因為人很脆弱,很容易就死掉了。」許多文學作品和歌曲都會探討痛苦,但〈死水〉的獨特之處在於畫面描寫,例如用「深井」比喻人的眼眶,楊舒雅希望用畫面呈現隱諱的苦痛。為了尋找更精準的詞彙來描述痛苦,楊舒雅甚至重寫〈死水〉四次,而她也從詩作當中找尋靈感,如在〈死水〉MV的間奏中放入馬尼尼為(maniniwei)的詩〈我現在是狗〉,「我不知道牠的過去/我拿去讀了一點點/讓牠讀到今生和那裏不同/一點一點的不同」藉此鼓勵朋友走出過往陰影。 楊舒雅於10月31日的2020戶樞不蠹臺大嘻研成果發表會中表演,這次成發也讓她透過與夥伴合作,找回表演的樂趣。 圖/楊舒雅提供。11月中旬,臺大發生五天內三位學生選擇結束生命的事件,而楊舒雅也曾在類似境遇中擔任陪伴者,「為什麼我們要鼓勵他們活下去?我們並不能代替他們承受活下來要面對的痛苦與陰暗面。」她認為重要的是陪伴,且自身的情緒要不受當事人影響。她期望聽眾透過〈死水〉描寫的畫面思考:世界上是否有一種痛苦是你完全無法了解的?就像聽眾難以完全了解〈死水〉歌詞描述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很難被理解的部分,「可是這種不能理解的東西,它就是真實地存在。」楊舒雅說。她認為大家要學習的是別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人跟人之間彼此好好對待,是回應這個殘忍世界唯一一種好的方式。」楊舒雅真摯地說。〈死水〉在網路上獲得廣大迴響,也有聽眾共感而留言回應,「聽著總覺得快沉下去了 ,但是卻又暗自慶幸有這麼一個角落讓人有共感能靜靜蜷縮著。」楊舒雅曾收到許多憂鬱症朋友的訊息,提到〈死水〉陪伴他們度過低潮時刻,讓他們死而復生。楊舒雅感性地回應,「更重要的是你要持續復生,我不知道這首歌能帶領他們(復生)幾次,但光有一次,我就覺得(創作〈死水〉)值得。」但其實〈死水〉是楊舒雅首次嘗試描述個人情感,與前兩首議題倡議的創作完全不同。許多人認識楊舒雅是透過〈華康少女〉,歌詞用愛情包裝轉型正義議題,讓政治歌曲平易近人,耳目一新的嘗試獲得許多好評。但歌曲廣為人知後,壓力卻隨之而來,楊舒雅說:「要開始對抗很多外界的東西。」她舉例,點閱人次、按讚次數等數字會讓她懷疑自己創作初衷,到底是為了追求名聲,還是出於對嘻哈音樂的熱愛?楊舒雅常提醒自己,「保持原貌」是創作者最重要的事,藉此找回做音樂的初衷。她不再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與歌曲點閱數,同時也學會享受舞台,而越來越多觀眾會跟著哼唱〈華康少女〉更成為她的動力之一。楊舒雅也能專注將嘻哈歌曲結合議題倡議,如擔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寫信馬拉松活動」的青年「唱」議者,現場演唱作品以呼籲大眾關注人權議題。她也在議題倡議的分工中,找到自己的角色,選擇用音樂為載體,表達自己對議題的關注。 在2020戶樞不蠹臺大嘻研成果發表會後,楊舒雅藉由練習串場詞漸漸能享受舞台。 圖/楊舒雅提供。現在,楊舒雅已無須向他人證明自己的饒舌能力,而能更自由地創作。她計劃大學畢業前完成六首歌曲,並突破「倡議型歌手」的定位侷限,嘗試更多題材與風格。從〈Cypher文藝復興〉中強悍為女性發聲的個性Rapper,轉變成〈華康少女〉裡犀利批判轉型正義的覺醒青年,直到現在〈死水〉中溫暖的療癒歌者,楊舒雅以獨樹一幟的音樂創作,展現青年在社會議題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選企劃】盼突破同溫層 學子促婚姻平權
校園
第1688期
【大選企劃】盼突破同溫層 學子促婚姻平權
2018-11-15
【記者涂葦慈綜合報導】婚姻平權團體為反制反同婚團體的三項「愛家公投」, 4月發起「婚姻平權入民法」與「性別平等教育落實」公投案,並於10月通過連署門檻,本月24日交付公投。「婚姻平權大平台」、「平權前夕.彩虹起義」等平權團體自號召簽署階段,透過社群網絡建立串聯平台,召集全台志工上街募集連署書,也在公投審議通過後,持續進行定點倡議,吸引許多大學生參與行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生小維(化名)暑假期間在雲林縣斗六火車站擔任連署書募集志工,她說:「我其實一開始並不贊同以公投決定人權相關事務,因為覺得憲法本來就要保障任何性傾向人民的基本權利。」但她提到公投審議既然通過,表達自己支持平權議題依然必要。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周佳筠於連署書募集末期擔任志工,她說明收集連署書的過程,所有志工都以「達到公投門檻數量」為目標,即使時間緊促,仍盡力攔下路人宣傳。 政大廣電系學生周佳筠於台北師大夜市宣傳平權連署,把握夜市人潮收集連署書。 圖/周佳筠提供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學生李威在投入街頭倡議期間,觀察到部分民眾對平權議題持冷漠心態。不過他提到路過攤位、願意停留的民眾在聽完志工解說後通常態度積極、也願意簽署。李威也分享在宣傳過程中,曾遇來自香港、日本與歐美國家的民眾,前來詢問能否簽署連署書,表達對議題的支持。小維也表示自己在宣傳過程中,約一半民眾願意聆聽志工搭話,雖也曾遭較年長的民眾反對,仍有家長認為性平教育有其必要性,因而前來表達對平權議題的支持。 成大法律所學生李威於台南大東夜市倡議公投,志工手舉文宣看板與旗幟合影。 圖/婚姻平權大平台提供9月甫成立的「平權公投小可愛」社群專頁,每周透過網路號召志工走上街頭,向大眾宣導在同婚議題公投中投下「兩好三壞」(註1),並分享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相關資訊。「平權公投小可愛」志工陳艾均表示,目前投入街頭倡議的志工數量已經超過上百人,但公投日在即,反同方大舉宣傳反對平權資訊,團隊只得全力擴增宣傳點,並將深度對話模式轉為傳單簡述,希望能讓平權議題觸及更多民眾。(註1:「兩好三壞」指在平權團體提出的「婚姻平權公投」、「性別平等教育公投」投下同意票,並於反同團體提出的「婚姻定義公投」、「禁止實施同志教育公投」、「專法公投」投下不同意票。)「政大陸仁賈社」成員與外校學生運用3日學校舉行包種茶節學系博覽會時,於校門口進行倡議。陸仁賈社幹部柯上雅表示,該社希望藉此向尚未擁有投票權的高中生宣傳平權理念,同時也向陪同的家長宣導性平教育的重要性。李威提到自己利用課後與周末時間擔任平權宣導志工,由於公投在即,他也計畫在公投前兩周末擴大倡議行動,把握中午及放學時間在校宣傳,期望為平權公投盡一己之力。 「政大陸仁賈社」11月3日於政大校門,向參加包種茶節的高中生宣傳平權理念,也向陪同的家長宣導性平教育的重要性。 圖/政大陸仁賈社提供平權倡議行動雖隨公投日逼近逐漸頻繁,卻也出現議題無法平均觸及各年齡族群的困難。「臺大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負責人鄭宇廉表示,志工開團應多留意溝通對象,有時攤位設於年輕族群集中的地方,可能會接觸過多與自己理念相近的同溫層。他建議志工,能嘗試到年齡層較高的地方開團,或在情況允許下與家中長輩分享、討論平權議題。柯上雅也提出,打破同溫層才是讓議題與理念延燒的方式。大學生作為即將進入社會並承擔社會責任的一代,無論是婚姻平權或其他社會議題討論,均不應缺席,「無論是否願意在議題中投注心力或勞力,每個人都不可能永遠置身事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