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那些為人所詬病的 究竟是「假新聞」還是「假消息」?
校園
第1734期
【社論】那些為人所詬病的 究竟是「假新聞」還是「假消息」?
2020-10-29
「每天用鹽水漱口就能治療牙周病。」、「大人在加油,小孩在車內玩手機,結果手機電磁波引爆。」、「杜拜市油管爆炸!造成許多人傷亡。」這些標題對你來說是不是很熟悉?每天總有數以萬計、來自網路的資訊充斥你我身邊。然而,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人們不會花太多時間查證,多半直接相信訊息內容。此情況更促使近年來「假新聞」熱潮,認定網路上資訊不實的內容全為人人口中喊打的假新聞。究竟「假新聞」(Fake news)的定義為何?未經查證的內容可以稱作是「新聞」嗎?抑或者網路謠傳內容只能稱作「假消息」(Misinformation)呢? 新聞媒體須具備事實查核的能力,確保報導的真實性,產出「假新聞」是新聞業的大忌。 圖/黃婕攝首先,必須先定義「新聞」這個詞,根據曾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分社社長比爾.科瓦齊(Bill Kovach)及曾任《新聞周刊》(Newsweek)國會記者團團長湯姆.羅森斯蒂爾(Tom Rosenstiel)所共同合作的著作—《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新聞從業者須知和公眾的期待》(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What Newspeople Should Know and the Public Should Expect),書中闡明新聞的首要義務為符合事實,新聞工作者須透過自身專業能力驗證消息來源。換句話說,新聞的產製流程必須經過記者的採訪驗證,並於刊登時註明報導的責任歸屬。西元2019年6月12日在突尼西亞首都舉行的第30屆國際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IFJ)世界大會上通過《全球新聞工作者道德憲章》,第一條規定即強調記者的首要職責是將真實帶給大眾。沒有經過第三方查證、沒有責任歸屬的報導不能稱作是新聞,產出假新聞更是新聞業的大忌。假新聞與假消息的定義不同,「假新聞」應是指具有事實查證功能的媒體刻意編造虛假事件;而任何人捏造的不實內容則為「假消息」。兩者產製方式不一,但近年來假新聞一詞,不斷被擴大解釋。只要是不具名謠傳內容、非全面過於偏頗的事實闡述、與自己立場不相符的報導,都容易被扣上假新聞的帽子,想拿也拿不掉。因此當「假新聞」成為網路熱門詞後,新聞工作者面臨的是更嚴峻的工作環境。 「求真」是新聞工作者的首要職務。然而,當假新聞一詞定義不明時,容易使新聞工作者面臨嚴峻的工作環境。 圖/王崴漢提供為何「假新聞」一詞被擴大解釋?可以回溯到2016年的美國大選。2016年的美國大選後,「假新聞」一詞成為家喻戶曉的熱門關鍵字。然而,當美國情報單位指控,由於外國勢力散播選舉假新聞導致川普入主白宮時,這個詞已經成為川普攻擊媒體的武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 CNBC)報導,20日到26日共 7 天的每日平均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數,美國在過去一週日均病例數創下新高,來到單日新增 68,767 例確診。此報導一出,川普立馬在推特上發文高喊:Fake News。舉凡對川普不利的新聞,只要以「假新聞」一詞回擊,無論事實與否,便能使報導蒙上難以擺脫的不信任感。明明事實查證是應盡職責,卻刻意捏造虛假新聞固然可惡,但在我們大聲嚷嚷的假新聞中,又有多少是網路謠傳的假消息呢?學會如何分辨假新聞與假消息,不輕信轉發來源不明的訊息,是當代閱聽人需要具備的媒體素養。畢竟,假新聞與假消息之所以能迅速傳布,靠的正是利用恐懼卻又不思考的人性弱點,這也正是你我面臨的挑戰與責任。
【社論】黃背心假新聞頻傳 各方應審慎把關杜絕謠言
國際
第1692期
【社論】黃背心假新聞頻傳 各方應審慎把關杜絕謠言
2018-12-12
自11月17日開始,法國掀起了半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黃背心」(gilets jaunes)運動。示威者連續四個週末發起暴動,然而網路上也流傳許多不實影片和消息誤導民眾。因不滿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帶領的政府調漲燃油稅,上萬名示威者無畏懼地前進巴黎街頭,自製汽油彈等進行破壞、宣洩不滿。為配合《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法國生態部長余洛(Nicolas Hulot)宣布將於2040年禁售柴油及汽油車。而政府為了逐步讓民眾改用電動汽車,馬克宏政府通過調漲燃油稅,進而提高汽油和柴油價格。看似合理的政策,執行者卻忽略了法國人民在龐大經濟壓力的壓迫下,無法承受更重的生活負擔,而引發一連串的暴動。 法國黃背心運動自11月17日以來,持續四個週末,引起國際關注。 圖/艾瑞克.波切(Éric Pothier)提供正當馬克宏政府在為暴亂焦頭爛額時,對外宣稱慶幸退出《巴黎協定》的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在推特(Twitter)上轉發一則由美國保守派學士運動人士查利.柯克(Charlie Kirk)4日的推特文。據《風傳媒》報導,文中內容為「因為激進左翼分子調高燃料稅,社會主義國家法國發生暴動,媒體很少提到這件事。美國蓬勃發展,歐洲烽火四起,他們想掩蓋中產階級反抗文化馬克思主義(Cultural Marxism)的現象。巴黎街頭響起『我們要川普』的口號。」此推文將近6千萬次的轉發數量,最後卻被《法新社(L'Agence France-Presse, AFP)》證實為假新聞。此外,《香港經濟日報》報導中也提到多個俄羅斯官方宣傳的推特帳戶也有所行動。據專門監察俄羅斯動向組織「保障民主聯盟(Alliance for Securing Democracy, ASD)」數據顯示,約莫600個官方認證的俄羅斯社團,毫無預兆、屢屢在貼文中使用主題標籤「#giletsjaunes」。由於俄羅斯媒體也有多次報導他國不實新聞的前例,此現象因而引起有關當局的擔憂,深恐俄媒藉網路釋放假消息、煽動民心。日前,在法國巴黎第二大學(Université Panthéon-Assas)就讀媒體傳播博士的曾婷瑄,針對黃背心運動投書《天下獨立評論》。文章提到許多和此運動相關的假新聞案例,其中網上流傳11月17日抗議影片:法國警方圍毆坐在輪椅上的身障人士。此影片在兩天內,觀看次數高達十萬次,引起各界關注。經證實後,發現為有心人士捏造,影片主角也澄清絕無此事。曾婷瑄在文中也提及,審核假新聞成了當務之急。因此,馬克宏政府的挑戰不只重新思考政策的方向,針對網路上散播的不實消息也得下一番功夫,才能真正平息黃背心運動。持續了四個週末的抗議運動,在互聯網的便利底下假新聞也越發猖狂。各國政府應以黃背心運動為借鏡,在審核網路新聞單位上更用心。當類似情況發生時,方可預防假新聞、假消息造成問題雪上加霜,如雪球越滾越大,民心便更無法平息。 法國凱旋門、香榭大道等著名旅遊景點現已關閉,法國政府花費巨額整修古蹟以及周邊商店。 圖/維特.派.史瓦(Victor Pâques Schvartz)提供  
【社論】中國勢力進逼更勝政治角力 台媒淺薄化下的選舉樣貌
校園
第1691期
【社論】中國勢力進逼更勝政治角力 台媒淺薄化下的選舉樣貌
2018-12-06
九合一大選落幕,國民黨囊括15縣市,聲勢從2016年的谷底反彈。瞬間各式選舉分析評論紛紛出爐:地方派系再起、民進黨溫和改革路線兩面不討好……其中最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政府正透過不實訊息或假資訊,試圖介入並影響台灣選舉結果。意即這場選戰並非只是傳統藍綠對決,更牽涉到中國與台灣的政治關係。隸屬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11月14日公布年度報告,文中指出中國利用社群媒體特性,藉由釋放不實消息操縱輿論,建立缺乏事實基礎的「假公民社會」,進而達到損害台灣民主的目的。9月關西機場事件即為明顯案例,意圖塑造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台灣社會之所以特別容易受假訊息危害,原因在於作為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其實內部存有許多歧異。以近年改革議題為例,年金改革涉及世代間的差異,《勞動基準法》修正加深勞資對立,同婚議題也引來保守勢力的反撲。甚至根據陸委會1日的最新民調顯示,在台灣支持「兩岸維持現狀以後統一」以及「儘快獨立」的比例均創10年新高。當放任假訊息繼續有意識地煽動和擴大既有分歧,不難預見台灣會走向更兩極化的社會,甚至讓中國有機可趁,得以把民意導向支持終極統一那方。中國已於2015年成立最新軍種「戰略支援部隊」,負責操作網路攻防進行輿論戰,意即台灣公民社會面對的假新聞,不僅單純是事實查證錯誤,更是刻意操作編造的資訊。為了因應資訊戰開打,國安局也成立大數據中心,監控來自中國、試圖影響輿論的假資訊,並搭配政府即時新聞澄清專區,盡可能降低錯誤資訊的危害。作為假資訊流通主戰場的社群媒體,Facebook總部成立「作戰室」(War Room),嚴防假新聞干預選情;PTT在九合一大選前也暫停新帳號申請,避免浮濫註冊的帳戶引導輿論走向,至於透過追查發、回文帳號的IP位置,也能檢視消息來源來自哪個國家,作為判斷資訊可信度的依據;LINE TODAY則設有謠言破解專區,未來預計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作,把關資訊的真實性。然而,因為數位科技飛快發展,比起訊息傳播速度呈現倍數翻漲,社群平台查證速度仍舊難以跟上,即使能有效防堵,也多是處於被動狀態。因此,在訊息爆炸的年代,新聞機構更需要重新建立專業典範,透過內部嚴謹的查核機制,塑造媒體內容的可信度,提供民眾在理解議題時,能有可信賴的資訊接收管道。對現今台灣社會而言,主流媒體因能觸及的群眾基數廣大,角色便相顯重要,民眾對於政治人物的理解與認識,也多由主流媒體建構而成。可惜的是,在這次大選中,主流媒體陷入淺薄化與娛樂化的泥淖,棄守了資訊篩選、傳遞與查核的角色。部分電視台可以用超過五成的新聞時段報導同一位候選人,卻無能在極具渲染力的口號下,進一步問責政見的實際擘劃與落實,讓選舉淪為集體狂歡的一場政治秀。台中、高雄在選後由綠地變藍天,市長當選人隨後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不少選民才開始理解,原來拚經濟的背後帶有哪些成本。民主政治本來就是價值的選擇,但在人民作出決斷前,作為觸及層面最廣的主流媒體,仍該肩負起社會責任,提供可靠資訊作為基礎,促進公共討論,進而讓不同價值觀的民眾,得以做出最符合自己信念的決定。如果媒體功能持續弱化,面對充滿敵意的中國,台灣社會可是沒有容許誤判的幸運。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