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校園
第1813期
【社論】體育班尋求健全制度 突破迷思展現多元價值
2025-09-26
運動部成立後,「體育班存廢問題」再次引發討論。1968 年,當時政府頒布〈發展全民體育、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實施方案〉,推廣體育運動,並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因此成立「體育實驗班」,是為體育班的雛形。然而,半個世紀過去,體育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現在體育班面臨的困境又為何?問題主要集中在課業、心理與生涯規劃三個層面,且體育班制度的問題不在於「是否廢除」,也不應廢除,而是尋找更多配套措施。 首先,在課業方面,媒體報導指出體育班一學期平均有一個月都是比賽時間,且不包括日常訓練與交通時間。 國中體育生多數時間被訓練及比賽佔據,早晨便開始訓練,回到課堂後,體力與專注力下降,學習效率自然受到影響。根據平面報導,尤其有些學校會設計與考前複習題目高度重疊或較簡單的試題,讓體育生較易通過考試。這樣的做法雖能讓成績及格,但這樣的「練習」真的有效嗎?是否影響長期學習狀況?但是實際大考成績卻不盡理想,2022年會考生中有18%體育生取得五科待加強(C)的成績,與全國學生相比多上三成。 其次,華人社會長久以來相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學業成績與考試視為升學關鍵,而因體育生以比賽等為重心,導致體育生被貼上「不會讀書」、「不愛唸書」的標籤,削弱體育生的學習動機與信心。也間接影響,體育生常對自己學業的表現感到焦慮,進而失去對課業的興趣與信心,產生自我價值認同的負面影響。 此外,由於競技體育的淘汰機制,層級越高對能力的要求也越嚴苛,淘汰能力不足的學生,因此並非所有體育生都能走向職業道路。故體育班如何保障學生有順利進入職業的能力?反之,若學生未能如願進入職業,那麼體育班應給予哪些幫助?對於體育生未來的職涯發展,體育班應有更多配套措施,保障學生未來出路。 而在大學端,若學校招收體育班學生,應該幫助學生串連課程,校方可整合教授、教練與學校資源,讓體育生在課業上有更好的銜接,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學校資源,並透過自主學習、同儕與學長姐的互助更快找回學習興趣與自信。 另外,大學校方也可提供跨領域學習與產業連結的機會,開設「運動攝影」、「運動心理學」或「運動行銷」等相關體育課程,培養體育生建立更多元的能力,也透過跨領域學習找到新方向。 對於體育生升上大學後,學習接納多元事物,強化自我學業、體育能力,提升自我價值,擁抱未來的模糊性,從失敗中學習,建立創意思考的自信,詢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勇於嘗試挑戰,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體育班從來不是單純的「存」與「廢」,而是背後亞洲傳統教育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固化思想與配套措施的缺失。體育也兼顧人格、毅力、團隊合作與尊重對手等核心教育價值,若能有更多完善的配套措施,體育班將更完整地發揮教育價值,展現體育班不僅限於培養選手,「為國爭光」,更是教育多元化的實踐,以及社會重新認識體育價值的重要象徵。
融東西方元素 翁榛羚藉腐蝕手法呈當代價值觀
藝文
第1789期
融東西方元素 翁榛羚藉腐蝕手法呈當代價值觀
2023-12-13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動作奇異多變的人或跳舞、或扭腰,或以不自然的姿勢位居畫中各處,呈現一股怪奇的氛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翁榛羚於5日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舉辦個展《怪誕劇場》。翁榛羚以銅板腐蝕的版畫手法,結合屏風、扇面等具東方元素的媒材,刻畫出對現代社會價值觀的想法。 翁榛羚個展《怪誕劇場》從自身觀察出發,他認為作品皆有種「旁觀他人之痛苦」的氛圍。展覽於5日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展出。 圖/黎昕俞攝《怪誕劇場》中作品多以描繪人物為主,但翁榛羚刻意讓畫中人物做出歪曲奇異的動作,呈現神秘詭異的風格,回應個展名稱的「怪誕」概念。此外,翁榛羚也特意不替某些人物畫上表情及服裝,並在展區中對個別作品打上聚光燈,他說:「觀眾站在畫前觀賞時,就像在劇場中觀看這些人物表演的狀態。」 作品〈惡之花〉以冊頁為媒材,描繪出日常家中常見元素,但畫中人物卻像是在受苦掙扎的狀態。 圖/黎昕俞攝本次個展中,翁榛羚皆以銅板腐蝕技法進行創作,在雕刻銅板後,使用酸性液體腐蝕出刻痕。為直接感受銅板被侵蝕的凹槽深度,他選擇不戴手套親自觸摸,「液體停留在手上的痛癢感覺,對我而言有種另類快感。」而銅板腐蝕技法需轉印機壓印圖像,因此在畫紙的周邊會產生壓痕。為突破傳統版畫大量印製的複製性,翁榛羚也刻意在圖像四周以線香燃燒,使其邊緣產生不可逆的燒痕,他說:「我想要展現雖然媒材是版畫,但它卻不能再被複製的獨特性。」 〈怪誕之愛〉中主角皮膚上皆有斑點,除回應翁榛羚因徒手碰酸液而過敏外,也象徵人們在情感上受傷卻仍執著的狀況。 圖/黎昕俞攝翁榛羚在系列作品《人生當鋪》中,將古代象徵文人雅士悠閒意象的扇子,轉化成當代社會變遷下焦慮與忙碌的狀態,他說:「當代跟古代對扇子的作用不太一樣,現代是一種裝飾,不像以往有典雅清閒之意。」翁榛羚在扇面上刻畫許多圍繞在賭桌旁博弈的人,並轉印大量「當」字,象徵現代社會大眾急於典當自己善良純真的優點,以追求金錢權力的現象。同時,翁榛羚畫出奇形怪狀的裸體人像混雜在人群中,各自做出畸形、詭譎的舉動,猶如劇場中的表演者,「我想表達現今社會中資訊的混雜,這對我而言相當奇怪。」 翁榛羚個展《怪誕劇場》從自身觀察出發,他認為作品皆有種「旁觀他人之痛苦」的氛圍。展覽於5日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展出。 圖/黎昕俞攝在作品〈怪誕之愛〉中,翁榛羚將西方畫作結合日本浮世繪,表現他所觀察的當代感情現象。他使用屏風作為載體,「因為屏風具有東方傳統意味,文人們會在前喝茶聊天,觀賞上面的圖像。」畫中主角的皮膚皆有過敏般的斑點,旁邊則有日本浮世繪中,常用來代表祝福的老鷹、公雞等動物,表達人們雖在情感中受傷,卻仍選擇耽溺其中。為了打破傳統的畫風類別,他特別在畫中結合東西方元素,「像劇場舞台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角色,當在舞台上各自表演時,會不會有一些新的火花存在,是我想探討的意象。」 作品〈怪誕之愛〉是一件以屏風為媒材的作品,結合東西方畫作常見元素,試圖打破畫作分類的僵固性。 圖/黎昕俞攝「〈怪誕之愛〉取自西方畫作的主角竟被具有佛教色彩的蓮花環繞,加上背景中數個裸身小人肢體如此怪異。」觀眾Will(化名)認為,三個迥異元素的交會並未讓他產生強烈的衝突感,反倒成為一種詭譎的平衡。觀眾瑄瑄(化名)則認為作品最特別的是線香燃燒的部分,「它和作者想與身體連結的刺痛感互相呼應,更因打破傳統對版畫印製的複製性,讓作品變得獨一無二。」
平價也能很美好 鍾佩蓉以版畫探討質感生活定義
藝文
第1776期
平價也能很美好 鍾佩蓉以版畫探討質感生活定義
2022-12-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為觀眾介紹作品〈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美好的物品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從中感受到的滿足感是相似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舉辦個展《立志成為拾寶專家》,藉版畫探討人類賦予商品的價值以及平價物品帶來的精神滿足。展覽於11日至22日在鬧空間展出。 作品〈能量色表〉全貌,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著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圖畫,經長時間蒐集,最終呈現多達55種色彩的〈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有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註)圖畫。談及作品〈能量色表〉,鍾佩蓉解釋,人們對水晶往往抱有信仰,相信可以為自身帶來能量,而塑膠魚缸石形似水晶,因此,他透過畫作模糊兩者區別,希望藉作品探討物品因信仰被賦予的價值,「我把這些東西(塑膠魚缸石)神性化,但其實它也可以什麼都不是。」鍾佩蓉說。註:塑膠魚缸石用於魚缸造景,常見的顏色包含紅、綠和藍。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全貌,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 圖/詹晶雅攝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啟發自鍾佩蓉購物時的觀察,他發現不論商品本身或是店內的裝飾、擺設皆常出現蝴蝶相關的元素,「蛹化成蝴蝶破繭而出,有一個昇華的狀態。」談及作品理念, 鍾佩蓉解釋,隨著工商業發達,人們為彰顯身分地位而將藝術商品化,購買藝術品成為是否具有文化的評斷準則,忽略其中的精神內涵。於是,鍾佩蓉在圖畫外包裹一層塑膠袋,以此凸顯藝術品變成商品的轉變,「他買藝術作品可能是投資,未必說他對這個作品有得到精神滿足。」他說。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局部,蝴蝶飾品中鑲嵌許多閃鑽以營造華美之感。 圖/詹晶雅攝「『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可以從精神層面或物質層面達到個人定義的質感生活。」鍾佩蓉表示,在二手市集、跳蚤市場拾寶的過程相當有趣,而以銅板價格購入商品則讓他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因此,鍾佩蓉希望透過展覽喚起觀眾對物品價值的思考。他認為,即便是微小簡單的事物,依然能撐起美好的生活,「期待大家能從生活經驗中,尋找到那些雖然微小,但足以支撐精神的信念。」鍾佩蓉說。 作品〈能量色表〉局部,水晶盒中的圖紙僅薄薄一張,鍾佩蓉認為圖中的塑膠魚缸石雖然沒有厚度也並非立體,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也能產生能量。 圖/詹晶雅攝「透過最常逛的生活百貨,從便宜主打在地美學的物品延伸創作讓我印象深刻。」觀眾林知諺說,雖然鍾佩蓉的創作主題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不過卻能引起觀者的共鳴。鍾佩蓉的友人阮原閩則分享,模仿商品包裝的創作手法展現鍾佩蓉對生活事物細膩的觀察,並從中感受到他的成長,「從生活表徵到精神層面有更細緻地觀察,展示大程度level up。」阮原閩說。
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關注情緒議題 主持群以彈唱分享會伴青年
生活
第1768期
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關注情緒議題 主持群以彈唱分享會伴青年
2022-10-19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大學時光悲欣交集,各種躊躇或堅定的情緒使大學生身心負擔隨之累加,因此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於15日舉辦《世代登出》季末之夜不ㄐemo,由導演徐嘉凱與內容工作者高可芯主持這場活動,與聽友一同理解不同情緒、實踐自我價值。 主持人徐嘉凱與高可芯在台上進行問答環節,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圖/Self Pick提供季末之夜藉由吉他彈唱以及問答互動來拉近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並反思情緒議題。現場徐嘉凱分享創業的心路歷程,過去他認為,立下目標和夢想後,便能無往不利,「但其實達成目標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合。」徐嘉凱不諱言地說,他經歷一些失敗後,每天靜心寫作,「鍛鍊是從內部好好地成就自己。」他開始懂得探索內心世界,進而提供多元觀點,更溫柔地陪伴聽友打破情緒框架。 活動開場,主持人徐嘉凱分享自己如何「登出」目標導向的世界。圖/程心攝「這三年我都一直從自己身上,或從世界找素材,然後練習(在Podcast上)公眾的表達。」對高可芯來說,每一集的Podcast都在對過去的自己提問,以此面對情緒困擾。他接著彈唱歌曲,台下觀眾有的閉眼聆聽,有些跟著哼唱,現場氣氛沈靜卻不失溫馨。彈唱環節的開場歌曲為〈禮物〉,高可芯希望每位聽眾相信人生中所有的際遇,最後都能成為生命中的養分。 彈唱分享會中,主持人高可芯彈著吉他,編排了一組送給聽眾的祝福。圖/Self Pick提供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李柏毅看見徐嘉凱在觀眾面前揭開自身的失敗經歷後,開始嘗試接納自己的不足。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陳品文則回應:「資訊洪流為職涯帶來各式各樣的選擇,卻讓我看不清自身定位。」他藉由《世代登出》的Podcast〈寂寞與孤獨,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我剖析,從而關注年輕世代的獨處需求,並創辦了《own 一個人生活》雜誌,聚焦討論獨處議題。現場聽友回應,節目中有關情緒的話題讓他感到被同理,也逐漸走出低潮。《世代登出》將暫停更新,徐嘉凱與高可芯解釋,兩人即將踏入不同的領域,期盼未來回歸時,能為聽眾帶來更精彩豐富的內容。季末之夜不僅為這個世代提供安放的場域,也為《世代登出》劃下圓滿的休止符。 活動結束後,世代登出團隊與所以聽眾在現場大合照,記錄下魔幻時刻。圖/Self Pick提供
古蹟修復繹歷史價值 活化文化資產建築空間
生活
第1759期
古蹟修復繹歷史價值 活化文化資產建築空間
2021-12-09
【記者王嘉瑜綜合報導】「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於5日舉辦「台北的日式宿舍—建築與修復」講座,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邀請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李乾朗、建築師許伯元到場,分享台灣日式宿舍的歷史淵源及建築特色,以及建築師親身參與古蹟修復與活化的經驗。通過日式宿舍獨有的歷史輪廓、修復故事,思索台北這座城市的文化融合和空間再造。 「台北的日式宿舍—建築與修復」講座在參與第一期台北市老房子文化運動的「文房・文化閱讀空間」舉辦,現場吸引大批對老屋修復有興趣的民眾。 圖/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提供李乾朗首先向參與民眾介紹台北日式宿舍的歷史特殊性。他指出,日治時期總督府任用大量日人來台擔任官職,在台北城東建造日式宿舍安頓官員及眷屬;國民政府來台後,日式宿舍轉而被分配給撤退來台的軍民居住。時至今日,日式宿舍經過數十年歲月洗禮,建築本身逐漸變得破舊不堪、不適人居,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因此於民國102年啟動「老房子文化運動」,與民間聯手修復被列入文化資產的日式宿舍群。 《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一但歷史建築被列入文化資產清單,想要進行任何整修工程,皆須向政府提出申請並通過審查才能執行。參與第一期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的文房主理人梁心怡感嘆,許多年久失修的歷史建築其實經不起長時間的等待,從建築出現問題到修復工程開始之前,很難確保不會再有更嚴重的損壞。他強調:「老房子的修復工作迫在眉睫,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在它完全倒塌前,把握時間紀錄它的樣貌與歷史。」 許伯元分享近期修復「臺灣文學基地(註)」的經驗時提到,修復工作有「避免臆測」、「可逆性」、「原貌復原」、「原物保留」四大原則,除考驗復原外觀的建築工法外,建築師也必須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密切合作,通過文獻資料拼湊過去居民的生活軌跡,才能提出適合不同歷史建築的再造設計。他舉例,修復日式宿舍時不會只參考傳統日本住宅的建築設計,民國時期建築經歷的增建或改動,也是修復工作應該守護的歷史脈絡。參與民眾廖珮雯認為,歷史脈絡的保留可以讓民眾在遊覽古蹟時,通過在地故事強化與建築的連結,發揮古蹟活化的真正意義。註:臺灣文學基地舊址為齊東街日式宿舍,是《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批採面狀保存的日式宿舍群。民國103年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接手營運管理;民國110年正式開幕,策畫文學展覽及推廣活動。 建築師許伯元在講座中分享他的古蹟修復經驗,通過「臺灣文學基地」的案例,講解修復工作包容建築歷史脈絡的重要性。 圖/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提供「古屋古人住,今人住今屋。」李乾朗補充,古蹟的修復設計也必須適應現代生活,例如增加消防設備、無障礙空間設施等,若是一味追求「恢復原狀」,卻未能滿足未來的使用需求,修復完畢的歷史建築很快又會落入不合時宜、乏人問津的境地。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學生彭鈺翔認為,多數古蹟活化案例為了後續經營考量,選擇將空間完全投入商業使用,例如開立連鎖咖啡廳、販賣大眾文創商品,很有可能使得古蹟建築逐漸與周遭環境脫節。他期許,古蹟修復工作在包容歷史與未來的同時,也能夠作為重建在地特色的催化劑。 講座結合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對日式宿舍的古蹟修復工作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並對歷史建築的未來提出豐富想像。 圖/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提供
新聞攝影展映社會百態 激發青年反思影像價值
生活
第1757期
新聞攝影展映社會百態 激發青年反思影像價值
2021-11-18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於11月2日至12月5日於中華文化總會城南空間NO.1展出。活動以「隔離年代」為題,展出人們在這大疫之年所拍下的新聞照片,完整回顧去年的重大事件。「在這個資訊片面化的時代,辦比賽更能有系統性地整理這些圖像。」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莊坤儒表示,這個展出不僅是為了向外宣傳新聞攝影的重要性,且也想傳達「新聞攝影並不只是配圖」的概念。他認為透過這樣的展出方式,使好的作品呈現在大眾眼前,更能成為投入相關領域的青年族群一個努力的目標,也鼓勵他們進行嘗試。 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以「隔離世代」作為主題,呈現疫情時代的「新日常」。 圖/黃亭茹攝「整體來說青年(近年)投件的數量並不多。」談及青年從事新聞攝影的現象,長期投入台灣新聞攝影協會工作的鍾宜杰表示,這並非青年族群不熱衷於新聞攝影,「更可能是青年不知道這個獎項或不知道新聞攝影是什麼。」他認為,絕佳的照片不會因為身份而有所不同,他提及去年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生的獲獎作品,以此鼓勵​​各式各樣的人們投件。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莊坤儒稱此次以三角錐狀的設計呈現年度最佳新聞作品集,為最重要的代表。 圖/黃亭茹攝今年擔任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的評審沈昭良平時在各大專院校教授攝影技術,他分析為何人們投入新聞攝影的意願不如以往,「這是大環境中新聞媒介的萎縮。」而對於如何強化新聞攝影工作的拉力,他認為,此次展出提供觀者來自新聞現場最即時的反饋,觀展青年若平時就有接觸攝影,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除了認識社會議題,更能重新反思攝影的影響力,提升其投入新聞攝影的意願。 此為網路影音新聞專題類第二名的《被偷走的人生 周子飛囚籠去來四十年》,於展區中特別設置的視聽室內放映。 圖/黃亭茹攝投稿本屆比賽、目前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王崴漢熱衷新聞攝影,「我喜歡用照片說故事,希望能透過影像紀錄不為人知、觸動人心的場面。」他相信,新聞攝影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打動讀者,促使更多讀者們關心社會議題。「身為攝影記者,希望拍攝的影像能夠吸引閱聽者去重視,閱讀其中報導的內容」,本屆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記者王漢順同樣認同新聞攝影的價值,他期望這次展出能讓人們反思影像的閱讀方式,進而建構自己對新聞真相的觀點。 
官田菱角節引人潮 攜手大學增地方農產價值
生活
影音
第1755期
官田菱角節引人潮 攜手大學增地方農產價值
2021-10-29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許如鎧、單師樵台南採訪報導】民眾排著長長的隊伍,為的就是品嚐美味的菱角美食。台南官田菱角節23日在官田體育公園登場,現場湧入大批人潮,為官田帶來熱鬧的氛圍。台南市官田區是菱角的主要產地,為了推廣在地農產,每年地方農會與公所皆會舉辦菱角節,今年更有官田菱角藝術祭的加入,讓民眾以不同角度認識當地的菱角產業。參與民眾林佳苗認為,將菱角納入美食可以與生活更加貼近,且今年加入多元的活動形式,更能讓民眾了解官田菱角的各種面向,「他結合地方的藝術祭下去做舉辦,可以讓我更認識菱角的生態。」菱角是官田當地重要的經濟來源,然而採收菱角須長時間泡在菱角田中,相當辛勞,因此多數年輕人不願踏入水中採菱。隨著農村人口老化和青年流失,缺工問題浮出水面,為官田菱角產業帶來衝擊。官田區農會西庄辦事處主任林明輝指出,菱角的產業比一般的農業產業更加辛勞,採收時需長時間蹲、爬於菱角田中,「所以說一般年輕人,都不喜歡從事這個菱角的產業。」雖然當地面臨青年流失的困境,然而幾所鄰近的大學進入社區,推動當地文化發展,試圖建立年輕族群對官田的社區認同。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等校便參與了菱角藝術祭活動,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USR計畫在藝術祭打造了「希望舞台」,讓台南市官田區官田國民中學的學生能共同參與舞台設計與搭建;而南藝大藝術史學系則藉著「藝術進鄉」計畫,在當地推出藝術展覽,推廣地方價值與文化。南藝大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許遠達解釋,藝術進鄉計劃是將藝術大學的力量帶入社區,為社區中的學生創造展示空間,讓他們對自己的家鄉產生認同,「我們今天讓他展出自己家裡或社區裡面的東西、物件,這樣的價值就在於讓他會有一個社區的認同。」在地農會與大學透過一系列活動讓民眾認識官田社區文化,更說明官田與菱角之間共生共存的緊密關係。對於民眾來說,菱角不再只是一個農產品,而是台南官田的代名詞。官田區農會總幹事林定億指出,官田的菱角產地面積占全國七成,是菱角的生產重鎮。而當地農會和公所更會輪流舉辦菱角節,讓官田菱角能成為名聞遐邇的農產品,「舉辦菱角節是為了將在地最新鮮、最好吃的菱角推廣出去,讓全國大眾都能夠知道。」菱角節的舉辦為官田在地注入活水,開闢傳統農業與文化的嶄新道路。大學青年團隊也承擔起社會責任,將地方文化結合藝術慶典,展現多元豐富的社區樣貌,更讓官田「烏金」再次閃耀。
研究解密釩酸鉍催化效果 創廢棄甘油經濟價值
新知
第1741期
研究解密釩酸鉍催化效果 創廢棄甘油經濟價值
2020-12-23
【記者陳卓希綜合報導】生質柴油雖屬環保可再生能源,然其產製過程仍會產生大量甘油廢棄物。有鑑於此,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邱政超,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副教授江佳穎團隊合作,發現光觸媒(註1)「釩酸鉍」可使甘油轉換成高經濟價值產物,並提出釩酸鉍催化反應的新觀點。此研究於5日刊登於國際期刊《應用催化B:環境》(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註1:光觸媒又稱光催化劑,可利用光能催化反應物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因作用媒介為自然光,所以具環保的優點。 光觸媒「釩酸鉍」可讓廢甘油轉換成高經濟價值產物,還可連帶產生乾淨能源氫氣,改善原本生質柴油問題。 圖/臺科大提供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為降低環境污染,各國皆積極開發可替代石化燃料的再生能源,其中氫氣與生質柴油被視為發展關鍵。團隊成員、臺科大化工系博士後研究員武長江表示,團隊將製造生質柴油時產生的大量甘油轉化為「二羥基丙酮」,其可作為化妝品、醫療用品中的多功能添加劑。他補充,轉換過程還可分解出乾淨能源氫氣,大幅提升生質柴油產業發展效益。團隊首度分析不同晶體結構的釩酸鉍作用於甘油氧化反應的差異,發現不同結構的釩酸鉍會使催化結果不同。邱政超說明,團隊在釩酸鉍晶面進行光電催化反應(註2),並透過量子力學計算,模擬不同晶面的釩酸鉍與甘油的作用情形,發現甘油傾向吸附於釩酸鉍的(010)晶面。他說:「大部分催化劑要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反應物需要跟催化劑有接觸。」而(010)面的釩酸鉍與甘油作用可達最佳轉化效率。註2:光電催化反應是利用光電極材料等方式加速光電化學反應的作用。 製造生質柴油的過程,會連帶產生大量甘油,因產量過多而成廢棄物,需以蒸餾設備進行回收。圖為示意圖。 圖/陳卓希攝「全球化學工業有九成的產品是由催化反應製成的。」江佳穎強調催化物的重要性。他提到,過去團隊曾與他校合作,使用「氧化銅」作為催化物,將甘油轉換成二羥基丙酮。但此次使用釩酸鉍,不僅成功轉換,過程中還能製造具替代能源潛力的氫氣。同時因釩酸鉍本身具有可吸光特性,更能減少反應過程所需的用電量,使製造成本降低。邱政超提出,甘油轉化成的二羥基丙酮,不僅對人體和環境無害,也提供生質柴油產業新的發展方向。「這個研究算是讓光觸媒的應用更有發展性。」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教授吳紀聖認為,目前光觸媒多用於淨化空氣和水質,可消除空氣中的異味和黴菌,也能替飲用水消毒,可見光觸媒應用廣泛。 團隊的研究能提供生質柴油業發展方向,讓原先的廢棄物成高經濟價值產物,希望找到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持續重視環境及資源永續利用的課題。圖為示意圖。 圖/陳卓希攝團隊研究不僅證實釩酸鉍具轉化甘油的功能,更發現催化活性最高的晶體結構,「最重要就是找出催化活性的不同。」邱政超談到,期待研究能成為催化劑發展的基礎,以便製造更多可再生的替代能源,緩解能源耗盡及環境污染的問題。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生活
第1739期
過剩農產成「蕉」點 料理賽創意增商業價值
2020-12-09
【記者駱芷萱高雄報導】展示台上擺放香蕉製成的瑪芬、千層蛋糕、蛋塔、布丁、提拉米蘇等甜點,精緻華麗的擺設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賞,陣陣果香味更是令人食指大動。5日,高雄市旗山區農會舉辦首屆香蕉創意料理競賽「我創意,我蕉傲!」,在香蕉的故鄉——旗山的公共體育場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希望透過競賽研發創新香蕉產品,進而改善香蕉產季過剩問題。 選手為評審們講解甜點的發想與理念,除了外形與味道之外,成品也須符合可以商品化的標準。 圖/駱芷萱攝參賽者們在桌上擺放香蕉葉、五彩繽紛的水果等擺飾點綴作品,再向評審解釋製作過程與理念。此次比賽除了強調參賽者的創意,也重視作品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販售,考驗參賽者的創新思維及開發新商品的本領。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隊伍「實踐DINO」將香蕉泥加入馬斯卡彭起司,製成香蕉提拉米蘇,再擺上香蕉切片畫龍點睛。隊員侯秉宏解釋道:「我們主張食材方便取得,製作方式也很簡單,非常適合量產。」他表示提拉米蘇符合大眾口味,可以裝在方便攜帶的塑膠盒裡販售,也可以精緻包裝後在百貨公司上市,商品化形式多樣。參賽者運用來自台灣各地的特色食材,製作特殊的創意料理。榮獲第一名、正修科技大學參賽隊伍「蕉點」展示作品「花蕉塔」,他們使用旗山香蕉、屏東巧克力,還加入野薑花做成餡料,從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成員簡致翔分享道:「小時候阿嬤家務農種植香蕉,旁邊的水溝長滿野薑花,就想試看將兩種不同元素做搭配。」他說明,塔類甜點方便食用,且他們的作品外貌簡單優雅,適合商品化,「沒有過度的裝飾,可以大量迅速出產。」 實踐大學學生隊伍將野薑花融入巧克力做為甜點的餡料,創意的搭配深得評審們喜愛,獲得比賽冠軍。 圖/駱芷萱攝現場參賽作品雖琳瑯滿目,評審葉宗奇卻批評選手們缺乏創意,料理方式較保守。但他特別表揚隊伍「可可果故事館」,隊伍成員以生命樹為理念,在餅乾屑中加入彰化縣北斗鎮農會出產的香菜粉,撒在香蕉瑪芬上,製作綠蔥蔥的「蕉香果樹」。隊伍成員、實踐大學香港僑生金亦敏表示,他們曾在香港飲料店品嚐加入香菜粉的牛奶,「磨成粉的香菜有焙茶的香氣,可以提升香蕉味道的層次。」葉宗奇認為隊伍將台灣的香菜粉融入甜點讓人眼前一亮,「餐飲業看到的香菜粉為西式的居多,中式的香菜粉非常稀有。」由於作品食材別具一格,同時可以推廣台灣在地特產,「可可果故事館」成功獲得第三名。 「蕉香果樹」以生命之樹為主題,運用北斗農會特產的香菜粉模擬大地,在放上外形像香蕉的堅果做裝飾。 圖/駱芷萱攝對於此次競賽主題「商品化」,活動主辦人郭秀勤說明道:「人家來旗山旅遊希望可以帶伴手禮回去,因此方便攜帶很重要。」然而此次比賽作品多數需冷藏,難以量化生產。為克服香蕉氧化後難以維持色相,葉宗奇則建議,選手可以把香蕉低溫烘乾成脆片,或製成餡料也是常見作法。他也提到,香蕉每個部位都可以使用,除了食品,還可以製成保養品、保健品。他期盼研發香蕉多元用途能提升商業價值,也進一步解決過剩問題。
「新」火相傳:延續母語價值 新住民語文課程的理想與現實
專題
第1729期
「新」火相傳:延續母語價值 新住民語文課程的理想與現實
焦點
2020-06-17
【專題記者阮珮慈、吳曼嘉、張佳琪、徐品蓁綜合報導】「同學我們再唱一次,唱到你的數字就要舉起來喔!Satu、Dua、Tiga...」北新國民小學的馬來語老師手拿數字教具,唱著輕快的歌曲,學生也聚精會神地聽著指示,合力「舉」出一首完整無誤的數字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108課綱)於去年8月正式上路,其中國小的語文領域,除了原有的本土語文外(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新增七國東南亞地區官方語言供學童選修。如今新住民語文課程開設即將屆滿一年,其成效為何?新二代可以順利學習「母語」嗎?東南亞移民比例高 新住民語首入國小必選修隨著全球化趨勢,東南亞各國與其他國家新住民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成員。根據教育部「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民國108年新二代國小學生數為9萬1388人,扣除使用中文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二代以父母一方為東南亞籍居多,比例高達91%,尤以越南、印尼籍人數位居前兩名。因此教育部依據108課綱開設新住民語文課程,希望建立新住民子女傳承家庭語言,以及文化多樣性的學習環境,也幫助孩童認識、接納多元文化,培養國際素養。每年5月下旬,學校會發放「語文選修意願調查表」,作為校方辦理下一學年度本土語言課程之參考。去年因應108課綱上路,語言類別從原本的閩、客、原住民族語,擴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印尼等七種東南亞語,提供國小新生選擇,一週開設一節課,國中生則可依興趣於彈性學習課程選修。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撰的新住民語文學習教材,去年已完成編輯七國語言,共126冊之教材。 圖/張佳琪攝除了紙本教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以下簡稱國教署)也委託國立中央大學及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以下簡稱資策會)製作新住民語文數位學習教材,目前已完成第一至八冊,內容包含七國教材的課文雙語配音、互動問答及歌曲吟唱等數位化內容,建置在國教署「新住民子女教育資訊網」平台的數位課程專區。新住民語文課程提供新二代學習母語的機會,而為避免教育資源落差,教育部將新住民語教師資源比照本土語言辦理,只要有一名小學生選修,學校便須開課,師資經費則由教育部補助。至於師資部分,目前採雙軌制,以教學支援人員(以下簡稱教支人員)為主,正式師資為輔。至於偏鄉小學不易招聘教師,教育部也與「小校聯盟」合作,提供雲端共學、線上學習等服務。新住民語學習路阻礙多 家長意識和應用環境成關鍵為使新住民子女能更融入台灣社會,雖學校開設東南亞語言選修課,部分新住民家長仍希望孩童選修客語、閩南語。在台生活的印尼新住民媽媽蓮雅如表示,自己通常使用中文與家人溝通,而不會使用母語,加上他的孩子未來沒有打算在印尼發展,因此認為不需要學習印尼語。南投縣新媳婦關懷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立法委員羅美玲舉例,客家莊的跨國婚姻家庭中,長輩會希望孩子選修客語,而家裡主要也是以客語溝通,一旦缺乏使用該語言的環境,新二代便不一定會學習新住民語。台越文化協會理事長蔣為文指出,在初期推廣新住民語時,有些長輩無法適應多元文化,導致新住民配偶及其子女沒有機會接觸新住民語。他表示從小學習兩種語言對孩子較沒有負擔,且能讓孩子在小時候就在雙語或三語的環境下成長,無須等到國中才修習第二外語,因此應以鼓勵的方式讓家中長輩接納外來文化。近年來,隨著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家中成員也逐漸以較為正面的角度看待新住民,但蔣為文表示仍有進步空間,還有賴政府營造接納多元文化的社會氣氛。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大會學生代表委員、同時也是新二代的劉千萍說:「在我童年的時候,家裡並沒有很鼓勵我接觸跟越南有關的事情,就連食物也是,所以整個大氛圍並沒有覺得學媽媽母國的話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小時候他只要發脾氣、情緒不好的時候,其他長輩也會開玩笑地認為是他吃太多越南菜的緣故,導致劉千萍排斥接觸跟越南有關的東西。直到大學時期一門通識課上所播放的紀錄片《失婚記》,劇情使他看見媽媽的影子,也讓劉千萍萌生學習越南語的念頭,並開始接觸新住民的議題,甚至以新住民身份主動競選課審會代表。倘若新二代順利獲得家長支持選修母語,劉千萍指出,「環境」是跨國婚姻家庭的孩子學習母語最大的阻礙,因為該語言通常不會是家庭常用的溝通工具。另一方面,家人對於「在家裡講外國話」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對於學習該語言必要性的判斷。北新國小新住民語指導教師林綺琴也補充,有些家長深怕孩童學習新住民語後,會耽誤英語的訓練。他鼓勵家長不妨將學習多元語言當作興趣的種子,讓孩子未來欲深化特定語言能力時,有更豐富的選擇。 學習新住民語需要生活化的情境,新北市新店區北新國民小學新住民語指導教師林綺琴認為,假如爸媽一方是新住民的話,老師會鼓勵學生在家裡盡量開口說,從最基本的吃飯、問候開始,將語言學習融入生活中。 圖/張佳琪攝邁向混齡教育 各校發展大不同除了環境和家庭因素外,新住民語文課程雖才實行一年,不少學校已經預見後續推動的問題。教育部針對教學分組模式並未有明確規定,各校可視情況進行混齡教學。已經推行新住民語課程多年的北新國小,一直以課後社團方式開設新住民語學習課程。新課綱上路後,林綺琴說:「教支老師一直在反應,完蛋了,我的教室二年級開始會加入一年級沒有上,等到二年級才來學的人,我要怎麼上?」北新國小每年會重新調查學童欲選修之語言類別,但學生不一定會在六年裡完整學習一種語言,不同學齡的兒童,學習能力也不一樣。面對不能增聘老師,也無法強制學生從一而終地學習某種語言的現況,北新國小目前還在琢磨未來課程的實行方式。同樣開設新住民語課程已有八年的東安國民小學則是依照「學習程度」進行混齡分班。東安國小校長、也是新住民語文課程綱要研修小組委員的黃木姻則表示,新住民語文課程勢必走向混齡教學,老師須因應班上不同年級的孩子,有「差異化教學」的能力。他建議透過分組合作式學習,或是給予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習效果。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副教授王大修舉例,過去他曾觀察到一位越南語老師實際進行混齡教學時,學生除了能學習語言,同時能直接應用於文化情境。因越南注重長幼輩分秩序,混齡教學便能讓學生實際應用敬語。 新住民語文教師以字卡輔助,增加孩童對語言的理解與課堂趣味性。 圖/徐品蓁攝站上教學第一線 教支人員聘任方式仍待議即便解決上述教育制度問題,教學品質也難以把關。由於具正式新住民語教學資格的人員不足,為了趕上各地方師資需求,新住民語文課程的師資初期規劃以教支人員為主。根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新住民語文教學支援人員培訓要點》,只要年滿20歲,並符合相關規定,即可報名參與培訓課程共36節,一節一小時。完成培訓課程,並經過教學演示評定合格者,便可取得教支人員資格,但其取得證書的過程卻屢遭質疑。蔣為文認為經過36小時的課程便可考取證書的規畫,其實不夠完善。他以在台教授外國人華語為例,在台灣若要正式教授外國人華語,必須先修習大學設立之華語教學學程,除了修習20個學分外,還要接受二至三年的實習,才可取得證書。蔣為文建議新住民語教學證書培訓辦法應比照辦理,若培訓課程不夠完整扎實,將造成教師程度參差不齊。社團法人台灣新移民協會創會長麥玉珍表示,不少已經拿到教支證書的姊妹在母國沒有語言教學背景,較無法掌握文法正確性和教學靈活度,導致許多新住民媽媽對現有的母語教學品質存疑,讓孩子選修母語的比例自然不高。他提出,教育部應擬定更嚴謹的教支人員篩選標準。 社團法人台灣新移民協會創會長麥玉珍期盼教育部未來能夠建立篩選教學支援人員之標準,以達到穩定的教學品質。 圖/張佳琪攝對於相關質疑,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原民特教組新住民子女及少數族群教育科科長陳碧玉回應,目前政府有相關配套措施,如在暑假期間開設職前教育研習,以及每班新住民語文課程配置一位由校內正式教師選出的教學指導教師,針對新住民語文教學教師提供諮詢輔導。另外,政府也持續開設進階班與回流教育班,希望加強教支人員在課程教學、班級經營與危機處理的能力。 目前全台共有2746名新住民語文教支人員,因教育部規定每所小學一週只能開設一節該語言課程,因此教支人員需在不同學校兼課,甚至擁有其他兼職工作,才能維持生活所需。黃木姻說:「教支人員收入真的太低,國小鐘點費每節320元,他如果要上15節,一個禮拜要東奔西跑15所學校,月收入甚至沒有2萬塊,是很可怕的事情。」教授越南語的教支人員洪金枝認為,每週老師來回奔波教學,不但辛苦也浪費時間,「在這樣的過程中耗費體力,也會影響到教支人員的教學意願,無法提供孩子良好的教學品質與師生互動。」針對前述狀況導致教支人員教學意願不高,陳碧玉也說明未來新住民語文課程將逐年級實施,政府也會督導縣市主動媒合教支人員與協調跨校排課,並完備跨校共聘作業,以增加教支人員的授課節數和穩定收入。學習不受限 遠距教學盼消弭城鄉教育資源落差為解決偏鄉小學新住民語師資不足問題,使全台各地的新住民學生皆能享有學習平權,由資策會教育研究所創建的「小校聯盟」,打破地域限制,發展遠距互動的教學模式。自106年9月起,國教署與資策會教研所合作,試行「新住民語文課程遠距教學計畫」,推動新住民語言的直播共學課程。108學年度全國有110校參與遠距教學,開設雲端班88班,共計303位學生修習。而資策會教研所從近兩年的觀察發現,當不斷有新學生加入課程時,學生程度、年齡不一,會造成老師在教學上的困難。資策會教研所助理規劃師陳奕華表示,若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將會需要增加班數與師資,會造成聘請實體師資的學校很大的負擔。陳奕華進一步補充,實體教學在聘請師資時,需處理教支人員的教師證、勞健保及共聘,程序複雜。若參與資策會建立的直播共學模式,由他們負責師資聘用,學校只需提供教學設備及學習環境即可,較能減輕校方負擔。透過科技學習的直播課程也曾遭外界懷疑無法帶來良好的學習效率和互動性,「遠距也可以做得非常活潑,手作東西也會有,比如老師會帶學生做越南斗笠、國花、泰國水燈。」陳奕華補充,只要事先與隨班助教準備好教材,教支人員以線上直播也能進行手作教學。資策會教研所創新學習中心副分析師蔡政穎也指出,根據107學年試行教育學生與教師的期末回饋問卷結果,多數學生喜歡此種學習方式,也有繼續修課的意願。他也分享,曾有老師提到,學生戴上耳機後,因外在因素影響力降低,在課堂中反而更專心,因此遠距帶來的學習樣態也是資策會教研所會繼續觀察的方向。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研究所創新學習中心副分析師蔡政穎說明,此次疫情帶來的影響也提升大眾對於遠距教學方式的接受度。 圖/阮珮慈攝「遠距跟實體應該是要相輔相成的。」蔡政穎說明,遠距僅是解決偏鄉聘師不易的一種方式,實體教學對老師與學生的班級經營仍十分重要。因此資策會教研所目前也會安排學生與老師見面互動的機會,如期末的實體成果會或圖文競賽等活動,希望能融合遠距與實體兩種教學方式,也期待未來各縣市可規劃直播共學的學習方式,不只由資策會教研所推行,以擴展各方教學資源。新住民語課程傳達文化價值 盼建多元友善社會曾有新住民孩子對麥玉珍提出疑問:「為什麼外國人的小孩叫做混血兒,我們叫做新二代?」當時是他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不過他鼓勵孩子以平常心面對,並為母親離鄉來台的勇氣感到驕傲。麥玉珍認為許多新二代家長對於東南亞近期經濟發展不夠理解,也不知道學習東南亞語可能帶來的經濟優勢。為解決新住民家長因為語言不同、資訊來源管道較少或是政策宣傳不足等問題,教育部也採取加強社會宣導的行動,如要求各校在家長日、入學通知上宣導新住民語課程,落實調查家長意願,也鼓勵家長讓子女修習新住民語言課程。自109學年度起,教育部更將課綱文宣翻譯成七國語言,與語文選修意願調查表一起發送,讓家長們都能充分了解政策。麥玉珍強調,新住民語文課程政策還需仰賴學校、家長和老師相互溝通才能有更多發展,唯有建立新住民對自身族群的認同,在台灣的他們才願意傳承自己的文化。 每周二是北新國民小學的「母語日」,除了語言教學,也會藉由安排活動讓孩子體驗該國文化。 圖/張佳琪攝新住民語文課程協助學生增加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的能力,並深化新二代自身的跨國文化成長背景優勢,提升競爭力。黃木姻認為,新住民語文課程不僅讓孩子學習語言、作為一項溝通工具,同時也能擴展他們的文化視野和國際觀,「他(學生)會發現每個國家都有它的特色,沒有誰落後、誰比較進步的問題。」他也提到,台灣人在選擇第二外語時會以國家區別語言的等級,但是語言從來沒有高低級之分。他期盼藉由新課綱的推動,改善台灣對東南亞長期的文化偏見,讓台灣成為一個包容尊重的多元社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