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加國大學生上街倡教育普及化 「全國行動日」抗高昂學費
國際
第1785期
加國大學生上街倡教育普及化 「全國行動日」抗高昂學費
2023-11-15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加拿大學生聯合會(Canadian Federation of Students, CFS)於8日在加拿大各省舉行全國行動日(National Day of Action)遊行。許多大學學生會走上街頭,倡議各省政府推行免費大學教育,使大學教育普及化,讓經濟因素不再是學習的阻礙。 學生手舉遊行標語「FIGHT THE FEES」與「FREE EDUCATION NOW」,希望能夠以走上街頭倡議來實施全民教育普及化的願景。 圖/Jether提供(Instagram: jeeetherrr)加拿大安大略省學生聯合會(Canadian Federation of Students-Ontario, CFS-O)婦女代表米特拉.雅庫比(Mitra Yakubi)在聲明中指出,大學生長期以來一直被政府拋在後面,而不斷增加的生活成本加劇了學生的困境,組織因此提倡大學免學費,「因為這是唯一能確保所有人獲得教育的途徑。」就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心理學系三年級的Jane(化名)贊同地說:「免費大學教育使學習變成所有人的權利,這對於想讀書的學生們是件好事。」 學生在遊行中向政府提出訴求,除了高額學費嚴重影響學生就讀意願外,上漲的生活成本也是影響學生就讀的因素之一。 圖/Jether提供(Instagram: jeeetherrr)「從1979年到2019年,政府補助大學的營運資金從原本的85%下降到46%。」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 YorkU)教育學院名譽教授保羅.阿克塞爾羅德(Paul Axelrod)提到,加拿大經歷經濟蕭條與新冠疫情後,各省政府減少對學校的補助。他解釋,大學被迫以提高學費的方式維持校園良好運作,缺少的資金由學生負擔。「這場全國性的學生抗爭活動凝聚學生的力量,能有效地克服目前加拿大高昂學費的困境。」參與活動的攝影師Jether(化名)說道,表達對遊行的支持。針對學費年年上漲,Jane表示,加拿大有許多學生傾向選擇專科學院就讀,而非學費較昂貴的綜合性大學,甚至許多人高中畢業後就進入職場。他補充,即使順利進入大學,也有學生因為就讀時無力負擔學費,被迫轉學至學院。 學費不斷攀升,加上住在學校周遭租屋處需付的龐大租金開支,使得許多大學生不得不在課業之外兼職多份工作。 圖/Jether提供(Instagram: jeeetherrr)阿克賽爾羅德表明,政府為避免高額學費引發學生抗議,因此限制學費的上漲幅度,但依舊可以觀察到學費每年穩定增加。Jane坦言:「我覺得學費對我而言是很沉重的負擔,因為我就讀的學校學費每年都在上漲。」他提及,身邊許多同學因不堪學費上漲,必須在課業之餘打工補貼學費。阿克賽爾羅德也提醒道:「如果無法保證政府將填補空缺的大學營運資金,即便大學免費,也不能增加一般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他認為學生須持續向政府施壓,使政府提供更強而有力的學生援助計畫,提高學生就讀大學的機會。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校園
第1757期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2021-11-17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及放狗社(以下簡稱兩社)於2日至4日舉辦系列活動,向學生宣導生理期為女性帶來的不便,並和學生代表合作,在11月5日的校務會議提案「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該案最終成功闖關,使中山大學成為國內首間採用月經友善措施的大專院校。 國立中山大學目前為唯一提案通過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的大專院校。 圖/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官方網站兩社擬於廁所提供免費衛生棉的提案動機,是希望學生在面臨「月經稅」及「月經貧窮」兩大困境時,仍能保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運作。「月經稅」並非實際稅目,而是指政府未將生理用品視為民生必需品,導致生理用品的稅率與一般商品相同,使業者將成本反映至商品售價上,加重消費者負擔。若有女性因經濟弱勢而無法負擔足量生理用品,將可能導致許多身心問題,此現象則被稱「月經貧窮」。在校園中,若學生買不起衛生棉,不僅容易造成陰道感染、子宮內膜感染等婦科疾病,更可能使其羞於前往學校,連帶損害受教權。註一:在台灣,由於女性生理用品尚未被列入《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八條的免徵項目,因此仍會被課徵5%的營業稅。「既然學校願意在廁所擺放衛生紙服務學生,為何不放置衛生棉幫助女性?」就讀於中山資訊管理研究所的放狗社成員何品萱表示,兩社之所以投入月經議題倡議,是源於她與朋友的聊天內容。而後,由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所主辦的演講活動中,也邀請了月經平權推動組織「小紅帽Little Red Hood」主講者,更加深兩社想推動提案的決心,「既然性平會都張貼了這個資訊,就代表學校認同我們訴求的機會很高。」何品萱這麼說。該提案原先只規劃在廁所新增衛生棉,但兩社認為,若要落實性別友善,必須從學生心中的價值觀改變起。因此,兩社在中山理學院福利社外發放免費生理用品、舉辦有獎徵答、書寫月經故事,並在粉絲團發布議題懶人包,嘗試讓學生了解月經對女性造成的負擔。放狗社表示,除了月經議題外,也希望學生能意識到校內女廁數量、廁所設備等公共空間設計仍有進步空間。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將標語貼在免費發放的衛生棉上,讓同學能了解他們的訴求。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在兩社的倡議下,「在廁所擺放免費衛生棉」的提案於校務會議中順利通過。對此,與會學生代表、中山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學生李郁家認為,此案的通過有助於落實性別平權,讓校園氛圍對女性更加友善。而參與連署的中山學務長楊靜利也指出,雖然她認為中山大學的月經貧窮現象並不嚴重,但月經議題在台灣鮮少被公開討論,提案至校務會議有助於將其「正常化」,獲得更多曝光機會。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鼓勵同學將自身與月事相關的故事寫在便條紙,貼在牆上與同學分享。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針對此提案,中山校方正在研擬具體施行方法,尚未發表正式回應。而楊靜利希望校內單位能互相串聯、合作,讓性別平權的觀念扎根中山。放狗社則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學校目前規劃擺放免費衛生棉的範圍只限女廁,希望未來能擴及無障礙及無性別廁所,營造真正的性別友善校園。 中山放狗社和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期待未來其他大專院校也能跟進國立中山大學的作法,打造性別友善校園。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
生理用品免費供應 蘇格蘭新法落實月經平權
國際
第1738期
生理用品免費供應 蘇格蘭新法落實月經平權
2020-12-02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沒有人應該因為流血而負債!」女孩們高舉斗大的紅字走上街頭。蘇格蘭議會11月24日以121票「無人反對」壓倒性通過《生理期用品免費供應蘇格蘭法》(The Period Products Free Provision Scotland Bill )。新年度開始,將於小學至大學等各級教育機構及公家機關免費供應數量充足的生理期用品,保障有需求者皆能取得,成為全球首例保障生理期用品需求的法案。 蘇格蘭立法保障有需求者免費取得生理期用品的權利,支持民眾與蘇格蘭工黨議員莫妮卡.藍儂合影。 圖/莫妮卡.藍儂辦公室提供西元2018年時,蘇格蘭政府便實施校園生理期用品供給政策,要求在各級學校的廁所提供免費生理期用品。關注月經貧窮問題的公益組織桑尼樹(Sanitree)成員、蘇格蘭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學生艾米.古德曼(Amy Goodman)描述,從那時起,在各教學大樓皆可以取得生理期用品,他強調:「不只在女廁,校園的公共場合也有管道能夠取得,因此跨性別族群也可以受益。」 公益組織桑尼樹成員自製倡議標語,希望透過網路力量提升大眾對此法案的關注。 圖/桑尼樹提供此次立法除了將受益群體由學生擴大至社會人士,對於各級校園的生理期用品供給也增加保障。法案中列舉三項實施要點,包括:政府應保障有需求者免費取得的權利、各級教育機構必須在廁所充分供給、政府有權要求公共場所免費提供。愛丁堡大學學生蔡昀珊表示,廣泛提供生理期用品讓女性能更加安心地應對預料之外的月經來潮,「如果月經突然來,或是忘記帶生理期用品,就可以很方便的取得。」愛丁堡大學學生露絲(Ruth)也提到,如此一來便不需要難為情地麻煩朋友協助購買或向同學借用。 關注月經貧窮問題的公益組織桑尼樹發起貼文行動,邀請成員發文慶祝蘇格蘭通過生理期用品需求法案。 圖/桑尼樹提供近年來,月經貧窮、月經羞恥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根據全球兒童權利非營利性組織英國計劃 (Plan International UK)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行動協助(ActionAid)2017年調查,在英國,48%的女孩(14至21歲)曾因月經感到羞恥;1/5的女性(40歲以下)在談論月經時感到不自在。古德曼認為,大眾應更加關注月經教育,各性別的人都需要了解月經相關知識,才能消弭談論月經的羞恥感,他說明:「月經貧窮其實與月經羞恥習習相關,大家不去談論他(月經貧窮),就會導致問題遲遲無法解決。」露絲深有同感地表示,月經教育有助增加不同性別之間的互相同理。「月經平權」行動致力於解決上述困境,愛丁堡大學學生劉方寧認為,女性須自行承擔生理期用品費用並不公平,他闡述:「保險套等生理用品在學校或各機構皆可以免費取得,那麼與生俱來的生理現象(月經)為什麼需要自行負擔?」另一方面,露絲也談到英國社會狀況,「我們很容易忽略高離婚率帶來的家庭構成殊異,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的照顧者可能不會注意到女孩對生理期用品的需求。」除此之外,蔡昀珊觀察到,大學生通常會離開原生家庭到外地求學,離開家庭的經濟支撐後,生理期用品更將成為收入不穩定的學生們的經濟負擔。 蘇格蘭工黨議員莫妮卡.藍儂(左二)不遺餘力推進法案,希望終止月經貧窮。  圖/莫妮卡.藍儂辦公室提供此法案由蘇格蘭工黨議員莫妮卡.藍儂(Monica Lennon)於2019年提出,旨在解決「月經貧窮」的社會問題。根據蘇格蘭議會文件,藍儂認為生理期用品作為生理必需品,能否無障礙的取得關乎人們的生活尊嚴,因此致力於促成法案通過。 
經期貧困成負擔 英生籲提供免費衛生用品
國際
第1671期
經期貧困成負擔 英生籲提供免費衛生用品
2017-12-27
【記者謝佩旻綜合報導】「永遠不要因妳的賀爾蒙感到羞愧!(Never be ashamed of your hormones!)」數百位身穿粉色衣物的民眾手舉貼滿衛生棉的標語,20日齊聚英國倫敦議會廣場,向首相梅伊(Theresa May)要求為女學生提供免費衛生用品。「解放月經(Free Periods)」粉紅遊行由18歲女學生阿米卡.喬治(Amika George)發起,期望大眾重視「經期貧困(period poverty)」,並消除性別偏見。 上千名民眾齊聚倫敦街頭參加「粉紅遊行」,為經期貧困現象發聲。圖/艾斯美拉達.維拉特提供根據英國國際計畫(Plan International UK)10月發布的研究,14至21歲的女性中,有1/10無法負擔衛生用品費用。而據《國際商業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報導,上千名女性因經濟因素必須在經期間請假,嚴重影響在校人際及學習。有些學生甚至缺乏正確衛生觀念,使用襪子、衛生紙等替代,造成陰部疾病。因此,喬治在4月發起解放月經,串聯超過8萬5000人,透過請願書要求政府為接受免費學校餐點的低收入戶女性提供衛生用品。他也指出,解決經期貧困須從教育著手,若學生能在青年時期學習月經相關知識,才能落實性別平等。參與遊行者、畢業於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艾斯美拉達.維拉特(Esmeralda Violet)表示,「很多議員不相信經期貧困是真正發生的現象,將貧困歸咎於人民,而不是失敗的制度。」他認為,貧富差距懸殊及大眾對月經的錯誤觀念,讓性別平等更難以達成。維拉特也表示,原以為只會有女性參與遊行,卻發現有許多男性民眾也到場為女權發聲,驚訝之餘也十分樂見此情形。 眾人手舉關於女性衛生用品的各式標語,期望能喚起政府及大眾的重視。圖/艾斯美拉達.維拉特提供另一位參與者史蒂芬妮.梅(Stephanie May)就讀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他提到,英國女性的衛生用品平均支出高達1500英鎊(約新台幣6萬元)。為此,他創辦「新月計畫(The Lunar Project)」,目前與約克大學社會政策與工作學系(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Work, The University of York)合作,在校內募集衛生用品,為約克地區的學校和社福機構免費提供衛生用品。「新月計畫」將募集到的衛生用品分送至約克地區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史蒂芬妮.梅艾斯提供為響應解放月經,各大學發起相關活動,例如亞伯泰丹地大學(  Abertay University)及巽德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皆為學生免費提供衛生用品。其中,亞大學生會本月於校內廁所擺放衛生棉條,同時設立明信片站供學生連署,表達對廢除女性衛生用品稅的支持。依據歐盟規定(European Union)規定,生活必需品為免稅項目之一,女性衛生用品卻被排除在外。目前英國衛生用品稅率仍為5%,但在輿論及政界人士的壓力下,政府已與歐盟協商,預計明年4月將其正式列為免稅。
免費上學 巴基斯坦「跨」越性別歧視
國際
第1660期
免費上學 巴基斯坦「跨」越性別歧視
2017-12-21
【記者柯宜妤綜合報導】巴基斯坦阿拉馬伊克巴爾開放大學(Allama Iqbal Open University)近日宣布提供跨性別者免費教育,申請人可以任選科系,從學士到博士學位,甚至職業及技藝培訓都不需支付費用。校方指出社會長期忽略甚至歧視跨性別者,導致他們在各方面資源匱乏,變得越來越弱勢。因此,學校期望透過提供免費課程打破惡性循環,讓跨性別者也能融入社會,或是改變現狀。跨性別者奈達・基蘭(Nida Kiran)就表示自己雖然順利從大學畢業,但取得學位的過程非常艱辛,「現在有這樣的機會,我會想繼續進修,充實自己以爭取跨性別族群的權益。」阿拉馬是世界第四大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亞洲第一所開放式大學,更是巴基斯坦國內最知名的大學,學生人數超過百萬。特別的是,學校由政府經營,提供身障人士與更生人免費教育,現在更擴大到跨性別者,藉由分配資源給弱勢族群落實實質平等。雖然是穆斯林為主的保守國家,但經過倡議團體的努力,巴基斯坦今年3月將跨性別者列入全國人口普查項目,6月起護照可登錄第三性別為「X」。不僅國家在戶政上認同,現在教育機構也開始重視,跨性別族群的權益在一年內大大躍進。巴基斯坦國內逐漸接納跨性別族群,也和其「海吉拉」(Hijra)文化有關。海吉拉意為「離開自己的族群」,起初指離開家庭,並在政商場合以女性打扮表演的男性。現在南亞的跨性別者便以海吉拉自稱,表示自己「拋棄本來的性別」,民眾也慢慢認知到這個族群其實存在已久,不必刻意排斥。巴基斯坦跨性別倡議團體「跨行動巴基斯坦」(Trans Action Pakistan)的成員瑪麗亞‧佐約(Mariya Joyo)認為,除了給予入學機會,學校仍須加強教育宣導,因為跨性別者在求學過程中幾乎都有被同儕或師長霸凌的經驗。佐約也建議學校更新性別相關措施,例如宿舍與廁所的設計勿再使用二分法。阿拉馬亦表示會考量跨性別者各方面的需求,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
實現零學費 英生遊行盼徵富人稅
國際
第1666期
實現零學費 英生遊行盼徵富人稅
2017-11-22
【記者謝佩旻綜合報導】「免費教育!向富人徵稅!」(Free education now, tax the rich)近千名學生高舉標語旗幟,在英國倫敦街頭要求政府改善現有教育政策,並實施免費教育。這場由全國反避稅運動組織(National Campaign Against Fees and Cuts, NCAFC)發起的遊行於15日展開,共有超過60所大學響應。 學生們在英國倫敦市中心抗議,爭取高等學校的免費教育與生活津貼補助。圖/瑪莉.芬奇提供NCAFC由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組成,抗議的主要訴求為廢除學費、恢復生活補助金,並結束全國大學的裁員浪潮。NCAFC成員馬克.克勞福德(Mark Crawford)認為必須由基層影響政府改變教育體系,「國家的教育處於危機之中,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平等的社會,財富不僅需要重新分配,而且要用於社會福利。」而反對黨、工黨領袖傑洛米.柯恩(Jeremy Corbyn)則在推特(Twitter)發布影片支持,「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從搖籃到墳墓的教育,而不會陷入背負債務的焦慮之中。」根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宣布設定高等教育學費上限,然而此舉只是為了減少學生反彈 。參與遊行的「社會主義學生」(Socialist Students)成員瑪莉.芬奇(Mary Finch)提到,西元2010年至今,學費上限已上調6250英鎊(約新台幣24萬1800元)。由於政府取消生活津貼補助,許多學生必須背負高額學貸。他說:「他們不得不從父母那裡拿錢或是工讀,卻仍生活在貧困中,這絕對是教育系統中需要改變的部分。」 高舉「教育即自由」標語的學生上街遊行,期望政府能改變現有教育政策。圖/瑪莉.芬奇提供此政策對留學生更是極大負擔,他們必須在母國貸款,回國後卻沒有能力償還。就讀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印度學生瑞蒂.文蘇(Riddu Visu SU)表示,「無論護照的顏色為何,教育都應該是免費的。」他認為提高學費上限將削弱國際學生至英國留學的意願。抗議的另一目標是向富人徵稅,由於金字塔頂端的企業與個人掌握大量財富,卻透過資助教育、公共服務等管道逃稅,每年平均未繳稅金高達34億英磅(約新台幣1344億元)。卡帕學院(CAPA College)學生喬治.史奎爾斯(George Squires)說:「教育是一種權利,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人人都應得到相同待遇。」而在抗爭結束後,NCAFC預計於29日串聯全國大學在校內繼續向政府施壓,並動員更多學生參與。 行動訴求之一為「向富人徵稅」,要求將財富重新分配,幫助經濟弱勢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圖/瑪莉.芬奇提供
醜蔬果化佳餚 宣導惜食理念
生活
第1643期
醜蔬果化佳餚 宣導惜食理念
2016-12-29
 【記者曾智怡新北報導】第二屆「耶誕惜食分享節」25日在新北市政府前廣場熱鬧登場,民眾大排長龍,只為品嚐現做的「醜蔬果」濃湯。除了「Disco Soup」濃湯發送,現場更有「友善惜食市集」等活動,讓民眾在過節氣氛中探討剩食議題,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心。Disco Soup源自一群荷蘭青年的活動,他們號召志工收集剩食,在街頭料理濃湯,搭配動感音樂,將佳餚分送給路人。此活動亦同,志工在現場洗切、烹煮蔬果,而食材來源都是醜蔬果。 「Disco Soup」是活動主軸,志工現場熬煮濃湯,而食材來源皆為醜蔬果。圖╱曾智怡攝「日常生活中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其實是被浪費掉的。」新北市政府農業局林務科科長黃嘉文表示,剩食包含即期品與醜蔬果,營養成分與正常品一樣,銷量卻極低,因此希望透過此活動倡導剩食觀念,尤其今年更增加互動攤位「食材保鮮術」,教導民眾冰箱管理原則,例如生熟食應「熱上生下」分區存放,避免生食血水滴到下方、污染熱食。擔任志工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學生王雅婷表示,身邊朋友多數聽過「剩食」這個名詞,但並不會有解決剩食問題的念頭,尤其剩食又屬冷議題,民眾關注度自然不多。此外,在超市購買食材時,王雅婷會選擇即期品,「但像我媽媽就會覺得,你怎麼會去選快要過期的。」她認為,大學生購買即期品是為剩食問題貢獻心力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應多加推廣。「大家都好像覺得廚餘可以給豬吃,但並不是所有的廚餘都會被回收。」拿著攝影機拍攝活動現場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生蘇紫雯正在收集以剩食為主題的紀錄片素材,她表示,食物除了在農產地被淘汰,不正確的消費觀念也是造成浪費的極大原因。新北市政府近年串連「惜食分享網」,旨在推廣醜蔬果,除了將農友外觀不討喜的蔬果媒合給餐廳,農業局也與傳統市場接洽,將醜蔬果供給弱勢團體,讓資源能充分被利用,更去中小學倡導營養午餐不浪費等觀念,培養孩子正確的「惜食」觀念。 志工細心地將濃湯遞給孩童,並叮嚀著「小心拿。」圖╱曾智怡攝 活動現場擺放許多外觀不佳的蔬果,提醒民眾勿浪費。圖╱曾智怡攝 市集販售許多「格外品」製品,讓不合市場規格的產品獲得重生。圖╱曾智怡攝 「耶誕惜食分享節」邀請音樂人演唱聖誕歌曲,為活動注入過節氣息。圖╱曾智怡攝
愛爾蘭萬生上街爭免費高教
國際
第1634期
愛爾蘭萬生上街爭免費高教
焦點
2016-10-26
【記者洪婉恬綜合報導】「我們現在要免費的教育!(Free education, now!)」愛爾蘭學生聯盟(Union of Students in Ireland, USI)號召全國上萬名大學生,於19日下午走上都柏林(Dublin)街頭,高舉旗幟與標語向政府喊話,爭取免費的高等教育。 大學生高舉布條,抵制將在他們畢業後造成至少2萬歐元債務的貸款制度。 圖/USI提供這場示威的導火線源自7月,由愛爾蘭政府委任專家小組制定的改革高教方案報告書(The Report of the Expert Group on Future Funding for Higher Education),當中「先上課後繳費」(Study now, pay later)的貸款制度,將使大學畢業生背負至少2萬歐元(約新台幣69萬6400元)的債務。USI副會長傑克・萊西(Jack Leahy)提到,資金短缺導致愛爾蘭高教質量及全球排名逐年下降,目前USI已收到超過1萬5000份要求政府投資高教的請願書,因為學生無法接受政府把負擔轉嫁到他們身上。不只大學生,家長及教育相關的工會團體也站出來聲援。USI會長安妮・霍伊(Annie Hoey)在現場大聲疾呼:「今天你可能是父母、學生或老師,因為都堅信著教育應該成為公共財,所以我們齊聚在此。」就讀戈爾韋梅奧理工學院(Galway-Ma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MIT)的奧菲・麥克瑪宏(Aoife McMahon)表示,因政府逐漸刪減對高等教育的投資,過去三年內學費就漲了1000歐元(約新台幣3萬4820元),調幅達50%。若實施貸款制度,將擴大貧富差距,助學津貼也會被取消。愛爾蘭教育技能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透過公關單位回應,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mmittee)已開始審查該報告書內的方案,將接納各方意見,力求取得廣泛共識。 示威遊行中,愛爾蘭大學生高舉的標語寫著:「教育是所有人共有的,而非獨厚富者。」 圖/USI提供 10月19日於愛爾蘭舉辦的全國大學生示威,規模高達上萬人。 圖/USI提供
無國界醫生「穿梭救援間」展 民眾化身醫生體驗最前線
藝文
第1624期
無國界醫生「穿梭救援間」展 民眾化身醫生體驗最前線
焦點
2016-05-05
【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的「穿梭救援間」亞洲巡迴展覽,首次來台展出,展期至8日。展覽以三個緊急救援任務為主題,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搭建三個帳篷,放置真實醫療用具及物資,仿造伊波拉疫區、戰場和營養不良三種情境,讓民眾有如無國界醫生的醫護人員,親身體驗無國界醫生的救援現場。 「穿梭救援間」展覽的帳篷中充滿專心聽導覽的觀眾。圖片/蘇奕菲攝。民眾在入場前可以使用展區機器拍攝大頭照,製作自己的救援工作證。展場內民眾安靜聆聽語音導覽,不同於一般的語音導覽,解說員模擬救援前線的情境,不時放出跑步聲及嬰兒哭聲等音效,並假裝聽眾是救援人員,藉由對話方式介紹救援現場的執行流程。 民眾再進入展場前,製作自己的救援工作證。圖片/蘇奕菲攝。伊波拉疫區的帳篷中,擺設著真實病毒保護衣及顯微鏡等設備。2014年時賴國受伊波拉病毒侵襲,共有近5千人死亡,無國界醫生邀請護理師趙卓邦分享當時救援經驗。趙卓邦向聽眾介紹帳篷診間,帳棚分為低危險區及隔離感染病人的高危險區,救援人員必須穿上從頭到尾緊密的防護衣,他們每次進入危險區時,都會圍起一圈並祈禱,「因為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得病。」 伊波拉帳棚旁擺設出真實的病毒防護衣。圖/蘇奕菲攝聖約翰大學國際商務系學生林佳麟表示,參展後她更了解無國界醫生最前線的實際救援情形。她說,伊波拉疫區的帳篷讓她感覺置身危險,並體會到救援人員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賭注的感覺。在戰爭現場的帳篷,則有圖表介紹將病患檢傷分流的程序,也擺設真實的手術用品,語音除了時時傳出槍響,甚至會突然發出「碰!」一聲的爆炸聲響。解說員陳述曾有病患兩手扶著頭部來到診間,因為脖子兩邊都被砍傷。也有救援人員目擊當地人開心揮舞一隻遭砍斷的手臂,藉以慶祝打仗勝利。 營養不良帳篷中,有嬰兒體重測量器及玩偶。圖片/蘇奕菲攝。對於想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大學生,台灣辦事處經理鄭巧鈺建議,必須先了解並尊重救援目的地的文化,以加強與病患的溝通。趙卓邦則表示,心理準備也很重要,「不要想像無國界醫生是英雄。我們是被動的」,救援人員並不會衝到爆炸現場救援,救援人員經常必須在防空洞中躲避砲彈攻擊,只能在雙方停火時才能外出,從事任何任務仍以自身安全為主,「我們自己安全才能救人。」無國界醫生台灣辦事處在4月初甫成立,目前規模仍較小,只有4位工作人員。鄭巧鈺指出,許多民眾誤以為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人員皆為醫生,但其實醫護人員只佔總體成員的58%,42%為工程師、水利專家、財務管理等非醫療救援人員。台灣辦事處未來預計舉辦更多展覽,希望讓台灣民眾更知道世界各地的人道危機事件。
德青年創辦免費難民學校 不需文件輕鬆復學
國際
第1604期
德青年創辦免費難民學校 不需文件輕鬆復學
2015-10-19
凱隆大學在16日正式開學,圖左為創辦人之一馬庫斯‧凱斯勒。   圖/截自凱隆大學粉絲頁【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西元2011年開始的敘利亞內戰造成大量難民逃難(註1),德國預計將收容近八萬難民。去年夏天,柏林有五位年輕人合作籌辦網路學校「凱隆大學」(Kiron University),預計於本月底開課。難民不需備妥繁瑣文件,只要能證明自己是難民就能入學,兩年後將能轉入正規大學就讀。校名凱隆(Kiron)取自希臘神話中,以幫助迫切需要者著稱的半人馬「喀戎」(Chiron)。凱隆大學創辦人之一歐戴‧阿‧哈米(Odai Al Hashmir)表示,失學的敘利亞難民缺乏語言能力、法律文件和資源,必須等待多年,才能獲得入學所需官方文件,很難在德國當地復學。團隊企業發展經理璜恩‧大衛‧曼德塔(Juan David Mendieta)表示,他們想幫助難民解決語言、財務及入學問題。凱隆大學的課程以英文為主,不會德文的難民也能上網聽課,學費全免並和正規學校簽約,以保障難民的入學名額。團隊設計出為期三年的線上課程,首年及第二年,學生可以選擇德文、英文或各種通識課程,也可以直接開始修習大學專業課程,包括商業、工程、建築、資科、跨文化研究等五個主修科目。凱隆大學標榜學生只要有電腦和網路就可以接受教育,無論身在何處。第三年,凱隆大學會把學生轉到合作的夥伴大學,如德國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 University)、德國倫法那呂訥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y of Lüneburg)和德國海爾布隆大學(Heilbronn University)等。夥伴大學會開放限定名額,學生將依照成績高低,選擇自己的志願。這些大學會承認凱隆開設的課程學分,學生可在新學校繼續上課,屆時才須繳交正式的入學文件及學費。凱隆大學課程使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ititue of Technology, MIT)、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 OX)等國際頂尖大學原本開設的線上課程,並運用「做筆記科技」加以微調,整合為專業學程。凱隆大學提供除了線上課程外,也有心理諮商和一對一教學等服務,德國圖書館亦將提供學生進出和借閱服務。 凱隆大學團隊。 圖/截自凱隆大學粉絲頁曼德塔表示企業為了說服捐助者,必須有一套商業模式,他說:「我們想提供免費的大學給難民,但是如果是免費的,我們要怎麼有收入?」他指出團隊花費近半年,向潛在投資者提出各種企業模式及收費方式規劃,最終決定利用類似台灣師範大學的學費全免方式,學生必須在畢業五年後給付薪資的5%給凱隆大學。凱隆大學創辦人之一文森‧岑馬(Vincent Zimmer)剛開始的抱負並非針對難民。他懷抱「高等教育革命」的概念,希望運用遠距教學等技術,創造出更適合個人的新型態網路大學,讓大眾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到高等教育。2014年夏天,在腓特烈·瑙曼基金會(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所舉辦的難民會議中,從事難民、移民相關工作的馬庫斯‧凱斯勒(Markus Kreßler)遇見岑馬,馬庫斯很欣賞岑馬的想法,並認為難民危機可能會加劇。經過一番討論,二人開始合作尋找線上課程並尋求願意合作的大學。岑馬也邀請好友曼德塔一起加入,建立團隊。許多人志願加入,目前已有行銷、資訊科技、設計及政治關係專員、人權顧問、專案經理等22位夥伴,整個團隊目前有70多位義工。團隊透過「Startnext」網站群眾募資,已經募得14萬6000歐元(約新台幣535萬元),足以支付1000個學生的費用,但已經有大約1萬5000人報名,大部分來自敘利亞。募得的資金將用來支付學生的學雜費、硬體和軟體設備、架設網路系統、行政支出以及其他費用。團隊希望未來也能以法文和阿拉伯文授課。註1:敘利亞戰亂造成民眾流離失所,聯合國難民署(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UNHCR)估計2011年有約8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土耳其、黎巴嫩、喬丹等周邊國家,至2015年則估計有300萬個難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