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戲台冷暖誰人知 失去觀眾後的酬神戲
專題
第1743期
戲台冷暖誰人知 失去觀眾後的酬神戲
焦點
2021-03-18
彰化縣溪州鄉,每年正月17日前後可見整排布袋戲棚演出,這些布袋戲都是信眾聘請來還願,或是祈願神明能協助達成自己的願望。 圖/邱海鳴攝【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三台畫押斑斕宮廷的戲棚,搭建在廟口前閃耀七色光彩,聲聲唸白中,人、仙、妖、獸爭豔鬥法。然而,戲偶眼中卻望不見觀眾,錄製的南、北管音樂盼不來掌聲喝采,手中的刀槍劍戟也似因劃不開夜色,無力地比劃著。「時代進步,大家都看電視、手機,哪有人要看布袋戲?」布袋戲團操偶師鍾育玲在六尺見方的後台獨自演出。布袋戲轟動大街的景象已不復見,曾需要七、八人分工才能演出,也因考量市場萎縮後的成本,錄音機取代樂隊,而操偶師人數不足,也讓本應在掌上大顯神通的戲偶,只能被隨意架在台上湊數。失去觀眾的野台戲,除了神明,沒人知道它曾經開場,又何時謝幕。 放置於後台繩索上的布袋戲偶,在沒有喧鬧與掌聲的環境下略顯孤寂。酬神戲的榮景不再,雖仍有劇團演出,但面對台下空蕩的光景,演出只剩象徵意義。 圖/邱海鳴攝<b>酬神方式增加 戲約少劇團受衝擊台灣的戲曲都跟宗教信仰有關,戲班演戲目的不為復興中華文化,是要酬謝神恩。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解釋,凡是神明誕辰和開宮紀念日等重大慶典,或是神明遶境、進香等重要宗教儀式,都會在廟裡做戲以示慎重,「所以我們一般來說,跟神明有關的,都稱為酬神戲。」台灣較常見的酬神戲班,分別為歌仔戲與布袋戲。而不論酬神戲種,演出正戲前都須以「扮仙戲」開場,扮仙分為三類:三仙戲、八仙戲及天官戲。戲台上,演員配戴鬍鬚、拄著拐杖演繹李鐵拐、呂洞賓等八仙,神明依序出場、相繼對拜,齊聚戲台後大開宴席,並向台下潑灑米酒、喜糖,詮釋神明賜福人類的過程。 歌仔戲演員的妝扮皆獨立完成。先用粉膏打底,再用粉餅按上厚厚底妝,勾勒黑色眼眶後,再畫上鮮明色彩的眼影,並抹上腮紅凸顯角色特徵,酬神前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 圖/邱海鳴攝廟方主動聘請酬神戲之外,信徒願望達成後,也會請戲班演戲還願、酬謝神恩。「從下午演到晚上謝謝神明保佑,也祈求全家身體健康。」90歲信徒莊朝宗分享,他每年都會請戲班慶祝佛祖生日。於坪林崑山慈瑤宮擔任住持的詹文璋認為,過去信徒比較尊敬神明,許願時承諾會以歌仔戲這類大戲酬謝,再窮都會想辦法請戲班演出,「現在信徒的心態是,我為什麼要花大錢請歌仔戲?放電影就好了,反正一樣是酬神。」今昔對比,信徒酬謝神明的心意依舊,但是還願方式隨時間改變。操偶師鍾育玲無奈道出,與過去相比,酬神戲演出數量大約少三成。隨時代改變,廟宇活動從群體逐漸轉為個人參與,民眾合力出錢聘戲的情況也減少。士林神農宮總幹事簡有慶解釋,人們酬神心態改變,現在多變為簡便地捐香油錢、拜牲禮,不再堅持請戲班。酬神選擇性變多、人們心態轉移的情況,讓戲班大受打擊。<b>台下無「人」 酬神戲淪為形式「戲都沒有人在看。」新乾坤布袋戲團的操偶師陳怡貞感嘆說道。從聲音喧鬧的布袋戲棚內向外看,棚前不見觀眾,只有焚燒金紙時的裊裊炊煙相伴。現年60歲的陳怡貞接下家業已40餘年,他回想剛入行時的盛況,對比如今雖多數廟宇和信徒仍會在慶典、還願時請戲班演出,劇團卻面臨觀眾流失的窘境。 布袋戲台突兀地搭在產業道路上,而台下卻空無一人,只剩操偶師獨自擺弄著布袋戲偶。 圖/邱海鳴攝身為宜蘭人的林茂賢有感而發:「我那時候沒有遊樂場、電腦和電視,很多孩子跟我一樣,就是在廟口長大。」而服務社區10餘年的新店頂城里里長王明藤感嘆,社區參與人數日益稀少,扮仙戲甚至不到10人觀賞,「大家甘願在家裡看電視,也不要出來看戲。」傳統戲曲市場萎縮,也是導致看戲觀眾減少的因素。文史工作者許泰英便表示,有些廟宇改為播放扮仙影片,以省成本且順應觀眾偏好,「或有的廟是下午請布袋戲,晚上放電影、辦卡拉ok晚會。」詹文璋豪邁地說:「反正酒喝下去,台上在演什麼沒有人知道啦!」「不能說沒有人在看,有神在看啦!」操偶師陳怡貞笑說。他讓掌上戲偶耍出一手好刀的同時,也不忘訴說對布袋戲的堅持。即使無人觀戲,「但戲該做足多久就該做多久。」他也提到,自家布袋戲團皆使用木製戲偶,做工細,一尊要價5、6萬,他更自信地說:「你看隔壁那台,再看我的,你說誰的好。」陳怡貞展露對自家布袋戲的驕傲。<b>廟埕減少 劇團演出空間受壓縮「宮廟不再像以前擔負起多重的社會功能了。」林茂賢說明,早期地區發展多以「廟」為軸心向外延伸,廟宇兼具地方信仰、商業中心功能,也是孩子的娛樂及教育場所。投身研究宮廟文化的簡有慶指出,現代社會轉型後,廟宇只有純宗教信仰的功能。觀察民俗活動已15年的許泰英,以台北市中山區的保儀大夫祭典為例,早期當地只是農村,居民以收繳丁口錢來集資,並由土地公廟、居民中心,或是一般住宅輪流供奉保儀大夫。然而在都市都市發展過後,居民對群落漸漸失去認同感,這項祭祀文化便難以維持,於今年停辦。 媽祖繞境是新北市八里區的一大盛事,居民會齊心協力準備參拜物品、遶境演出等事宜。此節慶可維繫居民感情、凝聚社區認同,可見宗廟文化對八里區具有多種面向的意義。 圖/邱海鳴攝林茂賢指出「都市化」為重要影響因素。歌仔戲和布袋戲等傳統藝術與廟宇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但都市地區寸土寸金,很多廟沒有廟埕(註1),酬神戲就會不見。」註1:廟埕為廟宇前的空地,提供居民舉辦法會、酬神或辦桌等活動。多數劇團對演出空間縮減有感,鳳舞奇觀布袋戲團副團長陳正雄說明,都市中的廟宇較少演戲酬神,「戲台來了,廟就沒位置站人。」他表示,搭建戲台會影響信徒參拜動線,酬神戲觀眾被迫移往路邊或對街等剩餘空間,導致民眾觀看意願降低。<b>削價競爭品質降 部分劇團力求創新陳正雄說明,傳統觀念中,以人主演的歌仔戲是大戲,是多數人酬神的選擇,一天費用高達5至7萬元,因此部分廟宇習慣聘請戲班數量更多、戲酬更低的布袋戲團。但日益增加的新劇團,瓜分諸多老劇團的演出機會,也導致布袋戲團生存的困境。團數增加、劇團接案門檻降低,導致酬勞跟著下滑。「布袋戲只要買了道具就可以去接戲。」陳正雄無奈地說,民國70、80年代的錄音布袋戲,單日戲酬約7000元;直至今日,酬勞僅剩5000元或更少,「現在物資都漲價,但戲班的酬勞卻下滑。」他感嘆地說。 布袋戲排場不再像以往聲勢浩大、受大眾歡迎,現在的演出人員配置,多為一台車上僅一位操偶師,他得負責控制燈光、播放音帶等繁複工作。 圖/邱海鳴攝在削價競爭的市場,諸多劇團轉向投入文化場域。「劇團太大就需要太多成本,沒有企業贊助就沒有辦法。」小飛霞歌劇團團長黃月霞說。陳正雄也提出相同看法,雖然政府在民國70年代開始補助劇團演出文化場,「但售票演出其實很難經營,在這個時代,可能也只養得活一、兩團。」多數劇團仍依附於廟會生存。而現在另有劇團品質不一的狀況,陳正雄以錄音布袋戲為例,「如果戲班覺得已經可以騙吃騙喝的話,那就可以接劇團演出。」諸多已經歷三、四代傳承的劇團,無法因應時代變化而結束傳統戲曲生涯。不過,仍有劇團期望跳脫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致力在演出中求新求變,以追上時代的變化。黃月霞表示,因應市場需求,劇團持續新編劇本,增加娛樂性質。他以日戲和夜戲為例,日戲著重扮仙、延續傳統形式,而夜戲則會穿插時下流行元素。 小飛霞歌劇團團長黃月霞指導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傳統戲曲的市場逐漸式微,仍有諸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延續傳承。 圖/邱海鳴攝黃月霞說明,當初著手寫劇本是因為戲曲皆大同小異,想與眾多劇團做出區隔。「不管什麼戲,只要能吸引觀眾就是好戲。」他認為,比起台下很多觀眾但中途走掉,還不如台下只有一個人但看到最後,這是現在所有經營傳統戲曲的劇團都該追求的目標。 小飛霞歌劇團致力發展廟口歌仔戲(俗稱野台戲),並新編歌仔戲劇本、結合現代元素,演出顛覆傳統型態,因而吸引到一批忠實觀眾。 圖/詹和臻攝<b>人口移入都市 居民認同感降低民國109年12月艋舺青山王遶境,沿途施放鞭炮、煙火,遭居民報案,批評噪音污染,引發社會討論: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價值如何維持平衡?林茂賢點出,民眾報案顯示對廟會文化不認同,「傳統社會就會認為這是我們村莊最熱鬧的一天。」許泰英則談到,城市高度發展後,人們不再被限於家鄉發展,對土地也難產生連結,早已遠離群落生活的人,自然難以理解廟會文化在連繫聚落情感上的傳統價值。 新北市八里區仍以宗教維繫居民感情,社區會連續多日、從早到晚進行廟會活動,可見宗廟文化在當今仍對部分社區具有重要意義。 圖/邱海鳴攝台中無極慈德宮主持人林金梅便提及,年輕世代對宗廟文化觀感偏負面,「現在年輕人對宮廟的印象,就是噪音呀、辦活動什麼的,太吵了,會引起團體械鬥,讓現在小孩子觀感不好。」自稱無神論者、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羅絜也認同此想法,他嫌棄地說:「我覺得廟會文化很俗,組成人員都是社會底層。」然而,並非所有年輕世代皆抱持負面想法,平時在木柵忠順廟擔任志工的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生高靖哲,也有感於廟會文化成為社會亂象,但他強調,仍有諸多團體致力於維持傳統文化與價值,「我還是願意相信廟會活動不可取代的存在意義,能夠帶給社會在心靈層面上一定的力量。」宗教信仰是安定社會的重要力量,長輩求神拜佛只為求得信心與希望,林茂賢以大甲媽祖遶境為例:「不是吃飽太閒,你看這些阿公阿嬤去走九天都是為了別人,為了丈夫、孩子,沒有人是為了減肥。」世代認知差異造成人們對宗廟文化看法不一,「我們廟旁邊有年輕人無所事事,廟有慶典就會檢舉噪音汙染,」台中烏日寶興宮會計張秋香有苦難言,至今仍連連接到投訴,「甚至連掃廁所的水不小心流過去都會被檢舉。」簡有慶提到,演出酬神戲的戲班也受波及,「早期可以演到很晚,但現在有噪音防治的問題,酬神戲九點前就結束了。」林金梅則表示,曾聘請布袋戲班來酬謝神恩,但被投訴噪音汙染後,便不再請戲班酬神,宗廟活動皆改以靜態為主。<b>酬神戲觀眾流逝 戲班入文化場尋傳承都市化也許沒有降低人們的虔誠心,卻打散聚落連結,也產生多元的娛樂方式。當卡啦OK、放電影、辦桌成為酬神新熱門,鮮明眼影、高亢鑼鼓聲與甩動的繽紛衣袖不再是大眾寵兒,不願放棄內涵的劇團勢必要尋出新戲路吸引觀眾,又或是走進劇院、展演廳,純粹追求藝術表現。而酬神戲市場也將隨時間流逝走向凋零,就如操偶師鍾育玲所說:「我們家的孩子不接我的工作,他們覺得沒落啊,等我們老了、不能動了,就沒人接了。」 縱使台下觀眾減少,傳統戲曲演出者仍然敬業演出,如小飛霞歌劇團團長黃月霞所說,只要民間信仰還存在,酬神戲就還有生存空間。 圖/邱海鳴攝&nbsp;&nbsp;
【大學人】融反叛元素 王凱生自創「搖滾布袋戲」
藝文
第1741期
【大學人】融反叛元素 王凱生自創「搖滾布袋戲」
焦點
2020-12-23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舞台上,燈光落在彈著電吉他的男人身上,他說書、操偶,分飾多角以閩南語說故事,賦予手中的布袋戲偶生命。這是嘉義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王凱生,他身後不是傳統的北管、南管樂隊,是熱血沸騰的搖滾樂團。<b>搖滾入布袋戲 <b>成為<b>義興閣專屬標籤 《諸羅英雄傳—羅安救萬民》是義興閣第一個推出的原創布袋戲搖滾音樂劇,在西元2015年獲得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的最佳配樂音效獎。 圖/王凱生提供搖滾音樂為傳統布袋戲演出劃下句點,觀眾就如身處演唱會熱烈歡呼。義興閣掌中劇團在西元2015年「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首次對外發表獨家的「布袋戲搖滾音樂劇」,並拿下最佳配樂音效獎。當家主演王凱生將搖滾樂融入布袋戲,首度演出獲得不同凡響的回應,「謝幕的時候,我就知道中了。」他回憶,雖當時尚未公布獎項,但從觀眾的回應便獲知自己的嘗試是對的,從此確立義興閣的發展方向。台灣布袋戲盛行時期約在1950年代,當時金光戲因與時俱進的特質(註)加上天馬行空的劇情,深受觀眾喜愛,義興閣也以獨家金光戲《萬教風波仇—阿拉仔原始人連續集》轟動當地。金光戲式微後,劇團依靠參演酬神儀式的廟口民戲維生,隨著經費減少,演出品質受到影響。註:金光戲的劇情會融入當時台灣時代背景,同時也是民眾獲取知識的管道。布袋戲演出分成前、後場,主演原在前場邊操偶邊唸口白,後改以錄音播放。除此之外,王凱生感慨,布袋戲後場樂團演奏的樂曲,多未經授權。有鑑於此,他開始為自家的戲劇製作音樂再加入搖滾元素。除了堅持演唱自創的歌曲,他自學唸口白,「所有角色的聲音都是我,我唱、我演、我彈(吉他)。」除了掌握傳統戲曲講究的「氣口」(khuì-kháu),王凱生結合以上特質,使他更擁有自己的表演特色。 <b>接管家族劇團 王凱生融搖滾元素破布袋戲<b>困境「不是沒有人做過拿來用就是特色,也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練。」目前就讀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的王凱生成長於戲班家族,自幼便開始接觸布袋戲。王凱生父親、義興閣第三代團長王勇憲回憶,王凱生在幼稚園時期,便會到放置佈景、道具的樓層,自行搭臺子、放錄音機玩耍。「從小布袋戲就是我的玩具、家常、專長、興趣。」王凱生說著自身對布袋戲的熱衷。高中時期,雖不時會參與家中布袋戲的演出,但處於叛逆階段的王凱生開始接觸反叛的搖滾文化。他後來沈浸於搖滾音樂,開始自學吉他、與同學組樂團,時間皆被練樂器、寫歌等行程填滿。而當他看到布袋戲文化沒落,觀眾群流失,讓他對布袋戲的未來感到灰心。 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接班人王凱生自學音樂,堅持自己創作每部作品的音樂,避免音樂版權爭議,同時也幫其他劇團製作屬於他們的音樂。 圖/王凱生提供就在家族視布袋戲為黃昏產業,也不期望王凱生回來接下劇團時,他卻執意接手,「布袋戲沒有離開過我心裡,我也沒有離開過它。」大學期間,雖繼續音樂創作之路,但他也逐漸將所有心力投注在家族的劇團。他認為,沒有所謂接手劇團的時機點,也不是在特別的契機下所做的決定。接下劇團重擔的王凱生不斷尋找布袋戲的出口,「布袋戲不是有一個特定的樣子才叫布袋戲,我覺得它有很多無限發展的可能。」他開始大膽嘗試將自己所學的搖滾音樂加入傳統的布袋戲。兩者矛盾的元素,對王凱生來說卻是非常自然的融合,他闡述,布袋戲的技藝從小就已存在身體裡,而當成長過程修習的搖滾音樂,相互交融,內化成他獨創的「布袋戲搖滾音樂劇」。此創新之舉卻也被外界以「傳統」之名批評,王凱生回應,不應用傳統、創新二分法切割,他說:「過去的創新,保存下來變成傳統,那說不定我們現在做的東西,未來保存下來也變成未來的傳統。」他提到,他創作前會構思作品最後呈現的樣貌,再依據所需的元素注入相關內容,而不是為追求創新而創作。與時俱進 王凱生融入現代劇場經營模式為順應時代,王凱生改變義興閣在廟口「野台戲」的表演形式,轉入劇場演出,他強調,現在劇團注重創作,並持續推出原創的「年度製作」,藉以復興布袋戲的藝術價值。10年前,王凱生已開始主導義興閣的演出,他引進劇場的運作方式。因過去主演一般兼任團長、行政等工作,劇團以主演為核心,但是王凱生為了永續經營劇團,開始學習專業分工,設立製作人、藝術總監等職位,「這是必經過程,傳統劇團要存活下來,必須要有正規化的流程。」他補充,沒有系統化經營劇團,布袋戲將僅能停留在廟口。以往劇團經營模式單純,但是改為專業分工管理後,團員一時無法轉變模式。作品新穎的呈現方式,也使接受傳統訓練的演出者,無法適應角色的詮釋方式。王凱生無奈表示,當初僅是抱著喜歡布袋戲、搖滾樂的心情踏上這條路,殊不知執行時困難接踵而來。義興閣的創作夥伴、劇作家鍾欣怡卻肯定王凱生在劇團的努力,鍾欣怡說:「無論是創作形式或者演出作品本身,都更加精緻、嚴謹和自我要求的藝術高度,也有戲曲跨界實驗性的嘗試與突破。」 當家主演王凱生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自己,他認為應該要積極學習,並且多接觸不同領域的人,抱持開放心胸。 圖/王凱生提供<b>布袋戲技藝無體制化教學 年輕藝師難培育「目前我這個年紀,真正有在線上演出的,全台灣下來十幾個。」王凱生說道。布袋戲門派相爭的日子已成歷史,目前若演出人手不足,各劇團便會互調人力支援。這也展示布袋戲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而王凱生認為培養年輕藝師的困難為關鍵因素。 目前台灣的青年藝師為數不多,劇團的營運狀況難培養人才外,新血也不再投入傳統戲曲,所以目前在線上演出的演師、操偶師,大部分都是各劇團間相互支援。 圖/王凱生提供王凱生提到,布袋戲的技藝培訓一般仰賴家族傳承及師徒制,他說:「以前我是跟著家裡的人在演,我們不會說,來,我教你腳步、身段怎麼走。」過去布袋戲演出場次多,因此學徒跟在師傅身邊便能從演出自行觀察、揣摩。隨著場次日益稀少,環境變遷使年輕藝師無更多場域學習。相較其餘傳統戲曲,現今並無大專院校設立以布袋戲為專業的相關學系,無系統教學導致人才培養斷層。王凱生有感於此窘境,投入教學領域,開始家教、開設工作坊,讓更多人接觸這項技藝,「不管什麼樣的方式,我覺得只要讓更多人喜歡布袋戲,那就都好。」 目前沒有大專院校設立布袋戲相關學系,無系統化教學,也是傳承布袋戲的難處之一。 圖/王凱生提供
台戲師生聯演 傳承歌仔經典
藝文
第1665期
台戲師生聯演 傳承歌仔經典
2017-11-15
【記者王若穎台北報導】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於11日至12日推出師生聯演《梨園秋實》。精選來自傳統武戲、《吳漢殺妻》、《白蛇傳》、《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五段經典戲目。壓軸劇則發想自民間俚諺<三人五目>,跳脫傳統形式,獲觀眾一致好評。「保佑婆婆壽而康,祝願夫君如意吉祥。」大四學生林若珍飾演《吳漢殺妻》的王蘭英,清歌向天祈願。此劇敘述吳漢為報岳父王莽殺父之仇,欲殺妻子王蘭英。然吳漢見妻子為婆婆祝禱上蒼,於心不忍,陷入忠孝難兩全的境地。王蘭英知情後選擇自刎而亡。林若珍說,剛開始拿捏不到角色個性,也沒有參考對象,「是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很模糊、很沒有方向。」透過老師持續的引導,不斷揣摩跟嘗試,才得以詮釋出王蘭英的成熟穩重。吳漢欲報岳父王莽的殺父之仇。然而不忍殺妻子王蘭英,陷入忠孝難兩全的境地。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赤壁論文>為劇中少見的花臉戲,由老師呂瓊珷編導並飾演曹操。曹操在傳統戲曲中雖為丑角,但呂瓊珷運用魁武的體型與渾厚的嗓音,展現角色不容小覷的雄才抱負。而戲中弄臣蔣幹滑稽的動作和對白,與高傲的曹操形成鮮明對比,為戲劇添加許多笑料。觀眾、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學生溫鵬皓說,自己最喜歡<赤壁論文>,因為專業的歌仔戲做功對他而言比較難懂,但<赤壁論文>運用到的詩詞較通俗有趣。飾演蔣幹的大二學生呂亦修說:「覺得笑聲比起掌聲更能夠鼓勵我,所以我很喜歡丑行。」但呂亦修說,在演戲上笑聲也是最難的,「我一開始都是豪放地笑,但老師希望節奏更明快、尖銳,有點像彈皮球地笑。」他琢磨許久才改變原本的習慣。呂亦修提到自己並非科班出身,因為家裡是戲班,從小耳濡目染聽戲,所以歌仔戲於他意義非凡,「歌仔戲的基因彷彿融進我的身體裡」。 <赤壁論文>中弄臣蔣幹滑稽的動作和對白,與高傲的曹操形成鮮明對比為戲劇添加許多笑料。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在《白蛇傳》中,令觀眾眼睛為之一亮的角色小青,在<斷橋>中展現華麗身段與刀法,為演出增添不少精彩。飾演小青的學生林京瑋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嘗試武戲演出,練習的過程中常常不小心打傷其他角色,所以表演的壓力很大。但他說演出後,幸好老師跟觀眾的評價不錯,讓他鬆了一口氣。觀眾、歌仔戲學系學生陸芷姍表示<斷橋>的演員感情很豐富,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飾演小青的學生林京瑋第一次嘗試武戲,在劇中展現華麗身段與刀法,為演出增添不少精彩。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壓軸劇<三人五目>發想自閩南語俗諺「三人共五目,日後無長短腳話。」敘述一位媒婆撮合跛腳青年與單眼失明女子的故事。此劇由台戲老師群改編、導演,甚至反串角色演出,並在台詞中結合現代流行語,使舞台語言敘事活潑、逗趣。老師趙振華說,時隔二十多年的師生聯演具有傳承的意義,對學生而言是光榮,也是鼓勵跟磨練。 睽違二十幾年的師生聯演具有傳承的意義,讓後輩加以學習並延續歌仔戲文化。 圖/歌仔戲學系提供
靈活運轉 台戲流星球甩出特優
體育
第1641期
靈活運轉 台戲流星球甩出特優
2016-12-14
【記者邱品懿台南報導】 「105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流星球項目11日展開,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學生結合特技的精彩表現獲得全場注目。除了參賽累積經歷,他們也透過街頭表演增加舞台經驗。 「105 學年度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競賽」流星球項目,11日於國立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展開,唯一一組大專選手來自台灣戲曲學院。圖/邱品懿攝台戲以小武術方式呈現流星球表演。其中一大亮點為舒建宏一腳站上王鼎超膝蓋、另一腳跨在他肩上,兩人同時單手旋轉流星球。另一亮點則是蕭似綿分別跨站到王鼎超和鄭奇宇肩上,像是揮動翅膀般兩手耍動流星球,堆疊出不同的層次感。六位選手比賽中一直維持輕鬆愉悅表情,也在大專混合組團體賽拿到特優。 台灣戲曲學院學生將流星球雜技融合平時在學校學習的特技,帶來精彩的演出。圖/邱品懿攝賽程除了團體賽外也有個人賽和競速賽。王鼎超原本希望在個人賽中展現優美風格,然而當天身體狀況不佳,沒有呈現出期望效果。對此王鼎超表示,大家只是來享受比賽,不會太在意成績。而競速賽內容需做出指定動作「立五花左右騗馬」,並計算一分鐘內達成次數。立五花為在胸前雙手轉動流星球;左右騗馬則是一邊轉動流星球一邊繞過左腳和右腳。大專組唯一參賽者蕭似綿在此項目中,雖不小心將流星球甩出,仍以總次數29次拿到優等。&nbsp; 台灣戲曲學院王鼎超希望打破過去野性的風格,改走優美路線。圖/邱品懿攝流星球是在繩子兩端各繫一顆球,表演者運用轉、拋、甩、繞等動作組合變化。原先僅有水流星和火流星項目,為了便於練習並能在更多地方展示,而衍生出一般的流星球。火流星較常見是在繩子兩端綁上裝著碳的小鐵籠,點燃木炭舞動便能展示出流星一般的效果;水流星則是在繩子兩端繫上碗,並在碗中盛水,表演者舞動繩子時不得讓水溢出。 台灣戲曲學院蕭似綿選手在這次流星球項目中報名了團體、個人、競速三項比賽。圖/邱品懿攝另外表演者必須學習如何在舞台上吸引觀眾、與觀眾互動,台戲選手為了增強舞台歷練常做快閃表演,對於街頭演出已經不陌生。當日賽後,他們甚至意猶未盡、臨時起意到台南火車站秀才藝。然而當天民眾都站得遠遠的看表演,結束後自由捐贈時間也是在第一位民眾投錢後,大家才紛紛向前捐款。身為台南人的鄭奇宇補充到,可能是台南較少有街頭藝人活動,因此民眾與表演者互動也較彆扭。 到街頭上表演是台灣戲曲學院學生累積表演經驗,並提升自我舞台魅力的方法。圖/邱品懿攝
特技對決京劇 台戲生各顯千秋
藝文
第1641期
特技對決京劇 台戲生各顯千秋
2016-12-14
【記者陳亭蓉台北報導】國立台灣戲曲學院9日舉辦「華菁計畫」菁英決賽。從初複賽脫穎而出的兩位菁英各自組隊,歷經六個月的培訓與練習,在此成果展上競爭。最後分別由台戲京劇學系學生王佩宣奪得菁英首獎,台戲民俗技藝學系學生李軍帶領的特技團隊則獲得團隊首獎。李軍為首的民藝系學生特技表演《What Kind of Man Are You?》分別從各成員的生命延伸故事。開場時燈光微弱亮起,表演者一個接著一個跳舞獨秀,呈現不同的身體流線,代表每個人獨特的自我。而後表演者在台上一字排開,跳起發想自內心恐懼的動作,當有兩人同時啟動時,全體即一同到前台組成「疊羅漢」。散開後,場上一個女生說:「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些都不是安排好的。」另一個男生又說:「這些都是安排好的,我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呈現此表演雖然看似有演出腳本,卻又沒有一定的形式,李軍表示:「不知道誰會跟自己同時啟動,所以也有了一種驚喜。」 民俗技藝學系學生演出的《What Kind of Man Are You?》中,當兩個角色同時做動作時,全部的角色即到前臺表演「疊羅漢」的特技。圖/陳亭蓉攝李軍透露,這樣任演員自由發揮的表演模式,出自英國導演帝莫西・蘭凱維奇(Timothy Lenkiewicz)的指導,新穎的引導手法讓他們頗不熟悉。導演曾要他們寫下最害怕的事物,過程中不能停筆,最後圈出最深刻的字詞,並將之融入表演中。跳脫以往制式指定動作,展現最真實的自己。李軍表示,未來期望不是無意識地做技巧,而是將意義與人性融入表演,「即使不美,但那一刻的你會是動人的。」王佩宣帶領的京劇系學生則演出經典劇作《白門樓》。「我死後漢室中英雄還有誰?」飾演呂布的王佩宣聲嘶力竭唱出悲痛激昂的情緒。堂堂諸侯淪落至階下囚,被曹操下令斬首,又受到心愛妃子貂蟬的背叛,哀痛欲絕的神情與唱腔流露角色真實情感。「我們秉持遵循傳統的精神,將當中的角色詮釋到位。」王佩宣表示,選擇《白門樓》當作比賽劇目,即因它屬經典好戲,表現唱功的機會多,情緒張力也大,挑戰性相對其它劇目高。 1 京劇學系學生演出的《白門樓》中,呂布被曹操擒去做階下囚,不如以往威風。圖/陳亭蓉攝 京劇系學生演出的《白門樓》中,呂布被斬首前,哀痛欲絕唱道:「我死後漢室英雄還有誰?」圖/陳亭蓉攝評審、台戲藝文中心主任、助理教授楊雲玉表示,李軍團隊因所有表演者都相當融入角色,各自演繹不同生命故事,情緒流轉順暢卻又高潮迭起,獲得團隊首獎。王佩宣則因角色情緒鮮明、唱腔與之前相比更為精進,奪得菁英首獎。
金鼓喧天 吳宜蓁渾厚唱腔繹林沖
藝文
第1597期
金鼓喧天 吳宜蓁渾厚唱腔繹林沖
2015-05-14
歌仔戲學系學生吳宜蓁上演〈風雪山神廟〉,描述禁軍教頭林沖遭人陷害導致家破人亡。  圖/盧俐妤攝 【記者盧俐妤、李利貞台北報導】「問蒼天,何日苦盡化為甘?」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系舉辦「金鼓喧天-歌仔戲學系金獎大賽」,決賽6日於大稻埕戲苑熱鬧開鑼,學生吳宜蓁威風凜凜地揮動長槍,以渾厚唱腔演繹〈風雪山神廟〉,一舉奪得大專組冠軍。 吳宜蓁穿著黑色衣物,頭戴紅色流蘇及藍色刺繡點綴的盤狀「林沖帽」,以暗色系服裝呈現林沖的落魄滄桑。〈風雪山神廟〉取材自《水滸傳》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一章,敘述林沖遭貶、負責看守草料場,不料奸臣陸謙率人縱火,林沖憤怒難耐,在山神廟殺害陸謙。 吳宜蓁扛著長槍、拉扯披風,在台上邁開大步,演出林沖威嚴的形象,她時而哀傷緩慢地唱出冤屈,時而憤恨地訴說對奸臣的怨恨並誓言報復。吳宜蓁表示,為了表現情緒轉折,她深入了解林沖的故事,並以表情和歌聲的起伏彰顯情緒。在台上,吳宜蓁鏗鏘有力地唱道:「今朝你惡果自承擔!」展現復仇的急切,隨後怒目瞪視前方、用力將刀往下刺,殺害陸謙,演出林沖怒髮衝冠的模樣。此外,吳宜蓁也提到,自己每天練習兩小時以上,以加強基本功克服體力不佳,造成唱戲中氣不足的問題。 亞軍黃晨喻搬演〈周瑜歸天〉一幕,高繫及腰的馬尾,她拿起寶劍在台上揮舞,並單腳站立、張開雙手與懸空的右腳平行,面目猙獰地說:「既生瑜,何生亮?」隨即翻滾一圈、單腳跪地,馬尾隨著逐漸增快的響板聲不停甩動。最後雙手緊按胸口,身體慢慢向後下腰,倒在地上。演出周瑜的計謀三番兩次遭孔明拆穿,氣急攻心而死。 黃晨喻說,以往多嘗試女性角色,這次為扮演剛烈的周瑜,在網路上參考許多表演影片以揣摩角色神情。她表示,或許因年紀未到、社會歷練不夠深,難體會角色「走到山窮水盡」的心境,但未來仍想挑戰不同性格的人物,增廣戲路。 此次評分標準以唱念、身段為主,舞台儀態為輔。以往歌仔戲演出多由老師指定角色,此次比賽提供機會,讓學生自選段子發揮。評審唐美雲表示,學生扮演未嘗試過的角色,結果大放異彩,讓前輩看得非常驚喜。她也期望透過比賽推廣歌仔戲文化,盼年輕學子能傳承傳統技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