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生活
第1802期
成大移動圖書館走進偏鄉 結合民俗技藝與閱讀教育
2024-12-06
【記者周依恩報導】豔陽下,一個個扯鈴隨著流行歌曲激昂的旋律騰躍而起,劃破天際。被小學生們熾熱眼神注視著的,是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Book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以下稱「成大Book一市」)「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11月30日在高雄市內門區溝坪國民小學所帶來的扯鈴表演。本次活動由成大不同系所學生共同設計,他們與行動書車一同抵達偏鄉小學,由主題書籍發想教案,結合扯鈴體驗活動,為當地小學注入創新活潑的能量。 「七慣成習,藝起竹夢」活動以《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以下稱《與成功有約》)一書為主題發想,將書中提出的七個日常習慣及思維,結合內門區在地的竹子產業,設計成故事、摺紙、繪畫等互動關卡,讓小孩體會七種成功習慣的意義。「把成功的七大好習慣教給小朋友,背後目的是希望能把『知識前移』。」成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學生張瑋芝說道,他認為大人們可以隨著年紀增長逐漸體會到與人互助、建立好習慣的道理,但若小朋友有機會提早接觸到這些概念,也許能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成大Book一市」是成大圖書館開設的課程,教師陣容來自成大五大學院,帶領學生隨著行動書車進入南部各地區小學服務。學生根據各組選定的主題發想教案,再將相關的課外圖書資源帶到偏鄉,鼓勵小學生培養閱讀的習慣。「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組的帶隊老師成大藝術研究所副教授馬薇茜強調與在地連結的重要性,「希望小朋友能夠知道自己故鄉有哪些資源。」他說道。他指出,扯鈴過去稱為「空竹」,作為傳統的童玩,是值得發展的民俗技藝,因此將內門地區豐富的竹子產業資源與扯鈴技藝連結,希望將扯鈴教學融入活動中,刺激大學生和小學生思考在地創生的可能性。 「設計教案時,會看到不同系所的同學面對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負責該課程的成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長羅靜純說道,他認為,這堂課因為結合跨領域專業而有很多元的創意呈現。「我沒有想過會因為通識課程學到規劃活動所需要的系統化架構。」張瑋芝分享道,他因為與商管專業的同學合作,在設計活動、撰寫企劃書的過程中,從同學身上觀摩到如何包裝及行銷活動,也在領導及團隊溝通的方法上獲得很多啟發。成大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江守恆回想過去整學期的課程,與同學及老師的溝通過程如同在執行一個特殊的「專案」,這堂課讓他作為知識的傳遞者,自己也從身邊的人身上學到很多。 羅靜純表示,過去出車時只有成大圖書館藏資源,內容難免對小學生太過艱深,今年是首次串連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的兒童圖書,以及三發教育基金會的書車,更貼近學童的興趣與需要。「也許相對於市區小孩,他們能夠接觸到的活動沒那麼多元。」張薇芝有感而發道。他在這次的互動中驚訝地發現偏鄉小孩有沈溺手機的狀況。「現在3C太氾濫了,這是讓他們接觸外界很好的機會。」溝坪國小教務主任郭富祥也說道,他肯定成大師生為溝坪國小學生營造了耳目一新的體驗,讓孩子有機會動一動、把書拿來翻看,因此他樂見成大師生繼續帶來活動與書籍,大大刺激孩子閱讀的興趣,也對外界有更多認識和理解。
人權辦桌首創真人圖書館 青年與受難長輩深度對談
生活
第1801期
人權辦桌首創真人圖書館 青年與受難長輩深度對談
2024-11-29
「我三天沒睡,他們說承認(罪行)就能回家。」回憶起當時被審訊時的場景,政治受難者簡中生在人權辦桌活動現場,娓娓道出在白色恐怖時期被關押的經歷,揭開他被迫承認罪行時遭受的不公與壓迫。2024人權辦桌於23日在青島東路一帶舉行,本屆以「撕下標籤,讓每個聲音被聽見」為主題,首創「真人圖書館」,讓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長輩親身講述政治受難經歷,並與現場民眾深度對談。活動也結合50個NGO攤位市集、四場表演與八場短講等多元形式,倡導人權價值的重要。 本屆首創的真人圖書館邀請三位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及一位受難者家屬作為主講人,藉此提醒世人自由與人權的可貴。「希望能透過講述課本中未提及的內容,讓更多人了解六十年前鮮為人知的往事。」其中一位講者,政治受難長輩簡中生分享道。他表示,自己是因爲朋友被國民政府指控為台獨,才牽連入獄。民眾陳怡安也回應,簡中生被判刑七年的經歷讓他印象深刻。他也補充道,七年乍聽是漫長的歲月,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這已是相對短的刑期,甚至可以說是幸運。 人權辦桌活動組長賴羿安分享他規劃真人圖書館的理念:「真人圖書館是邀請受難者或其家屬,分享他們經歷的故事,他們自己本身就是議題裡的一部分。」他說明,每位講者就像一本內容豐富、故事動人的書,而讀者透過與白色恐怖見證者對話,打破對政治受難者的偏見,學習相互理解與寬容。「不希望大家在想到政治受難者時,只看到他們曾經悲苦的一面。」人權辦桌總召, 同時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的李承璦說道。他認為,即使政治受難者過去曾受到威權統治迫害,但他們仍能活出精彩、獨一無二的人生。 市集攤位包含台灣青年民主協會、臺灣共生青年協會等多種關注不同社會議題的團體,李承璦分享道:「活動讓平常沒機會觸及到多元議題的民眾,可以藉由這次市集深入了解各團體的理念與倡議,激發更多對社會的關注。」本屆人權辦桌推動社會公平、促進公民參與等,藉此讓民眾了解人權價值的真諦。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李侑霜說:「為了呼應撕下標籤的主題,我們邀請民眾寫下自己想要撕下的標籤, 以及關注的議題。」現場青年在撕下標籤的版上寫下廢除死刑、女權自助餐等內容,呼應了年輕世代對社會現狀的反思。陳怡安提到,雖然政府持續推動人權保障,但重視程度會隨著政黨輪替而有所差異,民間團體的推動仍舊佔有重要的影響力。 談到希望人權辦桌能帶給參與者的啟發與影響,李承璦說道:「這些議題與我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值得每個人去關注與理解。」他也補充,無論階級或教育程度,當人們共同關注與參與公共議題時,社會才能有所改變。擔任活動志工的東吳大學法律系學生郭品圻說道:「許多曾經引發關注的社會議題,隨著熱度消退,往往被遺忘。」藉由人權辦桌的舉辦,參與者能有管道追蹤議題的後續發展,並從不同的面向深入了解其內涵。人權辦桌與真人圖書館將沉重的議題以多元的形式呈現,盼吸引更多民眾投入其中,撕下對社會角落中弱勢群體的特定標籤。
做自己的上游——小書店轉動圖書供應鏈的「友善」革命
專題
第1743期
做自己的上游——小書店轉動圖書供應鏈的「友善」革命
焦點
2021-03-18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為振興書業,文化部1月底祭出圖書免徵營業稅方案,卻意外挑起經銷商與書店端的紛爭。「現在變得好像搖搖欲墜,每個人賺的只有那麼一點,在那邊爭來爭去,沒意義啊,就是,不快樂。」見同業為利潤分配吵得不可開交,書店老闆鄭宇庭不禁感嘆。圖書產業結構錯綜複雜,更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上下游關係。當市場景況不復從前,作為末端通路的書店,要如何自救,團結抵抗來自上游的壓力?<b>圖書免稅政策上路 利潤分配引上下游爭執文化部日前修訂《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3月1日正式上路,書籍只要經申請,即可免繳5%營業稅,希望以租稅優惠減輕圖書業者營運負擔。然而政策實施前夕,圖書經銷商卻聯合發表聲明,宣布統一調漲書店進書折扣,產業利潤分配之爭隨即引燃。一般而言,圖書經銷商出貨時,常透過「稅外加」的方式,向下游書店收取5%營業稅。假設一本書定價1000元,書店以7折向經銷商進書,實際上除了原先的700元書價,還需加上35元營業稅,意即總共繳納735元給上游。然而免稅政策上路後,部分經銷商希望維持向書店收取的金額,因此決定提高出貨折數,例如原先合約以書籍定價7折出貨,就會增加5%,改為7.35折。圖書經銷商、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政鴻說明,對書店而言,3月1日後進貨價格不會增加,改變的只是定價折數帶來的「感受問題」。經銷商認為,免稅政策應使上下游「雨露均霑」;但對書店而言,此舉無疑是變相漲價。台中獨立書店「邊譜」老闆廖英良就在臉書(Facebook)發布聲明,呼籲文化部出面主持公道,討論出上下游均能接受的利潤分配方案。2月25日,政策上路前一周,文化部緊急召開協調會,卻無任何經銷商到場。廖英良事後在臉書上無奈地寫道:「一切都心知肚明,什麼都改變不了,徒勞而已。」<b>市場轉移衝擊經銷收益 下游書店陷無書窘況事實上,書店與經銷商之間的摩擦並非單一事件所致。這起爭議正巧反映本土圖書產業在通路移轉、市場縮減等變遷下,固有營運模式所面臨的挑戰。長期研究台灣出版業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指出,過去台灣書業全盛時期,書店有近2000家,出版社為節省與書店一對一接單的龐大物流及人事開銷,往往將業務外包給經銷商;而經銷商除了協助運送書籍,也會依經驗判斷,幫各家書店配銷適合販售的書種及數量。書籍通過出版社和經銷商,輾轉來至書店,串起了緊密的圖書產業鏈。三層站點、兩次轉手的交易模式,使有限的售書利潤更加稀薄。「為什麼這次經銷商會先發制人?」李令儀分析,免稅糾紛起因於經銷商快速萎縮的業務量。自誠品、博客來等大型連鎖書店及電商興起,這些通路憑藉大量進貨、自營物流系統等優勢,繞過部分經銷商向出版社直接進書,導致中游廠商營收銳減,面臨生存危機。「所以免營業稅可以少5%的這個成本,它們(經銷商)就必須牢牢握住。」李令儀點出。當經銷商喊苦,與其合作的下游小書店勢必連帶受到衝擊,難逃產業沒落的命運<b>。在弱肉強食的圖書產業鏈裡,小書店除了被迫承接來自上游的成本,更因訂單量比不上大型通路,逐漸失去進貨及協商的空間。吳政鴻解釋,對經銷商來說,物流成本是首要考量。若書店售量減少、退書量攀升,經銷商就得承擔更多回收書籍的壓力,因此它們多半不願發書給訂量太少的書店。書店只能等一段時間,累積不同書種的少量訂單,以湊齊進書門檻。這樣的配貨方式,導致小書店拿不到書,或是新書上架速度比別人慢上許多。不僅如此,相較以量制價的大型通路,小書店進貨成本更高,還可能搶不到首刷新書。鄭宇庭無奈地說:「博客來第一刷的訂單就超過出版社印量,我怎麼可能訂得到書?」<b>獨立書店建書籍團購平台 扭轉進貨困境在難以要求經銷商鬆綁免運門檻的情況下,一群不願輕易妥協的獨立書店業者攜手合作,試圖增加談判籌碼,避免上游出版社和經銷商說漲就漲、說不發書就不發書。2014年,在文化部的協助下,全台數家書店合資成立「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致力於集結獨立書店的力量壯大訂單,讓書店做自己的經銷商。「左轉有書」老闆張慧如便表示,開店最初曾陷入訂不到書的窘境,「好在有加入合作社,我們才訂得到書。」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合作社經理蘇至弘解釋,「因為書店需求很少,所以我們集結大家的力量。」若書店透過一般經銷商進書,須獨力訂購超過3000元的免運門檻,而合作社提供下單平台,讓所有社員書店「團購」湊齊一定數量後,再從合作社統一進書、配送到各家店面。 層架上貼著各家書店名稱和訂書。合作社幫助書店們統一向出版商訂書,再由合作社寄送到各書店。 圖/吳冠伶攝有組織地匯聚訂單,即可增加上游的合作意願,書店將不再為進書所苦。此外,合作社亦扮演聯繫窗口,省去個別書店與上游談合作、寄書的成本。這樣的營運模式,出版社與經銷商也樂見其成。不僅運送書本,合作社更將自己定位成文化的「書」出口,替書店承擔高昂的運費,將書看作議題的載體,協助獨立書店在地生根、擴散知識。對地處偏遠的書店而言,不只是進書數量,因為不易接觸出版社,商品種類也受到侷限。蘇至弘表示,書店加入合作社也能確保店內書籍的多樣性,「協助獨立書店呈現完整的議題面向。」合作社社員之一,台東縣長濱鄉的「書粥」書店便是最好的例子。在這個連Google都難以定位的地方,幸好有合作社的支持,書粥才得以營運,成為當地重要的文教據點。談起合作社為小書店帶來的幫助,書粥老闆高耀威說:「如果沒有合作社,市面上大概70%的書店都會倒閉吧!」目前合作社約有200家社員書店,並積極扮演新書店的進書管道。去年在疫情衝擊下,仍有31家店入股合作社,截至今年三月,也新增了五名社員。蘇至弘說:「合作社如果能在正循環下前進,對想開書店的人來說,取得書也比較不會有困難。」<b>收入不敷成本、訂書量偶有不足 合作社營運仍賴政府補助成立邁入第七年,合作社陸續支持新書店開業,自身卻仍有營運問題待解。「我們自己在做一件沒有人要做的事情,很難,到現在沒有賺錢過。」蘇至弘感嘆,合作社成立至今,尚未轉虧為盈。他進一步說明營收來源,「以6折進書,再以7折賣給會員,毛利僅約一成。」對負擔龐大運輸成本的合作社來說,目前的利潤依舊不足。此外,合作社送書到書店前,還得聘雇人力處理行政、打包、寄貨等繁瑣流程,八名員工的人事開銷每年約300萬元。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合作社無法自給自足,目前須仰賴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每年提供的200萬元苦撐。 合作社共有上百家社員書店,業務繁多,員工在書海中負責清點書籍、檢查訂單。 圖/吳冠伶攝除了財務困難,蘇至弘也坦言,合作社偶有湊不足最低訂量的情況,無法成功向出版社進書。且因社員擁有「百分之百」的選書權,各有不同的選書偏好,合作社目前仍難以有效增加所有書種的訂單。但高訂量並非商業經營的唯一手段,「對友善(合作社)來說,談判手段不是訂量,是給出版社的銷售實力保證。」李令儀提醒,改善合作社經營的關鍵在於提升社員書店銷售實力。獨立書店可更用心對待選書品質,並努力向顧客推薦好書,提高賣書量、減少給出版社的退書,「當雙方合作愉快,下次出版社就不會跳過它們(合作社),會讓出版社意識到它們的存在,而且是有利的。」<b>跳脫傳統經銷思維 合作社助書店延續文教使命「合作社正在走和傳統經銷不同的路,嘗試不一樣的可能。」蘇至弘說。當書業榮景不再,經銷商爭取5%免稅優惠,而無暇顧及小書店生存。在不被上游看重的情況下,書店也得跳脫產業固有的合作模式,另尋出路。為表達生存訴求,書店齊心組織合作社。即使面對大型通路競爭,合作社也不願屈服於現況,只為了將書籍送往被商業遺忘的角落,讓書店在台灣的街頭巷尾生根。走進新竹市東區某巷弄裡,一棟充斥著紙張及油墨氣味的舊式透天厝,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員工正忙著取書、整理貨單。一本本不過百元的書籍放置在層架上,等待送往書店,吸引某位愛書人的目光。「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經營一家不容易經營的書店。」蘇至弘埋首於堆滿書籍與紙箱的辦公空間,心底默默期許著。未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將繼續努力做獨立書店的後盾,讓更多對書店懷抱理想的人有勇氣投入,一同延續肩負文化與教育使命的圖書產業。 合作社經理蘇至弘扛下與上百家書店溝通的業務,聽取每家社員的意見與需求。 圖/吳冠伶攝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生活
第1717期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2019-12-11
【記者萬巧蓉台北報導】你也對買新衣服、追求時尚上癮嗎?「我一個室友有38件牛仔褲,每個人都可以開一間服飾店。」甫從國立臺灣大學畢業的洪于捷說。隨著世界颳起「快時尚」風潮,服裝產業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為改善浪費風氣,洪于捷於民國106年創立「衣服圖書館」,倡導衣服「以換代買」的環保觀念,至今已交換超過3000件二手衣。 衣服圖書館創辦人洪于捷參與各地活動市集,傳播二手衣的環保概念,並讓民眾嘗試「以換代買」的模式。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的概念十分簡單,洪于捷在宿舍走廊設置一個能自由交換衣物的「共享衣櫃」,任何人都可以在衣櫃放入自己不再需要的衣服,也可取走想要的。一個約莫可容納50件衣服的衣櫃,止住了部分學生浪費衣服的腳步。洪于捷希望能讓人們意識到快時尚其實是嚴肅的環保問題,「因為它(衣服)很便宜,大家毫無節制地買,丟了也覺得沒關係。」 衣服圖書館設立的第一個共享衣櫃位在國立臺灣大學女二舍,至今仍持續經營,每個月約可交換超過80件衣服。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洪于捷透露自己家境貧窮,小時候不在乎餓肚子,卻羨慕別人打扮漂亮,因此他希望人們透過交換而非購買就能滿足穿衣慾望。「二手衣是有故事的衣服。」洪于捷笑說:「很多人拿來交換的衣服是前男友送的。」與其讓品質良好的舊衣被當作垃圾燒毀,不如透過交換找到新主人。此理念也受到各校學生的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團隊「After Fashion」就曾與衣服圖書館合作,在校內宿舍設置共享衣櫃,團隊說:「希望每件衣服在被丟棄前,都有再次被選擇的機會。」 共享衣櫃旁的故事小牆掛滿交換衣物者與二手衣的故事,每件二手衣都陪伴舊主人走過獨特的人生階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 衣服圖書館第一個拓展的校外據點是「混血公寓」,讓學生以外的族群也能認識共享衣櫃的理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兩年多以來,衣服圖書館持續經營校園中的共享衣櫃、校外的換衣活動,也透過展覽、講座宣揚「以換代買」的環保概念。脫離學生身份的洪于捷更決定要推出衣服圖書館APP,持續推動二手衣交換。他說:「如果一個(議題的)解決方法無法回歸市場的話,它遲早都會失效。」衣服圖書館期望能以APP形成「雲端衣櫃」模式,突破實體衣櫃的地域限制,讓更多大學生透過網路就能互換衣服。洪于捷也預估APP經營穩定後,一年將可以交換逾12萬件衣物。衣服圖書館共同創辦人陳慶容點出實體共享衣櫃的問題在於人力管理成本高,成員要定時整理、宣傳二手衣樣式,「雲端衣櫃則完全靠使用者自主上傳、填寫衣服資訊。」他也說明雲端衣櫃的衣服數量、款式將更多元,能讓使用者較順利找到喜歡的衣服,增加衣服與使用者的媒合機會。 衣服圖書館APP已製作完成待上市。組織期望能透過APP形成「雲端衣櫃」,讓二手衣的交換更順利、交換數量更多。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盼望,要在這個時代發起一場從衣櫃開始的小型革命。從追隨流行的學生族群,到購衣頻率高的童裝市場,衣服圖書館期待逐漸讓大眾認識二手衣的價值與背後情感,促成「以換代買」的環保潮流。
中山醫拆樓惹議 學生籲校方公開說明
校園
第1716期
中山醫拆樓惹議 學生籲校方公開說明
2019-12-04
【記者黃宥綺綜合報導】中山醫學大學近日為興建綜合大樓暨停車場(以下簡稱新大樓),校方計劃拆除學校舊有大樓,包含營養學系、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醫學系等學生的上課、實驗室空間,但卻未與學生說明拆除後的教室安排,引發學生熱議。中山醫學生會於11月28日發布聲明,呼籲校方舉辦說明會,與學生說明拆遷期的配套措施。中山醫新大樓於民國98年著手規劃,106年開始興建,期盼解決師生停車、用餐及改善教學空間等問題,新大樓將於109年完工。新大樓中一共有13層樓,其中9層皆為停車場空間,預估完工後能提供3811個機車位、855個汽車位,並設置美食街、學生餐廳、及大型國際會議廳,和會議中心、乾式實驗教室等。為了提供新大樓足夠的教學、研究空間,校方預計於109年1月、4月及6月分別拆除三棟樓:養生科學研究室、學人樓、杏樓,包含位於學人樓的圖書館。 中山醫學大學計劃拆除圖書館,校內未來閱覽空間將進行更動,學校將在他處另設閱覽空間。圖為示意圖。 圖/黃宥綺攝中山醫護理系學生杜昭慧擔心,圖書館拆掉後,沒有既有的公用電腦區、閱覽空間被縮減,將影響在圖書館做報告、自修的學生。中山醫秘書室對此回應,未來將結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圖書室,且於正心樓內規劃借書處,並在原屬公共空間另闢新閱覽空間。中山醫秘書室也解釋,新大樓啟用後,未來整體閱讀空間會比現有的圖書館更多。然而,中山醫醫學系學生梁肇珉認為公共空間本來就可以彈性運用,無需特別規劃新閱覽空間。 有學生擔心,學校拆除圖書館後,恐會影響學生自習、公用電腦使用等,閱覽空間被縮減。圖為示意圖。 圖/黃宥綺攝而拆除三座大樓將影響部分系所的課程與活動空間,包括醫學系、營養學系、餐飲系上課教室及其他系所的系學會辦公室。梁肇珉表示目前為止所有系上必修、選修皆在杏樓上課,若拆除勢必會擠壓上課空間。中山醫視光學系學生巫宜芳認為舊大樓拆除是遲早的事,但因校方尚未說明教室、系學會辦公室具體的更動位置,原放在辦公室內的物品如何處置是一大問題。中山醫秘書室對此則回應,目前預計將院系所辦公室遷至正心樓空教室,之後將移至新大樓內。中山醫秘書室表示已多次和各系所、學生會溝通此事,然遭中山醫學生會會長、醫療產業科技管理學系學生余紹維反駁,總務處、秘書室並未在第一時間通知,反而由學校老師告知學生會,余紹維說:「學生會向校方要求公開說明,但校方始終不願公開回應,並以踢皮球態度回覆提問。」余紹維直言校方並未積極處理此事,「要求學生會作為資訊傳遞的窗口,卻未主動告知學生會相關訊息。」余紹維表示中山醫校方並未召開相關說明會議,許多學生僅透過學生會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才得知此事,余紹維認為校方應該要提供完整的配套措施,且公開向全校師生說明,「並非一句共體時艱能夠解決。」
撫慰人心 港大治療犬駐圖書館
國際
第1669期
撫慰人心 港大治療犬駐圖書館
2017-12-13
【記者謝佩旻綜合報導】脖子上掛著教職員證,身穿湖水綠制服的英國古代牧羊犬Jasper吸引學生圍觀。香港大學呂志和法律圖書館於11日起,推出「駐館治療犬試驗計畫」,希望協助港大學生紓緩壓力。 今年九歲的Jasper曾在幼年時被棄養,個性溫和的牠,經訓練後成為治療犬。圖/港大呂志和法律圖書館提供今年九歲的Jasper曾經是被安置在救狗之家(Hong Kong Dog Rescue)的流浪狗,八年前由港大建築學院院務主任陳雁楓領養。Jasper雖然體型巨大,但性格十分溫順,近期受訓成為領有證照的治療犬。試驗計畫的兩周內,圖書館分別在周一、三、五,為Jasper安排三個時段與學生見面,每次限四人參與。由陳雁楓帶領學生,以玩拉繩等團體遊戲與Jasper互動。 英國古代牧羊犬Jasper是全香港第一隻進駐大學圖書館的治療犬,還領有港大教職員證。圖/港大呂志和法律圖書館提供呂志和法律圖書館館長謝玲櫻表示,校方曾在今年五月舉辦治療犬講座,引起廣大迴響,因此萌生引進「駐校治療犬」的想法。計畫公布後反應熱烈,原定限額36名,卻在開放報名後吸引逾160人。港大學生克里斯汀.劉(Kristin Luo)十分認同此計畫,認為只要摸一摸Jasper,便能瞬間釋放累積已久的壓力。而學生李逸諾提到,最近期末考將至,雖然有意願卻沒有時間參與。「如果不用預約,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分鐘,就可以放鬆了」。治療犬需具備喜歡親近人、適應環境能力強及高穩定性等特質。研究顯示,動物能讓人體產生安多芬(Endorphin)、多巴胺(Dopamine)等賀爾蒙,帶來愉快、興奮及情緒舒暢的感受。治療犬在國外盛行已久,如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LSU)、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等,都為課業壓力大或是較內向的學生提供傾訴的對象。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動物輔助治療能有效緩解病童在住院期間的焦慮,還可以改善病患家屬及護理師的情緒,針對不同個案量身打造治療方式。 「駐館治療犬試驗計劃」讓學生以三至四人的分組形式與Jasper互動。圖/港大呂志和法律圖書館提供然而,要成為治療犬並不容易。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學會(Hong Kong Institute of Animal Assisted Intervention)會長李艾迪(Eddie Lee)表示, 有興趣的飼主需讓寵物接受一連串的面試、訓練及實習,經過一年的在職培訓和持續評估,才能註冊成為合格治療犬。提到有些人會害怕親近動物,李艾迪則回應,「治療犬團隊會尊重他們,也希望能藉由實際接觸治療犬,讓他們認識並學習擁抱不同物種」。Jasper是香港第一隻進駐大學圖書館的治療犬,謝玲櫻說,若計畫反應良好,未來會持續進行,也期望能將動物輔助治療推廣至香港其他地區。 在8日的記者會上,乖巧的Jasper不畏鏡頭,是眾人的目光焦點。圖/港大呂志和法律圖書館提供
買書還是借書?公共借閱權守護本土創作出版
生活
專題
第1648期
買書還是借書?公共借閱權守護本土創作出版
焦點
2017-04-14
 【專題記者劉祐齊、陳亭蓉、陳詩妤、曾智怡、周瑩慈綜合報導】去年10月,臺北市立圖書館宣布將與超商合作推出「你家隔壁就是圖書館」,逾700萬藏書更方便民眾借閱。此方案卻引起出版業抗議,指出沒有配套就貿然推動,將使出版業更雪上加霜,促使文化部當月即邀集產官學界成立專案調研小組,討論如何協助出版業脫離困境。財政部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台灣出版業的銷售額(軟體出版業除外),由民國101年的新台幣674億元驟降至105年的496億元。另方面,公共圖書館的借閱冊數則從100年的5700萬冊,上升到104年的6900萬冊。 城邦媒體集團總經理林福益指出,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做得越來越好,的確會增加大眾使用的意願。讀書的需求或風氣仍在,但近年來薪資水準停滯不前,「買書」或許不是民眾最迫切的需求,加上若能以「借書」取代買書,購買書籍的金額自然會下降。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藝殿國際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欽政則認為,出版業面臨最根本的問題是國人的閱讀方式在改變,大家變得沒時間、沒意願去翻閱實體書。在國人實質購買力下降與數位媒體競爭的雙重衝擊下,臺灣傳統出版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寒冬。文化部去年端出沃土、探星、樂讀等六大振興計劃[1]。對傳統出版業而言,最直接相關的是已開始推動的「優化圖書採購」,以及研議中的「公共借閱權」,今年三月初,立法院內部也針對公共借閱權提出相關問題研析。公部門採購占比漸重 出版社籲採最有利標 林福益指出,來自民眾買書的營收逐漸下降,公部門的圖書採購所佔比例相對上升。他建議政府採購圖書時應落實「最有利標」[2],而不是採「最低標」。因為過去出版商往往因「低折扣搶標」喪失理當收益,進而影響整體產業的發展。最有利標可使出版商賺取合理的利潤,確保圖書館書籍的品質,達到雙贏。文化部於105年提出的「優化圖書採購」,建議公部門採購圖書時以最有利標或「異質性最低標」[3]方式辦理。由於政策並非強制實施,多數公部門仍採最低標模式。癥結在於,公部門多以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以下簡稱KPI)來評估採購人員的績效,同樣的預算,若能採買到更多的書籍,就代表該員議價能力高、績效較好。而公立圖書館雖不是以KPI來評鑑採購績效,但現行運作方式對於無招標經驗的出版社不利。盧欽政指出,政府以最有利標招標時,以「曾參與招標」作為資格門檻,使得許多出版社無法參與標案。吳政鴻則建議,新出版社若是想要參與招標,可以先去參加最低標,有經驗之後再來參加最有利標。台北市立圖書館副館長王淑滿指出,若採行最有利標,採購標的應具異質性。然而因圖書採購標的較為單純,各廠商間的供貨並無異質性,故圖書館過去多採最低標。近年來因考量圖書採購內含編目及圖書加工等作業,不同廠商履行能力有所差異,所以有些圖書館漸改採最有利標。然而因最有利標在實務上的程序相對較複雜且費時,圖書館考量採購的時程、成本、廠商服務品質等因素,多數還是傾向採最低標。王淑滿強調,北市圖雖以最低標方式進行採購,但採公開底價的方式,希望能減少廠商間的削價競爭。 公共借閱權提供經濟誘因 鼓勵創作由於公部門的圖書採購重要性提高,除了檢討既有制度本身的問題,出版業的圖書銷售額連年下降、圖書借閱量上升的現象,也指出「圖書館的公共性」間接影響了出版業的銷售成績。由於公共圖書館提供免費的書籍,讓讀者不用買書就能閱讀,可能會影響讀者購買書籍的意願,使得出版社與作家的版稅收入減少。因此,近幾年來出版界、學界與政府部門持續在討論「公共借閱權」(Public Lending Right,PLR)這個概念是否適行於台灣?丹麥首先在西元1946年提出公共借閱權的概念。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當書籍從圖書館借出時,圖書館會支付一定的金額給出版商和作者。長期以來,我國出版業面臨低價折扣競爭與圖書銷售量下降的困境,希望以此來補償因提供公共圖書造成的潛在損失,是一種保障作者權益的概念。文化部於105年10月結合產、官、學界及法律專家共同成立專案調研小組,不同於過去國內的討論主要落在國外公共借閱權的「演進與發展現況」,停留於觀念溝通及倡議階段;目前針對實質內容如補償金計算方式、實施對象以及補償金來源,進行深入地討論、調查,希望藉由研究成果,擬訂出有效對策及相關立(修)法案,共同解決出版產業困境。身為出版商的林福益表示,「公共借閱權」能給予創作者合理的報酬,以提供誘因讓更多的作者願意投入創作,讀者也才有源源不絕的好書可看。盧欽政提出質疑,為何圖書館在購買公播版影音材料時,知道要以幾倍的價格購買,但購買書籍的時候,卻還要求折扣?他建議政府在編列預算時,應該與圖書館購書的預算分開,將公共借閱權這個想法當作是鼓吹閱讀的預算,「雖然不可能要求多,但對出版社、作者而言也是一筆收入、一種支持。」「著作權筆記」公益網站主持人、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章忠信認為,圖書館具公益性質,但無限制借出書籍對出版業與作者來說並不公平。時至今日,世界上已有28國實際施行公共借閱權。章忠信進一步表示,由於台灣暢銷書多非本土作品,例如104年全台最暢銷的書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他認為除了補償出版社、作者,也可考量針對翻譯國外作品的台灣譯者進行補償措施,以解決獲得金錢回饋的將只有大出版社而無本土人才的疑慮。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常務理事吳政鴻也建議,台灣若要推廣公共借閱權,應該要著重在推廣本土創作,「從圖書館採購做起,多購買本土作品、圖書館上架時放置在明顯的位置、放進新書推薦的行列等,這樣是比較適合台灣的公共借閱權做法。」圖書館副館長王淑滿提醒,公共借閱權不應就政府部門、出版社或作者等各自的角度單方面進行思考,需有全面且完善的配套措施,推動時自然阻力減少。首先政府編列足夠預算,不影響原有的購書經費;規劃出合理的回饋補償對象及方式,最重要的是公部門與出版業要站在相互合作的立場,讓圖書館成為圖書及作家的露出平臺,出版社則是圖書館的供應站,彼此支援。而圖書館則擔心補償經費由誰支付,如由圖書館負擔,在預算無增加的情形下會影響購書經費,而讀者端當然是最直接的被影響者。 公共圖書館的免費書籍讓讀者不用買書就能閱讀,可能間接影響出版社與作家的版稅收入。 圖/陳詩妤攝公共借閱權試水溫 「台灣雲端書庫」先開跑雖然台灣目前尚無公共借閱權的相關法案,卻是第一個將公共借閱權概念運用在電子書的國家。由民間發起,是一種「準公共借閱權」,與正式的公共借閱權最大的差別在於,沒有立法正當性而無法由中央政府統一訂定施行標準與撥款支應。「台灣雲端書庫」由遠流出版社在102年建置,結合公共圖書館、500多家出版社,提供「線上電子書借閱服務」,如果有辦過合作縣市圖書館的借閱證,就能線上免費借閱電子書。有別於一般圖書館買斷電子書之後就不用再付費給出版社,「台灣雲端書庫」的藏書並沒有賣給圖書館,因此讀者每借閱一次,地方政府會補助12元,其中9元補貼出版社與作者,3元則用以維持系統平台營運。全台灣目前有15個縣市參與。「台灣雲端書庫」目前大約有3萬多本的藏書,每天都有新書、雜誌上架,依據每個縣市規定的不同,會有點數的限制,此舉是為避免資源濫用。「推廣閱讀就是要讓更多人去借閱,利用書籍資源。」遠流出版社數位閱讀事業部總監王逸麟表示,電子書傳輸快、攜帶便利,是很適合推廣的一種閱讀模式。然而,過去政府花了很多預算採購電子書,借閱率卻不高,推廣成效不彰。一般而言,圖書館是用紙本書的三到五倍價格採購電子書。然而受到著作權法的限制,將電子書視為紙本書,意思是當一位讀者借走該本電子書,其他讀者要等到該本電子書被歸還才能借閱,並不能同時借給多位讀者。如此一來,便失去電子書最大的優點——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同時供多人閱讀。再加上圖書館因為有預算的限制,不能隨時更新藏書,也降低了讀者借閱的意願。但是,「台灣雲端書庫」能同時將一本電子書借給多位讀者,補足了圖書館在出借電子書方面的缺失。國外的例子也值得台灣借鏡。例如,英國「公共借閱權」的補償金原先只適用於紙本書籍,自2014年7月1日起延伸至有聲書、電子書。至今完成領取補償金申請的作者約有5萬名,但僅有2萬3000名作者的書籍借出量符合領取資格。當每本書出借一次,作者可以領到0.06元英鎊(約新台幣2.28元);而每年可領取的補償金超過1元英鎊的人,才有領取資格,每一作者最高只能領取6600元英鎊(約新台幣25萬8000元)。2014年開始,大英博物館扣除10%的行政處理成本,共發出6百萬元英鎊的補償金。多管齊下振興出版業 創造三贏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指出,公共借閱權是屬於國家對文化創造者的保護及獎勵措施。此制度可保障創作人權益,且建立圖書館與出版產業健全的互助關係。國內圖書館的館藏目錄及借閱皆已電腦化,所以實施公共借閱權是可行的。出版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其實是整體社會環境與閱讀型態轉變下的結果。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強調,無論是否推行公共借閱權制度,提振出版市場絕非單一政策能夠解決。去年年中文化部已擬訂「出版產業振興方案」,透過提升閱讀風氣、促進產業發展、鼓勵本土原創作品等方案多管齊下,期望改變現狀。「閱讀力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然而當民眾在享受公共圖書借閱的便利性時,容易忽略創作者因而受到的損失。透過公共借閱權的制度創造友善的出版環境,給予創作者應得的利益與權益。政府針對多項政策的檢討、進一步評估如何補償創作者實為應當,出版社也從自身做起,嚴格把關書籍品質,贏回讀者的心。如此,創造讀者、出版社與作者、政府的三贏局面,出版業的春燕也許就在不遠處。[1]  為振興台灣出版業,文化部於去年年中擬訂出版產業振興方案,分為沃土、探星、跨域、樂讀、領航、雲端六大計畫。[2] 最有利標:政府將標商的價格、服務、公司形象等元素列為評分項目,總和最高分者得標。[3]異質性最低標:所謂異質採購,係指「不同廠商所供應之工程、財物或勞務,於技術、品質、功能、效益、特性或商業條款等,有差異者」舉例來說,同樣一件工程,可能因為廠商的技術、經驗、品質等各項因素,而產生不同的預算金額,此即為採購案件的異質性。異質採購最低標綜合最有利標決標與最低標決標之特性,可先行依機關需求評選出符合資格者,再由其中價格最低者得標。
午睡艙進駐圖書館 愛丁堡大學生態度保留
國際
第1641期
午睡艙進駐圖書館 愛丁堡大學生態度保留
2016-12-14
【記者洪婉恬綜合報導】在期末考前的下午苦讀,感到昏昏欲睡,如果旁邊有張床供你稍作休息,是否能提升學習效率呢?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學生會發起午睡艙(nap pod)進駐圖書館的支持度調查,贊成比率達84%。午睡艙是符合人體工學的科技躺椅,要價英鎊一萬元(約新台幣40萬元)。它有助於使用者放鬆及進入睡眠,另配有特殊振動頻率與光線的喚醒機制,連科技巨擘谷歌(Google)也是擁戴者之一。學生會副會長珍娜·凱莉(Jenna Kelly)表示,目前校內極度缺乏學生福利設施,且學生滿意度排在全英國第120名,敬陪末座。然而,投票僅1913人參與,約佔全體學生的6%,有代表性不足的疑慮。但根據規定,只要支持率通過門檻,學生會將向校方正式提案。學生威爾·瓊斯(Wil Jones)認為學校經費應該用在更急迫的議題上,例如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諮詢,他不以為然的說:「很累的話為什麼不回家睡一覺或是晚上多睡一些?」學生謝拉茲·阿夫(Sheraz Afzal)則很喜歡午睡艙的概念,但他表示,如果屆時供不應求且造價如此高昂,則午睡艙的效益還有待商榷。而學生威廉(William)提到,現存許多挑戰尚待學校一一克服,午睡艙不應該是首要的任務。有趣的是,他卻投下了贊成票。不過威廉解釋,明年學費將會調漲,比起校方將錢投入與自己本身無關的領域,「我還寧可多花在學生身上。」校方對此不願多做回應,僅表示對學生的討論持開放態度,也會致力改善相關措施。學生洛亞娜·歐托娜莉(Loana Ottonelli)觀察到許多學生在圖書館內睡覺,顯示確實有其需求存在,因此她認為比起零星的午睡艙,倒不如設計擺滿枕頭的午睡室讓人好好睡一覺。而科學著作《睡個午覺吧!改變你的人生》(Take a Nap! Change Your Life.)也證實,午睡能有效提升認知、記憶與決策能力,又以起床八至九個小時後午睡60至90分鐘最為適當。據《時代雜誌》(TIME)報導,美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 James Madison University)首開先河,在西元2013年開設「午睡角」(Nap Nook),更可線上預約空床;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去年也於圖書館內設置休息區(Zzz Zone),並安裝午睡艙。
【專欄】達文栩設圖書館 提升阿富汗女性閱讀風氣
國際
第1639期
【專欄】達文栩設圖書館 提升阿富汗女性閱讀風氣
2016-11-30
【記者張寬逸綜合報導】別人用基金賺錢,沙嘉・達文栩(Sajia Darwish)卻用基金幫自己的母校開設一間圖書館。目前在美國讀書的她,利用阿富汗女子財務補助基金(Afghan Girls Financial Assistance Fund)為穆罕默德阿席馬耶爾中學(Mohammad Asif Mayel High School)開了一間圖書館,作為提升阿富汗女子教育的第一步。 達文栩在圖書館裡與學生一同讀書。圖/BPL臉書粉絲團提供「閱讀給我平靜、力量和飛離戰場的翅膀。」達文栩說到,從小在充滿戰爭的阿富汗長大,只有在書裡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避風港,因此她將圖書館取名巴爾帕瓦茲(Baale Parwaz Library, BPL),意味著「飛翔的翅膀」。達文栩表示,中學時代的圖書館,只是個有兩層書架的櫃子,去了美國後,她發現圖書館不只是個放書的地方,更是思想交流的場所,除了讀書寫作之外,讀書會和課後輔導都會在圖書館舉辦,因此她決定把這樣的概念帶回家鄉。為了幫母校設圖書館,達文栩幾乎跑遍了教育部所有部門說明她的提案。她說:「由於缺乏前例,在教育部找到可以批准此類提案的人很困難,我花了好幾天才找到對的人。」即使提案獲得批准,接下來才是困難的開始。達文栩表示,設置圖書館需要空間與金錢,但在阿富汗的社會,女性做不了任何決定,甚至沒辦法單獨買東西,幸好在母校校長與阿富汗女子財務補助基金會的支持下,圖書館終於在今年8月成立。在阿富汗,女性受到宗教信仰打壓,受教權也遭到剝奪,導致阿富汗女性文盲率高達85%,也因此達文栩很感謝自己的父親鼓勵她閱讀。達文栩表示,要改善文盲率,首先要讓社會了解女性受教的重要性和潛力。當地的阿富汗女子財務補助基金會即是以此目的出發,專門幫助想改善阿富汗社會的女學生,除了提供她們到美國留學的機會,也給予她們的家庭提供補助,讓學生能安心讀書。所有申請此基金的人都期盼完成學業後能回到家鄉,改善並提升阿富汗的生活品質,而達文栩就是其中之一,基金不但負擔她的學費,也幫助她完成一項人生目標。&nbsp;目前圖書館還只是個不到20坪的空間,藏書也只有2500本,但每天有近500人使用圖書館。達文栩強調,當學生借書回家時,他們的家人會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並且慢慢地去影響親戚和朋友。未來達文栩打算在巴爾帕瓦茲增加電腦設備,讓他們能夠透過網路學習更多新知識,此外,她打算把圖書館的概念傳出去,讓其他學校也能一同響應。 圖書館雖然不到20坪,但卻是學生不可或缺的讀書場所。圖/BPL臉書粉絲團提供&nbsp;&nbsp;
設計生製木質玩具 低污染兼寓教於樂
生活
第1639期
設計生製木質玩具 低污染兼寓教於樂
2016-11-30
【記者張寬逸台北報導】比起色彩鮮豔的塑膠玩具,木頭玩具更能陶冶孩子的性情。11月25日由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舉辦的「金趣咪獎木質玩具競賽」,讓來自各校設計系的學生大展身手,為木質玩具發展新的可能性。&nbsp;相較於塑膠玩具,木質玩具能夠減少垃圾回收量,另外木頭本身具有的溫度和香味對孩子更有幫助。萬能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的游雅婷表示,她的作品「平衡世界」使用的道具都是從工廠剩餘的木料挑選再進行裁切,每塊積木都來自不同的木材,也因此有各種不同的溫度和味道。同組的郭思捷強調,小孩容易將玩具放入嘴裡,如果是塑膠類則容易吃入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換作是木頭就不必擔心。&nbsp;木質玩具除了能降低孩子遊玩的風險,也提供他們學習和實物操作的機會。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施瑛明表示,他的玩具「點點工坊」讓孩子操控怪手將鋼珠放到高處的軌道,接著轉動手把控制階梯高低讓鋼珠移動到更高的位置,終點附有重量感應器的凹槽,至少要六顆鋼珠以上才能將一旁的燈泡點亮。透過使用多顆鋼珠讓孩子瞭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個人做不來,但一群人就可以達成目標。」 施瑛明的學生組冠軍作品「點點工坊」,利用多顆鋼珠的重量點亮燈炮,教導孩子何謂團隊合作。圖/張寬逸攝「孩子除了玩玩具,還要養成收拾玩具的概念。」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李少妘說到。她的作品「十二生肖積木拼圖」將中華文化融入玩具,讓孩子熟記生肖的順序。李少妘強調孩子要玩也要學會收拾,所以將積木設計成拼圖,孩子玩完之後能將玩具拼成一幅畫,成為房間的擺設。 李少妘將玩具雕刻成動物的樣子,讓每塊積木都有了自己的個性。圖/張寬逸攝 李少妘和她的作品「十二生肖積木拼圖」,孩子熟記生肖順序又可以讓他們養成收拾習慣。圖/張寬逸攝「很多塑膠玩具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學習而設計,只是為了大量販賣促進消費。」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葉國芳說到。根據新北市玩具銀行統計,4月至今回收近30公噸的玩具,其中八成以上是塑膠玩具,而這些玩具多來自速食店及便利商店的公仔。如此大量的玩具對環境和孩子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工業技術研究院博士樓修成提到,為了使材質軟化,會在塑膠玩具添加塑化劑,另外在染色過程會將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混入玩具中,例如鉛、汞和鉻,孩子若長期接觸會導致貧血或是智力發展遲緩。 現場由工研院的人員利用檢測儀器分析玩具是否內含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圖/張寬逸攝現在的家長常買電子產品給孩子玩,不但無法增加孩子的學習,也提早讓孩子的視力受損。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兼任講師蔡延治說:「孩子透過雙手操作玩具所產生的趣味和成就感,是電子產品無法取代的。」玩具應是設計給多人遊戲,比起一個人玩電動,讓孩子跟其他人一同玩樂才能學到更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