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成大攜文史團體尋在地故事 開拓白河文化新路徑
生活
第1798期
成大攜文史團體尋在地故事 開拓白河文化新路徑
2024-11-08
【記者周依恩台南報導】國立成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台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杉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的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以下稱台南400年計畫)與白河在地文史團體「台南市店仔口文教協會」合作,於10月26日舉行「火山尋麒—朝聖、生態、產業的文化新路徑」(以下稱「火山尋麒」)走讀體驗活動。活動結合台南白河在地生態與文史資源,廣邀社區大學夥伴一同「用身體感受」鮮為人知的白河故事。 「路從虎墓穿林曲,泉繞麟岩下澗遲。」跟隨著店仔口協會導覽員的腳步,一行人漫步進入十七戶清代古道。清幽的山林中,參與者以竹管背起香水蓮花,遠眺素有火麒麟傳說的枕頭山。導覽員由虎仔墓趣聞聊到王得祿、從十七戶古道談起丘逢甲,再從「焚而不燬」岩前教會回望過往族群面貌,隨後至大仙寺供奉蓮花、完成禮佛儀式。 成大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吳宸宏表示,親身走在古道上、想著前人也走過這條路,所感受到的印象和意義格外真實。主辦方透過旅遊的形式包裝文化,鼓勵人們「走出居家、走出辦公室」,親自體驗在地豐富的文化地景,成為當地產業復振的重要能量。「台南400年」計畫主持人之一,同時是成大文學院研究專家陳志昌形容,這次路線為一個「綜合型路徑」,將在地故事與文學、生態、產業等豐富元素融合,目的是與民間一同梳理當地產業新型態的模組,讓社區以此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文化論述。 白河地區雖擁有豐富的文化樣貌,然而其在地故事卻默默無聞。吳宸宏觀察到,現今人口外移嚴重,加上網路世代減少了個人對周遭環境探索的興趣。他認為與在地居民、產業交流,從中獲得自己原先不了解的東西及體驗,是難得的生命機會。台南出身的成大生命科學系碩士生黃沛瑜也分享道:「他印象中的白河並不是個繁榮的地方,平時並不常來,但實際走訪後讓他對在地人文歷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作為台南400年計畫的初次嘗試,「火山尋麒」為白河開闢了文化路徑的新想像。「白河其實就這麼小塊,如果只做蓮花,大家很快就走膩了。」時常擔任白河文史導覽志工的參與民眾林千郁提到,過往在白河地區的走讀以關子嶺周遭為主。「今天這算是一條很新鮮的路線。」林千郁讚許。 談及「台南400年」計畫的目標與期待,陳志昌企盼藉由結合學術資源與社區經驗,共同設計出融合白河亮點與特色的文化路徑。他也期許,等到未來路線發展更成熟,就能導入學校必修課程。他盼社區可自行將文化包裝販售、學生也從中認識社會真實需求,形成在地永續經營動能。
後壁首辦在地節日 展現女力與地方創生
影音
第1796期
後壁首辦在地節日 展現女力與地方創生
2024-10-18
【記者王立昊、王振驊台南採訪報導】首屆《俗女節》12至13日在台南市後壁區盛大舉行,活動由深耕在地多年的女力團隊「俗女村」主辦,結合市集、親子瑜珈、藝術晚宴與創作課程,傳遞團隊「女力與地方創生」結合的理念,期盼女性重視自我意識,揮灑多元色彩。 後壁俗女村長吳翊榛表示:「10月11日是國際女童日,因為每一個女童都會長大成為淑女、女孩或是大人,希望用這個議題吸引更多人認識自己,重新了解女性在農村的一些議題。」各項活動的設計皆以女性角度為出發點。如廣受歡迎的「親子瑜伽」,不僅幫助媽媽們紓壓,也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此外,結合在地特色的藍染與蘭花苔球製作,讓參與者在過程中展現女性創造力,同時深入體驗後壁獨特的歷史文化。庄腳女紅藍染老師李子君補充道:「後壁這邊叫菁寮,你可以看到「菁」這個字,他原本是小菁種植的地方。」所以傳統來說的話,這邊原本就是藍染還蠻重要的集散地。」參與民眾陳家溎則分享:「透過這樣活動,鼓勵女性們站起來,把我們的能力、柔軟度展現出來。」 與「雲林女創力基地」合作的市集也是本次活動中的一大亮點。現場集結眾多女性創作者,帶來豐富的手工藝品、在地特色小吃、顏料手繪等,展現女性的創意發想,更以自身故事鼓勵參與者不受框架限制,勇於投入熱愛。雲林女創力專案經理簡郁芬說明:「女性都是負責一個照顧的角色,但其實我們有能力跟我們有想要做的事,常常因為家裡照顧而被埋沒,或是想做什麼,但沒有地方可以做、沒有地方可以發展。所以我們集合大家起來,希望大家可以有勇氣走出來。」 除了以活動方式舉辦「俗女節」,推廣女性力量與自主的重要。「俗女村」團隊長年更致力於帶動地方產業,期盼從內到外「翻轉農村」。後壁俗女村長吳翊榛提及:「我們最主要的核心理念,叫做共享、共創、共好,就是大家互相分享,比如說屋主分享他閒置的屋子,我們團隊分享彼此的技能,一起共同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才可以一起共好。」後壁俗女節結合地方創生與女性力量,推廣在地文化的同時,也展現俗女村特有的「女力」。
藝術季融香山特色 居民攜藝術家活絡農村
影音
第1796期
藝術季融香山特色 居民攜藝術家活絡農村
2024-10-18
【記者蔣若暄、何依庭採訪報導】孢子蒝設計工作室於12至27日在新竹市香山區舉辦《野山之隅:香山農村藝術創作季》。工作室邀請當地居民和藝術家參與三個共創計畫,連結海山、茄苳和中隘社區的特色與空間,舉辦一日走讀小旅行,希望讓更多人走入香山。 孢子蒝設計工作室主理人楊珊(化名)解釋:「藝術的能量注入,可以讓本來像止水一般的環境注入新的活水。」民眾會特意為了藝術季前來香山,在地的居民也透過藝術創作,將自己的想法或對藝術的詮釋展現出來。 走讀第一站來到海山社區,活動中心的牆上展示著攝影師王阿福(化名)的系列作品《芒種計畫》,照片呈現出海山社區的景象,紀錄當地長者的日常生活。「我希望長輩現在或是將來再回頭來看這些作品,會覺得說有來社區這裡跟大家一起生活很有意義。」他補充道。 工作室安排民眾體驗海山特色活動「長輩為你沖咖啡」,品嘗由居民親自沖泡的咖啡。為了維持長輩的身體健康,社區開設課程讓長者學習手沖咖啡。此外,社區也將咖啡粉外銷,希望藉此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回流。海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鏡涼表示:「老人和年輕人一定要結合,不要讓年輕人覺得來社區很可怕。我們長輩也因為課程的關係,非常了解現在年輕人的社會。」 印有植物紋路的藍染布料是由中隘社區居民與當地藝術工作室共同創作的作品〈堤畔踩青〉,中隘社區總幹事劉秋玉說明希望將當地植物與藝術結合,「長輩平常都忙於農務,這種花草對他們來講都覺得很頭痛。」因此,他們以社區常見的花草葉片進行移印,融合自然資源與傳統藍染工藝。劉秋玉分享藝術共創的目的,「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讓他們覺得原來身邊的這些雜草也可以變成藝術品。」 在社區居民的帶領下,民眾接著走入茄苳社區古厝。茄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一郎談到農村與藝術的結合,「因為藝術季的導入,讓我們覺得藝術在農村也可以創造出想像的空間。」作品《回茄》使用家中的板凳與廢木,讓社區居民發揮創意,希望來到這裡的人都能感受到回「茄」的溫暖。陳一郎說:「我們有孢子蒝這個年輕的團隊回到鄉裡面,他們也是在地的新竹人,願意伸出手來協力社區發展。」。 藝術季透過導覽活動,吸引青年回鄉,也讓更多人認識香山這塊純樸的「烏托邦」。
「嘉」入造反行列! 雜學校攜在地組織創新教育
生活
第1771期
「嘉」入造反行列! 雜學校攜在地組織創新教育
2022-11-17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紅桌由廟口一路延伸至馬路,不同教育組織在桌前向民眾介紹團隊成果。「嘉義市造反教育節」翻轉教育博覽會舉辦於展場的形式,由創新教育平台「雜學校 ZA SHARE」與嘉義市政府合辦,活動包含論壇、展覽、工作坊等,以綏靖侯嘉邑城隍廟為主場地,結合五個衛星場域,於12、13日登場。  嘉義市造反教育節以綏靖侯嘉邑城隍廟為主展場,利用辦桌的方式融入地方特色,吸引民眾前來參與。 圖/賴羿安攝雜學校串連許多在地學校、創新教育團隊與地方創生組織,攜手將嘉義市打造為一所實驗學校。活動首次舉辦在台北市以外的場地,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表示,他接觸嘉義返鄉青年與地方創生團隊後,認為嘉義市適合作為推動「造反教育」的起點,「嘉義的學校就要有嘉義的特色,每個城市的學校因為在地的文化、產業的不同,才能培養孩子留鄉、回鄉的能力。」他認為傳統教育無法連結社區、環境,真正的教育應該以社會為本,帶領學生走入在地,打造具有當地文化的學校 。  雜學校以系列論壇傳遞「造反教育」的理念,邀請各界專業夥伴一同討論從青年、學生、家長到社會的造反議題。 圖/下港女子提供有事青年實驗室為活動其中一個衛星場地,提供嘉義年輕人學校外的討論空間。這次諸羅設計塾舉辦「反真人圖書館」的活動,突破真人圖書館僅邀請成功人士分享的框架,讓六名在地青年於不同設計空間,藉聊天分享自己返鄉創業或創新家業的心路歷程,期望打破在大都市領取高薪水、擁有高成就的職涯價值觀。有事青年實驗室空間主理人黃麗庭表示道:「如同籃球隊裡的助攻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努力付出的人我們認為更應該要被看到。不是只有看到舞台上的人,而是看到建造舞台的人。」 台灣田野學校在嘉義舊監獄的女浴池舉辦名為「舊監心靈裸湯」的講堂,共同激盪對於社會議題與現況的反思。 圖/下港女子提供在另一個衛星場地,台灣田野學校將嘉義舊監獄變成教室,在浴池舉辦講堂討論社會議題,並以沈浸式體驗、實境遊戲解謎帶領民眾感受監獄歷史情境,打破古蹟侷限。「把活動辦在監獄裡我們都覺得是一件很造反的事情,因為過去監獄不是輕易的被開放,它其實是很多管教、約束的地方。」台灣田野學校專案經理許翊萱表示道。在實境遊戲解謎中,民眾穿梭於舍房與接見室,根據提示找到線索。「其中有一關叫越獄風雲,透過這個遊戲比較了解監獄裡的動線與結構,以有趣的方式了解文史地標。」民眾許家瑜說道。 反真人圖書館舉辦在有事青年實驗室,空間設計與講者的個人特色有所呼應,用輕鬆對談的方式分享個人經驗。 圖/有事青年實驗室提供造反教育節地點從廟宇延伸到舊監獄,遍佈嘉義市,藉由教育團隊與地方組織合作,打開民眾對於教育的想像。「一個教育節的舉辦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地的共識,把這些有共識的人串連在一起,他們才有機會把這個精神延續下去。」蘇仰志說。社會是一所大型學校,雜學校期許將教育創新理念「播種」於嘉義,讓這股造反力量繼續茁壯。 嘉義市造反教育節以鮮明的主視覺融入在地的廟宇文化,凸顯其以「造反教育」為核心理念的活動精神。 圖/下港女子提供
探索性與自我 時光市集展情趣百態
生活
第1770期
探索性與自我 時光市集展情趣百態
2022-11-02
【記者程心新竹報導】情侶十指緊扣、親子相互倚靠、大學生談天說笑,展現自然又親密的生活情趣。「十二寮時光村」地方創生團隊,10月29、30日在新竹十二寮舉辦首屆「時光市集-純愛特輯」(以下簡稱時光市集),推廣生活情趣並活絡地方產業。主辦方協同藝術家策展,並與情色青年、台灣原創大雕燒biggayke等攤商合作,創辦台灣第一個以生活情趣為主題的市集。 時光市集-純愛特輯以生活情趣為主題,29、30日於新竹十二寮舉行。 圖/程心攝「生活情趣」涵蓋範圍十分廣泛,包含讓人與人關係升溫的儀式與增加生活氛圍的事物,時光市集活動統籌吳瑋翎以此規劃一系列生活情趣體驗,活動包括市集、情趣展間、脫口秀等,其中,色情藝術家小艾與品牌「r-Xing阿性情趣」共同策劃的《好想愛愛展》是一大特點。 觀展者必須通過斜坡並穿越一件件衣物,才能參觀《好想愛愛展》。 圖/程心攝粉色蕾絲內衣、黑色絲質內褲以及零星的少女衣物向下垂掛於展覽入口。拿著手電筒進入通道,18禁展間主要呈現女性的性需求,展間內多處擺放粉紅娃娃,以及不同年代的情色書籍。吳瑋翎解釋:「情趣用品最主要可以拿來了解自己的身體,是生活情趣的其中一個面向。」團隊提倡探索性與自我的權利,期望導正大眾性探索觀點。 藝術家嘗試以裸露物件,在少女房內的餐盤上,呈現出對性的渴望。 圖/程心攝展覽緊扣「純愛」主題,卻只從女性角度出發,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學生林昱阡提出,展間若能容納多元性別的性需求,或許會更加完善。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視組學生曾丞可也直言,若無解說,展覽內容其實不好理解,「但台灣對於性教育這方面相對保守,讓大家有機會直接了解性知識還是很不錯。」 市集內販賣有香氛蠟燭、情趣用品、甜點等各式能增添生活情趣的小物。 圖/程心攝市集除了情趣用品外,也展出香氛蠟燭、關係牌卡等小物,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廖偉志表示,「生活情趣不限於性,而是表達情感,與在意的人建立互動。」例如關係牌卡能讓彼此說出平常不易分享的話題,有助於增進情感。而「情色青年」攤主小愛(化名),不僅教導民眾如何正確使用情趣用品,也會分享性治療與性教育的正確觀念。曾丞可提到,小愛會拿出身體構造圖,細心解說不同性別的生理構造,也給予專業性愛意見。  台灣原創大雕燒biggayke攤主與一邊與顧客介紹產品,一邊推廣十二寮地方特色。 圖/程心攝吳瑋翎說明,活動除了提倡生活情趣的多元面向,舉辦在中老年人口較多的新竹十二寮,也希望為地方帶來青年人潮。不過他坦言,活動未呈現十二寮的在地文化,展覽也著重女性觀點,這些未盡之處須被改善,「吸引人潮外,市集主題如何與在地做連結、如何呈現出不同關係之間的生活情趣,都是團隊將持續深耕的方向。」吳瑋翎期望未來透過多元市集主題,展現出十二寮的地方特色,也更深入探討親子、朋友與情侶之間的生活情趣。
樂斯屬展文化什錦 建立台灣與東南亞連結
生活
第1757期
樂斯屬展文化什錦 建立台灣與東南亞連結
2021-11-1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一手提著裝滿貨幣的菜籃,一手拿著手機參與實境解謎遊戲,民眾在各展區之間穿梭,試圖拼湊出泰北山區華人村的生活樣貌。由青年團隊社團法人台灣樂斯屬文史扎根育成協會(以下簡稱樂斯屬)策劃的「肉噪販!炒一盤台灣與東南亞的在地文化什錦」展覽於3日展開,並於14日正式落幕,展覽期間邀請民眾以逛市場的輕鬆步伐體驗一場東南亞與台灣的文化什錦。 「肉噪販!炒一盤台灣與東南亞的在地文化什錦」展覽於14日落幕。 圖/樂斯屬提供樂斯屬團隊從泰北文史教育出發,透過教育與田野方法推動當地青年學子認識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團隊成員將過去的田野經驗透過展覽方式呈現,以菜市場的意象為主軸,結合來自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等地成果,透過互動式設計帶領觀眾看見在地文化的特色。「我們希望透過趣味的方式呈現當地面貌,讓更多的人認知到泰北也有自身的地方文史。」樂斯屬共同創辦人涂祐瑄解釋,期望藉由展覽破除東南亞弱勢、需要被幫助的既定印象,讓參展民眾可以感受到自己與東南亞文化產生的連結。 展覽以菜市場的意象為主軸,透過互動式設計帶領觀眾看見在地文化的特色。 圖/張珈爾攝走入「肉噪販」展覽,參展民眾會先領到一個印有展區地圖的菜籃,接著透過近似闖關的方式取得專屬貨幣並收集食材,最終可以依據收集到的食材兌換一個文史料理包,其中「打拋豬肉飯」對應到的就是一份介紹樂斯屬團隊設計的文史課程的便當盒,民眾可以一邊品嚐課程設計說明,同時聞到文史料理包當中放置對應料理的香料氣味。此外,樂斯屬團隊也設計了實境解謎遊戲,民眾只要掃描QRCode就能開始闖關,透過解謎的方式拼湊出泰北山區華人村的生活樣貌,以另一種視野重新觀看展覽。 展覽期間主辦團隊不時穿插關於文史教育和實境解謎相關的講座。 圖/張珈爾攝提到自己最喜歡的展品,樂斯屬共同創辦人李盈萱很快指向柬埔寨團隊的展區,她說明該團隊以挖土方式象徵考古的意象,呼應當地盜獵文化的猖獗,該展區的設計將柬埔寨當地呼籲尊重文化遺產的漫畫埋入土裡,讓參展的民眾不僅實際上動手挖掘漫畫書,也是意義象徵上的挖掘柬埔寨文化,透過互動的方式加深參與者對於當地文史的認識。 團隊將呼籲尊重文化遺產的漫畫埋入土裡,透過互動的方式加深參與者對於當地文史的認識。 圖/樂斯屬提供「看完展覽之後才發現,泰北是和台灣歷史背景這麼相似的地方。」當天參與展覽的民眾劉沁潔說道。她也補充,因為樂斯屬團隊努力將東南亞的文化融入遊戲體驗,參與展覽的民眾才能有如此靠近在地的感受。樂斯屬團隊和來自東南亞各國的在地創生組織在田野的過程中看見在地文化的珍貴,期望能透過文史教育讓當地民眾產生歸屬與認同,同時也期盼透過展覽把這份感動傳達給每一位參展的觀眾。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生活
第1755期
山海工作營點亮落寞山城 重塑空間凝地方向心
2021-10-27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當你看見Keelung,就看見太平青鳥。」23日,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上的Keelung地標旁,由太平國小廢棄校舍改建而成的太平青鳥書店正式開幕。當天,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總召「老柯」柯濟昇也抱持觀望態度出席;山海工作營在當地駐足深耕六年,進行多場以「空間再生」、「社區藝術共創」、「山海小市集」為主軸的活動,藉此開啟山城與海港之間的連結,找出太平社區創生的可能性。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山海印記》,利用陶瓷不會腐敗或消失的特性,將太平國小的印記永遠留在太平山城113巷中。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太平社區位於基隆港西岸罾仔寮山坡上,因應港口產業形成山城聚落,近年來因青年外流、高齡化及聯外交通不便等因素面臨空間再利用的課題,「地方工作的核心在於發展出屬於本地的生活美學和品質,從最基礎的駐地工作、深度田野開始。」柯濟昇表示,期望從庶民生活淬鍊基隆現代都市生活美學,建立只有在太平山城才會出現的生態模式。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合影。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山海工作營於民國105年暑假開始進駐太平山城,而後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擴大與西岸山城社區的互動與合作,期盼建立海港與山城之間實質的連結。跟著「老柯」徒步走上太平山城,自基隆地標登山步道口進入中山一路113巷後,崎嶇蜿蜒的小道旁可見許多以藍色為主視覺的粉刷牆面及裝置藝術,藍色的三角旗幟隨風飄揚,像極了專屬太平山城裡的海浪,頗有種山海交融的意味。 中山一路113巷內的「山海旗」,如同太平山城裡的專屬海浪。圖/張珈爾攝透過逐年累積的訪談資料與測繪,山海工作營除了改造閒置空間外,也邀請在地商家舉辦小市集,對於市集的規劃,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山海工作營計畫主持人陳冠華說:「市集不是一場煙火,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不影響社區原來生活節奏,所創造屬於基隆的特殊節慶。」期許市集作為生活和美學的延伸,連結到基隆的山與海,以及每位市民的生活。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紀念T恤。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很驚艷他們真的跟當地社群產生了這麼緊密的連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學生鄭宇彤說道,同樣參與過地方創生的她,深深被山海工作營與太平山城之間和諧的氛圍打動。山海工作營以「參與合作」方式取代「指導介入」,漸進式地在太平社區進行創作,在不打擾當地步調與生態的原則下,點亮了這座一度面臨熄滅的山城。 民國110年元智大學基隆山海工作營作品《罾仔寮三部曲》,故事內容取材於歷年來的訪談內容,以社區中的平凡小故事作為整個作品的重要核心。圖/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提供「我希望我們可以是居民的聆聽者,並希望他們樂在其中。」提到未來展望,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連薇婷說道。團隊期許太平山城未來可以是一個適合生活,且兼具人文與創造性的所在,不僅讓青年與長者打破世代隔閡關心扶持,也讓孩子們對其充滿歸屬感,建立一條屬於太平社區的「上山的路,回家的路。」
發掘雨後春「筍」 地方青年推廣產業新面貌
生活
第1730期
發掘雨後春「筍」 地方青年推廣產業新面貌
2020-10-01
【記者林子頊台南報導】青年擔任小農夫下農田採收在地美食「蘆筍」,採收後轉往廚房化身廚神,將蘆筍烹調成精緻料理。「地利小食」9月27日於台南市將軍區舉辦「地利小食料理課程」,此次活動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合作,為青發署《超牆青年/主題展》系列活動的100個體驗點之一,鼓勵青年在參與各項計畫的過程中探索自我價值,學習用行動跨出第一步。 「地利小食料理課程」活動負責人黃筑萱解釋農夫每天從播種到採收蘆筍的過程。 圖/林子頊攝「地利小食料理課程」不只帶領學員完成一道料理,更希望學員踏入農田體驗農村生活。蘆筍成長的速度非常快,約生長到30公分就需採收,因此農夫每天都需要勤勞地檢查採收。活動主辦人黃筑萱邊解說農夫繁瑣的工作,邊示範如何剪下蘆筍,讓學員親自採收並了解種植蘆筍的訣竅。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暨會展行銷管理系學生杜維婷說:「下了農田後才知道,原來採收蘆筍是需要慢慢找,慢慢看,藉由這次的體驗活動認識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黃筑萱身為返鄉青年,希望透過活動讓學員理解蘆筍高單價的原因,看到食材背後農夫的辛苦。 參與活動學員體驗農夫生活,聆聽剪裁蘆筍的細節且實際學習採收蘆筍。 圖/林子頊攝地利小食,翻自英文單字delicious,是一個在地農友和消費者溝通的平台,希望能藉由蘆筍美食讓大家更認識將軍區。共同創辦人徐麗敏和丈夫蔡仕霖,年輕時回到家鄉,發現大部分家中只剩獨居老人。徐麗敏決心創辦地利小食,希望能結合在地特色及人文風情,發展將軍的創新產業。除了促進蘆筍產業轉型,他也希望讓長輩得到歸屬感,能在地利小食交朋友、一起削蘆筍。徐麗敏選擇返鄉開創地方創生產業,但他認為為家鄉付出的方式有很多種,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角色,他期望大學生能把握每一次進入農村實習的機會,將自己的專業活用在家鄉中。 活動內容包含從至農田網室採收蘆筍,至體驗手作精緻料理課程,學員用自己採收的蘆筍包水餃。  圖/林子頊攝參加完地利小時體驗課程,杜維婷認識更多將軍蘆筍文化,他分享道:「體驗活動能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接觸到不同領域的事務。另一方面,也藉由這個平台推銷地方創生產業,達到共好的狀態。」他感慨許多年輕人想出國拓展視野,但自己的家鄉其實有許多值得開拓的資源。杜維婷也期待未來能用自己的專業,返鄉帶動地方創生,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生命。
老宅歷史結合偵探遊戲 吸引玩家走入VR世界
生活
第1709期
老宅歷史結合偵探遊戲 吸引玩家走入VR世界
2019-10-17
【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戴上由厚紙板組裝而成、可以結合手機螢幕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眼鏡,民眾在木造平房青田七六的庭院及屋內四處摸索,不時便拿下眼鏡,與朋友討論破關技巧。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遊戲公司藍色迴廊執行的「新興科技X 文史古蹟 — VR城市偵探體驗交流會.消失的樂章」活動,吸引數十位民眾一同進入虛擬實境的世界。 青田七六是位於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巷內的和洋式建築,由日治時期台北帝國大學教授足立仁興建。「消失的樂章」是一款由藍色迴廊開發的虛擬實境解謎遊戲,除了以偵探故事為遊戲主軸外,更結合與現場景物互動的環節。藍色迴廊創辦人暨資訊總監周子安表示,這款遊戲相較於藍色迴廊先前兩款,在歷史背景上有較多著墨。例如在故事中加入曾居住於青田七六的人物角色,期待遊戲可以寓教於樂,融入更多文教知識。 消失的樂章VR體驗活動看板,結合台北市定古蹟青田七六場域,展現新舊交融的衝突美感。 圖/林琮恩攝 「消失的樂章」開發團隊中,有三名龍華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科學系大四的同學。其中王怡萱負責人物角色設定、繪圖、對話及介面設計等多項工作,他表示設計過程中,曾物色過數個不同地點,並實際進行考察,最後選擇文化景物豐富的大安森林公園周邊地區,「希望這個遊戲也能更多結合台灣的特色風景。」他也表示,設計這款遊戲需要的技能和學校主要教授內容不同,因此許多技能都由他自學而來,「不過會進來這個系的幾乎都是對遊戲設計有熱忱,所以就算沒有教也會自己多去學。」 玩家在青田七六屋內組裝VR眼鏡,準備沈浸於偵探解謎與歷史故事交織的洄瀾中。 圖/林琮恩攝 參與體驗的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學生施欣妮說,「之前也有在十三行博物館玩過虛擬實境,但直接用手機就可以玩是第一次。」他認為不用複雜的器具,只要手機加上簡單紙板組裝就能完成VR眼鏡,也方便使用者走出戶外,實際接觸文史古蹟等場域。團隊的鄒佳衡則說:「在進公司前都不知道有這樣的方式,直接用手機就可以進行遊戲。」對他來說這樣的遊戲方式也十分新鮮。 參與的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不時拿下VR眼鏡,與同隊朋友討論解謎方法。 圖/林琮恩攝  除了VR,遊戲也設計實際與物品互動的環節,圖為玩家在院內地質標本牆上尋找線索。 圖/林琮恩攝 藍色迴廊團隊表示,這次民眾體驗的「消失的樂章」內容屬於測試版,僅包含青田七六一個地點,日後發售的完整版內容將涵蓋大安森林公園附近包括永康街在內的多處地點,民眾將能在此範圍中一邊玩遊戲,一邊探索文史場域及地方商家,完成一場深度的城市探索之旅。
被遺忘的驛站——轉型中的坪林如何永飄茶香?
專題
第1698期
被遺忘的驛站——轉型中的坪林如何永飄茶香?
2019-04-10
  坪林為台北到宜蘭必經之地,因位於翡翠水庫上游而保有良好水土環境,是文山包種茶的故鄉。(圖/白俊育提供)新北市坪林區,文山包種茶的重要產地,茶園遍布,綠意盎然。位處北宜公路中繼,過去在台北通往宜蘭的交通要道上扮演驛站角色,老街人潮不絕。然而雪山隧道通車後,多數遊客不再駐足坪林,當地的觀光與茶業都面臨轉型的挑戰。雪隧開通 昔日驛站風光不再 【專題記者孫佾妘、劉雨婷、林傑立、何家璇、陶怡軒綜合報導】4月8日晚上,坪林老街上大部分的店都已打烊,然而巷口一間磚瓦牆店面,窗戶仍透著亮光。十多名青年圍著餐桌,討論六月好茶節活動。由坪林區公所結合在地青年推動組成的創生小組,希望成為地方創生的平台,推動坪林在地發展。位於翡翠水庫上游的坪林地區,以生產文山包種茶聞名,老街過去為茶產業集散地,吸引許多喜愛茶葉的遊客慕名而來。順天茶行、阿樂師牛軋糖負責人陳忠鑠提到,1970年代國民旅遊興起,也是坪林茶產業最興盛的時期,當時街上有五、六十間茶行,茶葉外銷到歐美、日本等地。在當時,北宜公路是前往東部的主要道路。由台北往返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車潮,皆需經過坪林。車流帶來人潮,更為公路周邊攤販帶來營業商機。「以前高速公路還沒開,坪林都會大塞車,假日中午店家都客滿,買東西還要排隊。」坪林茶農許明順回憶小時候曾和父親在公路旁搭帳棚賣橘子,當時遊客經過坪林,皆會以坪林為休息站,停在公路旁買茶梅、茶餅乾及茶酒等加工食品,店家甚至營業到晚上十二點,仍有客人前來消費。 1970年代,坪林地區為遊客前往宜蘭必經之地,當時一輛輛的遊客停靠北宜公路,為坪林地區帶來錢潮。(圖/坪林區公所提供)不過2006年雪山隧道開通後,遊客可直達宜蘭,不再停留坪林。在地文史工作者、坪林茶莊負責人楊超銘說明,過去曾一天一萬多人次駐足坪林,如今僅餘一千多人次。「經過的人減少滿多,現在都是周休二日嘛,大部分都是直接往宜蘭花蓮那邊過去。」許明順提起坪林現況,感嘆雪山隧道開通後,坪林失去作為中繼站的價值,沒人願意在坪林特別停留,只留下靜默的北宜公路。熱鬧的老街如今也變得冷清,到了假日,只有四、五家店營業,稀疏遊客走在狹窄的巷道中。「假日最有人,而且要好天氣,但是你看(今天)沒下雨還是沒有什麼人。」老街上的小吃攤販老闆林群嘉無奈表示,因為人潮少,很多店家已停止營業,房屋轉為住宅使用。曇花一現 低碳旅遊政策下的坪林觀光 榮獲多個茶比賽獎項的茶農許明順,經歷坪林的興衰。他感慨坪林種茶人口老化,茶產業不比以往。(圖/何家璇攝)觀光客消失了,茶產業仍在繼續。但面對少子化與人口外流,青年人口漸漸離開坪林。「茶產量因為年輕人不做,以後會越來越少。坪林最年輕種茶也是40、50歲,有的60幾歲還在種。」漁光里里長白明堂提到,現在坪林茶農人口逐漸高齡化,讓茶業發展受到限制。水源特定區諸多開發限制更讓坪林發展雪上加霜,由於位在翡翠水庫上游,為守護大台北地區水質,1984年政府將坪林列為台北水源特定區,限制當地土地利用,包括不能使用大型機具、農藥噴灑和施肥受限,讓茶業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但危機同時也是轉機,因位處水源保護區,坪林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此為特色,政府於2008年推出低碳旅遊,提倡生態行程,提供免費低碳交通工具,提升民眾前來遊玩的意願,在兼顧生態的同時為坪林注入商機。滴滴香茶行負責人陳耀璋提到,低碳旅遊由各店家親自帶民眾進行坪林地區導覽,「下午三點半到四點,到店家去喝茶,品茗、買伴手禮。」只要導覽得夠精彩,引起遊客對坪林茶葉的興趣,遊客多半會願意在店家消費。陳耀璋表示,坪林以往依靠過路客維持生意,但民眾短暫停留便匆匆上路,消費金額並不高。而低碳旅遊帶來不同的消費型態,「遊客專程來坪林爬山健行,來這邊吃飯,把時間留在坪林一整天。」在低碳旅遊的帶動下,遊客在店家消費意願提高,因此陳耀璋認為低碳旅遊對於當地生意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程度幫助。然而這項政策在2015年因為花費過大而終止,政府提供的補助突然消失,使當地籌備活動經費不足,坪林觀光對民眾吸引力降低,原本回流的人潮再次消逝。 坪林老街的觀光人數減少,即便到假日店家也必須碰運氣,時而生意滿門、時而門可羅雀。(圖/陶怡軒攝)青年投入地方創生 改變傳統經營模式同一時間,地方上有一批青年致力活化坪林,包含返鄉的年輕二代,以及外地進駐的新創團隊。台灣藍鵲茶創辦人黃柏鈞提出他們的理念,希望讓坪林成為旅遊景點之一,而非只是前往宜蘭的中繼站。「政府補貼是毒藥。」黃柏鈞指出低碳旅遊一時之間帶來了人潮,然而政府的補助專案停下來後,地方社區決定自行舉辦,成本提高導致商品收費拉抬數倍,遊客自然就流失了。過去政府為復興坪林,投注不少經費補助低碳旅遊,一名旅客僅需支付二百元便可暢遊坪林。黃柏鈞認為這會損及坪林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價格太低的結果是讓消費者養壞胃口。」 由當地青年與區公所創立的地方創生小組自今年三月起開始運作,本次會議討論著六月即將到來的坪林好茶節。(圖/孫佾妘攝)地方創生團隊相繼與新北市觀光局和農業局合作,一改過去政府撥經費舉辦活動的模式,由民間自發舉辦數十場活動,與政府共同經營「小旅行」,並堅持不走低價策略,欲從頭建立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不過滴滴香茶行業務經理、陳耀璋兒子陳偉毅提到,小旅行多半包含DIY體驗行程,但店家農閒時非茶葉產季,民眾無茶可採;產季時則忙碌於茶葉採收,需確保茶葉販賣品質,沒有多餘心力帶民眾體驗,因此店家對於參與小旅行的方案多半興致缺缺。經營自家品牌「白青長茶作坊」的白俊育則表示,當地受限於水源保護特定區,車流量有管制,窄小的產業道路也不利於大型車進入。同時,儘管有導覽行程,卻不會帶入指定店家消費,間接減少了由茶行導覽產生的客源,甚至會造成搶客的誤解。白俊育認為,茶行新進團隊與傳統產業性質不同,並不會發生搶生意的情形,反而帶入新思維和模式。「你一直喝自己做的茶,只懂自己的味道;你沒有喝過別人泡你的茶,也許風味不一樣。」他用製茶經驗比擬,自己身為在地人也需仰賴第三者的眼光評斷坪林發展的好壞。茶農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以上,近五年才逐漸有青年回流,目前約有三十多位。年輕人向長輩學習製茶技術,也帶入新的科學知識,控制濕度、溫度,讓茶農不再只是「看天做茶」。「建立品牌」是許多坪林青年的共同理念,拓展網路行銷、設計精緻包裝,以增加銷售量。白俊育表示,改變原本銷售方式有時也造成世代間的爭執,「長輩覺得原本賣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多花錢去做這些。」雙方溝通變得極為重要。「要不斷的有故事發生,才能擾動(地方行動)。」黃柏鈞認為坪林地方創生最困難的是激發居民的行動,產生經濟價格的改變。此外,他肯定坪林製茶水準及發展精緻農業的潛力,有機會成為台灣之光。以茶為本 打造坪林地方特色為避免城鄉差距擴大,行政院將今年(2019年)訂為我國地方創生元年,引入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概念,透過盤點地區既有的人、地、產業特色與優勢,並導入資源或企業,協助鄉鎮發展地方特色。坪林區公所區長施明慧表示,透過成立坪林地方創生小組,整合青年和國寶茶師,讓在地能農產業及觀光業並進發展。然而,陳偉毅指出,由於坪林以茶產業為主,商家多販售茶葉與茶風味點心,此既定印象卻讓店家產品同質性過高,彼此競爭激烈,使在地陷入發展困境,「你就算沒有此意,別人也會認為你幹嘛故意跟我賣一樣的東西。」林群嘉也同意這個看法,「(大家)賣的東西差不多,茶鄉就是賣茶油、茶葉啦,或是像茶粿。」除了商品競爭激烈,林群嘉也提到,帶遊客觀光的導覽員會因自身與特定店家較要好而導覽、推銷這些店家,讓其餘商店無法受惠,彼此間的關係更惡化。 陳耀璋認為,傳統茶行應轉型,「不是單純在這裡等客人上門,這樣業績一個月要有十萬都很難。」楊超銘則建議,每家店應要有不同特色,多元發展才能留住遊客,「陳列都一樣、賣的都一樣,那大家就覺得來過一次後就不用再來了。」 「大家來坪林逛,一定會經過老街和這邊的茶行,不可能都自駕去茶園找茶農買。」坪感覺負責人、先前為金瓜三號老闆蔡威德也認同店家轉型的看法,應積極吸引消費者上門。他以新開在老街上的商店坪感覺為例,提供在地食材製作的餐飲、邀請茶師現身說法、推廣當地茶品牌等,聯繫在地與遊客間的連結。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嘗試,讓其他店家看見營運轉型的可能。 「坪林的特色就是茶,不過茶也有很多面向。」除了營運轉型外,蔡威德也提到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營造當地特色,像是茶產可以進行體驗經濟,分成飲食、娛樂、和產業知識三種等。他希望未來老街能成立組織,統合所有店家打造共同特色,及規劃各家店的市場區隔,「讓每個店家都好好介紹自己的東西,甚至讓更多店家開起來。」做出不論是否有政府補助、都能自行運作的系統,才是長遠之計。 「把坪林特有的(條件)放大到別的地方都學不來,那就是地方特色。」楊超銘建議,當地應回歸自身有利條件,思考未來如何發展、行銷,才能走出一片天。「將坪林所擁有的特色,包括產業、文化、環境等,依不同季節、不同客層、不同需求去安排,如此才能讓顧客一來再來。」 地方創生的概念為坪林注入新活水,如何利用茶與自然資源,發展成坪林無可取代的地方特色,將是坪林未來的課題。(圖/何家璇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