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738期
【社論】板機扣下之前——台灣還能討論死刑嗎?
2020-12-03
上週甫落幕的金馬獎,一部入圍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悄然成為遺珠。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描述死刑犯家屬的心境,導演李家驊突破重重採訪困難,以三個真實案例,建構出大眾不曾看過的死刑樣貌。採訪難上加難,因為不僅死刑犯家屬不願意以真面目示人,曾願意開誠佈公的刑案被害者家屬也因長輩強烈反彈而作罷。被害者家屬不該出現在一部帶有廢死立場的紀錄片中的想法,反映了國內死刑討論空間之狹窄。近年來,新聞媒體、社群媒體於重大社會事件後,不停傳播「以命償命」的觀點,折斷死刑討論與殺人事件背後的脈絡,國內死刑的討論空間日漸窄小,每況愈下。上個月發生的大馬學生謀殺案,兇手以極其殘暴的方式殺害了無辜路過暗巷的海外學子。事情一發,馬來西亞籍歌手黃明志立刻表態,「台灣安全到殺人犯都很安全。」執政黨市長黃偉哲亦疾呼判死,連帶要求處決仍關押獄中的39名死刑犯。輿論更是不遑多讓,「國人皆曰可殺」的死刑名句,再次毫不保留的展現。距離最近的一個死刑判決,是上禮拜的單親媽媽案。一位患有憂鬱症的單親媽媽殺害孩子後尋死,送醫後生還。演員隋棠前幾天針對此事,說了「在位者(指法官)的眼睛真的有好好注視過人間嗎?」即便未明確點出廢死立場,只是試圖表達其殺人背後是階級因素和巨大的社會結構強逼使然,卻馬上受到輿論撻伐、媒體攻擊,稱他「噁心」。結果是,隋棠隔天便發文道歉,表示自己思慮不周。兩樁殺人案,前者兇殘的毫無可說,後者則隱約透露底層社會的悲哀。主流輿論呢?殊途同歸,幾乎只有一個字:「殺。」不見脈絡分析,只見群情激憤。 死刑、刑罰向來是嚴肅的社會議題,過於單一的輿論方向,卻可能築起高牆,限縮國人對於生命、對於司法意義的思考空間。 圖/林琮恩攝死刑作為一個社會重大議題,涵蓋許多複雜的面向,生命、犯罪、司法、人性、寬恕、究責、社會安全......還有許多,不應該被貶低層次,使得支持死刑與廢死淪為意識型態的爭辯;更不應該在一次次社會事件中,讓披上正義外衣的群眾情緒變成唯一的聲音——處決等同正義,廢死即是無情,甚至蓋過了被害者家屬的呼喊。保有理性的討論空間,既不是鼓吹廢死,也無意高喊行刑。只期望每個人都能放下煽情,在不同的立基點上,對死刑這個關乎生命、關乎人權的巨大命題,有更多思考。關於究責,支持死刑者可以說殺人償命,天理所當;廢死者也可以說,廢死不是饒恕罪犯、反對刑罰,何況犯罪背後的階級、社會因素複雜,為何卻由一人承擔。關於生命,支持死刑者可以主張一命抵一命;廢死者也可以主張生命既然可貴,任何人皆無權奪去,何況是國家。關於寬恕,支持死刑者可說,唯有罪犯伏法,才能受害者家屬才能得著安慰;廢死者則可說,家屬想要的真相與道歉,兩聲槍響後即再也不可得,且報復之心不可長。關於社會安全,支持死刑者可以擔心罪犯回歸社會後將帶來危險;廢死者則可以說,若是死刑不存在,就不會有人以殘忍殺害無辜孩童的方式尋死,且監獄本就不應失去教化功能。關於司法,支持死刑者可以聲稱司法是正義的實踐,死刑是「求其生而不可得」;廢死者也可以說,既是人組成的機構,誤判就必定存在。幾個「關於」,勾勒出的僅是死刑討論的冰山一角,它所涵蓋的層面還有太多,其中的生命故事還有太多......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導演李家驊及《殺戮的艱難》作者張娟芬出席於政大舉辦的映後座談,透過不同媒介、形式,在日漸緊縮的輿論空間裡,提供大眾關於死刑的另一種思考方向。 圖/林琮恩攝《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片中死囚形貌真實卻無語、憔悴,與法務部長在鎂光燈前語氣堅定、不留餘地的喊殺,形成強烈對比。導演李家驊說,這部紀錄片的意義僅是留下震撼,讓和他一樣,起初看不見死刑另一面的觀眾,知道不同面向的存在。在民主、已開發且經濟自由的國家中,台灣、美國、日本,是少數仍存在死刑且不斷執行的國家。自詡言論自由、東亞民主領頭羊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所警惕?紀錄片靈感來源《殺戮的艱難》一書作者張娟芬曾寫道,「在民主的進程上,在人權的普世價值上,我們年少失學,非補課不可。畢竟廢死並非唯一目的,省思國家的權限與生命的價值,才是目的。」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即刻接受廢死的想法,只是在過激的情緒之外,應該放下二元對立的想法、意識形態的煽動和輿論的炒作,在板機扣下前,就人權、就生命、就司法,留給死刑一些應有的討論與反思空間。
藝文
第1712期
藉養蠶喻親子關係 《鼻屎兒》談為母心境
2019-11-07
【記者張佳琪台北報導】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起先愣住,接著掩面大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學生鄧靳琦、沈佳穎及陳穎蓁共同創作動畫《鼻屎兒》,入選第九屆關渡國際動畫節。此動畫描述母親在承擔母職的責任時,壓抑的心理狀態,並於10月29日在北藝大藝文生態館首度公開放映。 《鼻屎兒》開頭講述主角養蠶寶寶的過程,此動畫用蠟筆結合粉油彩達到手繪質感。 圖/沈佳穎提供劇情描寫主角費心飼養蠶寶寶,然而蠶寶寶卻仍死亡,使主角因同儕間的比較心理,產生失望的情緒。接著,主角於睡夢中彷彿被蠶絲圍繞,蠶絲將主角帶入家中的衣櫃,主角從衣櫃縫隙窺見坐在沙發上的母親,便興起嚇唬母親的念頭。而當母親忽然撞見主角時,母親的第一個反應是舉起手作勢要打主角,但在同一瞬間,母親對於無法給予主角愛感到失落,最終母親便放聲大哭。觀眾、北藝大動畫學系張芃璿說:「動畫中的母親看起來憂傷而感性,母親的哭聲更顯得淒厲,讓人不捨。」 蠶寶寶吃桑葉特寫,故事發想來自沈佳穎兒時的記憶,他回憶,當看到同學的蠶寶寶都蛻變成蛾,自己的蠶寶寶死掉時,心中的比較就產生失望。 圖/沈佳穎提供 主角從衣櫃偷窺媽媽,沈佳穎認為,此次是從小孩的視角創作,衣櫃像是主角自己的世界。 圖/沈佳穎提供劇中將主角照顧蠶寶寶與母親照顧主角相互對應,描繪親子間以「愛」互相扶持的關係。陳穎蓁提到,起初便想做跟女性有關的題材,他說:「媽媽不會輕易在家人面前掉淚,哭是真正崩潰的時候。」沈佳穎也說:「我們討論過後,發現彼此與媽媽的關係有共通點──媽媽其實不是一直都很強大,而是和孩子互相依賴,同時也很脆弱、想從孩子身上得到愛。」 動畫後段,主角從衣櫃跳出嚇唬媽媽後,媽媽嚎啕大哭。陳穎蓁表示,想要藉此呈現媽媽的脆弱面。 圖/沈佳穎提供此部動畫以粵語配音,身為香港僑生的鄧靳琦說:「當配音為不熟悉的語言時,觀眾就會因為陌生感而更投入觀影。」至於配色方面,蠶繭內使用黑白色調,而主角家中使用明亮的彩色去表現,他解釋,如此安排是想要將虛幻的蠶繭與實際存在的房間形成對比。沈佳穎也指出,濃烈的色彩能呈現情緒升高的狀態。 動畫中的蠶繭是用壓克力與透明膠片製成,以黑白色調呈現虛構的蠶繭世界。 圖/沈佳穎提供家中一景,從動畫中的現實世界角度呈現,以濃烈的色彩表現情緒的高點。 圖/沈佳穎提供《鼻屎兒》不僅傳達「沒有人生來就是母親」的想法,也讓導演們得以梳理與母親的關係。沈佳穎用溫柔的語氣訴說:「對我來說這部作品是一種抒發,那時候和媽媽的關係不是很好。」陳穎蓁則說:「當我看到感謝名單放上我媽媽的名字時,我才真的覺得我有為他做了些什麼。」 《鼻屎兒》導演為三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學生,左起為:沈佳穎、陳穎蓁、鄧靳琦。 圖/張佳琪攝
校園
影音
第1668期
新法保障租賃權益 專家籲正視安全規範
2017-12-07
【記者梁嘉容、陳棟台北採訪報導】租屋最怕遇到惡房東惡房客,立法院於近日三讀通過國內第一部租賃專法,提出五大變革,但是這樣真的能夠保障租屋族的權益嗎?在外租屋 問題百百種,押金、設備修繕、合約糾紛等等。然而,國內租屋房市缺乏專業管理,房東與房客間也存在著資訊和認知上的落差,導致租屋市場形同地下黑市。政治大學、外宿學生鍾詠吉表示,因冷氣噪音過大無法入睡,實測超過100分貝。他提到,當下最壞打算是與房東協調,雙方各出一半購買新的冷氣,但最終談判破局。他認為房東態度消極,因此自己只好退讓解約。根據現行法規,承租人若遇到租屋糾紛,可以尋求消保法或定型化契約的幫助。但新法通過後,糾紛可交由地方政府免費調解,同時更明確規範修繕義務、押金上限及返還等,希望促進租屋市場的專業化。崔媽媽基金會政策研究員徐志維表示,此次專法是整理租賃與土地的相關法規,並整合台灣現有的民法、土地法及散落的住宅法。不過新法也引發立委質疑,條文未納入最重要的住宅安全規定。依據現行消防法規,五樓以下公寓不屬於消防列管的檢查範圍,間接造成黑心房東為了賺取租金,不顧房客安全,持續出租多戶隔間的危險房屋。徐志維認為,政府應積極思考消防法是否有修法的空間,針這類整棟出租的公寓,呼籲政府正視民眾安全。除相關法歸保障,民眾租屋前也應好調查,先確認該棟建築物有無合法執照,避免選擇頂樓加蓋的房屋。也提醒需檢查逃生出口及鐵窗是否暢通,警報系統和滅火設備是否完善。為了打造友善安全的租屋環境,除了有關單位落實租賃專法,民眾也要睜大眼睛,才能租的安心、住的放心。https://youtu.be/etSJOgqHYoM
藝文
第1633期
《月亮媽媽》重現 童趣手法詮釋死亡
2016-10-20
【記者翁芊儒台北報導】奶奶試圖撐起身體從床邊站起,但她顫抖的雙手卻無力與老邁的身軀抗衡。頑劇場民國104年首演後,13日起連續四天在永安藝文館表演36房感動重現《月亮媽媽Mamma Luna》,以童趣手法展現衰老和死亡。表演剛開始,飾演奶奶的頑劇場團長、導演黃凱臨就已入戲十分,在觀眾的輕語交談中詮釋行將就木的老奶奶。換幕後,一位小丑女孩闖入老人的房間,抵抗象徵死亡的巨大月亮,但最後卻不敵月亮降臨,就像人終究要走向衰老一途。黃凱臨以獨角戲方式分飾老奶奶及小丑女孩兩角,並以小丑女孩對抗巨大月亮的無知與恐懼象徵初接觸奶奶衰老身軀時,不解與害怕的心理反應,連結小時候幫奶奶洗澡的記憶片段。「就像很多的小孩子在看到自己的爺爺奶奶,對他們來講老人就像是另一個星球的生物,他們其實都會害怕的。」為了呈現小丑女孩的天真,黃凱臨以童趣的想像重新詮釋平時只能跟「衰老」產生連結的器物。劇中小丑將拐杖化為抓背的工具、薩克斯風,甚至是抵抗月亮的武器,讓現場歡笑聲四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林彥表示,老年人的象徵體,在一個小女孩的心裡可以變成像薩克斯風一樣有趣的東西。小丑女孩不知道手中把玩的枴杖最終只能成為用來攙扶自己年老身體的器具,就像人類終究仍抵不過衰老,只能被囚禁在佝僂的身軀裡。經歷去年首演、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d'Avignon)、新加坡M1藝文小劇場藝術節的洗禮,《月亮媽媽》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更臻完善。黃凱臨說:「戲不停地在成長、進化,經歷了前面的旅程之後變得更成熟了。」她表示,演出片段的變動,是為了讓觀眾能進入劇中的世界,更能領會戲劇欲傳達的信息。表演過程中,小丑女孩把玩各式物品之餘,也不忘與觀眾互動、索取掌聲。正如小丑需要現場的觀眾才能完成演出,每一個劇場的設計與不同觀眾的回饋都會讓黃凱臨在演出當下有不同的表演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范安妮則提到:「人生會追尋很多東西,可是當你老了以後你要去面對的是你自己還有你的身體,只有你去擁抱她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感受到活著的美好。」她認為,儘管劇中沒有太多語言的傳遞,但正因如此,才能從演員的情緒去感受到她內在心境的真情流露,「因為她感動所以更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