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印度梅大學程未獲認證 護理系學生抗議持續升溫
國際
第1798期
印度梅大學程未獲認證 護理系學生抗議持續升溫
焦點
2024-11-08
【記者王保伶報導】印度拉賈斯坦邦(Rajasthan)梅瓦大學(Mewar University)(以下簡稱梅大)在未獲得拉賈斯坦邦護理委員會(Rajasthan Nursing Council, 以下簡稱RNC)及印度護理委員會(Indian Nursing Council)(以下簡稱INC)的批准下開設護理學位課程(BSc Nursing),損害修習該學位學生的權利。護理系學生10月17日起在學校正門側邊抗議,表達他們的憤怒,並呼籲校方正視學位認證問題。而校方於10月19日以學生的行為惡劣造成干擾為由,對35位學生採取停學處分。 據《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報導,在查謨和喀什米爾學生協會(Jammu and Kashmir Students Association, JKSA)向當地政府反映問題後,梅大才於10月22日撤銷停學處分。「儘管學生知道校方撤銷處分後鬆了一口氣,但我們最初的訴求仍未解決。」參與抗議的護理系學生Hayaan(化名)指出,大部分媒體聚焦於停學事件,卻忽略促使學生抗議的原因。梅大藥學系學生阿米爾・薩拉姆・米爾(Aamir Salam Mir)也支持學生的抗議行動,並指出問題在於學校未能取得護理課程的認證。 發起抗議的35位學生皆來自查謨和喀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並經由查謨和喀什米爾特別獎學金計畫(Jammu Kashmir Special Scholarship Scheme, JKSSS)(註)入學。Hayaan解釋,學生在做研究及與專業護理人士交流時,才發現梅大護理課程並未被國家批准,梅大護理系也沒有出現在INC官方網站中。Hayaan表示,當他意識到護理學位沒有被認證時,感到震驚與恐慌,「我的父母相信我將靠穩定的職業解決家裡經濟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向他們解釋這件事。」他說道。另一位護理系學生穆希德・阿沙克(Murshid Ashaq)補充,學生在抗議中要求校方將他們轉至經RNC與INC官方認證的學校,避免影響他們的未來發展。 註:查謨和喀什米爾特別獎學金計畫(Jammu Kashmir Special Scholarship Scheme, JKSSS)是印度政府資助來自查謨與喀什米爾地區學生的高等教育而推行的政策,入選者將獲得全額經濟援助,包括學費、住宿費、餐費、書籍費等。 「我們不斷尋求拉賈斯坦邦和喀什米爾政府的支持,希望能轉學至其他大學或學院。」阿沙克說道。即便如此,他們的訴求仍未受到重視。學生至今已抗議13天,仍未獲得校方的正面回應。Hayaan無奈地表示,沒有人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使他們逐漸失去希望。學生希望能夠獲得更多團體的關注,以確保他們在申請學位與課業上付出的心血不會淪為徒勞。
淡江尖端材料學程停招程序不民主 學生代表籲對等溝通
校園
第1767期
淡江尖端材料學程停招程序不民主 學生代表籲對等溝通
2022-10-05
【記者李念庭綜合報導】9月20日,淡江大學理學院宣布,尖端材料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將於113學年停招,並在隔日辦理第一次停招說明會。然而,多數學生認為消息過於突然,且在說明會中,校方態度也讓學生感到不被重視。對此,尖端材料學程學會與淡江學生會,於9月22日發布聯合聲明,希望淡江校方依循民主程序,與學生們共同討論停招、合併學系等相關事宜。  9月22日,淡江大學學生會與尖端材料學程學會發布聯合聲明,期望淡江校方重視學生意見,依循民主程序與學生共同討論停招相關事宜。尖端材料學程近年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出現招生率不足、缺額問題,經學程辦公室與校方討論後,決議從113學年起更改為停招不整併。尖端材料學程學會會長蘇麒耀說明,在第一次停招說明會中,校方僅做到告知義務,且會議中無校方高層出席,加上時間只有30分鐘,因此在說明會中,校方代表皆無法即時回覆問題,導致學生在過程中感到十分疑惑,也對校方充滿不信任感。 淡江大學10月3日於辦理第二次停招說明會,會議中教務長及秘書長等校方高層皆出席,與學生面對面討論溝通。圖/尖端材料學程學會提供然而,在本週一召開的第二次說明會中,淡江教務長蔡宗儒與秘書長劉艾華皆出席會議,與學生面對面討論。除了說明停招的緣由,並傾聽學生對於此事的想法。此外,校方也針對第一次說明會中,學生詢問的必修選修學分和受教權問題,以及系學會事前收集的學生意見,統一做出回覆,例如校方同意在符合學校轉系的規範之下,盡量輔導並協助學生轉系。 針對學程即將停招砍系一事,蘇麒耀提到,部分高年級學長姐擔憂停招恐影響畢業文憑的價值,以及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除了高年級學生,大一新生也不滿於校方的作為,一些大二同學則已經開始規劃轉系甚至轉學。蘇麒耀認為,第二次說明會中,校方與學生的溝通狀況已改善許多,但他表示,校方仍須進一步擬定具體保障學生權利的配套措施。 尖端材料學程2005年成立,近年因招生率不足,淡江校方決定於113學年停招此學程。圖/尖端材料學程學會提供淡江大學尖端材料學程畢業校友莊信偉表示,缺額、停招都已是既定事實,校方在考量經費和經營等現實因素時,也僅能做到與學生充分溝通,並保障同學的相關權利。淡江學生會會長蘇廷瑋則提到,未來校方決策與學生意見產生衝突時,應先打開對等的討論空間,讓學生瞭解停招原因,提供相關資料,並且持續與學生溝通,以維護學生權益。在現今少子化衝擊之下,許多大專院校與學程科系,都面臨停招、整併和減招的狀況。蘇廷瑋表示,教育部不應以鴕鳥心態逃避問題,而是要改變整個教育環境,並針對教育政策做出調整。而校方在因應少子化問題做出結構性改變時,勢必會有受害者出現。因此,蘇廷瑋認為,現階段校方須與師生達到雙向溝通,藉此避免雙方權益受損,才能保障學生的受教權與發聲權。
北大數位行銷學程停招藏瑕疵 師生連署求溝通
校園
第1757期
北大數位行銷學程停招藏瑕疵 師生連署求溝通
2021-11-18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擬於112學年度將「數位行銷進修學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數位行銷學程)更改為「數位行銷進修學士學分學程」,並停止招生。校方自公告以來皆未說明停招後配套措施,對此,北大數位行銷學程學生江漢龍發起連署,呼籲校方舉辦公聽會,充分與學生商討學程停辦事宜,並更動決策。 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以師資與辦公空間不足為由,擬在112學年度將「數位行銷進修學士學位學程」更改為「數位行銷進修學士學分學程」。 圖/黃弈軒攝北大校方表示,由於數位行銷學程創辦至今皆無專任師資,不符教育部標準,且學校辦公空間不足,故擬於112學年度停止招生。據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規定,學位學程專任師資應達二人以上,實聘及系所支援之專任師資合計應達十五人以上。北大秘書室新聞聯絡人張簡堯說明,數位行銷學程的專任師資難以招聘,就算聘到兩位專任師資,實聘及系所支援之師資也很難聘至十五人,為避免被教育部下令減招,校方規劃先行停招。針對校方說法,數位行銷學程前主任李孟峰質疑,數位行銷學程的前身為統計學系,而統計學系原有三位專任師資名額,轉型為數位行銷學程後,上述名額應可一同轉移,卻被校方凍結至今。李孟峰進一步解釋,他先前不斷爭取聘任專任師資,卻遭校方無故拒絕,直至2月退休,校方才展開招聘動作,但至今也未聘到任何師資。而北大資訊管理研究所(以下簡稱資管所)教授江義平也指出,他曾向校方提議,若數位行銷學程師資不足,資管所願意支援,如今校方卻主張停招理由是因專任師資不足,令他感到不解。6月,校長未經商學院院務會議討論,便收回數位行銷學程原有的三位專任師資名額。按校方規劃,在數位行銷學程停招後,原有招生名額將分配至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企業管理學系,而專任師資名額也將一併釋出。此決定令李孟峰感到疑惑,不明白在數位行銷學程頻頻卡關的三名專任師資名額,他系為何能夠順利申請,「缺額直接給數位行銷學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現在反過來說他沒有老師要停招,實在自相矛盾。」除了停招原因具爭議,數位行銷學程停招提案在各級會議的決議過程也出現許多程序瑕疵。開學第二天,北大校方在上課時間於線上舉辦「國立臺北大學商學院數位行銷進修學士學位學程轉型說明會(以下簡稱說明會)」,並將會議連結寄至每位數位行銷學程學生的電子信箱。在會議中,儘管家長及學生提出疑問,學程主任黃文曄卻說:「我才剛上任,不要問我。」李孟峰對此抨擊,認為說明會應為公開舉行,讓全校師生都能加入並一同討論。而在校方隔天召開的學程會議中,系學會會長陳怡安雖被列席,但他本人卻未接獲開會通知,且在會議紀錄上被列為請假。而後,數位行銷學程停招提案在院務會議及校務發展委員會議皆陸續通過。然而,江義平也發現了會議中的程序盲點。他指出,按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AACSB)指示,召開院務會議前,應先召開院務發展會議,但此步驟卻被校方直接略過。院務會議學生代表江漢龍也表示,在院務會議中,學生代表的發言時間僅有五分鐘,發言一旦結束就會被要求離場,「教官還跟著我進去坐在我旁邊,讓我感到不安。」9月29日,江漢龍發起連署,呼籲校方針對數位行銷學程停招事件召開公聽會,善盡與學生溝通的義務。江漢龍直言,校方所主張的停招原因並不合理,也未與學生商議,他雖多次至數位行銷學程辦公室,欲向學程主任詢問相關事宜,但卻從未見主任身影。「校方雖說會保障我們每個人都能畢業,但因為師資短缺可能會關閉一些選修課,就算提前問這一個課程會不會開,得到的答案也都是『原則上、可能會』,這種模棱兩可的答案。」數位行銷學程學生陳姓同學(化名)也認同江漢龍的訴求,因此決定參與連署。江義平也補充,過去統計學系停招時,校方就將進修部許多課程與日間部合併,或是乾脆停開,在學生的修課權益也因此受到影響,他擔心數位行銷學程停招後,上述狀況會有重演風險。 過去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停招時,校方就將日間部與進修部課程合併,或是乾脆停開,影響在學生權益。 圖/黃弈軒攝截至連署結束,共有101人參與,教育部也針對連署結果回函表示,按《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學位學程停招,須向權益受影響之教職員工生溝通,並說明權益保障措施,且最遲應在校務會議前一個月公告周知。張簡堯則代表北大回應,校方在各級會議中已與學生充分討論,也樂意接受各方意見。但江漢龍強調,校方目前仍未打算召開公聽會,因此他對張景堯說詞無法苟同。為了扭轉情勢,江漢龍也將在11日發起第二階段展開「不同意停招」連署,同時成立自救會,期望凝聚學生意見。 目前數位行銷學程停招提案已進入第二階段,江漢龍盼能透過第二階段連署與自救會行動改變校方決策。 圖/黃弈軒攝在24日召開的校務會議中,數位行銷學程停招提案將進行最終表決,若表決通過,北大校方即可送至教育部批准。北大台北校區學生會會長邱煜軒對此表示,學生會將協助數位行銷學程學生於校務會議中要求校方暫緩停招提案,並積極與學生、家長、教師充分溝通,了解各方立場後再行決議。陳怡安也感嘆,學生雖已盡全力向校方爭取權益,卻仍不見轉機,「我已經盡我們所能,但目前沒什麼成效,他們還是照樣做這些事情。」
【大學人】花店現身校園! 學生服務社區增經驗
國際
第1737期
【大學人】花店現身校園! 學生服務社區增經驗
2020-11-26
【記者林子頊綜合報導】位在美國密西西比州斯塔克維爾市李李大街100號的大學花市(The University Florist)20日敞開大門,舉辦聖誕慶典活動為校園增添歡樂的氣氛。大學花市是由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MSU)植物與土壤科學系師生共同經營的零售花店。學校設立實體花店提供修習花卉管理學程的學生實務培訓,讓學生提早踏入此職場,看見園藝工作的面貌。 大學花市是由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植物與土壤科學學生與教師協力經營的零售花店,學校提供修習花卉管理學程的學生實務培訓。 圖/截自大學花市官網參與聖誕特別活動學生可以在店內尋覓到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的特製紀念品,也能藉此機會認識大學花市成立85年來的歷史故事。大學花市自西元1934年起提供學校運動校隊「鬥牛犬(Bulldogs)」新鮮花卉,現今發展為服務全校學生與校園所在的斯塔克維爾市(Starkville)居民的成熟花市。鬥牛犬是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的官方吉祥物,現在用以代稱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學生。園藝科學系學生瑪麗・艾莉森・佩奇(Mary Allison Page)說道:「該商店設置在校園內,他的地理位置良好,非常適合學生、家長以及校友於假日或特殊活動購買花卉或者是其他小禮物。」大學花市提供校內師生花卉訂購或是其他禮物配送的服務,販售的品項從花卉擴及至療癒小點心以及居家裝飾品。配合特殊節慶,大學花市還會推出像是販售情人節花束等特別企畫。此外,大學花市也接受婚禮的花卉訂單,花店經理泰勒・鮑登(Taylor Bowden)說道:「學生會透過個人化諮詢來設計花卉,根據新娘的需求,為每一場婚禮帶來客製化創新場地佈置。」 大學花市除了販售鮮花以及小禮物給學校學生、教師以及校友外,也接受婚禮花卉的訂單,製作客製化花會場佈。 圖/大學花市提供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開設的花卉管理學程是隸屬園藝科學系的專業學程,是美國大學少有的特色學位。鮑登表示,花卉管理學程的課程面向多元,「學生須需學習園藝專業知識,也須認識零售產業的商業面貌。」花卉管理學程的多元課程並不限於花卉管理專業的學生才能修習,佩奇說道:「透過修習花卉設計課程能培養獨特的審美觀,這也是一種表達創造力的好方法。」 大學花市現今發展為服務全校學生與斯塔克維爾州居民的成熟花市,可直接上官網進行訂購花卉。 圖/大學花市提供佩奇認為,學校設立實習花市除了能讓花藝管理和設計專業的學生累積更多實務經驗,也能親身經歷職場中會遇到的各種狀況。他說道:「學生可以整天泡在實驗室學習如何擺放鮮花,但這些學習絕對無法超越實際在工作環境中得到的經驗。」同校學生扎伊德・卡塞姆(Zaid Qasem)認為現在學生普遍面臨找工作的困難,他表示各科系都應提供像是大學花市這樣的實習單位,並幫助學生在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他也建議主管單位能調整大學教育體系,使課程與實務技術更加相關,讓學生能更順利與社會接軌。
高等教育向南進 東南亞科系學生何去何從?
專題
第1699期
高等教育向南進 東南亞科系學生何去何從?
2019-04-17
【專題記者李昕芸、倪旻勤、邱于瑄、陳韻如、王昱翔綜合報導】近年來,投資東南亞國家成為不少台商的熱門選項,食品業、電子業看準東南亞國家發展潛力,紛紛進駐投資。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光於「新南向政策」成立前一年(2015年),我國就挹注超過860億新台幣於東南亞國家,其中又以越南為大宗,投資金額超過450億。2009年至2017年,赴海外工作者增7萬4千人,其中又以東南亞增加3萬2千人最多。面對深藏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國家,2016年政府啟動新南向政策,期望能藉由經濟貿易、人才交流,開創更多台灣與東南亞各國的合作機會。有了政府支持,更多台商跟進這股新南向風潮。不少大專院校也注意到新南向潛在的人才需求,陸續開設東南亞相關系所,期望培養更多經貿人才至東南亞工作。然而,這些人才真的是當地企業所需要的嗎?台商缺乏語言人才   東南亞系台生非首選台商投入東南亞市場時,期望雇用多重語言人才,幫助台商在當地落地生根。行銷公司BizBox Vietnam執行長林奐呈發現,在協助台灣電子商務進入越南市場時,台商擔憂無處可尋精通中文與越南語的人才。林奐呈說:「這個供給真的太少了,可是大家都有這樣的需求。」若台商缺少熟悉中、越語的人力,較難突破越南內需市場。若以東南亞創業來說,越南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管理師陳宛嫺認為,必須找到語言人才協助創業者,「因為所有的情況都是由你去接洽,如果語言不通很容易做生意踩到地雷。」林奐呈也分享,最初在越南創業經營電商,因為不熟悉越南語,經常需透過秘書與當地人交流。溝通過程中難免效率不彰,或有語意上的出入,導致投資吃悶虧。然而,在尋找語言人才時,許多經營者偏好雇用精熟中英文的當地人。林奐呈說明,公司除了他以外,全是越南人。因為台商需要同時懂當地語言與商業市場的員工,幫助他了解該地市場動態,「我相信台灣人再怎麼樣都不會比越南人懂越南市場啊。」柬埔寨科技公司職員林翠珊也提到,近年華人公司在東南亞國家迅速擴張,因此當地人才多半熟悉中英文,「不需要從國外請會當地語言的人,而是請當地能通中文或英文的人。」 張建凱在越南開設黑糖珍珠鮮奶店,雇用的員工皆為越南人。 圖/張建凱提供當地人與台灣人的薪資也有所差異,以越南為例,綜合各地區,最高基本月薪僅有418萬越盾(新台幣約5567元)。在越南創業<b>Giản飲料店的老闆張建凱指出,越南人時薪換算新台幣僅20元,而他花30元就能雇用到會說英文的員工,如此一來便大幅減低人力成本,因此經營者多半偏好雇用當地人。陳宛嫺也點出,因東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多雇用當地人應付語言人才需求,「請當地翻譯和懂當地語言的外派台幹相比,一定是翻譯的成本比較便宜。」林翠珊也說:「雖然會錄用會東南亞語系的人員,不過其實和語言沒有太強烈的關係。」台商多半看重外派人員的專業能力,期望其能運用商業專才替企業打理東南亞市場,而語言並非工作必備條件。部分公司為了協助外派人員更快熟悉當地生活,會安排語言課程,學習基礎發音、工廠術語、生活用語等。陳宛嫺憶起外派到越南前,公司安排兩個月語言培訓,「雖然在正式場合比較無法流利應答,但是餐敘或是輕鬆的交流上,還是多少能與越南人簡單溝通。」然而,多數外派人員的工作環境仍以中英文為主,不需特別學習東南亞語言,林翠珊坦言道:「到柬埔寨前我不會當地語言,現在也還是不會。」東南亞系所課程規劃不完善 應培養第二專長 政大在2017年成立東南亞學程,以越南語為課程主要語言。 圖/陳韻如攝隨著東南亞市場擴大、台商增加,多所大專院校陸續成立東南亞相關學系,如2012年時,國立高雄大學開設的東亞語文學系就設有越語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2014年也開辦東南亞學系。時序拉至2016年,新南向政策上路後,教育部推動教育新南向政策,更祭出補助鼓勵大專院校辦理相關學分學程。如在語言教學上,大專院校只要開設新南向國家的語言課程,且修課人數達20人以上,教育部就補助十萬元。期望建立新南向國家經貿、區域文化人才資料庫。目前全台共有五所大專院校辦理具學士學位的相關科系,其中暨大東南亞學系、長榮大學東南亞文化與產業學士學位學程、環球科技大學東南亞經貿與數位金融管理學士學位學程,非以語言為重,主要培育文化、經貿等人才;高大東亞語文學系越語組、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則以語言課程為主。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張上冠在擔任政大外語學院院長時,積極推動東南亞語學分學程成立。他表示,東南亞的台灣商業人才極為缺乏,應該由台灣的大專院校訓練相關人才,「先從語言的教學開始。」張上冠認為,以語言課程為主、文化為輔,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東南亞文化與文明的脈絡及發展,日後建立在東南亞經商的能力會較為容易。然而,張上冠坦言道:「你說靠語言吃飯來講當然是不夠,最起碼要會兩種外語,然後雙專長。」他表示,考量未來就業需求,單學習一種語言並不足夠。政大東南亞學程學會會長林瑋祺指出,系上課程規劃仍不完善,語言課程的學分數和其他外語科系相較,少了許多。不過,政大東南亞學程主任阮若缺對此相當樂觀,認為學生都非常有想法,且因學程目前可選修的課程較少,會間接促使學生雙主修或輔系,「你無形之中,就有另一個專長呀。」事實上,不以語言課程為主的東南亞科系也存有其他問題,暨大東南亞學系學生林芯瑜表示,系上課程內容太廣,因此多數學生都會選修其他學程或雙輔系,且因語言課程不多,若想精通語言,還得花錢到線上語言交換平台上更多語言課程。<b>學海築夢助學生實習 仍缺少語言練習機會為補足所學不足,許多學生提及希望能到東南亞國家的業界實習,暨大東南亞學系學生楊秉翰認為,沒有親自到當地實戰,無法有效地應用所學。林奐呈也以過往招募人才的經驗建議台灣學生說:「你一定要在大學的時候來實習,或是當交換學生半年、一年。」「因為我們系沒有和國外簽實習,所以都得自己找機會投履歷。」林芯瑜表示,希望學校能與台商合作,增加學生出外實習的機會。林瑋祺也談及,目前政大東南亞學程並無像他系有寒暑期實習,甚至也沒有院級或系級交換機會,學生需與全校學生競爭校級名額。 學海築夢的實習單位多為台商公司,因此帶領學生的幹部多會中文,學生並無語言問題。 圖/廖偉翔提供為增進南向交流和學習,教育部自2017年起推動「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補助台灣大學生前往新南向十八國機構實習,首年便補助849名學生前往新南向國家。曾利用該計畫前往越南台商實習、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班學生廖偉翔說:「學校要找公司的話,都會找台資的,因為這樣子你溝通比較方便。」他說明,申請實習的門檻其實不高,也不太需要使用當地語言。儘管學生能依各自專業前往不同的產業實習,但因產業環境不同,可能導致學生缺少練習東南亞語言的機會。廖偉翔說明,兩個月的實習中,他在三個食品生產線工作,不過公司幹部指導實習生時多使用中文,較難練習越南語。同樣利用過此計畫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學生李國彰提到,他當時在越南台資食品公司實習,在生產線的工作溝通方式以比手畫腳為主,辦公室中與越南同事也多用英文,真正使用到越南語的機會不多。<b>缺乏人才需求評估 東南亞科系如何往下走?縱然東南亞相關學系隨台商投資逐漸設立,但所學內容卻可能產生學用落差。林奐呈解釋,學校學習的「標準語」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難以使用,也無法應用於商業用語。楊秉翰也提及,比起語言,企業更需要專業能力。其實回溯至2016年,國家發展委員會便曾在《經濟研究》第16期指出,「各校即使開設東南亞語文及文化相關課程,也可能乏人問津,或畢業後學非所用。」「(人才需求評估)是教育部應該要去做的,這樣才能在我們國家外語教育中,不會做過多的投資。」張上冠批評,教育部應針對東南亞相關產業進行人才需求數評估,以免大學盲目投入資源設立學系,導致供過於求。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表示,部會工作僅著重於學生培育,統計東南亞語人才需求則屬市場就業範疇,部會並無相關資料。因此,至今仍缺乏對東南亞文化、語言人才需求的評估或統計,導致相關學系仍有許多未定數。 政大東南亞學程的初級越南語課程就以全越語教學,期望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能力。 圖/陳韻如攝對於台商目前多半表示不需要台灣的東南亞語人才,張上冠說:「如果真的要深入國家、深入民間、深入了解文化,單靠英文是絕對不可能的。」阮若缺也指出,由於台商才剛起步,所以還沒有對東南亞語人才的迫切需求,但長期下來,仍舊需要大學培育的相關專業人才。阮若缺提醒說:「如果(教育)沒有遠見,等到臨時抱佛腳,都來不及了。」「隨著公司發展時間拉長、規模擴大,會漸漸需要更多懂當地語言的台灣人才轉移,才能長久發展。」陳宛嫺表示,雖然目前還不需大量台灣東南亞語人才,但以長期發展來說,在地化人才有其必要。儘管台灣人在語言能力上較東南亞人劣勢,雇用成本也較高,林奐呈還是正面鼓勵,台灣人擁有文化接近性、信任感與工作能力等優勢,只要足夠熟悉當地產業生態和語言,仍具有競爭力。
政大設新學院 盼學生接軌國際
校園
第1664期
政大設新學院 盼學生接軌國際
2017-11-08
【記者陳棟綜合報導】國立政治大學近日宣布將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人文創新數位學院」兩大跨領域虛擬學院及「國際學院」,將分別預計在107、108學年度開始招生。校方期待接軌國際,多數學生則好奇新學院是否對學生有實質幫助。人文創新數位學院主任李蔡彥表示,相較實體學院而言,「虛擬學院」師資主要由校內現有教師擔任,學生也從校內各院招生;性質配合微學分學程,以較少的學分門檻取得學程。創新創業學院主任劉吉軒解釋,因教育部招生規定限制,目前僅國際學院預計對外開放40位招生名額。「創業沒辦法用教的必須親手去做,從做中學累積經驗,」政大斯拉夫語文學系學生張育瑞表示,自己曾修過校內創業課程,多是參考已成功經驗,學習效果非常有限。政大統計學系學生葉承哲則認為,未來職場追求T型人才,跨領域培養對學生非常有吸引力,但直言,學生入學有個人綜合考量,包含學院名聲、資歷,對新創的國際學院仍舊抱持疑問。劉吉軒則回應,將設立創業工作坊、競賽,讓學生可以在實務經驗上學習創業能力。他也提到,現有跨領域學程並不少,但往往限少數科系,且學生交流時易因主客關係而在互動有優劣之分。他希望藉跨領域學院,讓來自各科系的學生能彼此平等對話、激盪火花。政大外交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沛倫表示,國際學院將結合商務及區域研究等跨領域,師資方面則由各學院老師合作教學,暫無專聘老師。他也說明,新設的國際學院與現有的國際事務學院教學宗旨不同,前者傾向培養國際商業人才,後者則偏向國際事務及外交關係。根據政大秘書處聲明指出,「創新創業學院」目標是培養創新、創意與創業人才,以創造力、科技力與創業力三大類課程為學習目標;「人文創新數位學院」結合人文社會、創意發想、數位資訊三面向,發展學生競爭力;「國際學院」課程重點則在瞭解華人社會風俗思維、兩岸四地商業貿易模式,以及中國大陸政經情勢。「打破學程侷限性,創造跨領域平等的交流模式。」&nbsp; 政大新設兩跨領域學院及國際學院,預計將於107、108學年度開始招生。圖/陳棟攝&nbsp;
《一日紹興》 述居民迫遷無奈
藝文
第1659期
《一日紹興》 述居民迫遷無奈
2017-10-05
【記者劉蘭辰台北報導】紹興社區是由仁愛路、信義路與紹興南街圍成的老舊聚落,60年來居住近百戶人家。然而因產權歸屬國立台灣大學,台大向居民提告欲收回土地並求償新台幣2億元,使居民手足無措,也讓台大學生關心起校園旁這個角落。《一日紹興—紹興社區文史回顧展》自1日至15日,記錄這段都市迫遷與爭議。展覽由〈居民小屋〉、〈時光走廊〉、〈閱覽社區〉與《感知紹興》組成,以重現居住空間、影像文字解說、學生藝術家就地創作,以及紀錄片播映等多元方式呈現。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王昱文表示,今年6月台大與紹興社區取得共識,讓居民從8月起暫時安置台北市基河三期國宅,待社區修建完成再搬回區內的生活實驗村,讓住宅與校地兩者共存。「當時覺得再不做就沒辦法做了。」王昱文表示展覽從8月底開始策劃,隨著居民遷離,他們抓緊時間趕在台大收管土地前,為人去樓空的屋舍舉辦一場回顧儀式,「希望減少居民的焦慮,讓他們知道我們還會持續陪伴。」 王昱文掀動〈被覆蓋的告示牌〉,表示作品明顯點出「禁止佔用」等警告文字對比社區尚有人居的矛盾事實。   圖╱劉蘭辰攝除了〈居民小屋〉、〈時光走廊〉與〈閱覽社區〉屬於文史資料呈現外,王昱文認為這場展覽最重要的就是有許多藝術家們共同投入,他們以紹興歷史場景現地創作,深刻轉化迫遷事件的彆扭與無奈。踏入居民王常彪的屋子便是《感知紹興》展場,侷促的空間一共陳列了六件作品。客廳擺有〈留不住的紀念〉,平凡的桌椅與桌上的金邊眼鏡、餅乾盤、植栽與報紙等,歡迎觀者隨時加入一同生活,但當人們觸碰椅背時才發現椅子與餐桌緊緊扣合,無法拉開椅子坐下,「一切都還在看似熟悉的地方,但已經無法再參與。」熟悉雕塑製作、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學生張根耀解釋。 〈留不住的紀念〉將屋內椅子肢解嵌入桌面,象徵紹興居民面臨的無情現實。   圖╱劉蘭辰攝屋內右側的神桌被改為〈紹興、關公、雞蛋糕〉,「我想用幽默的方式化解悲傷。」南藝大造型所學生王浩宇表示,他刻意將神桌降低至方便觀看的高度,並用壓克力與亮粉塗鴉社區景物與文字註解,以及一尊騎白馬耍大刀的關公,希望能保護紹興居民。穿過門廊便進入一個較為幽暗的空間,牆面掛滿雜物,伴隨時鐘單調的滴答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學生豆宜臻將這些物品翻拍,製作成〈紹興物集錦〉,保存居民不願帶走與帶不走的回憶,「這些都是居民存在過的證明。」豆宜臻說。另一側狹小的廚房則掛滿花草,疊滿杯盤,縫隙間還透著微黃光暈。〈家〉的作者王詩婷甫畢業於南藝大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她表示花草與居民共生但無法移植,只好以廚房象徵家,而烹煮的花草則代表用來療癒心情的藥。 〈紹興物集錦〉保存居民不願帶走與帶不走的回憶,「這些都是居民存在過的證明。」豆宜臻說。   圖╱劉蘭辰攝 王詩婷表示花草與居民共生但無法移植,只好創作〈家〉以廚房帶來溫暖,而烹煮的花草則代表療癒心情的藥。   圖╱劉蘭辰攝屋主王常彪一邊看展,一邊憶舊,他表示,紹興社區多為貧困的城鄉移民,居住環境非常擁擠,像這棟住了48年的矮房就曾容納25人。當時他為了保護父親財產而參與抗爭,但迫於現實因素也不得不搬離。雖然協議已達成,但細部居住權分配尚待解決,而展場也將隨台大點交房屋而走入歷史。&nbsp;
政府增公費名額 盼培養農業人才
校園
第1641期
政府增公費名額 盼培養農業人才
2016-12-15
【記者陳詩妤台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4日舉辦記者會,針對農業公費生制度,再次說明,邀請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明道大學三校相關行政人員到場講解各校制度特色,並安排嘉大公費生分享所學。 農委會14日舉辦記者會,為農業公費生擴大實施之計畫做詳細說明。圖/陳詩妤攝為解決農村人力老化、經營管理者斷層及人才培育學用落差等問題,農委會繼104學年於嘉大重啟農業公費生制度後,今年推出「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培育策略」,預計106學年度起也在明道、屏科大招收農業公費生。公費生制度是為培養具備農業相關知識及現代經營理念的農村菁英,農委會主任委員曹啟鴻呼籲勿視公費生為補足農業缺工的方案。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呼籲勿將農業公費生計畫與農業缺工現象混為一談。圖/陳詩妤攝農委會輔導處處長張致盛表示,學生申請前需提供務農證明,校方也會先確認家長贊成孩子畢業後投入農業。課程方面,屏科大農學院院長吳明昌表示,嘉大和屏科大規劃「農業基礎知識」及「行銷管理」兩類,前者包含農作栽培、加工、水產養殖等;後者則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增加農業附加價值以提升盈餘,「如果農業很好賺的話,大家會往這邊走。」而明道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劉程煒則表示,其教學著重於有機作物栽培及智能農業設施,智能農業包含將老農的經驗數位化後得以傳承。為落實課程所學,吳明昌表示每位大四公費生須到自家農場或學校核可之農業相關企業實習。公費生、嘉大農場管理進修學士學位學程學生石少崴直言「我覺得這完全就是我的第一志願」,在家裡酪農工廠時常缺工、工人流動率高的情況下,父母訓練她從榨奶到產銷都要熟悉以備不時之需,她也選擇對實務有直接幫助的農管學程就讀。另一公費生、農管學程學生曾冠維已累積五年務農經驗,相較坊間開課給務農人家的農民學校,他認為公費生課程有助更完整學習知識,也能和其他青農分享。 嘉大五位農業公費生擁有相異背景。圖為公費生輪流分享修習心得。圖/陳詩妤攝屏科大農企業管理系畢業、現就讀屏科大科技管理所學生蕭仲傑認為農村缺少年輕人力的現況綜合了職業社會觀感不高、發展性有限、付出勞力和收入不成比例等等因素,且「專業的工不是修幾年課就可以學到的。」除非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農二代、有一定經驗的累積,否則一般青年投入農業的初期,都必定面對技術經驗不足,理論無法直接套用在農場實務上的瓶頸。吳明昌也提到培養青農管理人才是目標,但不能忽略基礎務農工夫的學習。關於農二代繼承家業的現況,蕭仲傑坦言,有些農二代即使有心從農,也可能遭家裡反對,「因為他們覺得都送你讀大學了,你就不要回來做這種苦工。」若是青年不習慣農村環境,或是不理解初期投入花費大量硬體成本的必要性,可能造成為農業付出的決心被快速消磨。
教育部首度與比利時合作 魯汶大學設台灣研究學程
國際
第1616期
教育部首度與比利時合作 魯汶大學設台灣研究學程
焦點
2016-03-10
【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教育參事遲耀宗在3日時,與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副校長丹尼‧彼得斯(Danny Pieters)簽署「2015-2019學年荷語魯汶大學台灣研究講座計畫備忘錄」,台灣和比利時將合作辦理台灣研究計畫,台灣代表教授赴比利時教導台灣相關課程,為台比兩國首度官方學術合作。教育部國際司表示,荷語魯汶大學與國際司經過兩年多的接洽才成功簽署備忘錄。魯汶大學將開設條件徵選並聘請台灣教授,赴比利時開設台灣或東亞研究相關課程,每位講座教授可邀請1至2名博士生或碩士生,赴比利時1個月蒐集資料、舉辦台灣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相關經費由教育部及該校共同分攤,住宿費用將由兩校提供。台灣研究學程將每兩年舉辦一次,每次為期一個學期,將從下學年第一學期開始。將由台灣講座教授主持台灣、東亞或中國相關的政治、傳播或國際關係課程。國際司國際合作科科長曾競說:「這個計畫絕不是顯學,而是小而美。」國際司的台灣研究學程以六種形式進行,包括開辦正規課程、聘請台灣學者出國授課、編纂台灣研究書籍、獎學金補助外國學生來台研究、擴充藏書或電子書庫、舉辦影展或研討會等活動。國際司表示,本次備忘錄簽署,是為台灣與比利時的學術合作及交流互動奠定基礎。曾競指出,目前國際司在全球設有32個台灣研究計畫,其中有12個設在美國的大學。國際司駐歐盟兼駐比利時教育組指出,台灣與比利時的學術合作較為缺乏,此次簽署備忘錄是個好的開始。駐比利時教育組表示,魯汶大學屬於歐洲少數具備漢學系的大學,因此他們分配較多資源至東亞、台灣及中國相關教育。魯汶大學於1425年創校,設有人文社會科學院、生物科學學院以及科技、工程學院,是比利時最大的綜合型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LERU)成員。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