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跳脫陶藝無暇印象 《大崎六六》玩轉土材新可能
藝文
第1774期
跳脫陶藝無暇印象 《大崎六六》玩轉土材新可能
2022-12-07
第25屆應用藝術所陶瓷組年度展覽《大崎六六 DACHI 66》,從3日至22日於The Room一間文創展出。學生展出自己的陶藝創作,探索陶藝多元的可能性。 圖/江昇攝【記者何予綜合報導】第25屆應用藝術所陶瓷組年度展覽《大崎六六 DACHI 66》,從3日至22日於The Room一間文創展出。除受邀藝術家外,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所陶瓷組的研究生皆展出自己的陶藝創作,其中包含具實用性的陶瓷器皿以及非實用目的藝術創作,探索陶藝媒材的可能性。南藝大應藝所陶瓷組研究生趙宥筑展出系列作《生之紀念》,趙宥筑長期創作陶藝品,產出作品的同時也在思考「土」的意義為何,形成此系列作品的發想。「外面那種富有生機的土,是植物可以生長的土。」趙宥筑認為土有很大的生命力,陶藝雖以土為材料,陶土卻因黏度太高而無法讓植物生長其中。因此,趙宥筑希望藉此系列創作把土壤的生命力帶回陶藝。 作品〈覆〉在燒成前被製作成錐形的土塊,上方有植物生長,但燒成過後植物變成灰。趙宥筑使用仿金箔材料點綴燒製後崩解的裂痕,賦予其重生的意象。 圖/江昇攝作品〈覆〉在燒成前被製作成錐形的土塊,上方有植物生長,但燒成過後植物變成灰。趙宥筑使用仿金箔材料點綴燒製後崩解的裂痕,賦予其重生的意象。 圖/江昇攝《生之紀念》系列中的〈覆〉原先是倒錐形的土堆,由趙宥筑以陶藝用土及富含有機質的培養土混合製成,並在表面種入菜苗,像是剛從土地中挖起的土塊。經過高溫窯燒,觀眾在展覽現場已看不見植物,而培養土的加入也導致結構不穩定,燒製後土堆坍成不規則的形狀。趙宥筑於表面崩裂處使用類似金繼(註一)手法,賦予其重生的意象。他認為,即便事物不再是完整形狀,甚至破損、衰頹,也有屬於該物件的美。「燒成對我來說是記錄下土的某一個狀態,讓他凝結的一個手法。」他說。註一:金繼(金継ぎ)也稱為金繕(金繕い),是日本的一種傳統工藝,將破損的陶瓷器皿重新黏合修復後,不去隱藏裂痕,反而是用金子讓裂痕更加凸顯。 藝術家趙宥筑展出系列作《生之紀念》中的〈覆〉,混合台灣黑土、培養土及有機質等材料,希望將土壤富有生機的特性帶回陶藝創作中。 圖/江昇攝南藝大應藝所陶瓷組研究生詹宗哲的〈與時間的關係〉,試圖表現主觀感知到的時間流逝,而非時鐘、月曆等提供的客觀時間。他提取兒時生長環境中的素材製作〈與時間的關係〉,將花蓮溪流中的砂石一層一層與瓷漿(註二)一同灌入模具,堆疊成柱狀造型。詹宗哲解釋,花蓮的礦土含有石灰石(註三),陶瓷結構之間含有鈣會導致陶瓷在燒製時慢慢崩解成碎片。也因溪流上、下游的砂石成分不同,成品的崩解速度、方式無法預先計畫。註二:瓷漿可用於注漿成型,調整泥漿適當濃度後澆注到模型中,便能按模型成形坯體。常用於製造形狀複雜,精度要求不高的日用陶瓷和建築陶瓷。註三:石灰石(CaCO3)簡稱灰岩,是以方解石為主要成分的碳酸鈣岩,常應用於混凝土、鋪路基石、水泥等。「比如我小時候生長的環境,跟去年回去看到的不一樣,這個對立,就是時間的狀態。」詹宗哲說明,〈與時間的關係〉並不光滑也不漂亮,跟一般陶瓷作品比起來只是粗糙的石塊,但他希望觀者從逐步崩解的碎片中,能單就眼前感受到的事物差異,感受時間的流動。「時間是一直在變化的,就像滄海桑田的感覺,我想把他強化到最極致的狀態。」他說。 砂石材料來自詹宗哲兒時最常去的秀姑巒溪、木瓜溪和花蓮溪。河流上中下游都是不同狀態,若有颱風經過也會改變成分,因此作品會呈現分段式的崩解過程。 圖/江昇攝南藝大應藝所教授張清淵說明,不同陶瓷材料會形成其特有的質感和顏色,「從藝術的本質去思考,這個材料有什麼樣的面貌,剛好是可以表達適當的藝術語彙或觀念?」他認為,藝術家可以跳脫傳統陶瓷工藝對於美的想像,找到方式詮釋其與生俱來的獨特美感,讓觀眾認識這項材料被使用的多元可能性,是不錯的結果。
有別傳統施彩 臺藝生「粉」碎刻板印象
藝文
第1735期
有別傳統施彩 臺藝生「粉」碎刻板印象
2020-11-04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展場垂掛一副耳機,在靜謐的空間悄悄地重複播放「I love you」,瀰漫粉色泡泡。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學生組成的「陶瓷工作室」於10月27日至10月 31日舉辦創作聯展《PINK PINK 乓乓》,以陶瓷表現粉色的無限可能,試圖打破大眾對粉色的刻板印象。 作品〈宣言〉在耳機重複撥放「I love you」,喚起觀展民眾內心的粉色泡泡。 圖/鍾晨沅攝粉色在大眾印象中時常代表「可愛、嬌氣」,工藝系學生林渙騰表示,參展者共同投票後選出此次展覽主題,希望各自表達自身對粉紅色的認知,打破粉紅色只能是可愛女生的固態,「這是一種粉紅色的各自表述。」展品囊括各彩度的粉紅,從櫻花粉至蜜桃粉,挑戰觀展者對粉色的視覺極限。為表現各自的粉色意象,參展者們以不同的形式,展現色彩與陶瓷的可能性。 《PINK PINK 乓乓》中作品融互動與實驗於一體,創新的表現手法讓觀展者耳目一新。 圖/鍾晨沅攝陶瓷作品〈可以不要拋棄我嗎?〉將六件瓷器置於空中自然轉動,懸掛在展場中央,作品因旋轉,每時每刻都呈現不同的樣貌。工藝系學生朱穎將粉色的顏料注入塑膠袋,讓被密封的瓷碗染上色彩,他認為,每件瓷碗都似乎記錄著一段愛情,因此被賦予生命,他說:「就像穿上粉紅色的外衣,表達瓷器本身的記憶。」而作品上色的方式也有別於傳統上釉,實驗性的手法令作品獨樹一幟。 作品〈可以不要拋棄我嗎?〉結合陶瓷與裝置藝術,六件瓷器於空中自然轉動,作品每時每刻都呈現不同的樣貌。 圖/鍾晨沅攝展場的另一側,一道強烈的粉色光輝投射在作品〈慾、兔子、我〉上,結合兔子的形象,林渙騰以陶瓷型塑性感的女性身體。強光打照在光滑的釉色表面,閃耀的光芒增添作品的魅力。他也將白色的棉球融入作品中,集性感與可愛於一身。林煥騰將兔子做為吸引力的化身,表達自身與慾望的相互關係,他說:「慾望改變你看世界的感覺,那是一種特別的力量,一種原始的本能。」 作品〈慾、兔子、我〉上,創作者林渙騰以陶瓷型塑性感的女性身體,結合兔子的形象,表達慾望與自身的相互關係。 圖/鍾晨沅攝不少展品嘗試以特殊方式表現色彩,作品〈Living〉將全白的陶瓷置於粉色玻璃鏡之上,作品不規則的造型經光線反射後,呈現豐富的色彩層次。而作品〈傳統解構——依附關係〉,工藝系學生鄒皓哲則以古代文人描繪女性體態的梅瓶為創作原型,並加入較剛硬的金屬色與粉色對比,象徵衝突與依偎,同時表達男女間的依附關係。 作品〈Living〉將全白的陶瓷置於粉色玻璃鏡之上,經光線反射在作品,結合不規則的造型,創造出豐富的色彩層次。 圖/鍾晨沅攝  作品《傳統解構——依附關係》以傳統表達女性體態的梅瓶為創作原型,藉由粉色與金屬色的對比,表達男女間的依附關係。 圖/鍾晨沅攝《PINK PINK 乓乓》展品具互動性與實驗性,觀展民眾黃維衡表示,儘管許多作品仍無法脫離女性及愛情的討論,但創新的表現手法依舊讓他耳目一新,「沒想過這麼多粉紅齊聚可以這麼脫俗。」他認為,展覽的確打破他對粉色的既定印象,而學生作品的多樣性也讓他重新認識陶瓷。朱穎也補充,粉色是個有強烈個性的顏色,「我很討厭粉紅色,但這個主題真的充滿挑戰性。」
金工打造無人機 構築階級公平社會
藝文
第1717期
金工打造無人機 構築階級公平社會
2019-12-11
【記者吳曼嘉新竹報導】黑色的無人機發出馬達聲,螺旋槳不停轉動著,彷彿下秒就要衝上雲端。就讀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的余囿辰舉辦個展《極速之境》,4日起在藝術空間「一攬芳華」展出。而展名「極速之境」為作者想像的虛擬世界,在此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無人機競賽,獲得扭轉命運的機會。 〈F1系列-F1-R〉以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外觀為原型,並加入飛機機翼的設計。 圖/吳曼嘉攝擅長玩賽車類型線上遊戲的余囿辰,喜歡組裝鋼彈模型,他說:「我想進行新的嘗試,所以將賽車的速度感與可拆式模型融合在一起。」他以無人機為主題創作可拆式模型,並打造一個虛擬世界——「極速之境」。在那裡的每位居民皆擁有一台無人機,可以用來參加比賽,而獲勝者便能翻轉人生的境遇。「如果大家都能站在相同的起跑點,以這樣的基準出發,每個人的人生也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余囿辰說。他的堂弟由媽媽一手撫養長大,在求學過程中,堂弟需打工貼補家用,甚至於大學期間休學進入職場。余囿辰認為,中斷學業使堂弟失去階級流動的機會,因此他希望藉由建立虛構的極速之境,滿足在現實中受限於金錢而無法達成的事情,打造不分階級的公平社會。 《超系列》利用塑料管營造科技感,余囿辰正觸碰〈超系列-快銀〉的活動式機關。 圖/吳曼嘉攝余囿辰以銅為媒材,完成《機械系列》和《擬態系列》兩大主題的無人機作品。他表示,為了預防金屬氧化,一般做法是在金屬表面塗上銅油,他則選擇清大較少人研究的「模型烤漆」,成為他作品獨有的特色。一攬芳華店長蘇伊認為,余囿辰的創作手法十分創新,令他大開眼界,他說:「講到金工,我會直接聯想到首飾藝品,比較少看到有人用金屬工藝來做成模型。」 〈太空漫遊者系列-戰艦〉運用化學物質調成的染劑上色,使其呈現閃閃發亮的模樣。 圖/吳曼嘉攝余囿辰的不少無人機模型都暗藏活動式機關,在手指觸碰後,模型上的零件便會移動。但由於他的作品為手工製作,一旦模型的長度和寬度不合,將導致零件運作不順暢,使他必須重新製作模型,相對於以電腦繪製設計圖費工許多。他說:「草圖模型階段要重複做兩三次,才能確定它(模型)在活動時不會卡住。」 觀展民眾碰觸《擬態系列-拍動系列》,感受昆蟲展翅飛翔的姿態。 圖/吳曼嘉攝展場的其他作品需要靠手觸碰才會移動,但作品〈MODEL-ONE〉上持續旋轉的螺旋槳,則主動展現出無人機運轉的樣貌,令觀展民眾、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婉宜印象深刻。他補充說:「而且我覺得它的層次感特別多,每一個弧度都有一種風從前面往後吹的線條感。」 〈MODEL-ONE〉為展場裡最大件的作品,是一台裝有螺旋槳及前燈的黑色無人機。 圖/吳曼嘉攝
綠色家電 除溼結合掃地汙水再利用
新知
第1683期
綠色家電 除溼結合掃地汙水再利用
2018-10-10
【記者王昱翔綜合報導】除濕機中廢棄的除濕水其實還可以再利用嗎?為解決除濕水的浪費問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團隊設計「循環除濕機」,將除濕機與掃地機器人概念結合,使除濕機蒐集到的水,可以被掃地機器人再次利用於地面清潔。 循環除濕機除在環保與功能性上有所突破外,外型設計也以時尚美觀為考量。 圖/李美萱提供台藝大團隊學生李美萱表示,該設計起初發想自綠色家電的概念,他們有感於現今水源不足的議題,因此團隊便開始改良除濕機,使除濕水能夠再次被使用於清潔。團隊指導教授劉立偉說:「做未來思考的產品,就要去找現在還沒有發掘的生活可能性。」而該作品也於9日獲頒「2018年家電設計競賽」金獎。李美萱解釋,循環除濕機分為除濕機本機與六台清潔用小機器,小機器盛裝定量除濕水後,可離開本機自行清潔地面,而其體積設計較市面上掃地機器人小,藉此使機器能夠更仔細地清潔家中角落。小機器清潔完地面後,會自行返回主機充電並進行「超音波洗淨」,劉立偉解釋,超音波洗淨是利用水分子的高速震動進行清潔,可以最細節地清潔小機器。此外,主機還可以透過超音波震動與濾網分離水與髒汙,使除濕水得以被循環利用。而由於凝結的除濕水會不斷送至小機器中,故也同時減少傾倒除濕水的次數,使用者平時僅需傾倒分離出來的髒汙。 小機器會透過升降裝置送往除濕機內部上端,進行超音波洗淨。 圖/李美萱提供提到設計方便性,李美萱補充說:「還可以從手機的應用程式設定出台機數、運作時間,也可以監測除濕機濕度、除濕強度等數據。」即使人不在家,也可以在外遠端開啟小機器清潔家中地面。而對於循環除濕機的商品化,劉立偉則表示相當看好學生們的前瞻設計,不過他說:「這可能需要兩三年做技術改變以降低成本,才能做市場量化。」 循環除溼機可透過手機遠端操控小機器運作,並監測除濕機數據。 圖/李美萱提供每日皆會使用除濕機的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宋致論表示,他平時便會將除濕水用於地板清潔,不過由於除濕水本身並不乾淨,故水中時常沾有灰塵,他認為若循環除濕機能藉由超音波洗淨分離灰塵與水會頗有幫助。而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學生曾馨柔則表示,雖然設計概念上可以接受,然掃地機器人是否能夠有效清潔還有待觀察。 
微縮神廳 吳翊銓盼扭轉廟會負面印象
藝文
第1666期
微縮神廳 吳翊銓盼扭轉廟會負面印象
2017-11-22
【記者徐安萱台北報導】有鑒於傳統工藝的人才斷層,中國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的吳翊銓藉由微縮模型傳承前人手藝,希望藉此扭轉廟會文化的負面印象。作品《微縮台灣文化-神廳》以1:14的比例復刻廳堂文化,成為「台灣工藝競賽」入選作品,更登上「2017工藝之夢」特展,目前於北中南巡迴展出。 一般大眾對於陣頭、廟會的台灣民俗文化評價兩極,吳翊銓想透過微縮模型這項工藝,扭轉人們對於在地傳統文化的負面印象。 圖/吳翊銓提供台灣的傳統工藝博大精深,一座神廳就能展現多種工藝技法,如木雕、錫藝、金工和刺繡等。《微縮台灣文化-神廳》可見廳堂中龍燭錫燈、木雕神桌、供品香燭與正中央一尊廣澤尊王。吳翊銓將源於日本「微縮模型」概念套用至台灣文化,提升所謂模型神轎、神像的工藝品層次。由於一般大眾對陣頭、廟會的民俗文化評價兩極,他表示,想透過微縮模型這項工藝,扭轉台灣人對在地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 《微縮台灣文化-神廳》中的神像廣澤尊王以石塑黏土捏塑而成,一尊神像就得耗費兩週塑造。其中「安金」、「粉線」等傳統技法,都是靠著時間、耐心與經歷多次失敗才可完成。整件作品歷時半年,然而動工前吳翊銓卻必須耗費至少一年時間考究每個細節。作品中台灣南部傳統老廟或老宅常見的「仿茄苳入石材」木雕神桌,上頭宛如一刀一刀刻劃出的立體雕花,其實是粉線工法。他說:「粉線就像蛋糕擠花,神桌、神像、雲彩和龍身上的立體線條都是擠出來的。」現場觀眾李建霖讚嘆,錫燈與木雕神桌非常精緻,幾乎等同真實的神廳。 能入選媲美工藝界奧斯卡的國家級競賽,與各類型工藝的頂尖名家一同較勁,吳翊銓表示,他從沒想過能通過三層篩選進入決賽。比起許多在工藝界打滾數十年的前輩,僅有十年模型資歷的他要脫穎而出是相當困難的。評審、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教授蕭銘芚表示,能入選決賽的作品,材質與技法都是極其精緻、精湛的。 「台灣傳統廟宇的工藝技法,現在幾乎沒有工藝家做得到。」非美術類科出身的他靠著對立體模型的天份,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走訪各地廟宇,請教老師傅手藝。然而因傳統工藝的斷層,有些工法已失傳。吳翊銓表示,他只能看著前人作品「隔空對話」。雖然是微縮模型,他仍想盡可能地呈現前人的理念與涵義。 從小開始玩模型的吳翊銓,從神像、神轎做起,甚至復刻整座神廳。未來他更企圖微縮復刻整座閩南式建築的傳統大廟,然而傳統廟宇的工法相當複雜,木樑構造利用卡榫構成,完全不使用一支螺絲與鋼釘,他說:「至少需要一至兩年構想與選材。」目前他以微縮工藝為正業,希望未來能繼續創作,以工藝家身份傳承台灣傳統文化。
陶瓷塑童年記憶 林文萱顛覆素材印象
藝文
第1665期
陶瓷塑童年記憶 林文萱顛覆素材印象
2017-11-15
【記者薛惟中台北報導】一本少女漫畫、一件襯衫、一幅卷軸,各式擬真及抽象作品,全是就讀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碩士班的林文萱,親手製作的陶瓷藝品。他以「記憶的形狀」為展名,探究時間、記憶,以及陶瓷的無限可能,展覽11日於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開幕。方正的木盒內擺著襯衫、水果糖、少女漫畫以及運動鞋,逼真外型吸引許多民眾、小孩拍照。林文萱表示,創作〈送給7歲的自己〉、〈送給14歲的自己〉是為了將童年及青春期未被允許的渴望送給過去的自己。他以孔洞較大的陶土表現布鞋的質感,以顆粒較細的瓷土展現金屬質感。林文萱指出,創作時意外發現加入熟料的美國土與白陶結合後會產生裂痕,讓他想到可藉此表現〈送給14歲的自己〉內漫畫書頁的質感,「人家覺得是失敗的地方,我就會運用它。」 〈送給7歲的自己〉內的男性化襯衫、玩具、糖果,象徵林文萱童年所好奇卻因傳統價值觀而無法被滿足的渴望。 圖/薛惟中攝 林文萱以陶瓷創作出的少女漫畫、運動鞋等物品十分擬真,吸引不少小孩上前觀看。 圖/薛惟中攝林文萱表示,童年經驗對他影響甚劇。小時候和妹妹一同在田間挖土,經常發現許多小物品,例如妹妹曾挖到一個印有西洋美女的打火機,種種驚喜感令他印象深刻。他補充,每次窯燒時,皆無法確定最終成品的樣貌,這對他而言反倒代表土壤多變、充滿驚喜的特性。為追求作品理想風貌,他不吝嘗試以各種土壤創作,甚至曾自己動手挖土。他舉例台灣北部多紅土,燒製後的效果會呈淡棕色。〈夢遊者的房間-抽屜一號〉潔白的階梯展台做成抽屜的形式,擺著一顆顆牙齒、蛋以及醃罐,越深處的物件外型愈完好,越靠近觀眾的物件則愈斑駁。掉落的牙齒代表親人逝世,與象徵生命繁衍的蛋並置,呈現生死的對比。醃罐則體現記憶的儲存,林文萱說:「記憶就像醃東西,也會發酵。」 〈夢遊者的房間-抽屜一號〉越前端的作品越為斑駁,林文萱以此表達越常回想越容易風化的記憶。 圖/薛惟中攝受祖母過世影響,林文萱重回老家時驚覺對習以為常的空間不再熟悉,年幼時眼中高大的家具,成長後反倒變得矮小。當下他抓緊感受,以布沾瓷漿,配合石膏模,鑿出〈夢遊者的房間-抽屜一號〉,表達回想記憶的過程如同文物出土,可能氧化而受損,他說:「愈近的東西愈快消失,深處的潛意識反而不易改變。」除具象創作外,林文萱也做出不少抽象作品。例如〈水花〉以水的樣態為發想,運用瓷土窯燒時的自然崩坍,產生類似凝結的水花,將水與陶瓷的特性巧妙融合。林文萱說:「陶瓷就是水的骨頭,水與土是密不可分的。」台藝大工設系副教授梁家豪表示,林文萱的作品能呈現柔軟的面貌,跳脫以往大眾對陶瓷質地堅硬的認知。 林文萱結合對水的想像以及陶瓷的特性,創造出跳脫傳統陶藝的〈水花〉。 圖/薛惟中攝以水為延伸,林文萱進一步創作《山水》。《山水》外型像攤開的卷軸,林文萱運用縮釉的方式,在陶瓷作品上展現水墨畫留白技法。觀展民眾丁右尉十分欣賞,「他把陶瓷變成平面,用書畫方式呈現,以繪畫結合陶瓷,發掘更多的可能性。」觀展同學、就讀台藝大中華藝術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的余曉冰表示,《山水》的質地細膩,拿捏精巧,外觀讓他聯想到中國的壁畫。 《山水》融合書畫的留白技巧於陶瓷中,並以卷軸的外觀帶給觀眾古老東方之美。 圖/薛惟中攝二座三角錐擺放於展場一隅,林文萱以歷年創作所留下的陶瓷殘片重新堆積,並燒製成系列作品《窯裡的時間》。林文萱表示,由於材料都是獨立的碎片,因此在組合、塑型上耗費一番功夫。參展民眾呂勻表示對此作品印象深刻,「是一種時間累積變形的方式,較其他作品特殊。」梁家豪則欣賞林文萱將原本無意義的碎片,重新建構並賦予內涵的手法。 林文萱利用歷年創作時留下的陶瓷殘片,將多種材質的土混為一體,拼湊出《窯裡的時間》。 圖/薛惟中攝「無論最先的具象或現在的抽象,背後的原因是一樣的。」藝術企劃林肯華表示,徵件時是先看到林文萱具象的作品,但看到抽象作品之後,發覺作品的概念都圍繞著時間、記憶。梁家豪認為林文萱的作品著重媒材本質的表達,與傳統的陶藝以容器、裝飾為重的方式不同,他說:「相信觀展的人會顛覆對陶藝的既有概念。」 本次參展民眾年齡層廣泛,常可見到家長帶著小孩來參觀展覽。 圖/薛惟中攝
生螺萬象 創傳產新風貌
生活
第1663期
生螺萬象 創傳產新風貌
2017-11-01
【記者柯宜妤高雄報導】高雄岡山壽天宮「媽祖螺藝文化節」於10月28、29日熱鬧登場,全球獨一無二的「螺絲媽祖」出巡,吸引許多觀光客到場。壽天宮主任委員戴清福表示,希望宣揚媽祖慈愛精神的同時,也讓大眾認識岡山的特產螺絲。 螺絲媽祖的靈感來自當地產業——螺絲,廟方希望宣揚媽祖慈愛精神的同時,也能讓人們更認識在地的螺絲產業。 圖/柯宜妤攝高雄岡山是台灣螺絲重鎮,全國七成的螺絲業匯集於此,產量佔全球16%,岡山也因此有「螺絲王國」的美譽。為推廣螺絲產業,今年壽天宮舉辦「生螺萬象」螺絲工藝設計競賽,邀請全國大專院校設計科系學生參加,期望年輕人能發揮創意,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金牌得主、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學生鄭采湘表示,參賽後才了解螺絲有各種材質、樣式,也實際應用課堂所學的工藝技巧。她還提到,作品能發揚在地產業,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這樣的創作別具意義,將來如果還有類似活動,我會想再參加。」同樣就讀屏大視藝系、獲得佳作的張登科則談到,為了作品而花了不少時間研究螺絲的差異,需依照用途選擇不同的直徑、螺旋數。「原以為只是簡單廉價的小零件,現在才知道螺絲規格多樣,製作費工又費時。」屏大視藝系學生朱馨儒也補充,現在的學生幾乎都購買現成產品,不清楚原料的細節,身為外地人從頭認識一個產業,再做發想與創作,是很新鮮的體驗。她也分享作品「龍馬精神」的靈感,是來自許多正向的成語都含有「馬」字,如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等,藉此為廟方的節慶增添喜氣。 「生螺萬象」螺絲工藝設計競賽邀請全國大專院校設計科系學生參加,期望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 圖/柯宜妤攝現場除了學生充滿創意的作品,最受矚目的便是廟方展出的螺絲媽祖。以5萬顆螺絲組成、高達200公分的螺絲媽祖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系教授李億勳、林維俞聯手設計,亮相後一炮而紅,還加碼打造了「螺絲千里眼」、「螺絲順風耳」護駕。螺絲神像不僅在國際間打出知名度,更被認為是宗教、在地產業及藝術結合的創新示範。今年廟方也配合萬聖節,邀請民眾一同踩街,打造具台灣特色的萬聖節派對。遊行由螺絲媽祖打頭陣,帶領50支隊伍、超過3000人共襄盛舉,參與者個個精心打扮。不少民眾設計東方風格的角色扮演(Cosplay),讓歷史悠久的節慶有了新風貌,也令更多人看見不一樣的岡山。 不少參與者以東方風格設計妝扮,打造具台灣特色的萬聖節派對,為歷史悠久的節慶增添新風貌。 圖/柯宜妤攝 
創新工藝設計  單車仿蟹前行
藝文
第1639期
創新工藝設計  單車仿蟹前行
2016-11-30
【記者劉祐齊台北報導】悠揚而輕柔的音樂,明亮的展覽空間,陳列著一件件精緻的工藝品。《2016工藝之夢‑台灣工藝競賽得獎作品展》11月18日起在新光三越台北信義新天地A9展出得獎作品。75件入選的作品中,七件出自學生的巧手,展現不凡的技巧。「雖然後輪並不是圓型的輪子,但卻是一台能騎的腳踏車。」南華大學創意產品設計研究所學生呂俊良、南華大學創意產品設計學系畢業學生洪子棋以木頭為材、耗費半年手工打造〈仿蟹車〉入選創新設計組。12片蟹腳造型的輪子組成後輪,可以像螃蟹行進的方式滾動。呂俊良表示,靈感來自荷蘭藝術家泰奧.揚森(Theo Jansen)仿生獸的概念,藉風力推動無生命物體,使其模仿生物動作。此作品則透過人力驅動,模擬螃蟹前進。「對自己嚴格要求及對材料的掌握度是關鍵。」呂俊良認為做出一件好的工藝品,態度相當重要。 以木頭為材料、耗費半年純手工打造的〈仿蟹車〉,用12片蟹腳造型的輪子組成後輪。圖/劉祐齊攝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研究所學生徐易慈,選用花紋豐富且穩定性高的胡桃木,創作〈躍動〉入選美術工藝組。作品側面的扶手、椅背、椅腳連貫的輪廓曲線弧度,表達鹿跳躍的姿態。「椅子是我們最親近的生活傢具之一。」她希望椅子是有靈魂、精神,而不只是靜態佇立的物件。「從沒做過如此大且複雜的作品。」畫了近百張的草稿,製作近十個迷你模型,徐易慈花了大四一整年的時間才完成作品。 耗時一整年創作的〈躍動〉,側面的扶手、椅背、椅腳連貫的輪廓曲線弧度,表達鹿跳躍的姿態。圖/劉祐齊台灣工藝競賽是國內工藝界中,規模最大也最重要的比賽。雖然學生作品皆為入選,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策展人員陳兆祥表示,因為工藝需要長時間的琢磨及練習,「以學生來說,能入選就已是非常不錯的成績。」創新設計組評審、旗津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沈亨榮表示,台灣工藝面臨許多困難,從事工藝人口少、年齡偏高,且社會大眾對於美術工藝並不重視。他認為,工藝發展是社會創新的原動力,期盼更多的年輕人投入相關領域。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