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2024-11-29
生活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國際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校園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校園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2024-11-29
新知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藝文
改編經典劇本重建時空 《女僕》探階級差異
焦點
2024-11-29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692期
台大鹿鳴堂列古蹟 劇場停工損學生權益
2018-12-13
【記者李昕芸綜合報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11月30日舉辦文化資產審議會,決議將國立台灣大學鹿鳴堂,以原名「僑光堂」登錄為歷史建築。原以拆除鹿鳴堂為前提而動工的戶外劇場與連接地面的戶外大階梯,被迫暫時停工。台大戲劇學系師生相當無奈,原作為戲劇系專用劇場的鹿鳴堂現在無法使用,新劇場也尚未完工,戲劇系學生在上課、準備表演都受到極大困擾。 北市府文化局11月30日舉辦文資會,決議將台大鹿鳴堂,以原名「僑光堂」登錄為歷史建築。 圖/李昕芸攝西元2011年,台大啟動改建鹿鳴堂計畫。鹿鳴堂因主建物老舊,經校方判定是危樓,因而決議拆除。校方打算在原址後方興建卓越聯合大樓(以下簡稱卓聯中心),其中包含室內劇場、戶外劇場與戶外大階梯。然而鹿鳴堂現被文資會登錄為歷史建物,暫時不可拆除,原訂蓋在鹿鳴堂現址的戶外劇場與戶外大階梯,暫時中止工程。台大總務長葛宇甯表示,目前須等鹿鳴堂重新評估建築結構之後,確認鹿鳴堂保留方案,才能談是否要建戶外劇場與戶外大階梯。 台大在鹿鳴堂後方興建卓聯中心,其中的戶外劇場與戶外大階梯,因原訂建在鹿鳴堂現址,目前因鹿鳴堂暫時無法確定是否拆除而停工。 圖/李昕芸攝「沒有劇場,感覺好像化學系的同學沒辦法用實驗室一樣,很多課幾乎沒辦法上。」戲劇系大四學生陳人芳表示,他正在進行畢業製作,由於台大校內沒有其他劇場,現在僅能向外租借場地。事實上,台灣的戲劇場館通常只能借一週,一週時間內,要搭設舞台、彩排和正式演出,時間非常不足,「做公演很痛苦。」除需另外尋找公演地點,對戲劇系學生而言,儲存空間不足也是一大難題。戲劇系系學會副會長蔡昀軒坦言,鹿鳴堂是戲劇系大型器材的儲藏空間。現在鹿鳴堂無法使用,器材只能堆放在系館走廊或者是校方臨時提供的舊校舍,器材難以妥善安置更有保管安全的疑慮。 因儲藏空間不足,劇場大型器材和佈景只能堆放在系館走廊,難以妥善安置,且有保管安全的疑慮。 圖/李昕芸攝台大學生會福利部副部長蔡庭熏強調,戶外大階梯的設計,不僅增加戶外劇場空間,更重要的功能是讓位於地下的室內劇場,在面臨緊急狀況時,能讓劇場觀眾及演出人員加速逃生。儘管卓聯中心在沒有戶外大階梯的情況下,已通過北市府的消防檢驗,但蔡庭熏指出,地下室內劇場可容納超過五百位觀眾,在此類大型場地應對消防安全有更高要求,因此仍須保留戶外大階梯。葛宇甯則回應,總務處會盡力提交更完備的鹿鳴堂保留方案至文化局,避免影響戶外劇場及戶外大階梯。
藝文
第1667期
意象劇場 《抉擇》突破空間限制
2017-11-29
【記者羅文妤台南報導】演員緩緩從桌底現身,拿出兩個木盒讓觀眾挑選,並分別牽起兩名觀眾的手,引領他們進入不同情境。漂流木劇團的意象劇場作品《抉擇do/undo》,11月24日至12月2日於么八二空間舉辦演出。每個場次僅開放兩名觀眾,儘管觀看同一場次的表演,兩名觀眾看到的劇情及演員卻不盡相同。 演出一開始,演員拿出兩個盒子讓觀眾選擇,選擇的結果將影響觀眾後續觀看的內容。 圖/漂流木劇團提供漂流木劇團由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組成,期望呈現戲劇與劇場多元的創作及展演形式。 意象劇場(Theatre of Images)和傳統舞台劇最大的不同,就是突破空間的限制,拉近演員和觀眾的距離。不再侷限於舞台和觀眾席,帶領觀眾一步步走進導演所營造的意象之中。 觀眾帶著耳機聆聽音樂,透過演員的手和眼神引導觀看的方向。 圖/漂流木劇團提供《抉擇do/undo》為漂流木劇團歷時半年籌備的移動式展演,由演員引導觀眾在三層樓的空間走動、觀看演出。觀眾蕭郁家表示,表演開始時,演員牽著他,刻意放慢腳步。沿途被劇中各個角色緊緊注視著,彷彿他們和自己身處在不同的世界。導演、南大戲劇系學生林裕紘 表示,演出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他會先依照演員的特質、肢體給定角色,再讓他們自行摸索角色和自身的關聯,演出的過程同時也是在表現自我。 演出場地實為藝文展覽空間,因此演員會在畫作和藝術品之間演出、舞動。 圖/漂流木劇團提供觀眾陳韋鈘表示,直到表演開始才發現要和同伴分開觀影,首次體驗此種形式演出,覺得十分特別。「我覺得分離是一件很殘酷又很美麗的事實。」林裕紘 說道,因此想讓觀眾體驗「分離」的感受。製造一個情境讓觀眾從一開始進行抉擇,並迫使兩人分離。每場30分鐘的演出沒有任何台詞,全由演員的眼神及肢體動作讓觀眾自由想像劇情內容。演員、南大戲劇系學生薛嘉沂認為,因為沒有台詞,讓他能夠將全身的能量透過肢體展現;也因為不受台詞限制,儘管每場演出的動作相同,但會據演出當下心境而賦予角色不同的詮釋。觀眾Zeo表示,這次的演出不同於一般戲劇單方面的給予觀眾指令,而是讓觀眾握有主動權去解釋所見的景象,每個觀影者獲得的反饋會因自身經驗不同而異。
藝文
第1643期
急促堆疊問答《頭路》諷社會冷漠
2016-12-28
【記者陳亭蓉台北報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2016冬季公演《頭路》23日首演。透過緊迫的對話,呈現社會腳步的快速,與各階級人們追趕不及的狀況,並以寫實的角色獨白控訴現代人的冷漠。「貴姓大名?」「有經驗嗎?」「下一位。」上半場中,四名面試官拋出一句句例行問題緊逼四位求職者,口中一致無波瀾的旋律線襯托面試官的無情;求職者則因鮮明的角色背景,各以不同的高低聲調和語速應答。兩方聲音層層堆疊,營造緊張對立感。導演何三希解釋,使用重複卻有變化的語句,帶出音樂中「賦格」的手法,也是現代生活的寫照——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人們不斷追趕以致疲乏,但又不得不勉強前進。觀眾、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學生詹彥旻表示:「它讓觀眾的情緒慢慢累加,如果只有說一次,感覺就不會那麼濃厚。」 四名面試官一句一句緊逼著四位求職者回答例行問題,一問一答形成「賦格」旋律。圖/陳亭蓉攝 然而上半場的面試官看似冷酷無情,下半場的他們卻也流露難處。「我相信會變得更好的。」努力擠出微笑,卻無力改變現狀,欲參選市長的政客即由上半場的面試官飾演。當呼求無法得到幫助,支持民眾紛紛轉身,象徵救世主的政客也愈來愈不相信自己。何三希表示:「前幾段的角色都是求人的人,這裡的政客卻是被求助的人,所有的人都把希望投注在他身上,卻又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藉此表達現代人民的無助,也反觀政客的困頓與限制。飾演面試官、政客的演員張敬表示:「他們的共通點是都身為人。」只是面試官是人的偽裝,政客則某種程度地卸下防備,顯露原本該有的人性。 政客替支持群眾簽名,並開空頭支票。「我相信會變得更好的」,卻是無力改變現狀。圖/陳亭蓉攝下半場不斷出現「請你幫幫我,好嗎?」這類話語,象徵社會中無論哪個年紀、階級的人都渴求幫助。劇中的老婦女,獨身坐在喧鬧的捷運中,回憶年少時隨丈夫來台北的光景。如今丈夫去世、膝下兒子跑路,一人無依無靠,只能喊著:「天公伯呀,拜託欸。放我過,好嗎?」演員何冠儀表示:「我飾演的老婦女相對其他人來說單純的多,因為我只是需要一個人依靠,要把孤苦伶仃的感覺詮釋出來。」何三希則表示,希望呈現台灣城鄉差距,並利用老婦女的孤單,反映時代變遷與社會脫軌的情況。 老婦女獨身一人坐在捷運中回憶年少時,如今只能任憑社會快速變遷而被淘汰。圖/陳亭蓉攝劇中種種求助終究得不到回應,述說社會無情。「這齣戲主要想說的是,現代人難以留住情感而表現出的冷漠,與社會上某些崗位有口難言的背景,以致偽裝與扮演成為必需。」何三希表示。觀眾、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學生薛筑瑄則表示,感受到社會腳步快速導致的失調現象。
藝文
第1631期
演員化身孤島 聚散映人際互動
2016-10-05
【記者李恩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及講師譚天1日於台藝大戲劇系實驗劇場演出戲劇作品《島An Island》,融合舞蹈及戲劇描繪人心的孤獨,以及對外界連結的渴望,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 《島》為國立台藝大戲劇系學生及講師譚天的戲劇作品。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島》以舞蹈貫穿全戲,並以藍、綠、土黃三種顏色妝點服裝,呈現島嶼藍天、綠地以及土壤的視覺意象;演員們也隨著海浪的背景音樂擺動及收放手腳,完整詮釋島嶼盎然的生命力。戲劇進行過程中,演員們每一次的肢體接觸,都代表每一座「孤島」的相遇,然而伴隨而來的卻是分離,聚離之間反映人與人的相處模式。劇的末端,演員們紛紛褪去衣物,蛻變為一座座的「島」,成為獨立的個體,最終在人際的連結中發現真實的自我。「在捷克的演出就像個青少年一樣,充滿很多刺,帶有著許多不確定性,仍需要更多的修補。」身兼編劇及演員的譚天表示,相較於在捷克的首演,接受許多當地表演者的評論及建言,回到家鄉重新詮釋劇作也讓他有了新的啟發,探討人際關係的面向也著墨更深。西元2015年《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公開的敘利亞小男孩死後被沖上岸的照片,標題寫著「如果這都不能改變歐洲對難民的態度,那什麼才可以?」譚天看過後認為,躺在岸邊的小男孩,雖然引起世界悲憫的哀痛,但小男孩卻感受不到,只能像個無法與外界連結的孤島,任由海浪沖刷著,也因此帶給他「島」的意象概念。 演員以肢體展現島嶼生命力。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譚天也認為,舞蹈所展現的不只是藝術,更是一個故事,因此在《島》中,演員們以肢體的擺動取代傳統的戲劇表現手法,超越口語的表達意境,而學生們從捷克首演到台灣重新演出的過程中,也逐漸從被老師帶領的身分,成為與他一同演戲的優秀表演者。演員台藝大戲劇系學生張尹劭表示,回到台灣演出時,大家的默契及對彼此的信任感都有進步。同為演員的台藝大戲劇系學生黃偉翔則說:「不同於捷克的演出,我們想表達的不只是介紹台灣,而是展現出一個人心療癒的過程。」觀眾國立海洋大學運輸科學系學生賴仕杰表示,看完演員們詮釋的飄島後,他體悟到生存之際仍需保有對人生的熱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學生鄭晴云則表示,對演員們以肢體動作配合著海浪拍打聲流動,由此展現島嶼相聚分離感的場景感到印象深刻。 以靈感來源「敘利亞男孩死後靜躺於沙岸」做開場對白。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提供此劇於4月時獲「2016捷克國際戲劇院校藝術節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atre Schools) 」邀約於捷克首次演出,該藝術節特約評論家洪扎・紐格伯爾(Honza Neugebauer)對此劇也於「2016捷克國際戲劇院校藝術節導覽」中表示,導演以豐富的象徵符號,帶給來自不同文化的觀眾多重意涵的解讀方式。獨特的海島意象讓大多處於內陸歐洲國家的觀眾,能以戲劇角度認識台灣。 《島》4月獲「2016捷克國際戲劇院校藝術節」邀請於捷克演出,展現台灣島嶼意象。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全體表演者於演出結束時謝幕。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藝文
第1604期
「當心!油漆未乾」 藝術照見人性百態
2015-10-15
北藝大戲劇系學生於實驗劇場演出畢業製作《油漆未乾》。 圖/北藝大百一級畢製團隊提供【記者趙安平台北報導】「好,2000鎊,這是頂高的價錢了。」「不夠。」「你到底要多少?」「至少7000鎊。」演員在舞台上為了一幅天價畫作熱烈地議價著。究竟,藝術的價值,應該如何衡量呢?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9至11日於實驗劇場上演畢業製作《油漆未乾》,劇本使用歐陽予倩翻譯自英國劇作家埃姆林‧威廉斯(Emlyn Williams)的改編作品《The Late Christopher Bean》,並以法國原著為本,藉由寫實喜劇的方式,探討藝術在人心中的價值,以及人性在面對誘惑時該如何自持。劇情描述居住在英國鄉下的哈格醫生一家,原本過著平凡的生活,因為曾經收留窮困潦倒的畫家克里斯賓,留有幾幅畫作在此。沒想到畫家死後才開始成名,各地的畫商紛紛來訪哈格家,想要收購這些天價的畫作。原本將這些畫作視如敝屣的哈格醫生,以為能夠藉此大賺一筆,後來卻發現家中的女僕關尼才是這些畫作的擁有者。「我一輩子只有這一個機會來賺一點錢,可是就從自己的手指縫裡輕輕溜掉了。」最後也只能仰天喟嘆。導演曾智偉表示,戲裡以「畫框」取代畫作,讓觀眾自行想像天價畫作的模樣,以此表達不隨意評斷藝術的想法;他也希望能透過這齣戲呈現社會上各種人對「藝術」價值觀不同的詮釋。「當藝術與金錢、情感與利益衝突時,又會如何取捨?」藉此呈現荒謬、搞笑之感。劇中哈格夫妻為了賺取金錢,不擇手段奪取屬於關尼的畫作,對藝術作品不屑一顧;關尼卻不顧金錢誘惑,一心只想守住寄託情感的畫作。 《油漆未乾》以「畫框」取代真實畫作,藉此表達不要隨意評斷藝術的想法。 圖/北藝大百一級畢製團隊提供「當心,別碰它,油漆未乾!」飾演仿畫商達倫的鍾凱文在劇中模仿畫家克里斯賓的畫作,希望藉此賣得高價。曾智偉提到,劇名《油漆未乾》所隱含的寓意,可以留待觀眾去解釋。「像是劇評會上有人提到,『paint』這個英文單字可以解釋成畫作或油漆,這樣的詮釋方式也很不錯。」他認為,以往戲劇系的畢業製作都會選擇較艱深難懂的劇本與非寫實的呈現手法,不僅演員詮釋得辛苦,大部分觀眾也表示看不懂。直到近兩年,他們才漸漸使用較平易近人的劇本,曾智偉對此也抱持正面態度。雖然《油漆未乾》是一齣喜劇,但在剛開始排練的過程中,曾智偉會不斷提醒演員:「不要急著搞笑!」他希望演員能藉此找到角色的內在,從寫實出發,最後會發現「其實這齣戲是很嚴肅的」。談到排戲時遇到的困難,曾智偉說:「調和每個演員是我比較需要著力的部分,劇組中有的人寫實、有的人卻像外星人。」飾演哈格醫生的陳宗翰表示,在剛開始拿到劇本時,會認為這是一齣劇有批判意味的喜劇;後來發現劇本其實很貼近現實,劇中哈格醫生就是「文明」、「貪念」的代表。他也提到,因為自己過去比較常寫劇本、很少演戲關係,所以在揣摩動作時也花了不少功夫。飾演哈格太太的施艿芳說,這個角色在一開始對她而言是個難關,因為自己過往都是演小女孩,此次挑戰具有年紀感的哈格太太,讓她為此做了很多功課,後來藉由導演安排的「工作坊」,才慢慢將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她也因說話語速過快,在適應角色上花了不少時間。身為今年的畢製生,施艿芳形容這次的演出是「大學的結束,表演的開始。」政治大學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梁伊菱表示,這齣戲將人類的「現實」和「貪婪」表現得淋漓盡致,角色個性也刻劃得很鮮明。看完戲後促使她反思:「我們自己又是哪種人?只看利益?一窩蜂盲從跟隨?還是保有最純粹的思想?」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系學生林筑韋對劇中刻劃人性的現實面感到印象深刻,也由這齣戲連結到自己的所學,「就像教授常常在談藝術的『產值』,藝術一碰到錢就會變得很現實!」《油漆未乾》的最後一幕,所有演員定格在舞台上,彷彿故事仍繼續上演著。曾智偉說,舞台上的門框就像畫框一樣,每一幕結束的地方都是一幅畫。 最後一幕,九位演員定格在舞台上,彷彿故事仍繼續上演著。 圖/北藝大百一級畢製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