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中興研發智慧預測系統 稻農以手機拍攝獲灌溉建議
新知
第1798期
中興研發智慧預測系統 稻農以手機拍攝獲灌溉建議
焦點
2024-11-08
【記者蔣若暄報導】隨著乾旱發生頻率增加,提高用水效率已成為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國立中興大學基因體暨生物資訊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朱彥煒與團隊成員簡靖軒、詹永寬、賀端華、余淑美、羅舜芳、梁育臺、陳俊𦵴,共同開發「預測水稻用水需求的系統及方法」,使用者只需手機拍攝稻田影像,系統便能分析水稻生理反應並提供灌溉建議,榮獲2024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鉑金獎。 目前市面上的預測灌溉系統,主要依賴氣候環境、土壤溫濕度及植物顏色等指標。現就讀國立中興大學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七年級的簡靖軒表示,這些方法存在許多限制,「土壤濕潤程度不一定代表植物內的含水量,且水稻顏色通常是在生長已受到影響後才變化。」因此,團隊研發一種智慧系統,能從葉片溫度、植株高度和葉綠素含量評估缺水程度。以葉片溫度為例,植物在缺水時葉溫會升高,利用這些生理指標就能提供適時適量的灌溉建議,達到節水目標。 「一個光譜機器大約數百萬元,農民不可能去買。」朱彥煒提及,考量感測器因成本問題不易普及,所以改讓使用者以手機拍攝稻田,只要畫面中有八成面積涵蓋農田,就能將照片上傳至應用程式「阿米亞app」,並從雲端系統得到灌溉建議。「大概15到20秒就會有結果。」簡靖軒補充道。團隊將手機拍攝的RGB影像轉換為類光譜影像,擷取能夠反映稻作生理訊號的波段,藉由單一或多個區間的波段組合建構模型,再透過演算法分析水稻的灌溉需求。 隨著計畫推進和資料累積,團隊將系統應用於實際場域,收集了六年的數據,並從中隨機抽取20%進行測試,最終預測準確率達到93%到96%。使用此系統的稻農詹小姐(化名)表示,巡田時只要拍照就能得知稻作是否需要灌溉,「準確率不輸給經驗豐富的老農友,讓我感受到AI科技真的可以幫助到農友。」他認為在節水的同時,也能維持稻作的品質與產量。 談及未來研究方向,簡靖軒說:「希望讓台灣農業更便利、高效。」他計畫結合病害、蟲害與施肥建議,建立精準的自動化系統以節省人力資源。朱彥煒也提到,除了持續鑽研如玉米、高粱等糧食作物,團隊也開始將系統應用在經濟作物,例如草莓、百香果和番茄。「草莓的初步技術已經發展完成,年底會收集資料進一步驗證。」他補充道。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作物組助理研究員侯雅玲分析,此系統將改變水稻管理方式,「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它的效益會比較大。」他也提醒,若想應用至其他農作物或地區,不僅需要重建和擴大資料集,還要考量實施成本,以確保可行性和經濟效益。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學系副教授蔡育彰則提供未來研發建議,他說:「不同生育時期和品種都可作為改良的項目。」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新知
第1796期
紅外光裝置偵測血氧濃度 連結手機利遠端就診
2024-10-18
【記者黃詠欣報導】根據我國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指出,超過84.7%老人患有一項以上的慢性病,而慢性病患者多為慢性傷口所擾,若未處理完善,導致反覆發炎嚴重恐截肢或死亡。然而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主觀經驗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適化療程。因此,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志隆帶領團隊研發「基於多光譜光源血氧影像偵測之微型化遠端醫療傷口癒合階段辨識系統」,首創以彩色血氧影像客觀分析慢性傷口,量化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並榮獲「2024未來科技獎」。17日至19日,2024未來科技館將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 (簡稱台北世貿一館)展出本成品。 目前臨床主要依賴醫師視診,僅能看到傷口表面狀況,無法提供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而常被使用的市售醫療儀器——雷射都卜勒血流儀是一種桌上型裝置,約斥資200多萬,卻只能偵測血氧濃度,因重量緣故也不好攜帶。團隊成員、成大顯示電路及生醫創意系統應用實驗室博士生呂宥憲表示:「目前醫療在用的儀器沒有這麼方便、多功能。」 為了改良現有儀器,團隊研發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重量僅180公克。此裝置使用多光譜光源上的LED燈打紅光與紅外光照射傷口,取得皮膚反射光影像後,計算傷口及周邊肌膚血氧濃度,量化肉眼不可見的皮下組織血液循環狀況。「關鍵是我們開發去除環境光的演算法。」呂宥憲說明,團隊為還原紅光及紅外光拍出的影像,把環境光視為雜訊取出,耗時兩、三個月訓練人工智慧模型。此裝置除了可以自動分析傷口影像,更突破現有技術,評估傷口癒合階段,加速判斷患者是否需回診清除傷口。 同時團隊為了實現遠距醫療,讓醫師能線上追蹤傷口,開發手機應用程式連結裝置,能方便傷患居家使用,即時拍攝傷口上傳雲端平台儲存,醫生則可透過平台了解傷口狀況,提供最適合的敷料與療程,線上提供醫囑,有效降低傷患就診頻率與負擔。 本系統已獲得台灣專利,也進入成大醫院測試,並收集臨床數據與護理人員的反饋進行調整。對於是否繼續優化研究成果,林志隆表示想改良兩個層面,一個是增加新功能,讓系統也能判別燒燙傷情況,另一個則繼續減輕裝置重量,使其更方便。新華醫院內科醫生黃旭加認為,可攜式血氧偵測裝置在臨床訓練下會愈來愈進步,未來有望替代人員去分析、觀察傷口。
手機簡易測量最適鞋高 助高跟鞋族擺脫傷害
新知
第1785期
手機簡易測量最適鞋高 助高跟鞋族擺脫傷害
2023-11-16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迄今,尚未有快速協助民眾選擇適當鞋跟高度的方式。因此,來自國立臺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林伯星團隊,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李思慧合作,研發出一款能倚靠AI,判斷使用者最合適高跟鞋高度的應用程式。此研發不僅在第75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iENA)中獲得銀牌,也改變過往需要經由復健科醫師耗時費力的診斷流程。 AI將測量結果的最高高度顯示於視窗下方,並且將不適用的標記「NO」以提醒使用者。  圖/李旻軒提供「現今研究大多在探討穿高跟鞋會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卻鮮少討論鞋跟高度應該如何調整。」團隊成員、北大資工系碩士班學生李旻軒在採訪中提到,設計此系統是為了讓必須長期穿高跟鞋的人,能夠藉此減少不必要的負擔。擔任銘傳大學禮賓人員的林同學(化名)也表示,因應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穿著細跟高跟鞋,不僅造成他腳部變形,甚至有足底筋膜炎的現象,對此感到相當困擾。為此,團隊研發的App只需使用者在一旁擺放讓程式判讀的簡易比例尺,並從腳跟正後方完整錄製踮起腳尖的過程,AI便能判斷出該使用者適合的最高鞋跟高度。「人在踮腳時,腳踝跟骨會漸漸向內縮,如果歪曲太多會造成下肢肌肉的負擔,最後導致發炎、受傷。」李旻軒解釋道,系統將影片切割成無數定格畫面,並找出使用者腳踝歪曲的瞬間,即是其所適合的最高鞋跟高度。 「腳踝跟骨」內翻到一定程度時,虛線標記處會隨之歪曲,長期下來會對人體的下肢肌肉造成累積傷害。  圖/李旻軒提供「從第一代系統改良至今,團隊陸續修正了很多項目才有今日的成果。」李旻軒向我們介紹,如今的第三代,團隊降低使用門檻,減少依靠專業儀器的繁複程序。更使用最新的AI模板,讓使用者可以單憑一隻手機就能完整操作。同時,也取消以往必須使用全白的背景限制,除需避免過於接近膚色,AI都能大致精準的判斷腳跟位置與高度。 第三代系統去除初代需要專業器具和多角度鏡頭的條件,使用者的腳掌大小也不必再因儀器設計而有所限制。  圖/李旻軒提供「我因為腳的前半部較寬,經常難以找到適合的高跟鞋。」需要長期穿著高跟鞋的金融業工作者郭小姐(化名)認為,現在只參考高度會太過單一,建議可以納入更多資訊供使用者作參考。對此,李旻軒談及未來可能的研發方向,他認為除了減少如比例尺及拍攝距離等使用限制,亦希望系統能夠添加更多人性化的功能,例如結合擴增實境及購物推薦,讓使用者在測量鞋跟高度的同時,也能夠在App上挑選、模擬試穿適合自己的高跟鞋款式。
手機種菜不是夢:初露鋒芒的台灣農業數位轉型
專題
第1720期
手機種菜不是夢:初露鋒芒的台灣農業數位轉型
2020-03-18
【專題記者林琮恩、傅有萱、王薇妮綜合報導】桃園市觀音區田野間,種植草莓的「草菓農場」創辦人之一馮智敏踏入逾千坪的溫室,接著拿出智慧型手機輕觸幾下,溫室側面遮陽簾與天窗便隨之拉開。透過自行開發的網頁系統,家住新北市的他不用出門,便能將作物的遮陰、通風、澆水於彈指間完成。有別於過去「汗滴禾下土」的傳統農人印象,像馮智敏這樣的科技農夫,便是台灣農業數位轉型案例之一。(註1)註1:農業數位轉型囊括許多不同面向,如產銷履歷、大數據分析等;草菓農場則結合感測器及利用物聯網優化種植過程。 「草菓農場」共同創辦人馮智敏使用手機系統控制溫室內外的遮陽簾升降。 圖/林琮恩攝<b>懂科技、瞭農業 跨領域人才踏入數位轉型更容易?擁有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博士學位的馮智敏,三年前和同樣非農業背景出身的朋友李弘吉共同創立了草菓農場。他回憶道,當初之所以轉換領域,是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決定走入農業的契機,是因為注意到當時社會上被廣泛討論的食安問題。馮智敏表示,最初構思轉行時僅有「不一樣的農業」此一籠統想像。然而,過去的理工背景使他習慣將各種項目數據化,再以此打造出自動控制系統,這便是他們數位轉型的第一步。隨著不斷研究、實驗,以及向農業改良場、農業專家請益,才有了現在的草菓農場。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博士學位背景的馮智敏,三年前與好友一手投入科技農業,期待以有別於傳統農業方式,打造無毒草莓。 圖/林琮恩攝馮智敏認為,現今不少農民因對數據、資料等領域感到陌生,而對數位轉型抱持觀望態度。「很多人都講AI ,但要解讀不容易,必須同時會看大數據,還要懂農業。」他以自身為例解釋道,若農民已先對科技、資訊有涉獵,再親身接觸農業實務,或許能讓數位科技與農業的結合達到較理想的狀態,「否則農民取得資訊之後,他不知道數據可以做什麼。」他也指出現今農業教育的問題,「像是農學院或農藝系背景的人,他們的專長就只有農業,所以跨不出來。」除了像草菓農場這樣親自研發科技設備的案例外,也有農民主動尋求農業新創公司的幫助,嘗試將農田數位轉型。花蓮「花玉柚山豐農場」場主彭及聖便運用田間氣候感測器收集並分析數據,以改良文旦的種植。資工背景的彭及聖家中代代種植文旦,因緣際會下認識農業新創公司「阿龜微氣候」,從此成為科技農夫,他說:「數位轉型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對田間管理及氣候掌握度更加精確,可以更了解這個田間區域的各項數據化分析,如雨量、溫溼度、風向等。」目前花玉柚山豐農場仍處於最基礎的數位轉型階段。彭及聖表示,日後期望導入農機自動化等進階數位轉型模式,解決偏鄉農村缺工的問題。 草菓農場中的控制系統整合各項設備的控制器,可聯網讓使用者從家中便能操縱。 圖/林琮恩攝<b>傳統農業面臨多重困境 數位轉型成解方草菓農場與花玉柚山豐農場期望以數位轉型解決的農村人力、氣候與食安問題,事實上亦是台灣農業所遭遇的困境。「老、貧、小是台灣農業的特色,這也是我們開始研究這個領域的動機。」阿龜微氣候共同創辦人兼行銷長盧安邦指出,台灣農業勞動力老化且缺工嚴重,使得農民對投入資本嘗試新技術感到卻步。同時他也指出,氣候變遷加劇為農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傳統慣行的農法在氣候變遷下已不敷使用,而數位轉型則能夠協助農民決策。如可即時偵測溫濕度等天氣資訊的在地氣象站,讓農民得以遠端監控農地與應對,以及利用精確數字統整規律。 阿龜微氣候共同創辦人兼行銷長盧安邦平時工作都在電腦前進行,藉由與農民、農業專家溝通,協助農民解決問題。 圖/林琮恩攝而近幾年食安事件四起,使食品安全議題備受關注,也促使產銷履歷興起。農民將栽種過程透明化,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任。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講師、食安專家文長安說:「消費者有知的權利,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消費者或廠商溯源,往上知道種植過程中使用的農藥種類、往下知道購買的通路等。」除解決人力、氣候及食安問題外,數位轉型亦被認為是提升農產品質及管理方式的利器,「農業在台灣社會將面臨革命性的突破,不再像傳統慣行農法一味追求產量,我認為品質的提升、自然有機栽培以及管理的便利性才是選擇數位應用的主因。」彭及聖說。<b>台灣農業補助多 反致農民被動轉型?得以解決各種農業問題的數位轉型,逐漸成為世界趨勢。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便指出,將物聯網等科技導入農業後,可讓農業轉型為精準農業,提升農業品質。然而,數位轉型補助尚未有明確政策作法。農業為高風險產業,農民在既有思維下,等待政府補貼政策明朗化才願作決定,便有可能拉長數位轉型時程。這顯示除了青年農民、數位新創產業等方的努力外,政府農事主管單位也應積極考慮將數位轉型視為農業政策重要方向。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布的109年度預算案,農業相關的歲出預算約1339億元。其中農具、農機、灌溉系統、溫網室到肥料等各種農業設施裝備皆有補助,且比例多達1/3至1/2。如購買一台乘坐式割草機市價為12萬5000元(註2),最高便可補助4萬元。除了原有的補助款項外,109年政府更提出「農業環境基本給付」,種植農糧作物的農地每年每公頃可補助1萬元;特定縣市與地區農地若二期轉植景觀作物,農委會每公頃補助5.5萬元及全額種子費用。註2:此價格來自「臺灣農機行」官方網站中乘坐式割草機RMJ-800售價。 草菓農場創辦人除了接受政府補助外,也投入大量資金,補助額僅佔其中1/5。 圖/林琮恩攝在豐厚的農業補助與津貼措施下,盧安邦認為傳統農民習慣接受政府資源,而非自掏腰包嘗試新科技。「農業是風險很高的產業,即使今年賺錢,也可能明年颱風一來就血本無歸。我們期望運用數位科技協助農民控制風險,但於此之前,農民卻得先擔心投入新科技是否會有損失。」推動數位轉型的另一困難,便是成本問題,其根源則來自耕地狹小的台灣農業環境及小農經濟體系。此外,農民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種植不同作物,更有不同品種生長上的差異。因此若要累積一定研究成果,進而複製成功模式也相對困難。盧安邦以鄰近的泰國為例道,「我們遇過泰國的鳳梨農地面積達到5000公頃,但在台灣遇過最大的鳳梨田僅有20公頃。」在權衡獲利幅度、投入資本與所需承擔風險後,許多農民便失去嘗試的勇氣。<b>古法治農即有效 數位轉型非必要?即便未選擇數位轉型作為解決農業問題之道,有些農民也能依循自身經驗維持農地及農產品質,位於雲林縣的「安梅農場」便是一例。此農場由返鄉青農王金郎一手打造,隨季節更迭種植甜椒、小番茄、洛神花等作物,自採自銷維持生計。從除蟲、種植、包裝到釀造與銷售,都在其經驗累積下歸納出一套獨門方法。如夏天溫室常見的病蟲害問題,王金郎便利用溫室特性,封閉安梅農場、打開天花板遮棚讓陽光照入溫室,並將土壤浸泡於水及藥劑之中,經過烈日曝曬達到除蟲及消毒效果。既有方法簡便,加上對數位轉型成本、成效的疑慮,大大降低王金郎引進引進數位轉型的動力。「我想大部分人對數位轉型都是望之卻步,因為成本真的太高了,也還不到非使用不可的時候。對我來說,傳統方法很有效,我也用得很習慣。」 安梅農場場主王金郎認為農業數位轉型需花費較高的成本,因此仍維持手動及目視管理的方式。 圖/傅有萱攝&nbsp; 「安梅農場」以溫室本身的特性,利用慣行農法技術,以高溫解決病蟲害問題。 圖/傅有萱攝<b>數位轉型成趨勢 待政府領頭翻轉農業現況「其實延續現在這樣傳統作法對我來說沒有損失,但如果政府能給農民更多保障,我也願意嘗試。」對王金郎這樣的農民而言,在政府資源注入,降低投資風險的情況下,數位轉型也許是未來可能實踐的方向。「農業數位轉型的誘因很多,但阻力也很多。」盧安邦指出,農業數位轉型需要靠政府帶頭落實。他認為,目前台灣農業存在許多舊習及觀念,使民眾對數位轉型缺乏了解。再加上成本考量,使農民怯於引進,如何普及數位轉型便成一大難題。政府若能整合農業新創公司、資訊工程業者等各界跨領域人才、效仿成功案例,並提升農民對轉型利弊的理解,方有望開拓外銷市場,翻轉台灣農業頹勢。
重現生「機」:廢棄手機的再利用
專題
第1702期
重現生「機」:廢棄手機的再利用
焦點
2019-05-22
【專題記者李冠杰、張庭瑀、蔡明衡、高海葳、洪靖淳綜合報導】人手一機的世代,你我家中總擺放著已經壞掉不堪用的廢棄手機,然而它的用途遠比你想像中的多上許多。這些電子垃圾,或許不僅是只能被丟棄的垃圾。2020年東京奧運主辦單位公開表示,比賽的所有獎牌將百分之百使用回收的電子垃圾製成,以貫徹環保永續的概念。這項計畫自2017年發起,日本政府向民眾公開募集舊手機、小型家電等電子廢棄物,以從中提煉出金、銀等獎牌原料。<b>科技進步下的代價:電子垃圾逐年上升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電子產品的開發速度加快、替換週期縮短,因而導致全球電子垃圾數量年年增長。根據聯合國《2017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指出,世界各國2016年總計製造出4470萬公噸的電子垃圾,約等於450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2019年,電子垃圾總量可能達到5000萬公噸,數量非常驚人。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曾針對台灣等七國(台灣、美國、俄羅斯、墨西哥、德國、中國、韓國)人民,持有的手機數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平均擁有5.41支手機,在七國中排行第二,僅次於俄羅斯。此外,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台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量共計2432公噸,其中手機約有608公噸,約佔其中的25%,顯示目前手機佔電子垃圾中的一定比例。對此,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資深專案主任李之安表示,目前電子垃圾中,手機佔大宗,「很高比例的原因是手機的商業模式。」他進一步補充,手機生產商採用過度生產、過度開發地球資源、刺激消費的模式。廠商為了讓消費者能在短期內更換手機,每年除不斷推出新產品外,手機的維修費用也十分高昂,「一支手機保固期通常是一年,而多數手機故障的時間在一年後,在這時間點,維修服務不方便,消費者寧願換新機。」不過根據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IDG)所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調查報告》,全球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為3.5億支,比起2017年同期下滑約6%。對此,李之安提到,手機銷量下滑除因市場買氣不佳外,消費者也開始對於新手機感到疲乏。此外,他也表示由於電子產品的原料越來越少,「未來從電子垃圾中找到回收再利用的原料會越來越重要。」一支廢棄手機究竟有多少元件可以再被利用?聯合國電子廢棄物報告指出,一公噸的手機約能回收117.65公克的金、1.89公斤的銀、137.1公斤的銅。此外主機板(PCB)以及製成電腦螢幕的原料陰極射線管(CRT)回收後也有許多用途,能夠製成水溝蓋、神像等物品。由此可知倘若我們能夠妥善處理電子垃圾,尤其是身邊接觸度最高的手機,可以產生不少效益。. 電子垃圾經過處理後,可提煉出金銀銅等貴金屬,其中價值最高的便是金。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能提煉出純度高達99.99%黃金的技術。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目前台灣電子垃圾的回收流程,主要須經過回收商以及處理商兩個階段。回收商主要是將散布各地的電子垃圾載運至工廠後,再交給處理商處理。處理商則扮演將電子垃圾分門別類的角色,讓各個元件去到自己最適合的地方。<b>點廢成金 分類、篩選廢料成關鍵民眾除可透過政府資源回收車回收廢棄手機外,市面上仍有許多便利商店、電信行、電子產品販售商等都有提供回收廢棄手機的服務。資源回收商待各店家累積一定的量後,便會駕駛貨車將四處分散的廢棄手機集中在回收廠,進行篩選及分類。還能運作或輕微故障的手機經維修後,便成為二手商品,以低價賣出供民眾使用,達到回收再利用,而報廢手機則將運往處理廠進行拆解。廢棄手機在經過回收商的篩選和分類後,部分可以利用的零件被取出,而剩餘的廢料則轉送給下游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商。不同於一般回收商中介者的角色,位在桃園環保科技園區內的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廢棄手機處理流程中的終點,全家便利商店等通路運送的廢棄手機最終都會在這裡被處理完畢。佳龍公司循環經濟發展推進室課長王健安強調,公司回收來的電子廢棄物,有高達99%的成分會被再利用,而剩餘極少數的廢料像是鉛、沒有標號的塑膠則會送出去給更專業的廠商處理。佳龍公司每年處理超過六公噸的廢棄手機,廢棄手機送至處理廠後,先以人工的方式分類成含有貴金屬(註1)的廢料及不含貴金屬的廢料。若以處理含金成分的廢料為例,其過程為透過化學處理溶成含金液體,將水瀝乾後,透過加熱、精煉變成純度達99.99%的金塊。而非貴金屬則是透過錘磨機等物理方式處理,最後篩選分類出金屬和非金屬,金屬賣至國內合格回收商,而非金屬則製成再生藝品。(註1)貴金屬:主要指金、銀和鉑族金屬(釕、銠、鈀、鋨、銥、鉑)等八種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大多數擁有美麗的色澤,對化學藥品的抵抗力相當大,在一般條件下不易引起化學反應。 電子廢棄物的初步分類採用人工的方式進行,可以將電子元件分類的更細、更精確,以利後續金屬提煉的過程順利進行。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為了讓電子廢料得到更好的處理方式,佳龍公司特別成立設計部門——綠品坊。佳龍公司選擇將電子垃圾中的主機板(PCB)和陰極射線管(CRT)等廢料磨成粉末,以不同比例混合,模擬成木頭、水泥、大理石等各式材料。綠品坊的藝術品大多經由藝術總監彭國鴻之手,將電子廢料製成神像、水溝蓋、磚塊、壁磚、地板等物品,佳龍公司也和企業合作為不少馬拉松製作獎牌、獎杯。其中,甚至有作品曾被總統府指定為贈送外賓的禮品。 陰極射線管(CRT)的廢料被磨成粉末後,可以再製成神像、水溝蓋、磚頭、壁磚、地板等產品。 圖/洪靖淳攝&nbsp; 以鮮豔的黃色和台灣形狀為背景,台灣藍鵲躍然於枝頭上,佳龍公司利用電子廢料製成的瓷盤做工精細,成為總統府致贈外賓的禮品之一。 圖/洪靖淳攝不同於過去台灣對於電子廢料採取焚燒或掩埋的處理方式,佳龍公司活用電子廢料,「從搖籃到搖籃,從死亡階段讓他重新整理,再一次的被利用。」王健安分享將廢料再製的理念,希望透過封閉型循環經濟的方式,達到環保再利用的目標。針對佳龍公司對於電子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環保倡議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不是電子產品的所有零件,都能被循環利用。」他進一步補充,以手機為例,處理商將貴金屬和有標號的塑膠取出後,還是會剩餘一些廠商不需要的物件,若不妥善處理便會成環境負擔,如手機的螢幕發光源造成的汞汙染。此外,謝和霖談到,貴金屬的回收過程並不是完全對環境友善,除耗能外還會產生廢水,「回收是比全部銷毀來得好,但還是要盡量減少廢棄物,勿讓手機變成垃圾。」 電子廢料經輸送帶後的破碎機處理過後,再透過震動篩選分類出銅和玻璃等物質。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b>全球金屬原料減少 業者盼增手機回收率然而,民眾家中尚有許多閒置電子廢棄物,由於未回收而無法被循環利用。隨著類似情況逐年增加,環保署於2008年年底與各行動通訊業者簽訂「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合作備忘錄」,要求各大電信公司門市、手機製造業者,以及全國相關門市或維修中心設置免費回收點。除增設回收管道外,智慧型手機也於2017年列入政府公告應回收項目,並在去年3月擴大冷、暖氣機、電風扇、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五種物品的回收範圍。 回收人員會於回收廠將電子廢棄物,例如:電腦、手機、印表機等幾台初步拆解分類,堆疊再回收場各處。 圖/高海葳攝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分析,在製造手機過程中約需使用60多種金屬元素,其中作為手機外殼的鋁、電池原料的鈷以及用來製作手機內部電線的銅是最頻繁使用的金屬原料。然而,近年手機產業蓬勃發展,全球貴金屬含量逐漸減少。據統計,自2007年開始,手機中的鋁含量已有15萬7478公噸,鈷的使用總量也達3萬8198公噸,甚至製作顯示器時必須使用的銦,全地球總含量僅剩14年的供應量。持續開採貴金屬不僅破壞地球環境,更導致重要材料面臨耗盡風險。由於原料減少,手機製造商開始重視產品回收,以減少生產成本及資源浪費。但目前台灣廢棄手機的回收率低落,導致回收產業缺乏資金、資源的挹注去開發相關回收、汲取金屬等新技術。李之安表示,要達到更佳的手機回收環境,品牌商需串起產品的生命週期,參與產品出產到回收的過程,政府亦須在物流體系、規範、鼓勵回收的流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回收人員埋頭工作,把電子廢棄物做簡單的拆解並分籃裝載,希望能將每一部分的零件善加利用。 圖/高海葳攝雖然政府積極推廣手機回收政策,但回收率並無因此增加。中華電信公共事務處科長曾志明表示,每年透過中華電信管道回收的手機數量,約只有賣出的10%,歷年回收的手機量也從2013年的1萬65支遞減到前年僅6930支。他指出,現代手機不斷推陳出新,手機因不易損壞而延長使用年限,使得民眾家中堆放許多手機。此外,民眾對於資訊安全的疑慮也是手機回收成效不彰的原因,曾志明表示,「由於市面上販售手機種類太多,難有固定方式教導民眾如何刪除資料,因此很難做到完整的資安防治。」他進一步補充,手機資料無法確實清除,「廢棄手機資料是否會被還原難以保證,要真正清除資料,仍需交給原廠處理。」此外,桃園市平鎮區一家回收商指出,近年來社會對於「回收」這件事情能夠賺取利潤的概念越加熟悉,因而造成回收及處理商增加,各家回收廠平均收到的廢棄物總量大幅減少。除各家廠商競爭激烈使得各家回收率降低外,智慧型手機的含金量少於傳統手機,造成回收價錢降低。桃園市平鎮區回收商也分享,現代手機廠商各家規格不一,多數零件僅適用單一機種,難以相互替換。再加上現代人手機替換速度快,即便維修成功,產值也不如過往。 桃園市平鎮區的回收廠負責收集各處的電子廢棄物,並加以分類、篩選,隨後再運往處理廠拆解。 圖/高海葳攝「台灣是廢棄物處理的天才。」不同於部分東南亞國家技術尚未成熟,採取掩埋方式處理電子垃圾,台灣有不少環保公司,具備高技術能將電子垃圾處理得當。佳龍公司表示,99%的電子廢棄物經處理後,都能重複利用,只會剩下1%無法再利用的垃圾。但由於科技進步,手機通常不易損壞,再加上個資外洩問題,造成民眾回收意願低,目前台灣廢棄手機回收率仍有進步空間。另外,佳龍公司亦期望未來加強回收管道上下游的合作關係,並與環保教育場所結合,落實更好的環保循環經濟。
智慧感應藥袋結合APP 助冠心症患者準時服藥
新知
第1683期
智慧感應藥袋結合APP 助冠心症患者準時服藥
2018-10-10
【記者范莛威綜合報導】為提醒冠心症患者服藥,以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學生張明軒為首的團隊,設計出一款「智慧型藥袋」,該裝置可感應患者的服藥動作,再透過手機APP儲存服藥資料,以確保患者定期且正確服藥。 智慧型藥袋概念圖,設計成夾子形狀,以不同顏色區分,夾在鋁箔藥片上。 圖/林劭雍提供定期服藥為冠心症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部分民眾久未發病後,就可能擅自停藥,而導致心臟病復發甚至喪命。「智慧型藥袋」便是為了解決此問題所設計,該作品也於9月30日獲得「2018 Hack X Heart生技醫療創新黑客松」的首獎。 「我們走心」團隊獲得「2018 Hack X Heart」生技醫療創新黑客松首獎。 圖/林劭雍提供「智慧型藥袋」裝置本體的造型為夾子狀,患者必須在藥物的鋁箔包裝上,夾上該裝置,由裝置感測器感應患者的動作或聲音。若是病患誤食或忘記吃藥,裝置便會透過手機APP提醒患者,確保其正確地服用每一顆藥物。陽明醫學系學生方士毓說:「我們設計是圍繞著『最少干預』的概念。」患者只要將裝置夾在藥品包裝上,無需手動在APP中登記每天的紀錄,也不用將藥品各別分裝進盒子中,設計免去繁雜步驟,降低裝置對於患者生活上的干擾。團隊成員除了有陽明醫學系的學生外,還有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研究所和陽明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的學生。陽明醫學系學生林劭雍認為,如何讓不同背景的人跨領域合作的確是挑戰,「在討論醫療需求的部分,可能是我們醫學系的帶領,而在設計裝置時,則會是資科所或醫工系的夥伴為主。」除了冠心症等心臟疾病外,團隊也希望能將裝置擴大運用在不同的疾病上,林劭雍說:「心肌梗塞的藥物,其實和其他藥沒什麼差別,只要是鋁箔包裝的藥,這個裝置就可以使用。」但林劭雍進一步解釋,藥物不同,服用的頻率和時機點就不同,未來團隊研發方向會著重在此,將各種差異統合在裝置中,使裝置可以通用在更多疾病上。關於裝置的實用性,同樣定期服用降血脂藥的患者范程表示,生活算是規律的他,有時候一忙便會忘記吃藥,「若這個APP能提醒我,相信對我的生活是很有幫助的。」林劭雍表示,藥夾上的感應燈會在病患取藥時發亮,但裝置感測動作的精確度仍須再提高。他也說:「用藥服從性一直是臨床上需要化解的醫病鴻溝,我們希望藉由我們的理念和結果,讓更多的病患妥善地服用藥物。」 智慧型藥袋APP首頁預覽畫面,提醒患者下次吃藥的時間,亦有藥物清單和副作用列表等功能。 圖/林劭雍提供
【專欄】手機螢幕碎裂 膠水填補有風險
新知
第1643期
【專欄】手機螢幕碎裂 膠水填補有風險
2016-12-28
【記者翁芊儒綜合報導】蜘蛛網狀的裂痕佔據手機一隅,雖然觸控功能沒有壞,但維修人員卻建議將觸控元件連著玻璃一併換掉,使維修價格翻倍。相較之下,汽車擋風玻璃破洞時,卻能直接用修補的方式,省下替換整片玻璃的價錢。以汽車擋風玻璃為例,民眾可以在兩片膠合玻璃中填入高透明度的液態膠質,用「修補裂孔」的方式省下替換整片玻璃的高額維修費,價差近九成。而淘寶網所販賣的紫外線玻璃膠水(Glass Glue)也應用相同原理,標榜可消除手機玻璃裂痕。其價格約落在人民幣20至200元間(約新台幣92至920元),只要將膠水均勻塗抹在玻璃螢幕後,再用紫外線光照射10至15分鐘,即可修復完成。儘管網路上此產品的評價正反並陳,但目前無人可證實功效,此方法也非台灣維修手機玻璃螢幕的主流。手機維修業者許先生指出,舉凡玻璃均可在不影響其結構的狀況下修補,但手機螢幕例外。因螢幕下方佈滿觸控元件,若直接將膠水填入裂縫中,觸控面板可能感應不靈,甚至破壞內部元件造成維修困難。通常,維修手機螢幕方法僅兩種:單換玻璃、更換整組感應面板。手機品牌、型號不同,更換螢幕的價格也不盡相同。單換玻璃要價新台幣1500至3000元不等,若連觸控元件一起更換,則需2000至5000元。而大多數手機螢幕的玻璃下方皆連接觸控元件,在更換玻璃時只要輕微拉扯,就會使連接的部分受損;因此,儘管手機螢幕破裂後還具觸控功能,仍需以較高價錢更換整個觸控面板,而非僅玻璃本身。但手機送修仍然以手機螢幕、外殼維修為大宗,未來若能將修補汽車玻璃、一般玻璃的方式運用在手機上,就能讓民眾自行維修以節省荷包。不過,在技術未臻成熟的今日,手機螢幕破裂後仍建議交由專業維修人員處理,才是更有保障的做法。 手機撞擊地面後,螢幕上緣破裂,但觸控面板仍可使用。 圖/翁芊儒攝
台科大學生創課表APP  提醒上課不忘記
新知
第1616期
台科大學生創課表APP 提醒上課不忘記
焦點
2016-03-10
台科大Colorgy團隊成員。 圖/蘇韋宣攝【記者蘇韋宣台北報導】日前一個創新的大學課表APP「Colorgy」,在Facebook上引發熱烈分享。這是台灣科技大學學生團隊的創作,為大學生解決跑錯教室、忘記上課時間等日常問題。使用者可以在APP上製作一週課表,還附有提醒上課的通知及揪團選課的交友功能。點開Colorgy後是一張空白的「我的課表」,按右上角的加號,輸入課名、代碼或老師,即可快速找到課程加入課表中。APP附有課程簡介及選課名單,方便提前認識同學。之後每到上課前,手機便會跳出提醒時間地點的通知,使用者不怕忘記教室。 Colorgy APP內,可查詢課程資訊,選擇加入我的課表中。 截圖/來自Colorgy APPColorgy曾在兩天內達到三萬人次的下載量,也一度進入生產力工具的排行榜第一名。高雄大學西洋語文系學生廖沛琪表示,Colorgy在手機上提醒上課時間及教室的功能很實用,反觀校內的課表APP「高雄大學課表」可能因為沒有活動宣傳,身邊沒有很多人使用。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反應,Colorgy內無法快速修正上課教室異動的資訊、有些系所找不到課程,且與學校APP功能重複,例如政治大學的「行動政大」已內建課表及課程查詢功能,政大民族系學生張昭銓便說:「我覺得『行動政大』就很方便了。」對此Colorgy營運長、台科大電資學士班學生周益鑫表示,為了解決資訊即時更新的問題,下一步希望能與各大學合作,在校內共同推廣Colorgy,並透過開放學生系統的權限,快速獲得正確資訊。為了達成合作案,Colorgy將努力提高市佔率,以說服學校。此外為了有別於學校現有的行動化課表APP,創造自有品牌的特色。周益鑫表示未來將持續擴充APP的功能,例如開放宣傳的「活動牆」及聊天交友的「模糊聊」,並延伸到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發展成全方位的學生資訊平台。Colorgy團隊由台科大電子資訊學士班、工商業設計系、企業管理系,以及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等共八位學生組成。團隊最初建立一個買賣上課用書的平台,為了讓學生提早確認上課用書、下訂單,Colorgy團隊主動蒐集各大校的課程資訊,提供給學生客戶。後來,索性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料庫,開發出課表APP。周益鑫說:「我的心態就是『我就是這個市場的人』,先推出『我喜歡的』,再與客群互動修正。」Colorgy團隊於2014年底成立公司,周益鑫認為學生創業最重要的是刻苦耐勞,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是對的,咬牙撐過去,「不然只會像是一堂課的專題,做完就沒了。」
指甲摸一下 偷滑手機不高調
新知
第1595期
指甲摸一下 偷滑手機不高調
2015-04-29
MIT學生發明指甲觸控面板,方便在雙手忙碌時輕易操作手機。圖/高新綠 提供【記者蔣理綜合報導】可曾想到女生手上的美甲也可以成為操控手機的面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兩名研究生研發出一款僅硬幣厚的指甲觸控板「歐指甲(NailO)」,只要將觸控面板貼在拇指指甲上,再用食指在上面滑動就可以接聽電話、調整音量或上下捲動螢幕 。在重要場合滑手機時,歐指甲能讓你避免引人注目,假設在會議時使用手機容易讓人覺得不禮貌,雖然現在也有語音控制、手勢控制等系統,但是默默摸一下指甲比自言自語或者做出奇怪的動作更低調 。另外,它也能讓你雙手忙碌時也可操作電腦,例如使用者若是雙手忙於做菜,但同時又想參考電腦螢幕上的食譜,不需放下手上的鍋碗瓢盆,只要輕輕滑一下指甲,就能上下捲動食譜了。最近手錶穿戴式裝置正夯,但是在指甲上的觸控面板卻是先例,學生亞當・德曼帝亞夫(Artem Dementyev)表示,他們一直想將觸控板裝置結合人體,而指甲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歐指甲有可以拆卸的外殼,讓使用者依照自己的喜好來更換,學生高新綠(Hsin-Liu Kao)在歐指甲的介紹影片中也表示,這項產品的靈感來自風行亞洲的指甲貼, 「擁有能輕鬆改變外觀的特性,讓它不僅具有功能性,更可以用來展現配戴者的個性和生活品味。」研究團隊也希望藉著歐指甲來讓與電腦及手機的互動變得更簡單,並讓人們更願意使用穿戴式觸控面板。現在市面上的觸控面板都比指甲大很多,要如何讓其適應手指的大小成為團隊的最大的難題,德曼亞帝夫說:「我們花了極大的心力,嘗試超過50種不同的電極配置來縮小,才選擇了現在使用的這種裝置。」礙於目前電池都太大而且沒有彈性,歐指甲還沒有辦法上市,但是德曼亞帝夫認為,依照現在的發展狀況,應該可以在三年內上市。至於發明有無做其他的運用的打算,他表示,未來希望能夠不要被指甲侷限,研發出可以隨黏隨用的觸控面板。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