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87期
木雕仿製佈展進行式 林南宏啟發觀眾藝術想像
2023-11-29
【記者張雅媜桃園報導】「佈展中」的告示張貼在大門上,落地窗裡展開的鋁梯還掛著白手套,彷彿時空已凝結在佈展瞬間。就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的林南宏,於24日起在Zone Art众藝術展覽空間,舉辦個展《众藝術佈展作業進行中》。他使用過去策展剩餘的木塊、角料,雕刻出佈展常用工具,並將展場佈置成策展中的景象,以探討現代人觀看藝術的方式,以及創作過程蘊含的意義。 林南宏刻意將仿製的鋁梯放置在靠近對外櫥窗的入口處,讓行經的觀眾產生「此處仍在佈展」的印象。 圖/張雅媜攝「在為數眾多的藝術展覽及群眾快速閱讀的習慣下,屬於個別藝術品的獨特內涵可能也會逐漸被忽略。」林南宏擔憂地表示,身在這個資訊量爆炸的世代,五花八門的訊息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於是,他讓展場停留在佈展狀態,將佈置的工具轉化為展品,讓民眾觀看籌備展覽的過程,進而反思藝術作品背後存在的內涵。展場入口架設著展開的鋁梯,是林南宏使用鋸子切割、打磨木塊,再仿製而成。他經常將鋁梯暫放在工作空間,就像作品暫時存放於展場的狀態,表現出藝術作品暫時佔據的空間感。他也試圖以作品名稱闡述自己與工具的互動經驗,他說:「名稱〈暫時借放,留下姓名、電話及日期〉即源於以前佈展經常直接把鋁梯放在展間,自己有事需要離開,就貼上姓名、電話供擋到人時聯繫。」 林南宏將工具擺放成使用時的狀態再加以臨摹。因此,作品〈引洞02〉保留了電線垂掛的自然曲線。 圖/張雅媜攝作品〈引洞02〉則保留了電鑽在展牆上鑽洞的樣貌。林南宏先雕刻出電鑽零件,組裝後再把擬製的電鑽插在展牆上,呈現工作人員鑽孔到一半離開,但佈展仍在「進行中」的時間感。而確認作品是否擺正,也是藝術家在佈展時的重要環節。因此,林南宏在作品〈用紙膠拉出一條不可靠的直線〉中,將飛機木削薄並漆上顏色,仿製出紙膠帶在展牆上輔助測量的模樣。他表示,其實測量出的水平都是參考,藝術家還是會根據現場空間調整擺放方式,這也是他們思考如何營造展覽空間的過程。 林南宏仿製出紙膠帶,並使其貼在展牆上,模擬建立參考線的狀態。 圖/張雅媜攝除了仿製的佈展工具,展場也可見林南宏在策展時留下的標記,他並未清掃地面上散落的木屑,保留下真實的佈展痕跡。林南宏表示,這些仿造抑或真實的景象,提供了觀眾重新認知展覽的動機。觀眾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洪昌裕察覺紙膠帶是木製作品後,對紙膠帶產生了不同印象,他說:「突然覺得紙膠帶很脆弱,會很好奇藝術家要如何將其存放。」 林南宏也擬製了掛作品的螺絲釘,並將其固定在牆上,讓觀者想像它過去可能掛過什麼作品,以及未來又會如何被使用。 圖/張雅媜攝「我希望觀眾發現這些工具其實是木頭仿製,而重新凝視作品時,可以養成放慢閱讀、停下來思考的習慣。」林南宏認為讓展場停留在不完整的狀態,可以提供觀眾想像空間,讓他們自由思考。觀眾南藝大造形藝術研究所鄭健志說:「我覺得藝術家不是『再現』佈展瞬間,而是透過這些場景『召喚』我們對於藝術展覽的想像。」
藝文
第1696期
面對未知世界《明天的故事》定義自我存在
2019-03-15
【記者范莛威台北報導】面無表情,素色衣褲,沒有過多裝飾的木雕人偶,以不同的姿勢分頭佇立在展場,散發著淡淡的木質香,《明天的故事》為藝術家袁心元的個展,自2月21日在台北市伊日藝術展出。「明天的故事分為兩部分,明天與故事。」袁心元將自己從在學到畢業之後的心態變化,寄託在木雕的人偶中。「對於明天、以後、未來,多數人是不安且茫然的,但大家似乎都羞於承認這種狀態。」〈輕輕的拿〉以樺木為素材,同樣為面無表情的人偶,手上拿著一根支分岔的樹枝,就像出了社會之後,經常需要面對選擇。〈尋找著我們的下落〉則為一艘細長的獨木舟,半身的人偶坐立在船中,身旁的船艙卻充滿著水。袁心元說:「其實每一件作品都在講同一件事,只是因為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而這些作品的出現會讓我有某種踏實的感覺。」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杜欣芫說:「明明應該浮在水中的獨木舟,水卻在船裡;而在作為水的樹酯裡撒上亮片,則為作品增添了活潑感。」 〈尋找著我們的下落〉為人物坐立在獨木舟中,本應浮在水上的船,作品卻將水灌在舟中,形成對比。 圖/范莛威攝。〈溫室〉為一條掛著燈的走廊,裡頭則散佈著紙做的昆蟲,如飛蛾撲火一樣,圍繞著那一盞燈光。袁心元說:「某次搭乘客運時,看見路邊的夜間溫室,在一片黑暗中看到光點,總是令人安心。」就像出了社會後,想在整片黑暗之中,尋找可以寄託的光明。 〈溫室〉將飛蛾撲火的畫面,化為實體,描述在黑暗中昆蟲,追尋著令人安心的一盞光明。 圖/范莛威攝。在所有的未知中,我們都期待著一些火花,袁心元說:「如何在這未知中生存下來,我不清楚,但就因為不清楚,所以我想要試試看。」在一個沒有意義的世界中,尋找著意義和目標,我們無法如同一顆石頭、一棵樹一樣的存在於空間中,「只有人,才會擁有『是不是存在』的意識。」
藝文
第1688期
情感寄託作品 呂文雕出心中孤寂
2018-11-15
【記者謝承學綜合報導】一張由木頭刻成的臉帶著不安的神情微皺眉頭,側放在由石灰岩製成的圓形台座上,帶著迷惘看著前方。《常寂—呂文、林辰勳、黃明鍾雕塑聯展》於10月16日至12月9日,在台中大美無言藝術空間展出,訴說生命中的孤寂。「藝術家是孤單的,創作者在面對自己的靈感是一個人的,在一個人的時候才能精準地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到作品上。」呂文解釋。〈Okinawa Feeling〉是呂文在沖繩駐地創作時的作品。作品上半部以日本樟木製成,呂文刻上自己不安的臉,表達他在異地生活的緊張,底座的珊瑚礁則象徵沖繩。他回憶,沖繩晚上很冷清,他獨自在沖繩街上找晚餐時,格外寂寞。林辰勳說:「呂文做的常寂是生活中的某些片刻,比較日記式的紀錄。」 呂文在沖繩駐地做的作品〈Okinawa Feeling〉,表達獨自在外地的不安和緊張的感覺。 圖/謝承學攝《手掌紋系列》作品則是呂文與身邊人的情感紀錄,呂文刻出自己、女友和奶奶獨一無二的手掌紋。「雕塑的意義是記錄事情。」呂文說明,木頭顏色代表對雕刻對象的情感表現,例如紅色代表熱情高亢。林辰勳認為,呂文以細膩的情感、質樸的方式表達對於奶奶去世的想念,簡單但有溫度。 呂文的《手掌紋系列》中其中一個作品〈妳〉,本作品以作者的女友的手掌紋做參考,紅色的木頭顏色象徵對她的熱情。 圖/謝承學攝 「在我的創作經驗裡,作品組裝完成的那剎那是相當感動的,但是下一秒就會看到很多問題、不滿意之處,隨即又陷入深思調整的狀態之中。」呂文舉〈Okinawa Feeling〉為例,作品中的大臉和石頭台座是分開做的,但當它們組合時,呂文心中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動,但同時卻發現角度不對、刀痕不好,「不過那種開心的感覺,就是我持續追求創作的動力。」呂文表示。 呂文說:「建議觀眾不要事先做功課,用開闊的心境來欣賞,才有開放的想法。」觀眾、就讀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的蘇聖洺說:「〈Okinawa Feeling〉的創作理念讓我想到社會學中的『文化震撼』(註)。」觀眾蘇雍慈表示,在觀看呂文的〈Okinawa Feeling〉時,想起自己在國外讀書的時候,雖然外國什麼都好,但終究不是自己的家。註:文化震撼,指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身處不同國家的文化或不一樣的環境而出現的一種困惑、焦慮的狀況。 本次雕塑展的展場大美無言藝術空間,禪風的構思與現代化的建築設計,提供觀眾一個舒適的藝術體驗。 圖/謝承學攝
藝文
第1682期
融動物與建築 《物構築》木雕展呈現人與自然關係
2018-10-03
【記者孫佾妘台北報導】木雕乳牛身上的斑紋化為凸出的長方體,一旁的台灣黑熊胸前白色V領也以立體方塊展現。目前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的林安常,將動物和建築物的外型結合,9月21日起在秋刀魚藝術中心舉辦《物構築》個人雕塑展,展出《異象乘載》系列作品。 林安常介紹木雕乳牛〈逐棟建構〉,表示在後期作品建築的形態更被簡化,更融合為作品的一部份。 圖/孫佾妘攝林安常創作時喜愛結合具衝突性的兩種物象,例如他過去曾將人與動物組合在一起,形成怪異卻具特色的風格。喜愛收藏木雕的參觀者林志亮表示,最喜歡的展品是〈游移的居所〉,桃紅色使他感到舒服而且喜氣。但對於作品特殊的呈現方式,林志亮坦言,若沒有導覽,很難理解創作原意。「我會直接把房子卡在動物身上,動物就是象徵自然環境的部分,建築物則是相對人工的東西。」林安常解釋,人造的建築物矗立於土地上,如同雕刻時將木頭鑲嵌於平面。以本次展覽的作品〈寒城暖光〉為例,他將房子作為穿山甲的鱗片,藉它的密集排列呈現聚落或城市的感覺。 參觀者所喜愛的魚〈游移的居所〉,他認為該作品有著傳統喜氣和吉祥的感受。後方則是和建物結合的大翅鯨〈淺海潛行〉。 圖/孫佾妘攝 本次展覽封面主題穿山甲〈寒城暖光〉,林安常將鱗片設計成房子的樣貌,藉它的密集排列呈現聚落的感覺。 圖/孫佾妘攝林安常表示,自己雕塑時不太挑木頭,因為資源有限,且他習慣保留木材原貌,因此多利用鑲嵌、榫接的拼湊手法。「我覺得那就是木材的特性,沒有必要去閃躲他。」像〈東邊的居所〉以及〈人工溼地〉,皆使用多塊木材組合,以不同木紋的共組滿足他對雕塑的嘗試欲。林安常談到,比起傳達的理念,近期他更投入在如何呈現木頭的本質。本次策展人、秋刀魚藝術中心總監廖苑如表示,曾在過去的聯展中被林安常的作品吸引,進而透過他的老師聯繫上他,「覺得他滿有自己的符號跟語彙。」就讀台藝大雕塑學系的周晏旭則對展覽內的〈東邊的居所〉最有興趣,並讚嘆林安常精細的刀法,「很少人可以做到這麼精緻」。 林安常介紹木雕青蛙〈人工溼地〉,解釋它的各部位皆由不同塊木頭所組成。 圖/孫佾妘攝 利用多塊木頭所組成的豬〈東邊的居所〉,細看可發現接痕與凹洞,皆是創作者刻意保留木頭原貌所留下的痕跡。 圖/孫佾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