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超智域》登場 勾勒與AI共生的未來
影音
第1795期
《超智域》登場 勾勒與AI共生的未來
2024-10-04
【記者李香霆、林偌甯、林芷彤桃園採訪報導】無人機在夜空自由翱翔,排列各種桃園代表圖樣,展現科技與人文攜手的美好光景。 2024桃園科技藝術節以「超智域:一場人與AI的競賽」為主題,運用沈浸式AR互動與生成式AI技術,引領民眾思考人與AI的關係。策展人羅禾淋說:「今年的主題其實是呼應,我們這陣子人工智慧興盛的這個年代。」他近一步說明,展覽要讓大眾思考人類不能只等人工智慧變得極度聰明的時候,才去思考人跟AI的關係。 藝術家潘保源的作品《換個姿勢》,在居家空間中放置自動化的躺椅、鍵盤等傢俱,模擬沒有身體的AI雖然可以進行人類的日常活動,卻無法用「身體」感受世界,展現AI對人類來說依舊是本質上的「他者」。潘保源表示,AI與人類在根本上的不同是沒有身體 ,如果我們跟不同宗教文化都會有理解上的困難,那何況說到我們人跟AI這種完全不一樣的存在。 作品《語意》由三部影像組成,左側螢幕中的舞者擺動身體,將動作的訊息編碼傳遞給右側的機器人,AI機器人則藉此模仿人類的一舉一動。中央的螢幕則紀錄著人與AI的親密對話。《語意》傳達如果人類過度依賴AI,可能面臨失去自主性的風險。藝術家黃姿婷希望藉此讓大家思考,AI技術對於人類的生活和存在方式會有什麼影響?在人類與AI越來越模糊的邊界之中,如何找尋出自我跟技術的平衡。 在科技快速發展下,AI不僅作為工具使用,也讓人們開始反思,人類獨有的思考與創造力是否不再特別。觀展民眾蘇逸安認為,網路世代充斥難以分辨虛實的資訊,已難以界定真假之分。當AI的共情能力逐漸趨近人類,人也逐漸滿足於AI的完美,那麼人類還剩下哪些競爭力?潘保源說道:「當AI變成一個邏輯運算跟處理速度都比我們還要強,但又同時可以模擬出和我們一樣的情緒,或者說我們跟他討論東西的時候,你發現他給你的反饋比你的同儕還要好,我可能沒辦法接受人類在這上面的瑕疵。」 展覽中的各類藝術作品,呈現AI在創造上的無限可能。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下,人們需要思考與AI間的連結與差異,才能探索與人工智慧和平共生的未來。
【社論】從中職「曼尼旋風」 檢視T1聯盟的魔獸及後魔獸時代
校園
第1773期
【社論】從中職「曼尼旋風」 檢視T1聯盟的魔獸及後魔獸時代
2022-11-30
2021年成立的社團法人台灣頂級職業籃球大聯盟(以下簡稱T1)在其元年無論是線上討論度,或線下進場數,皆大幅落後台灣另一職籃聯盟P.League+(以下簡稱P+)。不過,當曾在NBA獲得多項殊榮的準名人堂球星「魔獸」霍華德宣布加盟T1隊伍「桃園永豐雲豹職業籃球隊」(以下簡稱桃園雲豹)那一刻,T1瞬間迎來了過往不曾有過的熱潮。霍華德加盟的消息,正好於桃園雲豹開賣主場門票前兩天公開,售票當日,平台開放選購五分鐘後門票即售罄,不只母隊桃園雲豹受惠,與其碰頭的其他隊伍,該場次門票也立即完售。11月19日,霍華德登台首秀,桃園國體大球場湧入滿場1萬5千名球迷,為同天兩場P+比賽人數總和的接近兩倍,吸引超過30萬名觀眾在線上中英文平台收看。 這陣風潮不僅在場內打轉,更延伸到了全台灣,乃至其他國家。國內電視台久違地將本土職籃再次放上螢幕,連過往以NBA為中心的美國體育媒體,也把目光擺在這個從未映入眼簾的小島,談論霍華德在台的一舉一動。高度的媒體曝光加上場場爆滿的人數,讓球迷不禁認為T1將就此蓬勃發展。然而,T1的未來果真如此光明?從中華職棒的先例來看,似乎不盡然。2013年,甫接手「興農牛」的中職新軍「義大犀牛」找來前大聯盟選手曼尼助拳,他過去曾在大聯盟發光發熱,更是國民運動員王建民的死對頭。因此,他的到來搭上中華隊在該年國際賽大放異彩的時空背景,引發了不亞於霍華德的「曼尼熱潮」。2013年3月27號,曼尼來台後首次站上打擊區,吸引了2萬人造訪平日的澄清湖棒球場,該年義大犀牛場均觀眾數為6918人,比前一年仍為興農牛時的2086人翻了3倍有餘,整個聯盟也受益,年場均觀眾數從2433人衝高到了6079人。然而,好景不常,曼尼六月中即因仍想一搏大聯盟機會而重回美國,導致義大犀牛在隔年面臨入場人數驟降的窘境,場均觀眾數掉至4731人,從龍頭落到敬陪末座。其他三隊同樣迎來幅度不一的人數衰退,使得聯盟場均觀眾數降至5103人,從這個趨勢可以看出,中職的確因曼尼離去而流失了部分觀眾。這個現象必然會出現在T1的「後魔獸」時代。即便霍華德在抵台時承諾將待滿整季,但寶刀未老的他極有可能在季中如曼尼一般為了拚回最高殿堂而選擇離去,即便霍華德最終信守承諾,披著桃園雲豹球衣度過一整季,仍難以期待能在來年看到他的身影。屆時,目前這些因魔獸而進場的球迷,也將隨著他一同離開T1場館,使桃園雲豹與T1再次回到元年門可羅雀的情景。即便霍華德離去是可預見的,T1的未來卻非已成定局,若能把握熱潮尚在的當下,做出改變留下「一日球迷」,則T1仍能有比起過去更好的前景。以中職為例,雖然不比曼尼來台的2013年,但2014年中職場均觀眾數5103人仍為2012年2433人的翻倍,且此項數據近年來仍維持相近甚至更高水準(除2020、2021因疫情限制進場而下降),顯示中華職棒的確成功將一部分因曼尼旋風而來的新晉球迷轉成固定客群。能達成這樣的創舉,主要在於中職球團提升了球賽的附加價值。在曼尼來台同時,中職各球團陸續將啦啦隊、主題日等額外元素加至球場,讓它除了是比賽場地之外,也能是烤肉、看演唱會、甚至遛寵物的場域,試圖以這些額外娛樂作為誘因,使觀眾在特定球星離開後仍能保有購票動機。雖然部分球迷認為這些措施淡化了「球賽」的本質,但事實就是,它成功地留下大部分觀眾,讓受到假球重創的中職逐漸走出陰霾。比起根絕百病的萬靈丹,霍華德的到來更像一劑強心針,使氣息微弱的T1得以起死回生。T1復甦後,若能仿效當初的中華職棒,透過各式行銷將跟風球迷轉為固定客群,即使少了霍華德,它仍能保有相對以往更健康的體質;否則,當霍華德的「藥效」過去,T1只能再次回到病榻上,祈禱下一個機會到來。
八塊厝藝術村重現閩南風情 延續文化傳承使命
生活
影音
第1769期
八塊厝藝術村重現閩南風情 延續文化傳承使命
2022-10-27
【記者詹晶雅、林玟君、戴婧雯桃園報導】嗩吶悠揚高亢,鑼鼓響亮喧天,桃園首座以閩南文化為主題的藝術園區「八塊厝民俗藝術村」於22號正式開幕。園區凝聚傳統工藝、民俗表演等閩南特色,期許能在桃園市延續民俗文化的精神,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政府近八年都致力於保存不同族群的傳統文化,「我們台灣這個以台語為主的這個閩南文化,我們也希望能夠保留。」藝術村內的展館分為「民俗節慶」、「表演藝術」、「語言推廣」以及「工藝文創」四大主題。館內展出傳統文物以及布袋戲、皮影戲等戲劇曲藝,也結合VR虛擬實境技術,讓民眾親自操作偶戲,實際體驗傳統戲曲文化。參與民眾魏世鑑說:「操控這個可以讓皮影從光影展現出來,那這對我們來說,實際去操作是很新奇的。」此外,展區也以多媒體影音的方式結合閩南歇後語、歌謠等民間文學,為民眾打造有趣的閩南語學習空間。雖然閩南文化在台灣普遍可見,卻長期缺少完善的紀錄與保存系統,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年輕一輩也與閩南文化漸行漸遠。台語推廣組織「牽囡仔ê手 行台語ê路」活動部部長郭竹屏也在藝術村參與擺攤,他認為本土語言流失快速,希望能將台語融入生活,「如果大人不繼續對小孩子講台語的話,其實這個語言很快就會消失。」為推動文化傳承,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在2018年成立「閩南及民俗文化科」,邀請國立體育大學(以下簡稱國體)舞龍隊進駐八塊厝民俗藝術村進行教育推廣。國體舞龍隊隊長劉竣豪說:「我們會手把手教學,就是可以邊指導,讓他知道我們是怎麼操作。」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園區未來將會持續擴建,全面開館後也將定期安排藝文活動,讓更多市民有機會參與其中。作為閩南文化的全新據點,八塊厝民俗藝術村集結多元閩南特色,望可帶動桃園市民對民俗文化的關注。
桃園市長青年論壇 關注租屋與教育議題
校園
第1769期
桃園市長青年論壇 關注租屋與教育議題
2022-10-26
【記者李念庭桃園報導】臺灣學生聯合會23日於桃園市婦女館舉辦2022市長青年論壇,期望透過此活動,審視候選人提出的青年政策,促進青年與候選人間的意見交流。活動共邀請三位桃園市市長候選人、三位大學生代表與兩位高中生代表,探討居住正義、就學心理壓力與教育政策等議題。 2022市長青年論壇23日於桃園市婦女館舉辦,三位桃園市長候選人出席,發表與青年相關政策。 圖/李念庭攝此次論壇,中國國民黨張善政因行程安排並未前來,三位到場候選人分別是台灣民眾黨賴香伶、民主進步黨鄭運鵬,及無黨籍鄭寶清。在學生代表提問環節中,元智大學學生會會長劉曜維首先點出,現今房價高漲,租金過高也成為青年的壓力來源。對此,兩位候選人皆針對社會住宅提出相應政策。鄭運鵬表示未來會持續推動社會住宅,並透過增加供給量與補助幫助青年。賴香伶則提出以捷運作為引導的「一站一社宅」政策,期望兼顧社宅供給量與交通便利性。  台灣民眾黨賴香伶針對青年居住正義問題給予具體回應。除了「一站一社宅」政策,也提出「囤房特別稅」,讓空屋得以從房東手中釋出。 圖/李念庭攝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公關部長張承言接著指出,現階段各級學校心理輔導人力普遍不足,必須仰賴地方政府協助建立完善的校園心輔環境。鄭運鵬認為,校園須先建立完整的心輔流程,除了新設心理假外,也要有專業的心理醫師提供諮詢,創造具信任感的環境。最後在媒體提問環節時,國立中央大學新聞網提到,在六都中,桃園人口組成最年輕,教育政策因此至關重要,包括如何以實質方式提升桃園在地教育環境,與保障學生的受教權益,成為青年矚目焦點。鄭寶清認為應減少國立大學學生數,讓私立大學負擔更多責任。針對大專院校轉型與退場問題,賴香伶指出,政府應積極輔導技術學院學生,協助他們以技職本業作為專職發展。 候選人們與學生代表們合照,論壇中雙方透過意見交流,期待共創桃園未來。 圖/李念庭攝參與論壇的銘傳大學學生張智仁表示,雖然學生代表方能發言的時間較短,但透過此活動,學生得以認識候選人的青年政策,拉近彼此距離。劉曜維也點出,政治涵蓋公共議題,然而,校園長期對政治的敏感,卻間接導致學生漠視公共議題。而舉辦青年論壇,便是希望能將「青年干政」的理念傳達給學生,讓更多年輕世代共同關注政治。 臺灣學生聯合會理事長黃亭偉擔任論壇主持人,並發表此次論壇期望達成的目標,期望將青年的意見傳達給候選人們。 圖/李念庭攝針對此次論壇的成效,臺學聯理事長黃亭偉表示,青年參政並非短短三小時即能達成,但此活動是個契機,促使候選人更重視青年意見。張承言則樂觀看待候選人提出的具體承諾,並期待未來青年能持續與不同政黨進行交流。
【大學事】藻礁遊行籲關注:青年看生態與能源轉型兩難
校園
第1760期
【大學事】藻礁遊行籲關注:青年看生態與能源轉型兩難
2021-12-15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藻礁公投投同意,非褐護家園!」舞台上與台下的人們共同大聲疾呼著。11日,由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藻礁公投推動聯盟所共同主辦的「搶救藻礁投同意,非褐非核護家園」遊行,於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前的中央藝文公園集合。主辦單位為呼籲民眾於本次全國性公民投票案第20案(註一)投下「同意」票,邀集各領域的專家與學者進行短講,現場也上演了以海洋生物為主角的行動劇。註一:「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以下簡稱三接)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五公里之海域)」 青年志工們幫忙鋪設支持藻礁的大布條,在炙熱的陽光照射下,展現對於藻礁保育的決心。 圖/黃亭茹攝此次遊行吸引了許多關心公共議題的青年共同參與公投討論,對環境議題展開反思。致力於關切藻礁議題的青年組織「青年挺藻礁」表示,組織成員多心繫台灣土地,因此紛紛加入保護藻礁的倡議行動。而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學生王偉軒提到,自己加入藻礁志工隊後,才發現台灣其實有很多土地問題,「人類不能只為了『自利』,而認為可以任意傷害其他物種。」天然氣目前是台灣最二大的發電能源,為因應國際減煤、減碳趨勢,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10月下旬將原本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將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修正為「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圖中左方為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政,右方為彰化縣醫療界聯盟前理事長蔡志宏,手中拿著表示支持藻礁保育的導演侯孝賢照片,其因故無法參與。 圖/黃亭茹攝針對此次藻礁公投,同意方與不同意方皆對「台灣能源轉型」提出見解。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曾任公投第20案正方意見陳述人,他認為,​​政府若要階段性提高天然氣發電,那就應選擇適合、安全的位址,但大潭位於台灣海峽最狹窄、風速與風浪最大的位置,不適合蓋大型廠房。「青年挺藻礁」也認為遷離三接和能源轉型並不衝突。他們指出,至三接遷移到台北港之前,目前擴建中的台中第二天然氣接收站其實就足以支撐大潭電廠的供氣量,若有電力缺口,也可以在三接遷離期間在大潭興建「FSRU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註二),以支持短期電力需求,待台北港三接建設完成,便能供氣到大潭電廠。註二: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全稱為「浮動式儲存及再氣化裝置」(Floating Storage Regasification Unit,FSRU)。FSRU主要能用於運輸、儲存液化天然氣,其成本效益較高。近年來許多小型新興市場為滿足天然氣需求,不需花大錢造就陸上型接收站,轉而採用FSRU來接收。王偉軒則指出,燃氣的排碳量就算比燃煤少,對全球暖化仍有很大的影響。他失望地表示,政府目前只顧及短期目標,並未思考能源轉型的長遠規劃,如落實企業的節能減碳目標。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學生魏孝潔認為,減煤期程是國際趨勢下所訂定的,台灣若沒有按時達標,其實不會造成太大傷害,至多為國際的譴責。「不過在藻礁上蓋三接,這對生態的傷害絕對是巨大的。」他說道。 關心環境議題的行為藝術家曾啟明,頭上頂著由麻線編織而成,象徵藻礁的物件,以示其堅定信念。 圖/黃亭茹攝而公投第20案反方意見陳述人、國立臺灣大學助理教授趙家緯則呼籲大眾重視能源轉型的迫切性。他認為,由於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較低,加上近兩年用電成長率提高,綠能成長速度又延遲,若要達成原預期的減煤目標,三接的可行性最大。台灣公民陣線組織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許冠澤也表示,自己雖然支持「非核家園」政策,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成熟之前,仍須仰賴天然氣作為基載電力。「台灣能源電力短缺是很明顯的事實。」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金運程則認為,減煤、減碳是國際趨勢下的必要選擇,而建立三接能為再生能源爭取更多發展的時間。 在遊行中可看見青年志工們身著粉紅色背心,共同呼籲民眾於18日投下「同意」一票。 圖/黃亭茹攝為因應環團訴求,政府提出「三接再外推方案」(註三),聲明將不再影響藻礁發展。針對此方案與藻礁保育間的爭議,蔡雅瀅直言,大潭本應被規劃為生態保護區,若在此建造巨型人工構造物,不可能不傷害環境。他強調,藻礁須在風浪巨大、污濁的獨特水域中生長,但建港後水象將趨於穩定,當地生物可能無法繼續存活。註三:分為四大項:一、工業港再外推455公尺、離岸邊1.2公里二、不浚挖、不破壞水下礁體三、原外海填區21公頃不填、防波堤從7133公尺縮短至6026公尺以便海域更開放四、工程成本增加150億,且延後兩年半供氣青年挺藻礁認為,政府雖稱「三接再外推方案」可以保護藻礁,其實只是減少直接開挖藻礁的面積,但整個工業港仍把藻礁「圍住」了。「這必須建立在對於政府的高度信任下才可行。」魏孝潔認為,台灣電力公司在施工時就意外剷除500平方公尺藻礁,使他不禁質疑政府的承諾。 遊行民眾們各自手拿「我同意,救藻礁」、「我同意三接遷離」等標誌以示其觀點。 圖/黃亭茹攝而趙家緯指出,「三接再外推方案」是以「對生態衝擊最小化」作為規劃標準,他認為此方案已是政府在民意壓力下所做出的讓步,也是許多環保人士共同討論而得出的共識。許冠澤則感慨表示,政府更新方案,即表示他們願意回應正方訴求,「我從2016年開始接觸環境議題,其實這是對環境運動來說很難得的結果。」不過,金運程仍對政府所聲稱的「不浚挖」抱持懷疑態度,他認為這仍有可能衝擊生態。「從校園開始公開討論公共議題,從學生開始產生對話的空間。」王偉軒表示,學生的話語權雖然不大,但只要團結一心,仍有能力改變局勢。許冠澤則認為,雖然公投是二元的選擇,至少社會正努力形成共識,以公共決策的過程來說已有所進步。正反雙方皆呼籲政府,在公投前舉辦更多公聽會,才能真正落實審議民主,達成有效溝通。 台上與台下共同隨著歌舞搖擺,倡議民眾有關藻礁保育的重要與急迫性。 圖/黃亭茹攝
不「曲」不撓 黑馬長榮破隊史首摘銀
體育
第1756期
不「曲」不撓 黑馬長榮破隊史首摘銀
2021-11-03
【記者李昀璇南投報導】選手迅速攔截對手傳球,再以多變的盤球躲避對手直衝射門弧區內,「哐!」球敲擊鐵板發出聲響,射門得分。中華民國110年度全國總統盃曲棍球錦標賽社會組賽事10月30日至31日於國立竹山高級中學舉行。其中,社會男子組冠亞賽由長榮大學挑戰甫獲得中華民國110年全國運動會冠軍的桃園市,最終雖由桃園市收下勝利,但長榮大學也創下隊史最佳成績。 桃園市與長榮大學選手在場上衝撞。部分臺北市立大學選手隸屬於桃園市,而長榮大學則是近三年成立的球隊。曲棍球中的後衛選手常會一對一緊盯對手前鋒,用球棍戳刺對手的球,或攔截對手的傳球。 圖/李昀璇攝此次賽制不同於以往的11人制,改採七人制,比賽時間也從四節縮為兩節,每節12分鐘。中華民國曲棍球協會秘書長吳志朋說明,國內曲棍球場地面積較小,台灣因此自創七人制比賽,除了考慮防疫規定中的總量管制,也希望透過此賽制響應世界曲棍球聯合總會(International Hockey Federation,FIH)近期推動的小場少人制比賽。「要跑比較多,打的速度會比較快。」桃園市選手、臺北市立大學徐宇慶說明,七人制相較於11人制人數較少,活動空間因此增加,個人移動範圍也必須提高,因此更加考驗選手體力。同為桃園市選手的北市大余郡茗則補充,人數較少會使傳球距離變長,較容易被對手攔截,所以傳球時思考須更快速和謹慎。 由於要擋下高速擊出的球,曲棍球守門員出賽時必須穿戴堅固的護具,包含防護頭罩、軀幹護具、腿部護具、手套等,以保護選手安全。 圖/李昀璇攝社會男子組四強賽中,長榮以黑馬之姿擊退強敵南投縣,進入決賽與桃園市爭奪冠軍。冠軍賽開局雙方僵持不下,長榮在幾次犯規後讓桃園市獲得短角球開球機會,卻皆被長榮防守成功。而桃園市雖搶先開胡,但長榮在多次抄球嘗試射門後,也在該局倒數60秒內成功搶分,比數1:1收局。然而第二局甫開始,桃園市於敵方陣地持續猛攻,使長榮毫無反擊機會。開場四分鐘桃園市便拿下三分。而後雖然長榮快速攔截對手傳球,一人甩開多位對手進攻,成功射門得下一分,仍無力回天,最終由桃園市拿下冠軍。 若防守方在己方陣地的射門弧內犯規,進攻方則可獲得短角球。在11人制比賽中,由於罰球時進攻方沒有人數限制,而防守方僅能派五人防守,因此是進攻方得分的好時機,也是比賽中精彩的絕佳看點。圖為竹山高中對上桃園市。 圖/李昀璇攝「還要再努力,因為沒有拿冠軍。」長榮選手董緯瞻說道,雖然對結果感到遺憾,但在全國賽拿下亞軍已是長榮成軍以來最佳紀錄。長榮教練杜育全說明,球隊創立不過三年便拿下亞軍,相當滿意此役的表現。他補充,隊上男子組僅有七人,女子組僅兩人,人數尚不足以組成正規球隊,因此仍會協同幾位社會人士出賽。目前大專院校中,僅剩北市大與長榮持續發展曲棍球。「現在打曲棍球的人口越來越少,導致基層發展不起來。」杜育全表示,近年來國高中曲棍球選手銳減,已不如往年盛況。他提到,在他就學時,每年約有20位選手投入大專院校徵選,如今每年可能僅剩六到八位選手參與,因此,長榮曲棍球隊自創立以來,透過學雜費減半與獎學金贊助,希望吸引南部的曲棍球選手入學,並且帶動南部曲棍球發展。 長榮大學在冠亞賽前提振士氣,圍繞成一圈,彼此互相加油打氣。 圖/李昀璇攝談及曲棍球在國內的發展困境,吳志朋坦言國內正規場地並不足夠。目前全台灣僅有三個正規草地曲棍球場,分別在桃園市、台中市與南投縣,他提到,許多選手必須經常跨縣市移地訓練,或是僅能在操場跑道上練習,「例如北市大的學生就要利用假日到桃園練習,彰化的學生偶爾會到台中或竹山移地訓練。」為了增加選手到正規場地練習的機會,去年協會首辦中華民國曲棍球協會109年社會組假日聯賽,廣邀各縣市選手相互切磋。吳志朋表示,雖然今年聯賽因疫情取消,但未來也會持續規劃賽事,期望透過聯賽以賽代訓。此外,協會目前正在進行選手培訓,準備出戰明年三月的亞洲盃曲棍球賽和亞洲運動會資格賽,吳志朋盼選手能在國際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增加曲棍球在台灣的能見度。 曲棍球最大的特徵在於必須要在射門弧內側射門成功才算數,因此比賽並不會出現如同足球一般的長距離射門。 圖/李昀璇攝
花「仙」子時裝上菜 萬能生走秀現在地特色
生活
第1738期
花「仙」子時裝上菜 萬能生走秀現在地特色
焦點
2020-12-03
【記者張華真桃園報導】身著手縫禮服的模特穿梭粉紫色仙草花海中,他們未配戴珠寶、皮包,卻手端一盤盤在地的仙草特色菜餚。11月29日桃園市政府舉辦2020桃園仙草花節「時尚匯流」,主辦單位邀請萬能科技大學時尚造型設計系學生,打造全台首見的「時裝上菜秀」,十多名學生一手包辦服裝設計、妝髮和伸展台走秀。 萬能科技大學學生身著白底的時裝與後方純白的裝置藝術〈微光〉相互呼應。 圖/張華真攝白色裙擺隨風飄逸,模特身著「田園」主題服裝、手持白盤優雅步入仙草花妝點的舞台,佈景上一層層蕩漾的水波呼應桃園「千塘之鄉」美名。學生設計師呼應仙草花節的純白裝置藝術,打造五套以白色為底的時裝,搭配網紗、蕾絲和編織麻繩。其中,一襲剪裁特殊、不規則長短設計的白底黑紗禮服,一出場便引人矚目,設計者、時尚造型設計系學生劉怡伶出於對仙草印象的轉變,設計出這套對比強烈的服裝,他說:「小時候一直覺得仙草黑黑的很恐怖,吃過才發現仙草超好吃的!」因此,劉怡伶巧用黑白元素與側邊不對稱剪裁,詮釋自己對仙草的想像。不僅服裝設計巧妙融入仙草印象,學生在素材選用上也別出心裁,為呈現田園意象,使用髮片塑造自然的荷葉捲邊。時尚造型設計系學生王淨以髮型定型液控制藍色髮片的彎曲程度,打造出白色斜肩長裙上閃耀的層層荷葉。相較於服裝設計前衛,模特妝容簡單、樸素地綁上高馬尾髮型。對此,王淨指出上菜秀的重點在於展示菜餚,設計浮誇的髮型和妝容反而會喧賓奪主。 為讓觀眾聚焦菜餚,時裝上菜秀模特妝容較簡單且不用浮誇髮飾和造型,改以俐落高馬尾。 圖/張華真攝時尚造型設計系副教授陳育睿表示,上菜秀通常由餐廳服務生負責,他頭一次見識以時裝秀介紹料理的創意表現。比起呈現服裝或飾品,展示菜品需分心留意盤中狀況。時尚造型設計系學生張小涵(化名)提到,上菜秀的難處在於平衡餐盤同時維持料理擺盤,「要練習用手去感覺盤子中菜的位置。」此外,有別於時裝秀通常在平坦的伸展台上進行,上菜秀走入田間,坑疤的泥土地容易絆倒身著細跟高跟鞋的模特,因此十分考驗模特走秀功力。航空暨運輸服務管理系學生蘇芯雅提到,他們提早到現場彩排熟悉場地,「知道哪裡有坑洞,就可以盡量避開。」 桃園市政府與百匯業者「果然匯」合作將仙草入菜,並邀請萬能科技大學學生以時裝上菜秀展示仙草特色餐點。 圖/張華真攝此活動將仙草入菜,製作仙草蕨餅、奶油仙草燉飯和香炸仙草糕等特色餐點,突破大眾對仙草料理的想像,由學生模特展示菜品的活動形式更為吸睛,主辦單位以創新方式推廣在地花卉成功創造話題。 一朵朵精緻小花沿著莖向上串起,粉紫色的仙草花隨風搖曳。每年9至10月是仙草產季,農民通常都在開花前採收,所以鮮少可以看到仙草開花。 圖/張華真攝  
【USR】共修百年石滬 中大師生砌桃海記憶
生活
第1734期
【USR】共修百年石滬 中大師生砌桃海記憶
2020-10-29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學生們穿上雨鞋,時而踏著穩固平坦的石滬,時而在大小石塊中涉水前行,一行人頂著海風,搖搖擺擺地走向礁石拍碎浪花處。學生們戴起橘紅色的工作手套,撿拾、搬運一顆顆修護石滬的基石。這是「桃海三生」計畫下開設的服務學習課程,學生透過動手修復石滬和實地踏查桃園海岸線,更認識沿岸的生態環境。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透過服務學習課程,參加「桃海三生」計畫下的石滬修復活動。 圖/吳季柔攝因應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師生訪談新屋區居民了解社區需求,推出「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計畫細分為「生態、生活、生產」三部分,其中,生態層面涵蓋濕地保育、藻礁復育、沙丘維護與石滬修復。目前計畫已邁入第三年,過去較注重復育藻礁棲地,今年計畫主軸則是修復桃園新屋百年石滬群與開發石滬資訊平台。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搬運並聚集石塊,協助修復石滬的師傅加快修復進度。 圖/吳季柔攝桃園新屋百年石滬群又稱許家石滬,屬於許家歷代傳承的財產,目前二號、三號、六號石滬保存完整,是少數台灣本島仍實際運作的石滬。為守護石滬,許家自發成立桃園石滬協會,並與中大「桃海三生」計畫合作,設計修復石滬服務學習課程,開放中大地球科學學院大一學生參加,實際帶領學生走入潮間帶。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閎喆表示,學生們負責搬運、聚集石頭,師傅能夠專心修砌石滬,加快修復速度。他笑著說明過去人力不足,師傅需要先堆疊石頭才能修砌,往往因體力有限,「一天的進度都很少。」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桃園石滬協會合作,桃園石滬協會由桃園許家組成,協會成員自發性於空閒時間投身石滬維護工作。 圖/吳季柔攝學生葉昀翔認為修復石滬很累但是很有意義,他因為這次的課程重新認識桃園海岸線。他回憶小時候來海邊都只會去沙灘,「之前來這邊都沒有聽說過有石滬。」學生張哲瀚補充,修復工作需要分工合作,同學們排成一列可以加快搬運速度,同時也要避免傷害石頭上的螺、螃蟹等生物。他表示堆建石滬、從無到有的過程很有成就感,「我以後如果有機會還想來修石滬。」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學生排成一列,以傳接的方式傳遞石塊,節省力氣。 圖/吳季柔攝石滬遵循自然工法砌成,石塊間的縫隙提供潮間帶生物繁殖、休憩。許閎喆表示,部分遊客為抓取螺類、蟹類搬動石塊,破壞石滬的穩固性,使石滬更容易因天災損壞。他表示目前桃園石滬協會以勸導遊客為主,希望能夠增加國民對於海岸線的認識,減少人為損害。 桃園石滬協會以家族力量守護歷代傳承的石滬,家族的年輕人也積極參與修滬活動。 圖/吳季柔攝計畫聯絡人、中大地球科學學院行政專員方佳南表示,「桃海三生」計畫強調環境與人互動,透過維護桃園海岸線環境,進而協助附近社區發展。修復石滬之外,中大也致力蒐集石滬的地理資訊。他說明,地球科學學院師生運用無人機、光學雷達與水下設備,定位石滬群與監測潮汐,預計於年底推出石滬資訊預報平台。屆時將提供適合修復與捕魚時間的每日預報,期待協助在地社群如桃園石滬協會、桃園市新屋區愛鄉協會等,更精準安排修滬與環境教育活動,並減少人為觀光活動對環境壓力的影響。
「碉」出歷史軌跡 「堡」衛戰熱血開打!
生活
第1730期
「碉」出歷史軌跡 「堡」衛戰熱血開打!
2020-10-01
【記者駱芷萱桃園報導】「稍息、立正!向中看⋯⋯齊!外表嚴肅內心輕鬆!」長官下達指令,兩支隊伍蓄勢待發,準備展開一場激烈戰鬥。由2020年桃園地景藝術節舉辦的「碉堡守衛戰」9月27日在桃園雙連坡碉堡公園舉行,參賽者們換上軍服,臉上畫起軍事偽裝,仿佛穿越時空回到日治時期的戰場。比賽第一階段為製作武器,參賽者們需發揮創意,利用主辦單位提供的紙箱、報紙、玻璃紙等材料在10分鐘內建造出最穩固的彈藥箱,再用報紙揉成扎實的炮彈。哨聲響起,兩支隊伍迅速地跑到崗位上開始動工。藍隊成員、元智大學電腦工程學系的黃福說:「製作炮彈的過程很緊張,膠帶一直貼在手上很狼狽,真的像在戰場一樣。」最後紅隊的彈藥箱獲得評審青睞,贏得全場最創意彈藥箱獎。他們以紅色膠帶在紙箱外拼貼成「我沒問」,一開始評審們十分困惑,後來才得知他們原想貼出「我沒問題」,卻因為時間限制將錯就錯,引發全場爆笑。 紅隊用膠帶佈置碉堡,我沒問創意字眼獲評審們喜歡,也引發全場爆笑。 圖/駱芷萱攝武器製作完成,接下來砲兵們將啟動戰車將炮彈丟入敵人的碉堡。參賽者兩人一組,用布條綁著兩個人的手腕,個別握著一個呼啦圈模擬戰車向前滾動,朝著前方進攻。比賽取勝的關鍵非武力,而需靠著參賽者的默契。在綁繩的限制下,兩人步調和節奏必須相同,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前進。藍隊的砲兵們靠著團隊精神和精準投擲,在隊員們熱情的歡呼下投入敵人碉堡七顆彈藥,遠勝紅隊的三顆,贏得第二場比賽勝利。 參賽者們靠精準度投擲炮彈,成功投入敵人的碉堡則成功獲分。 圖/駱芷萱攝主辦單位從碉堡公園原有的兩座碉堡、戰車和炮彈發想出此次軍事型競賽活動。活動專案經理陳詩吟表示,位於高臺的碉堡,以前是台灣陸軍「金鷹部隊」(註)砲兵營的防禦基地。軍營遷徙之後,雙連坡就被整治為碉堡公園。「辦這個活動要讓大家和在地連結,知道這裡以前的故事。」陳詩吟也說,用最簡易的方式將砲兵的元素加入遊戲中,民眾們可以更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註: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中華民國國軍駐守北臺灣轄區的陸軍戰隊。精準的砲兵飛彈如雄鷹獵食般,精準擊中目標,為我國國防執行有效打擊與堅實防禦的任務。「這個活動比起往年更好玩。」同樣來自元智的蕭敏敏表示,去年的地景藝術節只有靜態展覽,並沒有讓參與者互動的比賽。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透過舉辦碉堡守衛戰,讓民眾熟悉這個僻靜的地方。蕭敏敏也透露,「平時不會大老遠跑來這裡看碉堡和戰車,這個活動藉由另一種方式讓我們認識這裡。」
社區共創地景藝術 「圈」起在地文化
藝文
第1730期
社區共創地景藝術 「圈」起在地文化
2020-09-30
【記者蕭淳云桃園報導】大大小小的圓環交織著五彩繽紛的編織線條,圈圈相連。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師生受到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邀請,與高雙社區居民,於9月26日起在桃園地景藝術節雙連坡展區協力展出公共藝術品〈漣圈〉。透過提供不同視角來欣賞在地人文風景,回頭審視生活周遭的自然地景與當地特色建築的連結。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黃琬雯在展覽現場微調作品,五顏六色的編織圓圈是歷時一個月與居民共創的成果。 圖/蕭淳云攝有「千塘之鄉」美名的桃園,是先民為農作灌溉發展的地景特色,隨著灌溉技術發展與水圳建設,在地陂塘逐漸荒廢,淪為魚塭使用。指導老師黃琬雯表示,為讓更多人關注曾經興盛的陂塘文化,團隊將作品設立於石門大圳過嶺步道旁,透過將五彩繽紛的〈漣圈〉作為屏障,觀看桃園特色地貌時,將為錯落於田間的陂塘與客家三合院增添色彩。〈漣圈〉由100個編織圓圈組成,是民眾在社區中心歷經一個月的創作成果。為了融入居民的創意,團隊成員許瑾賢延續畢業製作的編織手法,號召居民蒐集當地紡織廠的剩布及衣褲,教導他們蜘蛛網、捕夢網、同心圓發散等基本編織。黃琬雯提到,有些奶奶曾經在當地紡織廠工作,經驗豐富的他們很快地便能應用多種編織手法創作。另外,也有爺爺突發奇想,把孫子的熊貓玩偶放在圈子上,並在背後編織綠色與黑色線條,營造出竹林的意象。 團隊成員許瑾賢對編織頗有研究,耳朵上也戴著自己編織的飾品,在展場一邊維護作品,一邊詳細地向民眾介紹創作。 圖/蕭淳云攝因作品的地理位置依傍著陂塘與三合院,居民經過時都會駐足研究,若發現線頭脫落,便會熱心修補。觀展民眾、國立中央大學經濟系學生張妤菡認為,公共藝術品如果無法融入當地環境,很容易產生突兀感,但是〈漣圈〉結合在地的人事物,讓他能感受到學生、土地與居民之間的情感連結,他說:「是所有作品中最耀眼的。」 高雙社區居民小心翼翼地將作品固定於戶外展示空間,微調細節讓編織品更完美地呈現。 圖/黃琬雯提供黃琬雯表示,元智藝設系從十年前開始希望打破藝術和日常生活的距離感,以居民共創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創作。主要負責〈漣圈〉外框的團隊成員程家倩認為,藝術品是連結土地與居民的媒介,比起作品本身,他更在意與居民的連結。來自香港的他提到,香港因居住環境很難推動社區共創,而台灣卻有很多地方提供機會與居民創作,他說:「我認為這是很難得的,重點是這裡的居民很熱情,是很好的經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