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台灣首出土海龜化石 古生物研究補演化空白
新知
第1813期
台灣首出土海龜化石 古生物研究補演化空白
2025-09-26
【記者林家慶報導】台灣一直是多種海龜的棲息地,卻始終未有海龜化石的紀錄。近日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台大生科系博士候選人廖翊如與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莊智凱,合作研究台南曾文溪畔採集到的化石,證實其為台灣首個海龜化石——一隻生活在更新世的赤蠵龜,並於7月30日在《瑞士古生物學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該發現不僅提供海龜演化的證據,也有助於學界了解台灣古海洋環境。 目前全球更新世赤蠵龜化石僅有4個,因此需依靠相當的經驗和訓練,才能辨識出化石的生物種類,「我們找到化石的時候通常不是完整的個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張鈞翔說,並表示辨識困難是海龜化石缺乏的主因。2018年,化石收藏家王良傑在曾文溪畔的玉井頁岩層採集化石,並在許多碎塊中成功拼接出海龜腹甲。2022年初,王良傑將這塊化石贈予研究團隊,並展開長達三年的研究。 研究主要分為定年分析與品種鑑定。過程中,團隊走訪原出土地採集超微化石(註一),並發現海龜化石圍岩中,具有數種具定年指標性(註二)的鈣板藻與大型橋石藻化石,莊智凱說:「他們(海龜)死掉後,周圍10幾個鈣板就會分散掉入海底,主要就是看這些鈣板的型態來去做年代的辨認。」 註一:超微化石是指小於30微米的生物殼體化石,需要用1000倍以上的電子顯微鏡辨認。 註二:指標性化石通常具備演化快速、生存期限短、分布廣泛、特徵明顯且個體數量多的特點,因此能用來代表特定地質年代。 而為了鑑定品種,對照現生各種海龜骨骼是最直接的證據,「但是我們國內幾乎沒有海龜骨骼標本。」廖翊如說,並回憶起某次大半夜緊急開車到宜蘭,忍著腐臭搬運海龜屍體的經歷。廖翊如也說明,從腹甲邊緣長而寬的弧形和凹刻等特徵,可以確認其屬於一隻距今157萬年至128萬年前的「老亞成體」(註三)赤蠵龜。 註三:動物已經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但還未達性成熟的階段。 廖翊如表示,更新世赤蠵龜的發現為海龜的演化史提供關鍵證據,如現生赤蠵龜的下腹甲厚度可達1公分,而化石保存的下腹甲薄約0.6公分,顯示其可能與現今赤蠵龜食性不同,甚至是不同物種。而研究將赤蠵龜化石成功定年於更新世,也則填補了演化年代上的空白,「像是我們可以看到這邊有很多海膽、螃蟹、扇貝(化石),所以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對赤蠵龜來說,是一個覓食的天堂。」莊智凱說,並認為未來在台灣西南部海域可能可尋找到其他海龜化石。 雖然台灣古生物學發展的歷史不到百年,卻蘊含豐富的化石素材,張鈞翔說道:「我們還有很多的材料值得研究。」莊智凱則表示,研究傳統古生物領域的人有世代斷層的狀況,古生物研究主要用顯微鏡進行研究,速度較為緩慢,因此較少年輕人願意投入。儘管如此,但張鈞翔對台灣古生物研究前景抱樂觀態度,「我想這就是台灣的特色,用我們自己的材料訴說世界的故事。」張鈞翔說,希望能引發學子興趣,探索台灣豐富的古生物資源。
廢棄物刺繡描摹動物形貌 縫補人地關係
藝文
第1689期
廢棄物刺繡描摹動物形貌 縫補人地關係
2018-11-21
【記者謝承學台中報導】針線穿梭畫布和垃圾,免洗叉子化為招潮蟹的螯,養樂多罐成為寄居蟹的殼,抗議人類破壞環境。《逝者如渡渡──陳聖文個展》於17日到12月9日,在伊日美學台中藝術空間展出。畢業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陳聖文試著以刺繡縫合垃圾與布,做出動物的形象,反思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共存關係。 〈台灣招潮蟹〉,本作品以塑膠叉子作為螃蟹的螯,除了反映垃圾問題,叉子在意義上與螯的作用相同。 圖/謝承學攝展覽名「逝者如渡渡」來自西方俗諺「As dead as a dodo.」,以渡渡鳥的滅絕,比喻失去的一切將不復返。陳聖文說:「文明的開發、無限制的擴張,生物與棲息地都遭破壞,我們應該要多做點什麼。」他透過刺繡,試圖修補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針線就是用來修補壞掉的東西。」陳聖文說。陳聖文表示,刺繡過程中,針線在畫布和垃圾間來回穿梭,如同文明發展和環境議題的互相拉扯。他舉例,經常聽說寄居蟹因為棲息地充滿垃圾,而以瓶蓋或罐子為家,陳聖文便以此為素材,採用養樂多罐作為作品〈寄居蟹〉的殼。陳聖文補充,養樂多瓶上寫著「公共秩序是大家的責任,環境保育人人有責。」令他感到格外諷刺。 〈寄居蟹〉,本作品以養樂多瓶作為寄居蟹的殼,瓶上的標語:「公共秩序是大家的責任,環境保育人人有責。」更顯諷刺。 圖/謝承學攝「人對人的消失很有感,對於物種的消逝卻不容易感覺到。」陳聖文說明,在今年兩次海龜大規模死亡事件中,共有413隻海龜死在墨西哥,他發現此事雖重挫環境保育團體,卻未引起人民關注,「因為就人類的視角,這些生命一文不值。」有感於此,陳聖文以沙為素材,創作〈缺席,8/29〉。他用沙做出413隻海龜,再讓牠們慢慢崩解。陳聖文表示,隨著時間,作品會化為散沙,象徵無辜逝去的生命就像沙子般毫無價值。 〈缺席,8/29〉,本作品靈感來自今年墨西哥發生的海龜大規模死亡,以沙作為素材,一段時間後便會化成散沙,象徵許多物種隨著時間和人類迫害,最後什麼都不剩。 圖/謝承學攝伊日美學生活總經理黃禹銘說:「陳聖文以淨山撿來的垃圾來創作,用溫柔的方式在談嚴肅的環保議題。」觀眾沈芳安認為,社會上常以聳動的用詞來談論環保,而陳聖文結合刺繡與垃圾,是很特別的表現手法。 〈狗〉,本作品掛放在牆上而放置在地上,反映出野狗在社會生存的樣子,脖子上的項圈則是象徵人類對牠的枷鎖。 圖/謝承學攝「我們的山並不是所想的這麼乾淨漂亮,污染在我們看不到的小角落發生著。」陳聖文表示,希望環境問題能被重視,他呼籲每個人都應該做出一些改變,從垃圾減量開始,例如少買快時尚衣物,或是自備環保餐具。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