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穿越60年追尋剝皮寮故事 北市大生打造解謎App
生活
第1785期
穿越60年追尋剝皮寮故事 北市大生打造解謎App
2023-11-15
【記者丁盈瑄台北報導】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音樂學系、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以下簡稱都經系)攜手打造一款歷史解謎App,並於11日在第五屆「城西生活節」中亮相。北市大是首間為剝皮寮設計遊戲App的大學,都經系教授劉松達表示,他希望App能讓每位民眾緩下腳步,深入挖掘剝皮寮豐富的歷史故事。雙主修北市大都經系與視覺藝術學系的活動負責人周芳伃說明,App裡的劇情是由都經系編寫,主要是講述一位在剝皮寮長大的藝術家,向記者娓娓道來他的童年回憶。民眾需用App聆聽故事,除了跟隨劇情裡的對白外,也要觀察剝皮寮街區的舞蹈學系學生演出,並在數個展覽空間裡一步、一步地找出遊戲解答。 民眾必須戴著耳機,跟著App的指示進行。除了沉浸在音樂系帶來的聽覺饗宴,也能觀賞舞蹈系的精采演出。 圖/丁盈瑄攝北市大舞蹈學系翁妤婷說:「我好像遊戲裡的NPC(註)!」舞蹈學系的學生們在茶室前化身成遊戲角色,慢動作扮演昔日的萬華居民,呈現品茶、嗑瓜子、拿起竹扇等。同樣是舞者的樓庭榛化身茶室婦女,搭配收音機放出的音樂,在戲院前的廣場展現曼妙舞姿,他說:「沒想到我可以在古蹟裡演出。」這是他第一次踏入剝皮寮,先前為準備這場活動而去田野調查,讓他更認識以前婦女們的生活型態。註: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 NPC)在虛擬遊戲的世界中,通常指的是由遊戲程式控制而不是由玩家操作的角色。這些角色通常用來提供故事情節、任務、或是與玩家互動。 舞蹈系學生扮演遊戲裡的角色,在過去剝皮寮上的秀英茶室前,特別放慢速度呈現品茶的動作。 圖/丁盈瑄攝另一個展間是歷史悠久的日祥旅社,App會先顯示日祥旅社的老舊照片,參與者便按照提示尋找這棟建築的所在位址。走進空間,民眾能見到舞蹈學系同學扮演的旅客或服務人員,而他們需進入旅社的每個房間,了解過去旅客在日祥旅社下榻的生活模樣,並尋找陳設道具上的通關密語,像是草蓆、茶几櫃、麵粉袋等。民眾蘇敬堯分享,他在解謎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找通關密語,甚至一開始找不到日祥旅社在哪裡。 民眾在臨近萬華車站的日祥旅社的狹窄房間裡,按照App的提示,填上用藍色蠟筆畫出的通關密語。 圖/丁盈瑄攝「有民眾好奇地問我,為什麼剝皮寮的紅磚牆上會有塗鴉呢?」周芳伃回應,參與者能透過這款遊戲發現建築上的細節,更認識剝皮寮的歷史。這次的沉浸式遊戲融合音樂、舞蹈、戲劇、行銷、設計的力量,試圖觸及更多年輕人。前來參觀的蘇敬堯看完學生在紅磚牆前扮演主角童年嬉戲的樣子後,他笑笑地說:「我自己就很想下去跟那些角色們玩1、2、3木頭人。」 塗鴉在剝皮寮被歸為歷史建築前就存在,因此不能擅自抹去紅磚牆上的事物,而舞蹈系學生在紅磚牆前飾演主角的童年。 圖/丁盈瑄攝「這次與北市大合作的沉浸式解謎遊戲比官網的語音導覽更有記憶點。」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營運副理葉劉宏文指出,由於剝皮寮的展覽空間不得從事營利行為,因此尋找高品質且願意長期合作的合作夥伴相對困難。周芳伃則希望剝皮寮能成為台北市的藝文瑰寶,也期望都經系未來可以在博愛或天母校區附近的社區中繼續發揮專長,留下更多的城市故事。
突破身體限制 陳玟琪舞出日常生活
藝文
第1716期
突破身體限制 陳玟琪舞出日常生活
2019-12-05
【記者徐品蓁新北報導】舞者隨著搖滾樂的強烈節奏擺動,展現出與平時截然不同的性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學生陳玟琪,將日常生活的行為發展成舞蹈動作,打破長期跳舞的身體慣性,以當代舞蹈呈現畢業製作《慣系少女之少女的舞蹈》,在11月30日於臺藝大舞蹈系501小劇場演出。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學生陳玟琪,以當代舞蹈呈現畢業製作《慣系少女之少女的舞蹈》,挑戰跳舞時身體的慣性與情緒的表達。 圖/陳玟琪提供陳玟琪從四歲便開始學舞,在長達24年的舞齡中,他說:「進高中後,我們每天量體重,哪裡長肉了就會被罵。」長期依循指令的他漸漸發覺,他在生活中已不需要多加思考,此種接受他人安排的生活模式成為一種習慣,真實的自己變得越來越渺小。陳玟琪解釋,舞蹈系女生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容易養成接受他人指令的習慣,難以表露出自身的情感。因此,他決定在此次表演中突破以往的自己,將日常生活當作舞蹈發想的基礎,展露自己真實的樣貌。並且,陳玟琪也將探討的範圍從受體制壓抑的舞蹈系女生,擴展到社會對女性的既定印象。舞者身體僵直,雙手半彎,模擬出機器人互相傳遞機器兔的遊戲,藉此傳達出人們都像機器人一樣被控制、束縛住的情況。而背景搭配電視播放著的綜藝節目,電視中的主持人說出「你後面帶了幾個小姐」等揶揄女性的話語,陳玟琪說:「那些話其實現在聽起來對女生是很不舒服的。」 《慣系少女之少女的舞蹈》透過舞蹈、燈光、舞台與音樂的設計,呈現出陳玟琪內心真實的樣貌。 圖/陳玟琪提供在演出的最後一幕,耳邊傳來搖滾音樂和爵士鼓伴奏,陳玟琪與舞者在舞台上隨著節奏擺動。陳玟琪表示,最後的大群舞也是發想自日常生活會遇到的狀況,像女生經痛時的動作、溫柔女子在不滿他人時的反差態度等,以表達他心理的真實面貌。再加上陳玟琪從小主修芭雷,旁人對她的印象都覺得她具有優雅的氣質,編舞家陳逸恩也補充說:「一個一直都維持端莊典雅的女生,誰會想到他熱愛搖滾音樂,喜歡聽閃靈樂團?」 在《慣系少女之少女的舞蹈》中出現許多兔子的元素,象徵著現代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圖/陳玟琪提供臺藝大舞蹈系學生的唐筠雯分享,此次展演也打破舞台燈光使用的效果,像是白色燈光快速閃爍,使表演者彷彿動畫影格般舞動,做出常人不敢嘗試的設計。同為臺藝大舞蹈系學生的凌慶薰在觀賞演出後說:「《慣系少女》跟一般老師或學生編的舞不同,編進很多日常的元素。」他表示,在表演中感受到陳玟琪真實的人生經歷,而不是為演出而刻意培養的情緒。
【專欄】溫其偉活用舞蹈 情感詮釋新馬戲
藝文
第1641期
【專欄】溫其偉活用舞蹈 情感詮釋新馬戲
2016-12-14
【記者陳亭蓉新北報導】「如果你放過自己,就什麼都沒有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學生溫其偉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中年紀最輕的成員,從國小五年級到高中學習民俗技藝,高三畢業便進到馬戲團中一展特技長才。為讓特技擁有情感,他另闢新路,擔綱獨立製作表演的召集人,將馬戲融合舞蹈,希望讓馬戲更為平易近人。溫其偉回憶起國中時,在民俗技藝中學習丟圈技巧遇到挫折,因無法突破自己而毅然決定放棄。但他事後回想,若當時能繼續精進,現在也許會有更好的基底。溫其偉表示,民俗技藝是一門需要相當耐心的術科,總是要不斷跟自己對話。「幾乎每天都有挫折,要好好感受自己內心的聲音與身體的狀態。」學習了八年的民俗技藝,對精進技巧漸漸麻痺的溫其偉,直到進入馬戲團後,遇到來自各個領域的團員,包括街舞、戲劇、舞蹈等,讓他看見馬戲不同以往的可能。他更為觀摩各國馬戲表演,至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取經。「那時候我就在思考,台灣馬戲的樣貌到底應該是如何?」他認為,台灣的馬戲很欠缺「情感」,尤其馬戲中的高難度動作,讓表演者很難明顯流露情緒。有感於此,溫其偉決定大學考取舞蹈系,「我覺得舞蹈是很有感情的,而且跟馬戲一樣都會運用到很多肢體。」且因馬戲技巧難度高,時常逼近身體極限,渴望能更長久待在舞台上的溫其偉,選擇降低技巧難度並搭配舞蹈,使身體更柔軟、更不易受傷。「我習慣一個人,沒有抒發的對象,我覺得創作是一種講話、發洩的方式。」溫其偉過去有一些微型創作,但都僅在校園中發表。而在今年六月底,他受到文化部補助,即將公開發表的第一部獨立製作作品《One More Chance》便融合「馬戲」與「舞蹈」,呈現劇本的內容轉折,賦予表演意義。溫其偉表示,他希望找尋另外一種身體上的能力,對於身體有新的體悟之後,找出馬戲的另一種詮釋方式。溫其偉未來也希望持續創作,以結合馬戲與各式不同的元素。 溫其偉擔綱獨立製作表演的召集人,將馬戲融合舞蹈,賦予表演情感意義。圖/陳亭蓉攝 
融合多元舞風 北市大生「蹈」出人生
藝文
第1597期
融合多元舞風 北市大生「蹈」出人生
2015-05-14
北市大舞蹈系9日舉行年度公演,其中舞碼〈詠嘆 探戈〉結合探戈與芭蕾舞,舞出兩女爭奪一男的三角戀故事。 圖/陳學愉提供 【記者李利貞台北報導】台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年度公演《旅‧行》集結現代舞、芭蕾及中國舞等五支舞碼,9日晚間於台北城市舞台首演。舞碼〈蔓生枯影〉中,舞者化身竹子和樹木,舞出生命的堅韌。 隨著落葉片片飄下,布幕映出樹枝圖樣,舞者們坐在地上轉動手腕並左右晃動身軀,營造樹群在花季中搖動的情景。舞者穿著大地色系寬褲、手拿白色樹枝,扮演樹木與竹子。舞碼前半部以快速的節拍展現植物的剛強,而後半部慢版的舞步則象徵生命的韌性。舞者、北市大舞蹈所學生張筱楓表示,她透過想像詮釋舞步,「獨舞時就想像自己與樹枝融為一體,與其他舞者互動時則把自己當成攀附他人的藤蔓。」 此外,張筱楓指出,〈蔓生枯影〉編入許多敦煌舞動作,敦煌舞源自莫高窟內千姿百態的壁畫,以轉手及折手等手部細膩動作著稱。 另一支舞碼〈詠嘆 探戈〉結合探戈與芭蕾舞,舞出兩女爭奪一男的三角戀。舞者穿著國標舞衣及芭蕾舞鞋,配合浪漫的探戈舞曲轉圈、踏步。兩位女主角輪流與男主角相擁共舞,落單的人則在旁徘徊探看。最後一幕中,小三與男主角的身影投射在布幕上,獨留正宮佇立台前,象徵她最終失寵。 飾演正宮的舞者、北市大舞蹈系學生李彥認為,學生缺乏歷練,詮釋成熟女人心情相當困難,必須靠老師敘述故事,讓大家融入情境。而飾演小三的舞者、北市大舞蹈系學生劉明軒提到,她專長芭蕾、第一次跳探戈,排練初期時常搞不清楚如何分配舞步中芭蕾與探戈的比例。老師為此特別請來專長探戈的學姊陪練,教大家熟練運用兩種風格的舞步。 而舞碼〈踡跼男行〉中,舞者雙手抱胸,不倚靠手、藉由跳躍及身體彎曲完成舞蹈,象徵人在限制中探索新的可能性。編舞者、北市大舞蹈系講師王如萍解釋,手部動作能讓舞者表達情感並平衡肢體,綑綁雙手讓舞蹈難度增高,但學生依然突破自我並達成她的要求。舞者、北市大舞蹈系學生顏耀君則表示,排練多次後終於習慣了限制,更開發了肢體可能性,發現不需要雙手也能展現舞蹈背後的意念。 北市大舞蹈系主任陳書芸指出,本次年度公演以旅行為題,象徵人生如行旅。希望藉由編舞者的詮釋,讓學生舞出當代生活的片段。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