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新知
完全雲端醫院模擬臨床診療 提高醫學生訓練效益
2024-11-08
新知
清大開發AI警務平台 助基層警察提升辦案效率
2024-11-08
藝文
徐暄涵跳脫傳統水墨框架 負面情緒成電繪創作養分
2024-11-08
新知
AI模型預測肺癌進展 助病患精準治療
2024-11-08
新知
台大創生成式資料庫模型 優化中小企業數據管理
2024-11-08
校園
【社論】如何避免轉型正義教育流於形式?
2024-11-08
國際
紐大學生要求擴大反歧視法 推動多元族群自主權
2024-11-08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98期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鼓樂齊鳴,花車與表演隊伍繽紛穿梭,隨著遊行隊伍將歡樂的氛圍帶入街道,為鬧熱關渡節揭開序幕。2024鬧熱關渡節(以下簡稱關渡節)在10月26日以踩街遊行作為開場,踩街團隊由關渡國小管樂隊、關渡宮、跆拳道館等組成,從關渡知行路行至活動主場地關渡棧橋水岸公園,活動現場更有森林市集、社區匯演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陣表演,透過在地團隊的演出,增進和關渡地區的連結,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及樣貌。 今年的關渡節以「食歲」為題,除了用諧音來表達活動十周年外,「食」也傳達「民以食為天」的理念。關渡節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方怡婷表示,圍繞「食」的概念,本屆首次舉辦「關渡宴體驗餐桌」,與15間在地店家合作,藉由藝術呈現關渡的飲食特色,藝術家發揮美學擺盤各類美食,說書人則娓娓道來在地美食故事,為關渡人打造一場視覺、味覺與聽覺的饗宴。 除了體驗餐桌活動外,北藝大藝陣是校內多年的傳統文化,對關渡地區而言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表演。藝陣表演以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進行演出,並融合系所特色,讓觀眾感受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熱愛。北藝大課外活動指導組長王玉玲分享,今年為北藝大創校42年,以42的諧音「舍」表達宿舍的概念,以學校是學生們第二個家為題發揮創意,「同學們藉由藝陣設計發揮創造力之外,更能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王玉玲補充道。 藝陣表演由動畫學系與美術學系學生進行演出。動畫學系以廣受大眾喜愛的動畫片為主題,利用道具生動呈現城堡與公主的形象,搭配戲劇表演和最後的合舞,將觀眾帶入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結合『舍』的概念與系上特色,呈現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一同回到童年時光。」參與本次演出的北藝大動畫學系盈承(化名)分享道。美術學系的藝陣表演則以戲劇形式呈現,劇中加入蒙古包、東方部落元素與北藝大校牛等特色,並靈活運用美術學系的專業設計能力,為全場帶來驚豔的視覺享受。北藝大美術學系黃翊婷談及發想過程,說道:「我們融合多位同學的理念,最後再進行統整。」將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融入到表演之中,才得以呈現具層次感的演出。 「希望藉由北藝大的藝陣演出將藝術的能量帶給關渡社區,打造出藝術小鎮的概念。」方怡婷說道。透過打造藝術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貌。談到關渡節與在地活動的未來規劃,他提到,「關渡宴體驗餐桌」首次舉辦便收到相當好的迴響,因此期許未來每個月都至少舉辦一場辦桌活動,不只讓在地民眾藉由「吃」來認識關渡,更能利用美食與藝術的特點,以關渡節作為起點,透過多元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渡的文化。
生活
影音
第1786期
《戲獅甲》舞進巨蛋 結合藝陣演繹台灣歷史
2023-11-2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黎昕俞、李雨羲、王華琳高雄採訪報導】鑼鼓喧天,響徹場館,舞獅靈活地跳躍在高樁上,以採花、翻滾等動作生動展現。2023高雄戲獅甲睽違四年再度回歸,18、19日在高雄巨蛋舉行。開幕當天,首度結合「劇本」 形式,集結超過30組技藝團隊,將台灣歷史融入民俗藝陣演出,民眾驚嘆聲接連不斷。來台交換的觀眾Amol Bhingarde欣喜地說道:「我還是不太懂中文,所以有些地方有點難跟上。但透過演出了解台灣的歷史真的很棒,我喜歡他們利用台灣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透過舞蹈和歌唱展示這一切。」劇本結合原住民舞蹈、客家八音等民俗技藝,跳脫以傳統節慶為主的表演形式,呈現台灣過去多元族群發展。國立臺南大學民俗隊長陳柏愷說明,「這次表演為了想要倭寇侵擾的感覺,我們搭配了比較震撼的音樂去演出。」陳柏愷進一步解釋,相較於過去只使用鼓點,南大民俗隊首次嘗試結合音樂進行表演,在練習過程中,更需要不斷學習辨識節奏。銅鈸聲響,萬眾矚目的獅王大賽正式登場。戲獅甲作為國際三大舞獅競賽之一,今年邀請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各國好手同台競技。來自香港的潤福堂國術龍獅總會,則以黑紅相間的獅頭作為本次亮點,獅頭手關志堅提及,「對於這次我們就選用了一隻比較特別的獅頭,那它的代表是關公的獅頭,平常我們都是用黑白色的張飛。那這次來台灣用了新的獅頭,整個就紅色配著黑色去表達。」來自不同國家的隊伍,不僅在獅王大賽中相互切磋技藝,同時也藉此展現各地舞獅風情。新加坡藝威體育會獅尾手卓偉樂分析,台灣與新加坡獅型和動作的差異,「比如說獅型還有動作,因為我們是舞佛山獅,其他台灣隊伍都是舞鶴山獅。佛山獅是表達比較凶猛的,然後鶴山是比較溫柔一點的。」除了較勁舞獅功夫外,各團隊更加入釣魚、澆水等日常橋段,拉近民眾與民俗技藝的距離。國立臺北市立大學獅尾手楊鎧謙解釋,「我們比較不一樣的是啦啦隊和打棒球,比較特色的應該是我們隊員穿啦啦隊員的衣服打樂器,跟以往可能會不一樣。」兩年一次的戲獅甲系列活動,不但建立平台讓本土與國際團隊相互交流,更首度融合台灣歷史與民俗藝陣,期盼打破對傳統廟會的不良印象,讓民眾看見舞獅文化的力與美。
生活
第1736期
鹽祭為民求平安 正修舞藝陣續民俗文化
2020-11-19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廟埕前,上百簍平安鹽沿著祈福大道的兩側擺放,盡頭是一座雪白鹽山,鹽山上的炷香吐出縷縷白煙,「2020鯤鯓王平安鹽祭」正式開始。南鯤鯓代天府於14、15日舉辦第17屆鯤鯓王平安鹽祭,結合祭鹽儀式與王爺文化,盼在疫情下為民祈福消災。 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參與「2020鯤鯓王平安鹽祭」,體驗祭鹽儀式與鹽村文化。 圖/吳季柔攝活動首日,南鯤鯓代天府與法師團於井仔腳鹽田舉行請鹽儀式。法師身穿黃色道袍,在一小缽鹽上鋪蓋黃布,再用炷香熏繞並唸誦祈福經文,向大自然借鹽。南鯤鯓代天府「請」回天鹽後堆鹽成山,法師再用綁著符令的劍刺入,完成祈福儀式。南鯤鯓地區過去曬鹽產業發達,且台灣傳統社會習慣用鹽趨吉避凶,因此發展出獨特的祭鹽習俗與鹽村文化。主辦單位今年推出兩款平安鹽鹽袋,款式上分別為精通藥草療法的「范王爺」與「南鯤鯓月老神君」。排隊人龍等待領取限定鹽袋,民眾可以動手挖取少量的平安鹽,裝入鹽袋後帶回家中。遊客黃千芬參加過七次鹽祭活動,為了蒐集不同年份的鹽袋,他即使排隊兩小時也不嫌累,「就覺得一定要拿到鹽袋,因為可以保平安。」 參與「2020鯤鯓王平安鹽祭」的民眾動手挖取少量的平安鹽,裝入鹽袋後帶回家中。 圖/吳季柔攝正修科技大學學生組成的「正修舞藝陣」參與本次請鹽儀式,他們於演出中結合競技啦啦隊、街舞與陣頭。團員展現華麗拋接技巧,身材嬌小的舞者靈活地跨坐在隊員肩上、模仿舞龍舞獅,觀眾紛紛拍手叫好。表演服裝顏色以陣頭常見的紅、黑、金三色為主,融合台灣的舞獅與藝陣元素。藝陣團隊隊長、幼兒保育系學生梁耀宸分享,在鹽田旁演出讓他更貼近傳統文化,且因為儀式現場請來許多尊神像,「有表演給神明看的感覺。」梁耀宸認為藝陣團隊提供團員們表演機會,舞蹈訓練也能應用於科系專業,例如幼保科系學生需要教導兒童舞蹈,累積的舞蹈經驗讓他更擅長拆解動作,「帶律動或是分析舞蹈動作時會更清楚。」 正修科技大學學生組成的「藝陣團隊」參與平安鹽祭,演出結合競技啦啦隊、街舞與陣頭。 圖/吳季柔攝藝陣團隊團員們來自不同科系,指導老師謝佩珊說明,學生們因為喜愛舞蹈加入,平時利用課餘時間練習芭蕾、現代舞與民俗舞蹈等不同舞風,擷取各舞風精華並結合傳統民俗文化。爲傳承陣頭藝術,南鯤鯓代天府與正修科大藝陣團隊整合雙方資源,於今年簽訂「藝陣文化合作」,並規劃進一步申請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正修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莊文典表示,除了透過藝陣團隊發揚民俗文化,未來正修科大也計劃由藝文處文物修復中心帶領學生走入廟宇古蹟,協助守護傳統文化。 「2020鯤鯓王平安鹽祭」舉辦擲筊大賽,眾多民眾不惜耗費數小時排隊等待。 圖/吳季柔攝為了推廣祭鹽文化,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劃雲嘉南在地美食伴手禮特區與特色小吃攤位,結合民俗傳統與觀光,希望吸引更多人潮。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課長王純玲表示,政府預計將鹽祭結合北門區鹽田美景、曬鹽體驗,推出深度旅遊行程,讓民眾更瞭解鹽村文化。為了將獨特的祭鹽文化推向世界,他說明未來鹽祭將擴大辦理,「舉辦亞洲最大的鹽祭。」 南鯤鯓代天府的廟埕前排列上百簍平安鹽,廟方更堆出壯觀鹽山,吸引民眾合照。 圖/吳季柔攝
藝文
第1715期
「箏箏」鏦鏦 國樂融偶戲演繹清朝人渡台心境
2019-11-28
【記者張佳琪台南報導】箏樂手時而輕巧撥絃,時而隨節奏使力彈撥,表演中也穿插木偶戲,使曲目更添活潑色彩。《綻放刺桐城》音樂會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師生組成的箏樂團「谷方當代箏界」主辦,邀請「古都木偶戲劇團」及「八方傳統藝陣創新藝團」,將箏樂結合偶戲和傳統藝陣演出。 谷方當代箏界樂手演奏曲目〈秦土情〉,作曲家表達對於家鄉故土的熱愛與思念之情。 圖/張佳琪攝 本次表演融入西拉雅族文化,講述來台清朝人的心境。故事描述清朝官員孫元衡從四川調職到台灣,遠赴異鄉使他心生恐懼,跨海抵台後,他與虛構的西拉雅少女莎韻相遇,並透過莎韻認識西拉雅族文化。當時,台南廣植刺桐樹,而得到刺桐城的美名,孫元衡在飽覽刺桐城風景的過程中,心情逐漸轉好,並開始對未來有所期待。木偶主角孫元衡及莎韻串起整場音樂會,如在曲目〈翠語〉中,作曲家用緩慢而柔美的旋律,演繹對杭州西湖的眷戀,而孫元衡乘著木船過海,象徵離鄉背井的他仍無法忘懷熟悉的家鄉美景。曲目〈情戲春來〉則是先從慢板帶出抒情飄逸的情境,並加上木偶表演轉盤子及舞龍舞獅等雜技,帶出熱鬧的民間景象。觀眾莫順吉表示,此種演出形式能傳承偶戲文化,也結合台南在地故事,讓歷史廣為人知。 古都木偶戲劇團演繹三百餘年前刺桐城,揣摩清朝官員孫元衡渡海來台心境,左為西拉雅族少女莎韻,右為清朝官員孫元衡。 圖/張佳琪攝至於曲目〈祭神〉則結合藝陣表演,首先由兩位藝陣表演者手捧淨香爐出場,再一位拿著奏板,配合由慢而快的箏聲,藝陣表演者以旋轉、踢腳等動作呈現莊嚴的祭神儀式。且相較於傳統藝陣表演多厚重的服裝,南藝大國樂系副教授黃俊錫說:「這次花了很多時間在溝通服裝。」最後採用白色武術服,讓演出者的身段看起來更輕盈。 箏樂手演奏曲目〈祭神〉,藝陣表演者手持已點燃的淨香爐,呈現莊嚴的祭拜儀式。 圖/張佳琪攝黃俊錫說:「本次演出最重要的就是『結合』,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必須互相理解作品。」他認為,音樂演奏者常常專注於技術,而忽略曲子的內涵,加入偶戲與藝陣讓演奏者能從更多面向詮釋樂曲。谷方當代箏界樂團副首席、南藝大國樂系碩士班學生黃予璇說:「本次演出前需要先了解劇情,演出時也需聆聽偶戲導演說書,再加上對於場景的想像,才能將自己融入故事。」 《綻放刺桐城》音樂會將偶戲加入箏樂,展現音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圖/張佳琪攝偶戲編劇陸昕慈表示,跨域演出最具挑戰的部分在於找出曲子的創作脈絡,因此他反覆聆聽樂曲,並融入孫元衡在台三年的心路轉折,才得以完成故事。谷方當代箏界成員、南藝大國樂系學生林譽庭說:「很難得在音樂廳演出跨界結合的傳統技藝,編劇也將台南文化帶入,演出顯得生活化。」他也提到,此次表演結合偶戲與藝陣,讓整個故事變得更生動。
藝文
第1642期
劇現媽祖信仰 續民俗技藝香火
2016-12-21
【記者薛若儀台南報導】橘黃燈光亮起,舞者們雙手合十面向舞台中央。在神將伴隨下,一名女子手捧媽祖神像緩緩走出,舞者在兩旁跪下誠心祈拜。「藝姿舞集」17日演出年度舞作《默娘》,講述台灣人的媽祖信仰,並展現各式民俗藝陣的內涵。 在〈天聽路〉段落中,舞者不斷重複跌倒、爬起,帶出人生的壓抑、鬱悶。圖/薛若儀攝「為什麼會有信仰就是這樣,當沒有外界幫助,你會想到神明。」編舞者陳品伽分享舞蹈設計概念,透過獨舞者重複跌倒、爬起的動作,傳達人在社會壓力下,陷入孤立無援的掙扎。當獨舞者蜷曲著爬向舞台後側,〈遶境行〉段落也隨之展開,隱喻此時信仰成為最大的寄託。其餘舞者手執蔭福旗穿梭在觀眾席間,舞台上龍獅陣等民俗藝陣輪番上演。「和廟會廣場表演最大的不同,就是演出前必須要不斷的彩排走位,表演更精緻。」國立台南大學民俗體育隊副隊長林郁祥表示,民俗藝陣透過劇場以不同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我們想把所學跟喜歡的東西,包括龍獅搬到舞台上面,讓更多人去觀看這種快要失傳的東西。」下半場〈遶境行〉段落加入高東天后宮娘傘團、城武武學等團體,在舞台上重現不同的民俗活動。「像很多人不重視娘傘,也不懂娘傘由來,因為無知才會無視。」高東娘傘團團長呂柏達解釋,不停轉動的娘傘走在前方,是象徵神祇威儀的重要器物。現今許多民俗團體致力於保存台灣無形的文化資產,現代人卻鮮少了解其文化意涵,「這些都有一定的禮節,中國文化以禮自居,更需要這些元素傳承下去,只是很可惜現在會斷掉。」呂柏達認為舞台合作是好的開始,盼更多民俗藝陣能被重視。 《默娘》團隊邀請高東娘傘團為媽祖執娘傘,執娘傘的師傅腳踩七星步,代表娘傘的威信,以及神尊的威儀。圖/薛若儀攝隨著〈遶境行〉段落進入尾聲,一名男子手執娘傘、踩著七星步走出,其身後佇立手捧媽祖神像的女子,舞台兩側的演員則雙手合十,迎接舞作的主角——媽祖。兩名舞者接過媽祖神像,在觀眾席間「遶境」。一位年長的女性觀眾看到神像後,急忙在旁人攙扶下,上前跪在媽祖神像下方。「我沒想過會請到媽祖的神像,這讓我很感動。」觀眾莊世雄表示,整齣舞作直到媽祖神像出現,結尾傳達出希望。 《默娘》團隊將媽祖神像請上舞台,共同完成〈遶境行〉段落。圖/薛若儀攝「我們一直不重視它,但是事實上這才是最珍貴的。」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說道,台灣傳統信仰文化透過祭拜、民俗藝陣等儀式,幫助人們從信仰中尋求慰藉。就如同舞作的最後一幕,舞者將一盞盞祈願燈放置於舞台上,代表著人民對於神祇的尊敬以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