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專題
第1807期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空曠的社區活動中心內,在離島衛生所擔任護理師的伊醬(化名)一早就將桌子、椅子排放整齊,準備上午場的公共衛生(以下簡稱公衛)宣導。隨著人群魚貫而入,他幫長輩們拉起椅子,並溫暖問候:「akes (雅美語,指奶奶),你最近怎麼樣啊?聽說你買了新手機。」為了與當地長者宣導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伊醬認為和他們閒聊是不可或缺的,「要先讓他們卸下心房,再說檢查有什麼好處,他們才不會『咻』就跑走,業務目標才能達成。」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就醫需求逐步增加,衛生所作為基層醫療、衛生及保健的核心單位,面臨顯著衝擊。衛生所護理師的職責範疇也日益擴增及多元,他們不僅須執行傳統的傳染病防治、婦幼衛生、預防接種等工作,更承擔了癌症篩檢以及社區精神疾病患者的關懷訪視等任務。除公衛相關工作外,大多數護理師亦需輪值診間,負責協助醫師看診。 護理師伊醬分享他一天繁重的工作日常,他從早上八點進衛生所後就要著手準備業務資料、統計疫苗數量、登記疫苗冰箱的溫度、處理健保轉檔作業等。有時候藥師不在,他還須負責藥品管理;行政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也須承擔核對醫療費用的工作。當前置作業處理完成後,在衛生所門診時段中,護理師會輪值協助醫療工作,或是到不同據點去辦理宣導活動。另外,伊醬也透露一開始從本島到偏鄉衛生所時難以適應,他說:「因為我是外地人,有很多的文化差異,要去理解才能夠去推動我要做的公共業務。」 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地區,衛生所的護理人員肩負著重要的公衛責任,透過積極走訪宣導,將健康知識與保健觀念帶入社區,但也時常要面對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曾在山區衛生所任職的護理師小可(化名)說:「與長輩溝通時,常常要會台語、客語,不然宣導的再多,長者只會說聽無某(台語)。」 「雖然護士的態度很好,但還是會希望能有多一點會講母語的護士。」蘭嶼東清部落的居民黑妞(化名)說道。伊醬坦言在蘭嶼需要理解當地文化,才能順利推廣公衛業務,像是年紀較大的長者更傾向使用母語,因此有時需要請當地耆老協助翻譯。雖然他本身是阿美族人,但不同族群之間仍有差異,進而增加工作的複雜性。「這邊的婦女不太喜歡給認識的人做抹片檢查,因為對他們而言,私密處給別人看,民俗風情上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伊醬解釋,他們更希望可以給只有一面之緣的本島醫師檢查,避免之後還要見面的尷尬。不過護理師小英(化名)表示,在與部落長老建立信任關係後,藉由他們協助說服居民參與,減少溝通上的困難。他在偏鄉任職多年後,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推動當地公衛的必要條件。 除了文化差異,曾任國姓衛生所護理長的邱秀娟認為偏鄉與都會區衛生所最主要的差別在於服務人口的規模,他解釋:「在大鄉鎮可能一個人負責肺結核,但是在小鄉鎮你可能負責肺結核又(負責)傳染病。」偏鄉衛生所雖然因人口少,單一業務的數量壓力較小,但由於人力吃緊,一位護理師需要承擔更多不同種類的業務,負擔依然沉重。小英坦言,這種身兼多職的情況讓他覺得很疲憊,尤其年紀漸長後更難以負荷,許多同事也因此選擇轉調到比較輕鬆的單位。 偏鄉的醫療資源不足,當地衛生所更是重要的醫療據點。「離這邊最近的醫院都要30分鐘車程起跳,對一般民眾尤其行動不便的長者,來這裡看診是他們的最佳選擇。」邱秀娟認為,衛生所對山區鄉鎮的醫療支持甚是重要,離島地區更是如此。手抱著五個月孩子的父親小青(化名)說:「我們這邊(蘭嶼)就這一個醫療機構,像我兒子除非大病(去醫院),不然很多時候我們都得靠這邊的醫生和護士小姐幫助。」 新進護理人員剛到蘭嶼時,都需要深化醫療相關專業知識。「剛開始最不適應的就是醫療(行為)方面,我從事公衛工作已有20年,今天要我回過頭來再面對醫療(行為)時,需要重新調整心態。」伊醬表示在醫院,極重症病患會分門別類處理,但在蘭嶼衛生所,必須要全面接收各種病症的患者,這讓他在初期倍感壓力。 除了醫療與照護工作,偏鄉護理師也需要處理行政工作。田小燕分享在烏來需要推動的計畫眾多,例如部落健康營造、長照分站等。他指出,這些計畫皆需要撰寫企畫書並申請經費,「我常常覺得我的辦公桌上都有一堆文件,不是在寫企畫,就是在寫企畫的路上。」他也強調,在山區衛生所,自己還需要處理許多雜事,像是居住房屋的修補工程(例如漏水),他笑道:「別人問我怎麼(什麼)都會,我就會笑說,我從護理人員的背景學會了怎麼做土木工程。」 偏鄉護理師利用晚上時間加班是常態。小英無奈地說:「很多業務是需要去宣導的,但在門診時,根本沒時間做宣導。」他下班回到家,處理完家務後,還要打開電腦將業務記錄匯入系統。「上級不會主動要求我們加班,因此也不會給予加班費,但我們都是私下自己加班。」他強調,上級單位一定看不到自主加班的時間,即使門診佔用了白天的工作時間,衛生局仍要求他們要和台灣本島其他單位,在同樣的時程內完成設定的業務目標,這「平等」的做法,也無形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過去在醫院工作,現轉任離島衛生所的護理師阿兵(化名)則認為衛生所的工作與醫院的臨床工作非常不同。「原本我是想要轉換一直值夜班的工作環境,才選擇轉入公家機關。」但公職的工作卻不如他的期待。阿兵解釋,在醫院工作,下班後基本上就沒有其他事務,但在衛生所,工作是任務導向,一個人通常負責多項業務,即使休假時遇到相關問題,在職責範圍內仍然需要處理,讓他覺得沒有完全下班的感覺。 護理師遇到災害時要衝鋒陷陣,但偏鄉護理師遇上颱風、土石流等緊急危難的機率更大,更易碰上嚴峻情況。田小燕表示過去烏來山區遇上颱風時,身為護理長的他,需要坐鎮前線,在艱難的條件下協助災害救治。小英過去也參與過以直升機護送緊急傷患,在沒有醫師的狀況下,護送人員需自行判斷該進行何項醫療行為。他坦言過程壓力極大,「直升機上只有自己能夠負責照顧病情危急的病人,萬一病人在四十分鐘的航程中發生意外,該怎麼辦?」衛生所曾有護理人員在飛行過程不幸遇難,現在直升機護送已有其他單位協助,但若直升機無法飛行,還需護理人員以船隻後送(註)。航行過程長達四小時,風險與壓力仍在,因此他也希望未來能盡量避免由衛生所護理師進行船隻後送。 註:自事件現場或戰鬥地區向後撤運人員及物品。 「每次我們都與民眾說要怎樣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但我們才是最不健康的。」田小燕苦笑說道,除了寫企畫時須久坐辦公室,面對繁雜的工作,護理人員也常常睡眠不足。「我們衛生所的主任曾經問我,為什麼衛生所的護士要來開那麼多次安眠藥?」田小燕表示部分同仁甚至需要藥物協助才能安心入眠,對護理師而言,睡眠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他說:「你要打針總不能打錯位置吧?」 護理師執行的業務精細且風險高,需要專注精神,因此工作之餘,護理長也會建議同仁出國舒緩壓力。「同仁需要離開這整個環境,甚至台灣,才聯絡不到,不用遇到緊急狀況又被叫回來。」田小燕說。離島的護理師們也有同樣境遇,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導致難以兼顧家庭,身心靈也累積不少毛病,小英自責地說:「我還是會對我的孩子感到抱歉。」 偏鄉護理師的業務負擔重,加上工作與生活的失衡,導致即便有公費生計畫,偏遠地區的醫療人才招募也一直是難解的題。小英觀察到許多當地年輕人畢業後不願立即返回鄉土發展,他分享自己也是公費生,畢業後原本不想回到離島,因為當時覺得太年輕,想在外面多闖一闖。他解釋,「這邊只有偏遠地區加給,自己後來選擇回到(家鄉的)衛生所工作,主要是覺得應該回饋故鄉。」對於吸引年輕人回到離島衛生所工作,小英仍抱持希望。他也曾鼓勵當地的年輕人念護理系,但成效似乎有限。他解釋,衛生所的工作性質並非適合每個人,需要個性活潑、善於溝通的特質,讓很多人卻步。 偏鄉護理師的福利誘因也是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彰化縣衛生局保健科長姚玉津認為,若要招募更多人力投入偏鄉護理,可以透過獎金、額外的加給,吸引公衛護理師留任。作為年輕護理人力的阿兵提到,當初會來到衛生所工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薪水和福利還不錯,「像現在的長假制度,我就能夠有時間回鄉。」阿兵說道,持續提供具吸引力的薪資是留才的首要因素,也須增加現有的休假福利,讓護理人員得以喘息。 衛生所的高壓環境讓不少護理師打退堂鼓。「之前我們的護理師同仁就有在閱讀考校護的相關書籍,還問我要不要一起跑走。」田小燕說道。現已轉為校護的邱秀娟也坦言,偏鄉衛生所的工作壓力不小,對他而言轉換跑道才是一勞永逸的方式,「說實話我也很喜歡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但身體實在扛不住,無法像年輕時僅憑一股熱血了。」他分享現在擔任校護,僅須做好校內學生的健康管理等業務,比起擔任護理長時期,需要管一整個鄉鎮的居民,還有一定的業務量,工作壓力確實減緩不少。 姚玉津澄清說:「我們在設定業務目標數時,不會平均分配,而是會考量目標族群的多寡和人口結構進行權重調整,偏鄉的目標數通常比都市少。」伊醬認為工作上最需要的改善不是業務量太多,而是給的完成時間太少。他指出,蘭嶼衛生所的業務時程與台灣本島相同,希望政府能夠考量離島的特殊性,給予更彈性的時間,或者提供人力資源上的協助。 田小燕認同公衛業務是為了民眾的健康福祉,但認為新的業務只會增加負擔,在沒有通盤思考的情況下,偏鄉地區會難以負荷。田小燕分享,「像是長照的延緩失能計畫和部落健康的長者減重都是有關長者運動(的計畫),我就會把性質類似的整合後,將原本可能需要多人力執行的多個計畫合併,以精簡人力。」現行他只能先找尋更有效率的作法,避免目標量無法達成。 除了公衛的業務,小英也期望醫療和公衛能夠分開,「如果醫療有專注的護理師,會更重視醫療這一塊,而公衛也能專注於業務上。這樣就不會出現兩邊都做得不好,又被上面責備。」然而,姚玉津認為醫療和公衛業務不可分割,因為前端的公衛服務可能發現異常,後端需要醫療介入,且服務對象是同一人。整合式照護更能從前端預防保健到後端醫療照護完整服務民眾。 儘管偏鄉護理師面臨諸多壓力,但在這些人煙稀少的山林與離海小島,仍有一些護理師們心甘情願為這片土地上的人默默付出。 身為阿美族的田小燕來到以泰雅族為大宗的烏來區,雖然一開始居民會將他視為外來者,但隨著多年來,他為這塊土地的付出,也逐漸被接納。「我來這裡這麼多年,他們有些人都不知道我的名字叫田小燕,他們只知道阿長,甚至有人叫我阿長姐。他們對我真的很愛戴,因為他們知道我在幫他們。」說起這段經歷,田小燕的臉上揚起笑容,言語神情之間透露出一絲絲得意。田小燕笑著說,雖然工作辛苦,但若能滿足居民的需求,便覺得快樂。 同樣身為偏鄉部落的護理師,伊醬也喜歡與部落的民眾互動,進行衛教宣導,「我能感受到當地社區需要自己,尤其因為我還是當地人,能說母語,這讓民眾感到比較安心。」他說,即使工作很累,但想到自己還有用處,就有繼續留下來的動力。
工作坊領青年縫製布衛生棉 盼正視月經貧窮議題
生活
第1798期
工作坊領青年縫製布衛生棉 盼正視月經貧窮議題
2024-11-08
【記者王保伶台北報導】以台北西門扶輪青年服務社(以下簡稱台北西門扶青社)為首的九間扶青社,10月26日與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以下簡稱愛女孩)在淡江大學台北校區合辦「Love Binti 愛女孩布衛生棉公益工作坊」。活動由輔仁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同時也是愛女孩志工的Nellie(化名)擔任講師,分享在烏干達擔任志工時的見聞,以及在當地觀察到的月經貧窮問題,以動手製作布衛生棉的方式,希望提高青年對此議題的關注。 這是扶青社第一次以九社的規模與愛女孩合作,負責籌辦工作坊的台北西門扶青社長呂佳盈解釋道:「雖然多數人都聽過月經貧窮,但很少人去深入了解。」他想透過熟知該議題的愛女孩志工分享,加深大眾對月經貧窮的認識。講師Nellie說明,月經貧窮涉及多個層面,最直觀的便是生理用品的缺乏,「烏干達家庭的平均月收入為2000元台幣,一包八片裝的衛生棉要價35元,扣除學費、生活開銷,已沒有餘裕負擔衛生用品。」他指出,許多女性被迫使用樹葉、乾牛糞等作為替代品,容易造成感染並影響健康。而布衛生棉可以重複使用,能有效解決預算與衛生問題。 對月經知識的不足也是月經貧窮的一部分,如男性會嘲笑衣褲上沾到經血的女同學,可能造成女性創傷、憂鬱等心理問題,間接影響她們的就學意願。布衛生棉能使烏干達女性不再害怕因月事而受到嘲弄,也讓原本不熟悉月經的男性更理解女性的需求。參與活動的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學生梁瑀倢分享,在男生縫製布衛生棉時,女生會適時提醒他們注意使用者的舒適度,令男生有機會看見平時不會留意到的細節,促進兩性間在月經議題上的交流。 如何發揮影響力、支持受月經貧窮影響的女性,是Nellie希望參與者在參加完工作坊後能產生的反思。他也鼓勵年輕人參與公益活動,並強調服務形式不限於在國內外擔任志工,從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也是一種善舉。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生Victoria(化名)認為,捐款對學生來說相對困難,「但如果是付出一些時間、心力做公益,好像是我可以做到的。」他說道。台北陽明扶青社長吳琮偉也說:「希望人們可以打開自己的眼界,從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議題。」大部分參與者不熟悉月經貧窮,藉由有志工經驗的講師來分享,才能了解當地的實際狀況。他也表示,青年可以透過工作坊實際參與國際公益,製作的成品將由愛女孩協助寄送給非洲婦女使用,為月經貧窮問題出一份力。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校園
第1757期
月經平權提案過關 中山女廁將供免費衛生棉
2021-11-17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及放狗社(以下簡稱兩社)於2日至4日舉辦系列活動,向學生宣導生理期為女性帶來的不便,並和學生代表合作,在11月5日的校務會議提案「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該案最終成功闖關,使中山大學成為國內首間採用月經友善措施的大專院校。 國立中山大學目前為唯一提案通過在廁所擺放免費生理用品的大專院校。 圖/取自國立中山大學官方網站兩社擬於廁所提供免費衛生棉的提案動機,是希望學生在面臨「月經稅」及「月經貧窮」兩大困境時,仍能保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運作。「月經稅」並非實際稅目,而是指政府未將生理用品視為民生必需品,導致生理用品的稅率與一般商品相同,使業者將成本反映至商品售價上,加重消費者負擔。若有女性因經濟弱勢而無法負擔足量生理用品,將可能導致許多身心問題,此現象則被稱「月經貧窮」。在校園中,若學生買不起衛生棉,不僅容易造成陰道感染、子宮內膜感染等婦科疾病,更可能使其羞於前往學校,連帶損害受教權。註一:在台灣,由於女性生理用品尚未被列入《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八條的免徵項目,因此仍會被課徵5%的營業稅。「既然學校願意在廁所擺放衛生紙服務學生,為何不放置衛生棉幫助女性?」就讀於中山資訊管理研究所的放狗社成員何品萱表示,兩社之所以投入月經議題倡議,是源於她與朋友的聊天內容。而後,由國立中山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所主辦的演講活動中,也邀請了月經平權推動組織「小紅帽Little Red Hood」主講者,更加深兩社想推動提案的決心,「既然性平會都張貼了這個資訊,就代表學校認同我們訴求的機會很高。」何品萱這麼說。該提案原先只規劃在廁所新增衛生棉,但兩社認為,若要落實性別友善,必須從學生心中的價值觀改變起。因此,兩社在中山理學院福利社外發放免費生理用品、舉辦有獎徵答、書寫月經故事,並在粉絲團發布議題懶人包,嘗試讓學生了解月經對女性造成的負擔。放狗社表示,除了月經議題外,也希望學生能意識到校內女廁數量、廁所設備等公共空間設計仍有進步空間。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將標語貼在免費發放的衛生棉上,讓同學能了解他們的訴求。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在兩社的倡議下,「在廁所擺放免費衛生棉」的提案於校務會議中順利通過。對此,與會學生代表、中山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學生李郁家認為,此案的通過有助於落實性別平權,讓校園氛圍對女性更加友善。而參與連署的中山學務長楊靜利也指出,雖然她認為中山大學的月經貧窮現象並不嚴重,但月經議題在台灣鮮少被公開討論,提案至校務會議有助於將其「正常化」,獲得更多曝光機會。 中山放狗社及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鼓勵同學將自身與月事相關的故事寫在便條紙,貼在牆上與同學分享。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針對此提案,中山校方正在研擬具體施行方法,尚未發表正式回應。而楊靜利希望校內單位能互相串聯、合作,讓性別平權的觀念扎根中山。放狗社則在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學校目前規劃擺放免費衛生棉的範圍只限女廁,希望未來能擴及無障礙及無性別廁所,營造真正的性別友善校園。 中山放狗社和中山大學性別友善社期待未來其他大專院校也能跟進國立中山大學的作法,打造性別友善校園。 圖/中山放狗社提供
生理用品免費供應 蘇格蘭新法落實月經平權
國際
第1738期
生理用品免費供應 蘇格蘭新法落實月經平權
2020-12-02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沒有人應該因為流血而負債!」女孩們高舉斗大的紅字走上街頭。蘇格蘭議會11月24日以121票「無人反對」壓倒性通過《生理期用品免費供應蘇格蘭法》(The Period Products Free Provision Scotland Bill )。新年度開始,將於小學至大學等各級教育機構及公家機關免費供應數量充足的生理期用品,保障有需求者皆能取得,成為全球首例保障生理期用品需求的法案。 蘇格蘭立法保障有需求者免費取得生理期用品的權利,支持民眾與蘇格蘭工黨議員莫妮卡.藍儂合影。 圖/莫妮卡.藍儂辦公室提供西元2018年時,蘇格蘭政府便實施校園生理期用品供給政策,要求在各級學校的廁所提供免費生理期用品。關注月經貧窮問題的公益組織桑尼樹(Sanitree)成員、蘇格蘭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學生艾米.古德曼(Amy Goodman)描述,從那時起,在各教學大樓皆可以取得生理期用品,他強調:「不只在女廁,校園的公共場合也有管道能夠取得,因此跨性別族群也可以受益。」 公益組織桑尼樹成員自製倡議標語,希望透過網路力量提升大眾對此法案的關注。 圖/桑尼樹提供此次立法除了將受益群體由學生擴大至社會人士,對於各級校園的生理期用品供給也增加保障。法案中列舉三項實施要點,包括:政府應保障有需求者免費取得的權利、各級教育機構必須在廁所充分供給、政府有權要求公共場所免費提供。愛丁堡大學學生蔡昀珊表示,廣泛提供生理期用品讓女性能更加安心地應對預料之外的月經來潮,「如果月經突然來,或是忘記帶生理期用品,就可以很方便的取得。」愛丁堡大學學生露絲(Ruth)也提到,如此一來便不需要難為情地麻煩朋友協助購買或向同學借用。 關注月經貧窮問題的公益組織桑尼樹發起貼文行動,邀請成員發文慶祝蘇格蘭通過生理期用品需求法案。 圖/桑尼樹提供近年來,月經貧窮、月經羞恥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根據全球兒童權利非營利性組織英國計劃 (Plan International UK)以及國際非政府組織行動協助(ActionAid)2017年調查,在英國,48%的女孩(14至21歲)曾因月經感到羞恥;1/5的女性(40歲以下)在談論月經時感到不自在。古德曼認為,大眾應更加關注月經教育,各性別的人都需要了解月經相關知識,才能消弭談論月經的羞恥感,他說明:「月經貧窮其實與月經羞恥習習相關,大家不去談論他(月經貧窮),就會導致問題遲遲無法解決。」露絲深有同感地表示,月經教育有助增加不同性別之間的互相同理。「月經平權」行動致力於解決上述困境,愛丁堡大學學生劉方寧認為,女性須自行承擔生理期用品費用並不公平,他闡述:「保險套等生理用品在學校或各機構皆可以免費取得,那麼與生俱來的生理現象(月經)為什麼需要自行負擔?」另一方面,露絲也談到英國社會狀況,「我們很容易忽略高離婚率帶來的家庭構成殊異,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的照顧者可能不會注意到女孩對生理期用品的需求。」除此之外,蔡昀珊觀察到,大學生通常會離開原生家庭到外地求學,離開家庭的經濟支撐後,生理期用品更將成為收入不穩定的學生們的經濟負擔。 蘇格蘭工黨議員莫妮卡.藍儂(左二)不遺餘力推進法案,希望終止月經貧窮。  圖/莫妮卡.藍儂辦公室提供此法案由蘇格蘭工黨議員莫妮卡.藍儂(Monica Lennon)於2019年提出,旨在解決「月經貧窮」的社會問題。根據蘇格蘭議會文件,藍儂認為生理期用品作為生理必需品,能否無障礙的取得關乎人們的生活尊嚴,因此致力於促成法案通過。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專題
第1720期
20年拼不齊的公衛體系 公衛師缺證照盼立法
2020-03-19
【專題記者呂心喻、李芸、黃雪瀅、朱姰霖綜合報導】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肆虐,台灣更自19日開始限制所有外籍人士入境。在衛生福利部每日的防疫說明記者會中,皆有醫療、公共衛生專家共同坐鎮,由此可見這兩個角色的重要性。其實,公衛常被認為是醫療的一角,但相較於醫護人員治療病患,公衛人員則是預防疾病,兩者專業截然不同。然而,目前公衛師在台灣並無專業執照認證,統稱為「公共衛生人員」,專業未獲認證與關注。公衛師職責何在? 公衛師即為「公共衛生師」,負責處理國民健康相關的大小事,例如協助衛生保健、預防疾病,並制定防疫對策。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博士候選人張耀聰說:「『避免人民生病』的相關工作,就是公衛師工作範疇。」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秘書長林先和以近期機場的防疫狀況為例,公衛人員除了執行量體溫、記錄旅客資料等工作,還能藉由對疾病的瞭解,整合國際疫情發展情勢。他們再依相關國情判斷旅客出入境及移動資訊,快速將入境旅客進行風險分流。另外分析數據資料、觀察疾病特性、計算感染率,都是公衛人員的專業。不只是對抗疾病,公衛師關注的範圍更包含飲食、環境等,注重「群體」的健康發展。然而具有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公衛博士學位的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民眾常視健康為理所當然,以致大眾不太關注這些致力促進大眾健康的人員,「到生病的時候,吃了醫生的藥反而覺得好神。」因為健保,民眾治療疾病非常方便,醫生似乎就是萬靈丹。但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防範勝於治療」才是公衛領域著重的項目。林先和舉例,假設民眾因攝取過多糖分導致慢性疾病,公衛師可以為個案制定斷糖、飲食計畫,也可嘗試推動政府課徵「糖稅」,從政策出發影響民眾飲食習慣;而提高菸品稅捐以降低吸菸率,也是類似作法。 民眾常認為生病即需尋求醫療管道醫治,但日常的衛生教育、環境衛生卻最容易影響民眾對於公衛的觀念。 圖/呂心喻攝至於醫療與公衛領域的差異,林先和以足球賽作為比喻:醫療人員是「守門員」,而公衛師則是擔任場上避免疾病逼近球門的防守球員。「醫療體系不可能關心到這些亞健康(註)的人。」林先和踏入公衛圈之前曾是醫師,他坦言,醫療人員確實無法解決某些社會健康議題,「只有公衛人員可以做到。」註:指人處於健康和患病之間的狀態 醫院在公衛人員的院內控管下,加強門禁管制等措施,在大門進行旅遊史或接觸史檢查以及體溫檢測。 圖/朱姰霖攝<b>社區缺專業防疫人員 里長配合政府防疫仍擔憂 公衛師更扮演政府和民眾間的橋樑,傳遞正確衛生資訊、改善社區衛生。例如此次疫情管制,各里辦公室除了要頻繁追蹤居民隔離情形,更要回答許多疫情問題。此時若有公衛師,便能更專業地引導社區防疫。台北市政大里幹事吳世寧說明,里辦公室只是執行上級交付的任務,但不見得了解公衛概念,「自我保護的部分我們還是很怕,戴口罩是不是足夠我們不知道。」吳世寧舉例,有企業贈送「次氯酸水」,聲稱消毒效果好且使用無風險,引發社區民眾關注。但次氯酸水未經政府官方認證其安全性,因此里辦公室不敢隨意分送里民。若有專業人士在社區負責衛生工作,便能協助判斷資訊,且依社區狀況擬定防疫計畫,「不然每次(政府)不曉得要指派誰執行的時候,都是叫里辦公室去做。」 對疾病不了解之下,民眾只能透過瘋搶口罩盡可能保護自己。若有專家進駐社區則能即時說明資訊,安撫民眾恐慌。 圖/呂心喻攝<b>公衛專業無執照認定 政府難以徵求防疫人員前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回憶,過去政府沒有疫情經驗,平時無編列預防預算,「當疫情一爆發,才有花不完的預算。」不過繼2003年SARS後,近年政府將更多心力放在充實公衛體系。由於已有經驗及防疫意識,此次才能快速應對疫情。如今台灣防疫前線人員竭力抑制病情,但新冠肺炎傳染率高達83%,每位確診患者的接觸史都涉及200至300人。林先和表示,因需大量追蹤患者,「他們已經快要負荷不了這樣的工作量。」由於沒有執照認證,政府難以設定條件徵求公衛人才減輕負擔,目前徵求的機場防疫人員以護理師優先,「但護理師的專業應該在照護患者。」林先和說。相較之下,美國則能以公衛執照為依據,在第一時間大量且準確地徵召符合防疫需求的人員加入。為了讓公衛專業能獲認證,公衛專家們自2000年以來努力推動《公共衛生師法》(以下簡稱《公衛師法》),但受立法程序、各界角力阻礙,法案延宕至今仍沒有結果,造成公衛體系發聲權及其社會影響薄弱。<b>公共衛生專業未獲肯定 公衛人員盼《公共衛生師法》速立法「專業事由專業師來做」便是公共衛生學會推動《公衛師法》立法的初衷。楊志良也認為,隨著公衛體系愈趨專精,公衛人員更應藉由制度「專業化」使其獨立於醫療體系。公衛人員透過取得執照,才能成為受保障的專業人員,進一步在台灣擁有自己的領域。根據《公衛師法》目前的草案內容,公衛師的應考資格為公衛相關研究所畢業並具實習證明者,而大學公衛系畢業生則必須要有三年工作經驗才能報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說:「就是用專業的公衛師執照,來證明相關的公衛知識。」他提到,往後有關公衛的公部門如衛生署等,在招聘行政人員時,都會添加「需具有公衛師執照」這個條件。積極推動立法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林奕華解釋,《公衛師法》之所以長時間未通過包含許多因素。例如公衛師立法可能會壓縮其他人員的工作機會,瓜分原本由醫療人員處理的工作,因此引起許多醫療人員不滿。楊志良則澄清,立法並不是要排除其他相關專業,他說:「立法後其他人(相關專業)還是可以做(公衛),但前提需要獲得資格。」具有公衛背景的張耀聰則反對立法。他認為,草案只是讓現有的公衛人員「多一張紙」。他說:「沒有認證,不代表公衛人員就不專業。」他也指出,公部門仍有無公衛背景的公務員,即使通過立法,政府該如何處置他們也是問題。他建議,與其設立籠統的證照制度,更應探討如何細分公衛工作內容,使每個項目更精簡,並給予特殊保障。如設立食安公衛師或流行病篩檢公衛師等,「真的不適合用一張叫做『公衛師』的證照涵蓋所有公衛專業。」對此陳建仁表示,若立法通過,公衛人員在取得執照後便可到民間團體(如食品檢驗公司)工作。陳建仁也建議屆時可開辦在職班,讓其他背景的人員也能考取公衛資格,使公衛領域更具多元性,並得到各界重視。他認為,由於現今政府業務繁多,若有政府授權的民間專業團體,政府便可以放心委託其代為執行。因此他支持立法。 中華民國副總統陳建仁對《公共衛生師法》抱支持態度,他希望通過民間與政府合作,強化公衛系統健康防護網。 劉錫明/提供<b>職涯前景迷霧重重 公衛系生盼從根本改善公衛處境因立法尚未通過,公衛專業仍然處於模糊的灰色地帶,公衛畢業生就業過程隨之缺乏競爭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學生林思妤表示,原先計劃畢業後另謀出路,考取衛教老師,「但若公衛師立法通過,我就可以多一個選擇。」公衛學生作為未來踏入該領域的第一批人才,藉由立法專業化提供其更多資源,也能讓學生對於未來發展方向更加明確。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學生潘霆肯定地說:「我們希望更強化台灣的公衛體系。」不過他坦承,即使支持者努力推動公衛專業認證,使民眾正視公衛困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公共衛生的認知基礎。如今疫情再次掀起公衛的討論,如何促進公衛教育,進而從體制根本改善公衛環境並喚起大眾的重視,即是政府必須正視的考驗。
以浮力控制水溝蓋 「浮洞」可防洪抑臭
新知
第1706期
以浮力控制水溝蓋 「浮洞」可防洪抑臭
2019-09-26
【記者張珮慈綜合報導】排水溝蓋是公共衛生與美觀重要的一環,而台灣傳統水溝蓋設計卻容易孳生蚊蟲與惡臭,甚至發生髒水逆流的情況。今年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張鈺群與黃家融發明《浮洞》(FloaX),以浮力為原理,研發結合浮球與活動擱板的新式水溝蓋,盼改善設計不良的現況,並於19日獲得James Dyson Award設計大獎台灣地區賽冠軍。 「浮洞」結合上蓋、隔板、浮球與活動擱板,運用浮力希望能改善現今水溝蓋設計不良的問題。 圖/張鈺群提供依照內政部消防署的天災統計,台灣每年因水災造成的損失約為142萬,據團隊實驗結果,浮洞相較傳統水溝蓋設計更不會因排入廢棄物而造成堵塞,即使排水速度稍慢,但對於防止逆湧──淤泥等下水道汙染物被水沖刷到地面,效益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觀察到現今登革熱疫情與颱風時的淹水現象,因此選擇水溝蓋為題。」張鈺群表示,想由隨處可見、最貼近人的街景設施切入研發。團隊於水溝蓋下方設計可活動的擱板,並在擱板中央孔洞放置一顆浮球,運用浮力原理使裝置運作。當水位靜止時,浮球會將洞口堵住阻隔蚊蟲與惡臭;排水時,水將浮球帶離擱板以利排水,而淹水導致水位上升時,浮球與活動擱板隨之上浮堵住洞口,防止髒水逆湧。團隊也奉行「形隨機能」,即「外型隨著機能需要而改變」的理念設計水溝蓋,張鈺群提到,造型除了要吸引人並美化市容,還必須有實際效用――小孔洞的設計能防止物品掉落與兒童的腳陷入,而水溝蓋的金屬材質,使行人能夠在夜間行走時藉由孔洞邊的斜角反光來辨識。「如何不丟失原有水溝蓋的功能並融入我們的設計,是發想階段時面臨的難題。」黃家融表示,必須把現有的產品重新設計、增加功用,做出區別後才能說服用戶。因此在構想功能與區別性時,花費許多時間徵求各方意見,最終才產出如今的浮洞。 傳統水溝蓋以通孔式設計,只重視排水功能,無法達到阻絕惡臭與蚊蟲的目的。 圖/張珮慈攝黃家融進一步說明:「在成本方面,也把浮洞所需花費的金額控制在3000塊左右,盡量與現行水溝蓋相同。」浮洞不須以額外工程安裝,只消拆除原本的水溝蓋,再直接放上便可大幅降低人力與時間的消耗。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的學生邱家科則認為,這樣的設計除了防止下水道堵塞,對一般人來說,最大的優點在於手機不會由水溝蓋孔洞掉落。
離心裝置萃取粒線體 有望治療罕見疾病
新知
第1691期
離心裝置萃取粒線體 有望治療罕見疾病
2018-12-05
【記者謝承學綜合報導】國立中興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教授王國禎帶領團隊,發明「高純度粒線體大量萃取之離心式裝置」,裝置能高效率萃取健康粒線體以供應粒線體療法,目前其他粒線體萃取方式的存活率只有81.1%,而本裝置則能達到97.4%。該作品於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展出。 此圖可以看出蛋白質的表現,上面的CV.CII.CIV在表上越清楚,代表製造能量的功能是正常的。 圖/林穎廷提供現行的粒線體萃取方法主要分為機械法與非機械法,機械法透過反覆且強烈的衝撞破壞細胞膜;非機械法則會對粒線體造成化學毒害汙染以及蛋白質變性。上述方式在破壞細胞膜的同時,皆可能使粒線體受到汙染、構型改變或活性降低。本裝置則可透過離心式微流道裝置,大量萃取高純度健康粒線體,以利粒線體療法發展。王國禎說明,裝置主要分為兩部分,一為用以盛裝充滿細胞的懸浮液之容器,二為用以破壞細胞膜、分離粒線體之微流道裝置。 離心裝置使用原理圖,藉由離心力讓細胞進入流道內,進行破壞細胞壁的動作。 圖/林穎廷提供容器使用實驗室常見的50毫升離心管,微流道裝置則以黃光微影技術(註1)於PDMS(註2)上澆鑄模型,將兩者組裝後藉由離心力即可將大量懸浮細胞強推進微流道裝置,過程中細胞膜會被破壞,再經由差速離心法萃取高純度無汙染之粒線體。王國禎說:「微流道可以想像是一條原本兩線道的高速公路,但道路縮減成一條,平常細胞膜的大小要在兩道的路才能順利通過,但粒線體不同,只要一道就能通過,所以藉由道路縮減來破壞細胞膜。」註1:黃光微影技術是在半導體製程上是一項微縮化的關鍵技術,藉由此技術可以完整且精確、大量地複製微小的模具。註2:PDMS是一種高分子有機矽化合物,通常被稱為有機矽。具有光學透明,且在一般情況下,被認為是惰性,無毒,不易燃。PDMS是最廣泛使用的矽為基礎的有機聚合物材料,其運用在生物微機電中的微流道系統、填縫劑、潤滑劑、隱形眼鏡。 細胞經由離心力作用,進入流道中,以縮減流道大小來分離細胞膜,藉此萃取出粒線體。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年的資料顯示,惡性腫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都在國人十大死因中。研究指出,以上疾病是因為粒線體老化或突變造成,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以服藥為主,但僅能延緩病症,很難康復。近年出現一種粒線體療法,以健全粒線體取代老粒線體,達到活化作用,然而健康粒線體的取得是關鍵。就讀中興醫工所的學生林穎廷表示,粒線體療法比起傳統療法更有效,利用本裝置就能解決粒線體取得問題。本裝置目前已和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研究,彰基血管暨基因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瑞芝說明,由於台灣細胞療法相關法規規定,粒線體療法尚無法用在臨床上,但以老鼠和從人類身上取出細胞株的實驗指出,粒線體療法確實對於相關疾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除了癌症、帕金森氏症外,在粒線體罕見疾病上更是重大突破,例如類中風發作症候群(MELAS),這些本來都無藥可醫的疾病,現在卻都有可能被治癒。「粒線體療法需要克服的,就是健康粒線體供應,而本裝置就是推動粒線體療法的一大關鍵。」張瑞芝表示。
亞利桑那生募衛生棉 盼改善女遊民月事需求
國際
第1687期
亞利桑那生募衛生棉 盼改善女遊民月事需求
2018-11-08
【記者徐佳渝綜合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UA)校內團體「黑人聯盟組織」(Coalition of Black Organizations, COBO)於10月1日發起為期一個月的校園運動,為女性無業遊民募集衛生棉及衛生棉條,希望她們不用再擔心每個月的生理需求問題。 發起「女性衛生用品募集活動」的負責學生站在堆滿衛生棉及衛生棉條的桌子前開心合影。 圖/謝比.雅爾提供「女性遊民其實沒有什麼經濟能力購買衛生棉。」就讀亞利桑那大學,同時也是運動發起人之一的謝比.雅爾(Shelby Young)提到,許多人參與公益活動時,都把焦點放在捐贈盥洗用品或食物等產品上,卻忘記女性一年12次的生理需求。「我根本無法想像女性遊民在經期到來時,沒有生理用品可用的情況。」他表示不曾見過亞利桑那大學有過類似的運動,於是主動發起。就讀亞利桑那大學、募集活動執行人之一的學生布萊森.雅爾(Brysen Young)則分享,從以前就知道女性無業遊民的困境,不過從來沒有為了這個議題真正付諸行動,也因為這次的募集活動,才更進一步了解她們的處境。他表示募集活動很順利,「原來我們對校園的影響力可以這麼大。」其實不只是參與公益的捐贈者,美國福利團體的募捐也很少包含女性生理用品,較知名的福利計畫如:美國補充營養協助計畫(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 SNAP)、孩童營養計畫(Child Nutrition Programs)等,都是以食物捐贈為主。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蘇格蘭政府去年6月起提出免費提供女性生理用品給低收入戶家庭的政策,這是首個推動如此福利的地區。而其更在今年8月宣布,將免費提供衛生棉及棉條給蘇格蘭地區的學生。本次活動募集到的生理用品將會捐贈給位在亞利桑那州的「瓊絲姊妹中心」(Sister Jose Women’s Center),該機構致力於協助女性街友的各項基本生活需求。「捐贈給瓊絲姊妹中心絕對是正確的選擇。」謝比.雅爾指出,瓊絲姊妹中心是少數幫助女性遊民的收容所,還提供流浪動物暫時的庇護。雖然動物不是這次募集活動的對象,「去參觀後讓我有很棒的經驗」,他強調瓊絲姊妹中心不管協助遊民或動物,都有完整的機制,在公益上的努力值得肯定。為期將近一個月的募集活動,總計收到1133片衛生棉及78條衛生棉條。「結果很令人振奮!」謝比.雅爾表示很高興能發起活動,為他一直以來所關心的女性遊民議題盡一份心力。
經期貧困成負擔 英生籲提供免費衛生用品
國際
第1671期
經期貧困成負擔 英生籲提供免費衛生用品
2017-12-27
【記者謝佩旻綜合報導】「永遠不要因妳的賀爾蒙感到羞愧!(Never be ashamed of your hormones!)」數百位身穿粉色衣物的民眾手舉貼滿衛生棉的標語,20日齊聚英國倫敦議會廣場,向首相梅伊(Theresa May)要求為女學生提供免費衛生用品。「解放月經(Free Periods)」粉紅遊行由18歲女學生阿米卡.喬治(Amika George)發起,期望大眾重視「經期貧困(period poverty)」,並消除性別偏見。 上千名民眾齊聚倫敦街頭參加「粉紅遊行」,為經期貧困現象發聲。圖/艾斯美拉達.維拉特提供根據英國國際計畫(Plan International UK)10月發布的研究,14至21歲的女性中,有1/10無法負擔衛生用品費用。而據《國際商業時報》(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報導,上千名女性因經濟因素必須在經期間請假,嚴重影響在校人際及學習。有些學生甚至缺乏正確衛生觀念,使用襪子、衛生紙等替代,造成陰部疾病。因此,喬治在4月發起解放月經,串聯超過8萬5000人,透過請願書要求政府為接受免費學校餐點的低收入戶女性提供衛生用品。他也指出,解決經期貧困須從教育著手,若學生能在青年時期學習月經相關知識,才能落實性別平等。參與遊行者、畢業於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的艾斯美拉達.維拉特(Esmeralda Violet)表示,「很多議員不相信經期貧困是真正發生的現象,將貧困歸咎於人民,而不是失敗的制度。」他認為,貧富差距懸殊及大眾對月經的錯誤觀念,讓性別平等更難以達成。維拉特也表示,原以為只會有女性參與遊行,卻發現有許多男性民眾也到場為女權發聲,驚訝之餘也十分樂見此情形。 眾人手舉關於女性衛生用品的各式標語,期望能喚起政府及大眾的重視。圖/艾斯美拉達.維拉特提供另一位參與者史蒂芬妮.梅(Stephanie May)就讀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他提到,英國女性的衛生用品平均支出高達1500英鎊(約新台幣6萬元)。為此,他創辦「新月計畫(The Lunar Project)」,目前與約克大學社會政策與工作學系(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Work, The University of York)合作,在校內募集衛生用品,為約克地區的學校和社福機構免費提供衛生用品。「新月計畫」將募集到的衛生用品分送至約克地區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史蒂芬妮.梅艾斯提供為響應解放月經,各大學發起相關活動,例如亞伯泰丹地大學(  Abertay University)及巽德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皆為學生免費提供衛生用品。其中,亞大學生會本月於校內廁所擺放衛生棉條,同時設立明信片站供學生連署,表達對廢除女性衛生用品稅的支持。依據歐盟規定(European Union)規定,生活必需品為免稅項目之一,女性衛生用品卻被排除在外。目前英國衛生用品稅率仍為5%,但在輿論及政界人士的壓力下,政府已與歐盟協商,預計明年4月將其正式列為免稅。
化粧品大揭密 添加防腐劑原來是必要之惡
新知
影音
第1665期
化粧品大揭密 添加防腐劑原來是必要之惡
2017-11-16
【記者劉蘭辰、阮怡婷綜合報導】時值年底各大百貨商家周年慶,消費者大量採購化粧品。然而日前網路謠傳,市面上化粧品多含防腐劑,而防腐劑會加速使用者皮膚老化。所以不添加防腐劑的化粧品,就特別好嗎?民眾黃琳琇表示,無防腐劑添加之化粧品是首選,雖保存期限短,但對肌膚較好;張淑潔則認為防腐劑有加速皮膚老化的疑慮。不少民眾擔心防腐劑會傷害皮膚,然化粧品添加防腐劑卻是必要之惡。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規定,洗面乳等立即沖洗掉的產品之防腐劑最多可含5%;塗抹在臉上的底妝類可添加0.05%至1%;唇膏、唇釉因接觸黏膜部位,防腐劑含量則不可超過0.01%。「只要添加在衛福部的濃度限量下,並不會造成皮膚太大負擔。」黎明技術學院化妝品應用系教授李文鴻表示,台灣因氣候潮濕,許多化粧品都要添加防腐劑,以免微生物滋生。然而,化粧品中的防腐劑雖能避免開封前期滋長微生物,但開封後的使用習慣才是維持品質的關鍵。皮膚科醫師蔡依倫建議,民眾保養臉部前應洗手,並盡量使用工具挖取化粧品。使用完則須將瓶蓋旋緊置放於陰涼處,避免因曝曬而變質。另外,刷具也須定期用水清洗,並用沾酒精的衛生紙擦拭後風乾,如此才能避免細菌滋生。不過化粧品開封太久,仍難逃變質危機。開封後的使用期限(Period After Opening,PAO),平均來說底妝類產品可使用三年;唇彩、唇膏一年內有效;眼妝產品大約四到六個月,而眼線液則必須在三個月內用完。市售化粧品雖主打天然植萃或無添加,但多數化粧品其實都含防腐劑,民眾反而更應注意使用習慣,才不會變美不成卻換來一張大花臉。https://youtu.be/Nr5hncRP05w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