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影音
北市民政會擬放寬預算 加速校舍修繕
2024-12-13
生活
【社論】難以破解的搶票難題:台灣該如何阻絕黃牛?
2024-12-13
影音
《學輔法》修正通過 盼改善校園輔導系統
2024-12-13
校園
政大欲推性別友善宿舍 調查問卷設計引爭議
2024-12-13
校園
臺師大推動轉銜方案 助心智障礙者融入職場
焦點
2024-12-13
藝文
賦予媒材新意義 賴彥勳重譯日常觀察
2024-12-13
藝文
以童趣元素隱喻現實暴力 李兆起藉繪畫詮釋文學意涵
2024-12-13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801期
改編經典劇本重建時空 《女僕》探階級差異
焦點
2024-11-29
【記者李香霆台北報導】燈光一落,夫人精緻高貴的梳妝台映照著兩女僕簡陋陰暗的小閣樓,而女僕就像夫人的玩偶般,在階級的差異下任其肆意使喚。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2024冬季劇展《女僕》,23日至24日由學生劇團N25E121劇場行動在文大大仁館107小劇場演出,展現在階級壓迫中掙扎的小人物,因慾望驅使而扮演成其主人,但始終無法逃離命運枷鎖。 蘇朗芝和克萊兒兩姐妹同為夫人的女僕,在夫人長期欺壓下,他們透過角色扮演抒發不滿情緒,扮演過程使他們漸漸意識到三人的階級差異,並萌生毒殺夫人的想法。導演李沛恩說:「毒殺的念頭不是因為深仇大恨,他們真正渴望的是被愛,但是這個慾望無法被滿足,所以他們轉而傷害他們自己。」 為了讓觀眾共鳴女僕的遭遇,李沛恩將背景設定於台灣,並選擇同時存在上海話、國語、台語三種語言的1960年代,試圖讓語言差異突顯主僕間的階級差距,「一般人聽不太懂上海話,所以夫人的上海話會讓人有疏離感,那個正是我要的效果。就算聽不懂,但當下的氛圍卻可以感受到壓迫性。」李沛恩解釋道。此外,導演也讓女僕透過國台語的切換,強化服侍夫人時的虛偽與私下真實樣貌的反差,觀眾敖芷嘉分享:「環境或是文化比較相同的話,可以更理解角色所在乎的東西。」 除了改編時空背景,為突顯劇情中「陰謀」與「扮演」的核心元素,團隊特別採用雙面式舞台,使觀眾可以更全觀地感受這齣戲,舞台設計曹怜說:「我覺得背面也是會是好看的,多一些神秘感跟想像的空間, 同時另一邊的觀眾又能看到陰謀中的細節之處。」此外,服化設計孫小菲也藉由妝面的改造,呈現女僕僅為夫人的附屬品的意涵,更從中做出姐妹的個性區別,「姐姐臉上有貼鈕扣,嘴巴旁也有縫線,是看似柔軟的布偶,但實則較難破壞;妹妹是像陶瓷娃娃,所以臉上有破掉的痕跡,代表堅硬的同時卻也是易碎的。」他補充道。 飾演女僕的兩位演員必須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表演中,不停切換多種語言,熟記雙面舞台的複雜走位。為此,飾演蘇朗芝的演員邱晨瑜說:「夫人的表現要讓我感受到厭惡,如果對手演員沒有一起把情緒堆上去的話,其實會很難到達情緒飽滿的地方。」而扮演夫人的古若妍則為了讓角色與女僕間的階級關係更加明顯,不停練習上海腔及走路的儀態。 故事尾段,團隊採用開放式結局,讓兩位女僕最後的生死不得而知。飾演克萊兒的石巧柔說:「這個就好像是我們死掉的那天一直輪迴,是夫人一直讓我們玩著這個遊戲。但站在夫人的角度,其實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導演藉由留下伏筆,使觀眾自行想像兩位女僕在燈亮後是否又會重演悲劇,如同現實般,因階級剝削而造成的悲劇,未曾根除。
生活
第1711期
地味萬聖節翻轉既定印象 民眾「妝」平凡引共鳴
2019-10-30
【記者李芸台北報導】颱風天送餐的外送員、剛慶完生的高中生、豔陽下街角的房屋廣告舉牌員,這些平時隨處可見但鮮少特別注意的角色齊聚一堂,形成一幅既熟悉又新奇的景象。10月26日台北舉行全台第一屆「地味萬聖節」,強調參加者要裝扮成生活周遭的平凡人物,越貼近日常的角色,反而越能引人注目。 參與者扮演洗澡到一半沒有熱水的人和送瓦斯的師父組合,展現最台味的生活風景。 圖/李芸攝源自日本的地味萬聖節在近五年風靡日本的社群媒體。參與者的穿著扮相沒有限制、不受評比,唯一的規則是不能打扮成特定的角色、名人。「地味」一詞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樸素、不顯眼的,如同會場中參與者造型大多難以和印象中繽紛的萬聖節連結,卻更能夠引發大眾共鳴。 參加者在進場之前,必須先在名牌上寫下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描述,在場中大家可以互相猜測身份。 圖/李芸攝這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地味萬聖節,參與者進場時會先在名牌寫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讓大家透過互相觀察、猜測對方身份互動交流。就讀國立台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的朱庭緯打扮成公園的下棋老人,從繡有宮廟名稱的鴨舌帽、古著外套,到些微鬆垮的內搭白衫和高腰長褲,細緻又巧妙地捕捉大家印象中的老人形象。他認為活動非常有趣,可以激發大家的創意、和不同的人互動,「不要再一直扮Elsa了!」他開玩笑地說。 參與者從自身經驗發想,或是觀察周遭人物,從頭到腳細膩展現人物特色。 圖/李芸攝現場的年輕人們也會從自身經驗發想創意,精準呈現生活中常被忽略的小事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陳威宇扮相輕鬆居家,他戴著髮箍、穿著夾角拖,看似平凡無奇,但當他拿出半開的泡麵,秀出「尋找飲水機的大學生」的名牌時,瞬間令人驚嘆他的傳神打扮。跟一般的萬聖節變裝相比,他認為此種變裝多了幾分困難,「變成你要去思考今天做了什麼,什麼地方是讓人會有同感、很有趣的點。」他也覺得比起扮演電影、動漫角色,這樣的變裝更能引起大眾共感,「很多事不管是自己做過或是看別人做過,很容易會有連結感。」 參與者巧妙透過不同的情境組合成一幕幕生活場景,拼湊成有趣的畫面,現場交流互動多,氣氛十分熱絡。 圖/李芸攝地味萬聖節以幽默的角度,創造新型態的慶祝方式。發起此風潮的日本網站Daily Portal Z的自由寫作者西村雅之為活動元老,這次特別前來參加台灣首場活動。他表示,日本年輕人間流行熱鬧盛大的萬聖節變裝派對,但有些人卻抱有反抗心態,「覺得不要做那麼熱鬧的活動,反過來做樸素一點的萬聖節裝扮活動,結果發現得到很多年輕人的共鳴。」 來自日本網站的西村雅之為日本地味萬聖節的活動元老,特地來台參加首屆活動,並也裝扮融入其中。 圖/李芸攝台灣的主辦團隊「對流塵convection」希望透過本次活動,讓大家對身旁人物能有更深刻的觀察。活動負責人C(化名)認為以往台灣的萬聖節變裝活動參加者多是親子,「但其實年輕人是很有創意又很喜歡做的。」以台灣會出現的普通人為裝扮主題,也能促使大家思考自己想扮演什麼樣的人,在生活中去觀察他人的穿著、行動和道具。團隊合夥人劉立中則表示,希望活動能讓大家有機會體會不同角色的世界,「藉由變裝去改變你,開創一個新的社會角色。」讓活動在幽默之外,更多了一層深刻的意義。
生活
第1692期
精緻服裝吸睛 cosplay嘉年華促新營觀光
2018-12-12
【記者林奕辰台南報導】據《中時電子報》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指出,近年來圖像的傳播比起文字更廣為大眾所接受,加上動漫畫產業在網路的推波助瀾下,更為普及。為此,新營區公所於8日舉辦「大新營cosplay嘉年華」比賽,希望吸引更多遊客至新營觀光。 選手身穿角色扮演套裝、俐落的揮舞刀劍,呈現動漫經典橋段。 圖/林奕辰攝參賽者身穿角色扮演(cosplay)服,搭配音樂邊唱歌邊賣力跳舞。現場共16組參賽隊伍角逐冠軍,從服裝、妝容,到整體表演的連貫性皆為評分重點,身兼評審的知名角色扮演家吳吂吂(化名)認為,因參賽者的表現難分軒輊,所以評分相對嚴格。參賽者除了發想創意的表演,服裝細緻度更是關鍵。他也提到,由於表演者在唱跳過程中易曝光,因此基本防護需特別注意,「裙底有沒有穿安全褲、襪子有沒有掉都列入評分。」 本次參賽選手實力不相上下,經過激烈的選拔後,角色扮演參賽者在旁等待比賽結果。 圖/林奕辰攝其中,參賽隊伍「Moon Trace」將華爾茲融合日本大正風格(註),他們身穿華麗服裝,搭配上迷人的眼神與豐富的表情變化來詮釋角色的神韻。為增添浪漫氣氛,「Moon Trace」甚至還加入撒花的橋段,最終獲評審青睞榮獲佳作。「Moon Trace」隊長、來自國立台中科技大學美容系學生陳映璇表示,為增加服裝亮點,除了手縫配件,他還特別用染布,替先有的服裝手繪圖案,「染布很難染均勻,差點來不及做完!」團員、就讀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的學生新葉(化名)更進一步提到,相較起服裝,妝容的設計上更耗時,「妝容較困難的,就是要練到能符合角色的氣場跟感覺。」 選手扮演神仙教母,在舞台上展示製作禮服的劇情片段,其中禮服更是選手自行縫製而成。 圖/林奕辰攝具五年角色扮演經驗、就讀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空間資訊組學生馮薪展在本次比賽中扮演動漫《食之契約》中的角色「草莓」,而除了賽中的角色,他也曾扮演「喜羊羊」、「哈利波特」、「陰陽師」,他無奈地指出,因動漫角色的服裝價格不斐,所以為了買服裝只好省吃儉用。但他未來還是會嘗試扮演其他動漫角色,「(透過比賽)挑戰自我、結交更多同好,與不同領域的玩家切磋交流。」 選手不只在台上表演,更走下台階與現場觀眾互動,現場氣氛來到最高潮。 圖/林奕辰攝對此,台南市新營區區長魏文貴表示,每年的活動不斷轉型,嘗試突破傳統框架。他希望藉角色扮演比賽更貼近年輕世代,攏絡年輕人、吸引更多觀光客至新營觀光。註:大正風格又稱為「大正浪漫(大正ロマン),在日式和風之下加點西洋元素。以服飾時尚來說,男學生穿著「詰襟(つめえり)」,即立領制服,然後再搭配木屐與西式硬帽。女學生則會穿著「袴(はかま)」,即行動較便利的和服,再搭配髮帶與皮鞋。
生活
第1660期
多元媒材入偶戲 盼領青年共傳承
2017-10-11
【記者林曉榆雲林報導】「雲林國際偶戲節」7日熱鬧登場,除了有國外戲偶團體的助陣、不同媒材與布袋戲的結合,中部四間大學的學生更親自參與遊行,將布袋戲的熱鬧氣氛散播雲林街頭。藉由多元的表演形式,希望喚起民眾對偶戲的熱忱。 東大布袋戲研究社學生希望藉此次遊行,將社團推廣出去。圖/林曉榆攝踩街開始前便有許多民眾在街道旁卡位,想要拍下精采瞬間,而東海大學布袋戲研究社的角色扮演便是民眾的焦點之一。五名成員分別扮演《霹靂布袋戲》與《金光布袋戲》中的角色,舉起手中的武器,搭配眼神與表情的變化,詮釋角色的神韻。扮演戢武王的陳美儒說:「因為喜歡看布袋戲而對角色產生憧憬,再加上有表演的慾望,才會想要扮演成自己喜歡的角色。」陳美儒表示,這次遊行是難得的機會,希望能藉此提升社團知名度。但她也坦言,遊行時不僅要身穿兩三件以上的戲服、戴假髮,甚至要拿道具在街上走超過一公里,對角色扮演來說是體力上的挑戰。 鄒榛樺帶著自創戲偶,邊操偶邊遊行,展現大學生熱情。圖/林曉榆攝東大以角色扮演詮釋布袋戲,其他大學生則帶著約三公斤重的戲偶,展現操偶的技術。嶺東科技大學布袋戲研習社社長鄒榛樺帶了三尊布袋戲偶,與八名社員參加踩街。她說,圍觀民眾多,「有一種在走星光大道的感覺。」小朋友的反應對她而言也很新奇,「有的小朋友看到以後很害怕,一直躲在家長後面」,她還特地拿戲偶與車內小朋友握手。 「戲偶大會師」邀請各地偶迷將偶帶到會場,精緻戲偶吸引民眾拍照。圖/林曉榆攝除了遊行,當天更邀請各地民眾帶來戲偶,舉辦戲偶大會師。負責人方志銘表示,現在戲偶迷的年齡層逐漸下降,收藏戲偶已不再只是老一輩的事。現場的戲偶做工精緻,鄒榛樺認為有些戲偶只要設定好姿勢,不用操作便彷彿具有生命力。她也談到,布袋戲與動漫的結合,能吸引年輕動漫迷接觸布袋戲,甚至加入社團。 操偶師操做戲偶,與真人扮演的魔王子展開人與戲偶的打鬥。圖/林曉榆攝「異業結合」也是今年的另一個重點。開幕式壓軸邀請了「霹靂布袋戲」與「咚咚舞蹈團」,創造布袋戲與現代舞蹈同台的可能性。不同於傳統布袋戲表演,由真人扮演的反派角色魔王子與戲偶在舞台上激烈對峙,舞者身穿黑衣,手拿紅色旗幟,在舞台上來回奔跑,塑造緊張刺激的氛圍。民眾吳淑貞說,平常較關注舞蹈表演,但沒想過舞蹈可以和布袋戲結合,覺得很新鮮。她也認為布袋戲應該結合不同文化的元素,讓布袋戲變得更精彩。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科員張佳皓表示,每年的活動都在持續轉型,嘗試突破傳統框架,並找回流失的布袋戲觀眾。藉由遊行、戲偶大會師與以布袋戲圖騰彩繪的車輛等較貼近年輕世代的形式,希望攏絡年輕人,將傳統傳承下去。